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一模语文议论文汇编

来源:四年级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崇明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中文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鼓励小朋友读不少中文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还记不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你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进门时,有人发个小本子给你,说“欢迎参加发现之旅”。原来他们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设立了许多站。每到一站就可以盖个章。一整本都盖满章的小朋友,则能得到一份小奖品。爸爸也非常欣赏博物馆的美意,知道他们希望借助这个方法,使小朋友能到每个展览室去参观。只是,那天没见到几个细细参观的小朋友,倒是见到不少家长,疲于奔命地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包括你的爸爸妈妈在内。你也得到一份奖品。但你想想,我们去博物馆那么多次,你那次是不是最累,却最没看到什么东西?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1、第 1 段画线句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形象地写出女儿读书书页翻得很快,读得很累人,像在完成任务。

 (4 分)

 2、第 2 段作者讲了孔子关于“学”、“习”、“思”的 2 句话,请任选一句,用孔子的原话表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或“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 2 分,错 1 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3、谈谈你对第 3 段划线句中“死”与“活”的理解(4 分)

  死:

  指书本及其中的文字不会获得,没有生命力。

 活:

 指书中的学问可以用来指导生活实践。

  4、作者因为女儿

  读书只为比赛获奖只追求数量而不管效果(女儿为比赛而囫囵吞枣地读书。)

 的原因,例举了

  一家三口去博物馆参观,因忙于追求盖章而少有收获

  和

 爸爸借阅教种番茄的书,边读边实践而有了好收获

 的事例和借鉴了孔子关于读书的言论,提出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想法。(9 分)

 5、对于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理解,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一项

 D

  。(3 分)

 A.咀嚼书里的意思,欣赏美丽的插图,获得读书的乐趣。

 B.既可“精读”、也可“浏览”,还可像参加“发现之旅”比赛那样读。

 C.慢慢地读,悠闲地读,重在劳逸结合。D.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奉贤

 “脊梁精神”赞

 鲁民

 ①全国劳模、“矿山愚公”、优秀共产党员李双良,近年来致力于“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共作了两百多场“传统教育报告”。在每次报告的结尾,他总是殷切地希望大家都来做“中国的脊梁”,引起青少年听众的热烈反响。

 ②什么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人

 没有脊梁,

 无法站立,只能是一堆肉泥;一个国家没有脊梁,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会是一盘散沙,任人欺侮宰割。因此,中国需要“脊梁”,做“脊梁”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的无上光荣。

  ③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强健超人的体魄,但须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七尺汉子,丈二金刚,如果见困难就躲避,遇强敌就屈膝,虽然体壮如牛,也只能是一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轮椅上的张海迪,凭着坚强的意志同命运抗争,她的精神激励了多少人去奋发进取?她虽手无缚鸡之力,虽三十多年未能站立,可是又有谁说她不是“中国的脊梁”? ④成克杰、胡长清虽官高位尊,但在国人眼里无异毒瘤恶疮,臭不可闻。而雷锋、王杰不过一普通士兵,王进喜、时传祥乃一普通工人,可他们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的高风亮节和模范事迹,将世代流传,他们自己也将作为“中国的脊梁”彪炳史册。所以,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高贵的地位,但须有高尚的品德。

 ⑤中国人历来佩服的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热血男儿,敬重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志之士。孔繁森去世后,遗产只有 8 元 6 角钱,可生前他那富有的胸怀里,却始终装着他收养的三个孤儿,装着他牵肠挂肚的敬老院里的老阿爸老阿妈,装着他魂牵梦萦的阿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贫而犹富,爱国爱民,孔繁森也是“中国的脊梁”。[ ⑥意志坚强,品德高尚,胸怀博大,无私奉献,这就是所谓的“脊梁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次次面临危亡忧患,却又一次次重新崛起,就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中国的脊梁”。

 ⑦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王铁人、孔繁森、徐洪刚、张海迪式的“中国的脊梁”,仍然需要发扬伟大的“脊梁精神”,在欢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让我们再为“脊梁精神”唱一曲赞歌,并高声呼唤:中国需要“脊梁”,时代需要“脊梁”,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带头做“中国的脊梁”!

