静脉畸形_太田痣合并微静脉畸形3例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19-03-31 点击:

  太田痣与微静脉畸形均为皮肤先天性疾病,太田痣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微静脉畸形也是头面颈部多见,可侵及躯干和四肢。两者均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为临床上常见的碍容性皮肤病[1],但两者同时发生于同一患者比较少见。近两年来,我们在临床中发现3例两者同时发生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1:某女,28岁,因“双侧面部青褐色斑片伴红色皮损”于2005年1月就诊,两种颜色的皮损自出生时即存在。双侧上、下眼睑皮损在出生时呈淡褐色斑点和斑片状,随年龄增长皮损面积逐步增大,颜色变深,皮损自上、下眼睑扩展到同侧颊部、额部及鼻翼,以左侧明显。双面部红色皮损累及眉间、鼻部、双面颊、下颌及颏部,在患者1岁时停止发展,仅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无明显扩展趋势。皮损与季节及日光照射无明显关系,否认局部外伤史,未曾治疗。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在妊娠时无明显感染或外伤史,患者为足月顺产。体检:发育正常,智力无障碍;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专科检查:见额部、鼻翼、双侧上下眼睑、左侧颧颞部深褐色及青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皮损不高出皮面,双侧球结膜和巩膜轻度浅褐色斑片或青色斑片。双侧面部可见大片状红色斑片,压之不褪色,主要位于中下面部,以左侧为甚,与青褐色斑片部分重叠(见图1)。诊断:双侧面部太田痣合并微静脉畸形。
  病例2:某男,21岁,因“右侧面部黑褐色斑片和躯干、左上肢及右下肢红斑”于2006年6月就诊。患者于出生时发现右侧面部有大片黑褐色斑片,分布于额、颞、颧、颊部、眼周和鼻部,右侧巩膜亦有色素斑,随年龄增长,皮损颜色逐渐变黑,皮损颜色的变化与日晒和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关系。左胸、左上肢、左背、右颈、右臀及右下肢有大片状红斑,以左上肢和右下肢为主。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皮损面积随身体发育的增大也不断增大,但范围无明显变化。患者发病后未曾治疗过。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右侧面部黑褐色斑片,分布范围以额部、眼周、颧部、颞部、颊部及鼻翼为主,巩膜和上腭部也可见黑色斑片,色素分布不均匀,皮损不高出皮面。左胸、左上肢、左背、右颈、右臀及右下肢皮肤有大片状红斑,红斑无隆起和结节,无破溃及出血,诊断为右侧面部太田痣合并全身多处微静脉畸形(见图2)。
  
  病例3:某女,24岁,因“左侧面部、肩背部黑褐色斑片和全身多处红斑”于2006年5月就诊。患者于出生时左侧面部及肩背部即有片状黑褐色斑片,分布于颧颊部和肩背部,伴有双侧面颈部、耳部及臀部、左侧下肢、右侧大腿部有大片状红斑。随着年龄增长,红斑和黑褐色斑片面积也不断增大,但范围无明显变化,颜色逐渐加深,皮损颜色与日晒和季节变化无明显关系。患者为足月顺产,否认家族史,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黑褐色斑片分布于颧颊部、肩部和腰部以上的背部,双侧巩膜无黑色斑片,双侧面颈部红斑非对称分布,以左侧明显,呈暗红色,与周边界限清晰,上下唇局部增厚,左侧面部红色皮损与黑褐色斑重叠、无结节,前胸、臀部、左下肢及右侧大腿大片状红斑,与周边界限清晰,无结节。诊断:左侧面部太田痣、肩背部伊滕痣并发全身多处微静脉畸形(见图3)。
  
  2讨论
  
  太田痣的发病原因不明,50%以上病例在出生时即有较明显的面部皮肤色素改变,也可在1岁内或儿童期发病,逐渐加重,一般认为很少有家族史,但国内也有报道可见家族遗传史者。目前普遍认为太田痣是在胚胎发育时黑素母细胞向表皮移行过程中,滞留于真皮中的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而沉积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所致[2]。微静脉畸形发病率约3%,多数发生于头面部。发病原因不明,病理表现主要为扩张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因此认为微静脉畸形属于血管畸形,可能与胚胎发育时血管形成紊乱有关。由于血管与黑素细胞同起源于神经嵴,因此在妊娠时由于某些因素改变了血管和黑素细胞的生物学发生发育过程就可能导致微静脉畸形和太田痣的发生,但微静脉畸形和太田痣同时发生于同一患者临床并不常见[3-4],特别是第三例患者左侧面部太田痣伴发伊滕痣及全身多处微静脉畸形,更为少见。由于微静脉畸形与太田痣的病理机制不明,关于两者相伴随发生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 炜.整形外科学[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1-459.
  [2]朱铁君.色素性皮肤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96-98.
  [3]Sihota R,Kumar H,Sood NN.The additive influence of nevus flammeus and the nevus of Ota on congenital glaucoma[J].Indian J Ophthalmol,1991,39(3):122-124.
  [4]王中影,杨春俊,刘盛秀,等.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报告[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12):745-746.
  
  [收稿日期]2007-03-28 [修回日期]2007-07-25
  编辑/李阳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静脉 畸形 合并 太田痣
上一篇:【面部雀斑行化学剥脱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颈动脉剥脱术后并发症
下一篇:【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底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分析】鼻子缺损皮瓣移植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