 1.第②段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联词语是(

 B

 )(2 分)

 A.因为„„所以 B.如果„„就 C.只要„„就 D.不但„„而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中国需要“脊梁”,做“脊梁”是每个中国人无上的光荣。

 (4 分)

 3.第④节主要运用

 对比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将成克杰、胡长清虽官高位尊却臭不可闻与雷锋等虽为普通人却彪炳史册形成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高贵的地位,但须有高尚的品德”这一观点。(1 + 1 + 2 分)

 (4 分)

 4.围绕“做‘中国的脊梁’”,选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述(6 分)

 ①

  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强健超人的体魄,但须有坚强不屈的意志

  ②

  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高贵的地位,但须有高尚的品德

  ③

  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富裕的钱财,但须有博大的胸怀(不得调换顺序)

 5.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是(

 D ),理由是(4 分)

 理由:

  理由是:因为这段文字是从“无私奉献”这方面来论述做“中国的脊梁” ,与③ ④ ⑤ 三小节一起一一照应了第⑥ 节中的第一句话,“意志竖强,品德高尚,胸怀博大,无私奉献,这就是所谓的‘脊梁精神”,所以应该放在⑤ ⑥ 之间。("2+ 3 分,理由的阐述,意思对即可)

 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显赫的声誉,但必须有无私的奉献。鲜花掌声,万众瞩目,自然是人生至荣。然而,有功不居,埋头苦干,尤见高风亮节。抗美援朝的老英雄、老共产党员李玉安、井玉琢,隐功埋名几十年,默默奉献,自甘寂寞。他们名虽不显,位不骄人,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虹口

 说“雅量”

 ①读报,读到几则名人轶事,令我不由联系现实,心生感慨。

 ②1952 年,郭沫若应约写了一首诗。诗稿送到杂志社后,编辑却犯了愁,因为那首诗

 立意很好,

 从

 构思、意境、语言来讲远非佳作。当那位年轻的编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郭老,请他修改或重写时,没想到郭老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一再声称:那是败笔之作,你们退稿是对的。身为文学大家,面对一位毛头小伙子给自己的“大作”挑刺,郭老竟然不愠不火,并虚心接受其意见,这种雅量委实不易。

 ③1930 年年初,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辞不掉,就在序中不讲情面地批评说,这部小说从总体上来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茅盾把文章交给他后,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阳翰笙一定不会用。没过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里面。阳翰笙将对自己作品持否定态度的序言印在书中公之于众,这种雅量令人叹服。

 ④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一次部队打仗,彭德怀一路小跑上前线指挥,传令兵在前边挥动小旗让大家让路,可有一个战士偏偏坐在地上不动。彭德怀是个急性子,就叫了起来。谁知这个战士朝着彭德怀就是两拳。彭德怀没有理会,又匆匆赶路。一会儿,传令排长捆着这个战士,追上彭德怀请他发落。彭德怀两眼一眯,笑着说:“谁叫你们捆来的?小事情,快放回去。”彭德怀挨了战士的拳头后竟然不究不问,其雅量亦令人钦佩。

 ⑤ 这三件轶事折射出三个名人的胸怀和气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然而时下,这种雅量已日渐稀缺。

 ⑥关于雅量的佳话鲜有耳闻,倒是一些名人、官员缺乏雅量的所谓“新闻”屡见报端。有几位中学教师批评一位名人的一本畅销书里病句太多,尽管所言不虚,但这位名人却老大地不高兴,不但不真心接受其批评,反而责怪大家“多管闲事”;某地一县委书记因县报记者据实写了一篇批评该书记工作作风的报道,竟将那名记者开除回家。他们胸中何曾还有一星半点的雅量!

 ⑦所谓雅量,就是人的胸襟和气度,就是对言、对人、对事的态度。缺乏雅量的人,事事计较,锱铢必较;而有雅量的人,态度温和,处事公正。

 ⑧ 如何成为有雅量的人,我想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有平等的待人态度。不自认为高人一等,保持一颗平常心,平视他人,尊重他人;二是要有宽阔的胸襟。心胸坦荡,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错就改;三是要有宽容的美德。能够仁厚待人,容人之过,“宰相肚里能撑船”。由此.看来,在雅量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行。郭沫若、阳翰笙与彭德怀,皆非平庸之辈,以其高风亮节,拥有雅量自在情理之中;而如今一些人之所以难有雅量,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以上几个方面的修炼不到家,素养与品行上尚欠火候吧。

 ⑨有人说,雅量是有尊严的人才能做到,尊严的本质是无我,而不是唯我独尊,要有雅量首先要让出自我。心中无我方能包容天下,在这样的气量中,人生的悲喜、苦乐、荣辱都不过是海面上的浪花,改变不了大海的平静。只有雅量才是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潮流,蕴藏着席卷一切的力量。

 1.第②段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

  B

  )(2 分)

 A 不但„„而且„„

  B 尽管„„但是„„

  C 即使„„也„„

  D 如果„„那么„„ 2.第⑧段“由此看来”的“此”指的是

 上面所分析的三点雅量的特点

  。(2 分)

 3.本文主要运用

  举例(对比)

 的论证方法,证明了

 人要有胸怀和气度

 的观点。(5 分)

 4.文中选取了三个“雅量”的事例,依次是郭沫若坦然接受退稿、

 阳翰笙虚心接受批评

 、彭德怀不为战士鲁莽生气

 。(6 分)

 5.下列事例可替换文中第②-④段中的哪个例子?请阐述理由。(5 分)

 18 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关于定比定律争论了长达 9 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以普鲁斯特的胜利告终,他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现者。但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他真诚地对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深入研究定比定律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允许别人的反对,并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这种雅量让人感动。

 替换:

 应替换第 2 或 3 段的事例 理由:

 第 2 段或 3 段写的同属中国文学家的事例,而这一段写外国科学家雅量的事例,( 1 分)替换之后,更能全面表现“雅量”是人类共有的高尚情操,使论证更为完整严密。(2 分)

  金山 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

 (1)近期,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 (2)莫言的此次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译作家们真是功不可没。由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

 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最近一本《生死疲劳》将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都有各种译本。

 (3)莫言的获奖感言,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文化事业要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工作。因此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

 (4)翻译工作是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领域的跨文化跨语言原创,并为促进上述领域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提供了具有完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试想一下:莫言的作品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相当深远。

 (5)从目前情况来看,当前中国翻译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国内外译中有大量翻译人才,但中译外的人才严重溃乏,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存在。健在的老一辈翻译家,许多人年事已高,已力不从心了。同时,翻译工作的商业化和金钱化,也对文学作品中译外造成巨大冲击,许多人才无法静下心来从事文学作品的中译外工作。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指出,截止到2011年年底,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中国仅为4%,远远落后于上述四个国家或地区而位列第五。因此,我们要采取紧急的措施,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

 (6)中国文学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重视培养翻译家队伍,特别是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最近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出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译外事业的国际化;三是要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四是要释放翻译服务业的产业潜能,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外译产业的市场效应和产业规模。相信这些建议一旦成为实施的举措,那么中国文学进一步变成世界文学将会大大提速。

 (7)一个莫言,现在代表中国,这当然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还有不少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因没有翻译成外文,“藏在深闺人未识”。让更多莫言式的作家为众所周知,中国的翻译家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来。

  (2012 年 12 月 13 日《东方时评》,有修改)

 1、第 5 段画波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溃

 ,它的正确写法是

 匮

 。(2 分)

 2、第 7 段中“藏在深闺人未识”在文中的含义是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不为他人所知。

 (3 分)

 3、第 5 段画直线句主要运用

 举例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翻译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4 分) 4、上文第 4 至 6 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______C_______(3 分) A.总分式

 B.并列式

  C.层进式

  D.对照式 5、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

 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问题,进而提出

 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 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1)

 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 (2)

 翻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及造成的后果;(3)

 加强翻译工作的建议(或措施)

 (10 分)

  闵行

 经典阅读观念的树立

  ①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②当然,要真正走进经典,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因所具有的无与仑比的精深与博大,经典可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功。但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人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譬如在儒道先哲的训教中,体认到道德的庄肃与自由的快乐,然后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

 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问舍。上个世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仍未被人了解。

 ③在阅读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公元 397 年,圣奥古斯丁写了《忏悔录》,在书中他详细描绘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剧变,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咀嚼,你根本无法体会其中切肤的渴求。至于《罪与罚》这样的经典,大段的心理描写,与通俗小说有一明确主题和显豁线索全然不同的“复调”写法,更需人细细寻绎才有所悟。所以,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主张不仅在时间上,更在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

 悠闲自得同时越然功利之上的人,

  能真正读取这个世界最杳渺的真谛,

 保持阅读最高上的品质。故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

  ④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从 18 岁到 80 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完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欢的浅近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

  ⑤所以,各位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能体会到“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

 1.第二段划线部分的错别字是

  仑

 ,它的正确写法是

 伦

  。(2 分)

 2.第三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是(

  B

  )。(3 分)

 A.只要

  就

 才

  B.只有

  才

  并 C.虽然

  但

 并

  D.即使

  也

  才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

  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作用是

  论证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这样才能沉浸其中,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

  。(3 分)

 4.本文第二段到第四段依次是从

  首先须在观念上去除功利的考校

 、

 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求快的心理。放慢速度,沉浸其中

 、

 克服阅读经典的畏难情绪,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将经典阅读当做一辈子的事 三个方面就如何阅读经典展开论述。(9 分)

 5.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第五段“你读什么书,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感受。(5 分)

 略

  普陀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 hé mù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该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 分)

 hé mù(

 和睦

 ) 2.作者在第①段提及这两件事情,除与第④段的阐述对应,并引发读者兴趣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

 引出本文论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二是

  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6 分)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反问_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强调民族文化并不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而我们这样绝情鞭挞和摧残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错误的,以此表明要敬畏传统文化的态度

 。(4 分)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第②段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B.第③段主要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不容回避的缺陷和糟粕。

  C.第④段主要论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和推陈出新。

  D.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论述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与评价传统文化。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的什么位置....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 分)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这段文字应放在第⑤ 段第一句话后面(2 分)。因为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传统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又是当代史学家庞朴所言,可以作为理论论据,诊证第⑤ 段“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同时,“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也承接了这段文字的内容,所以应该放在这个位置(3 分)

  闸北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1)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就像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份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但我的先生和朋友都力劝我来, 他们都是 84 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 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2)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二十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 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3)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

 的条件,更

 的见识,更

 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 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肮脏的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干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4)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很敬重北大。

 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5)二十多年社会生活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

 因为坚强,

 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6)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相信光明,便不再有黑暗!

 (7)谢谢大家!

 1.依次填入第三段横线上的词语应是

  A

 (3 分)

 A 优越

 广博

 成熟

  B 成熟

 广博

  优越 C 优越

  成熟

 广博

 D 广博

 优越

 成熟 2.第五段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B

 (3 分)

 A 虽然

 但是

  B 不仅

 更

  C 不是

 就是

  D 既

 又 3.第四段所说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指的是

 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 (3 分)

 4.作者认为“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是因为(1)

 改变目前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坚守信仰

 (2)

  坚守信仰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5.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比较下列两句的表达效果。(5 分)

 A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相信光明,便不再有黑暗. B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的”一词强调中国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更富激情和感染力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激励学弟学妹们承担起创造中国美好未来的重任。

推荐访问:议论文 上海 汇编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细雨课堂-议论文写作基础(三)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