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学术报告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培养孩子的学术报告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

  ——给学生作学术报告

  同学们:

  大家好!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咱们今天的活动就是培养大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学们,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根据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这是我校乃至全国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你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转载于:写论文网:培养孩子的学术报告)要任务。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是从这个民族的多数人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因此,抓好你们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把“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经过同学们的不断努力,大家的精神面貌,学风以及校园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好转,同学们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把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落在实处呢?

  事实告诉我们,哪一班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得好,这一班出的优秀人才

  校长学术报告----对学生家长

  题目:家校合作实现共赢

  时间:地点:杨峪河镇庙坪小学

  主讲人:崔小民主持:赵海涛

  参加人:学生家长

  摘要:家校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赢,共赢的结果就是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实现了孩子的培养目标。家校合作在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校合作这条路要走。实施家校合作寻求共赢,我觉得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二是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厚积薄发,家校合作必能给孩子的成长插上更丰满的羽翼。

  关键词:家校合作共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毋庸置疑,家校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赢,共赢的结果就是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实现了孩子的培养目标。不言而喻,家校合作在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已引起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XX—XX年,云南省教育厅罗崇敏厅长与香港真道书院达成了一个培训协议,由香港真道书院开展“云南千名校长培训”。而这个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就是家校合作相当成功,由此可见罗厅长的远见卓识。

  家校合作这条路要走,而且必须走,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之前也有过尝试,但实质上还没有真正迈开步伐。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施家校合作寻求共赢,我觉得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思想上不到位,行动是不可能到位的。XX年的“两基”迎国检,到XX年的省级教育督导评估,都有家校合作这方面的工作内容要求,甚至省州县教育主管部门还就此下过相关的文件。但家校合作没有列入检查评估的一项硬性指标,因此家校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有必要重新认识家校合作的问题。实际上,家校合作涉及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诸多问题,光靠谁都不行,只有这几方的认识统一了,形成合力,家校合作才会高效运转实现共赢。

  有必要把“家校合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众所周知,“两基”目标是国家提出来的,在我们农村地区实施起来是多么的困难,但还是实现了;教育督导评估是省人民政府提出来的,这项工作也极为浩繁艰巨,但在各部

  门的有效配合下,结果还是完成了。提的高度不同,影响的面就不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应站在州级以上的高度来提出家校合作的目标和任务,牵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培育家校合作的办学模式,推动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家校合作,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并使之形成制度。把家校合作放在振兴教育的高度上,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使之无论在社会中、家庭中、学校里都成为一项正常的工作。

  大张旗鼓的宣传、培训,让家校合作理念深入人心。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颁发的《综合行动纲领》中倡导:“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作而言,应该采取措施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我国同时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习管理的制度”。因此,从国际社会和国家的层面上看,家校合作已列入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对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宣传是不够的,大多数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是有偏差的。现在农村地区的家长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支持学校教育的,他们配合学校教育,但却是被动的,往往也是学生反感的;另一类是不支持学校教育的,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校的事,如果孩子有事,就告学校,导致部分地区学校与家长纠纷不断,官司不断。学校和教师的认识也不到位,很少有人把家长看作学校的一份子,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孤军奋战。基于这些认识,也就形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不良现状: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单项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阶段性强,连续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事实上,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教育过程天然合作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倒塌下来”。只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深层次的学习、宣传、培训,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校合作才有希望。

  教师地位的再认识。教师地位的形成,取决于两各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收入;二是教师的素质。目前,这两个方面都令人堪忧。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曾几何时,有多少农村孩子梦想着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如今,又有多少人想终身从事教育这个行业?近年来,边疆地区、广大农村地区教师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收入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之教育行业大门敞开,很多非师范类的人才走进教师队伍,以教师为跳板,目的是考公务员,不注重教师这个特定行业所需的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师素质有所下滑。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农村地区教师地位逐年下降,现在连我们农民兄弟都看不起,更不要说公务员了。“亲其人,信其道”,只有教师的可信度提高了,家长和教师二者之间才会形成良好的心

  理共同体。这种良好的心理共同体,正是家校合作的基石。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简要而鲜明地指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许多教育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也一致认为,学校应在与家庭的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应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作用。但广大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现实是,教师地位下滑,学校面临着信任危机,其“主导作用”的发挥非常有限。这几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但主要用于改善学生生活,用于改扩建校舍,用于教学设备的添置上,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需要。香港真道书院丘日谦校长于XX年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谈到对内地教育改革和发展时说:“内地的不少学校越建越大,一所中小学就要占地上百亩甚至几百亩,装饰很华丽。这样的校园不要说香港没有,就是在那些发达国家也很少见。当然,这反映了我们各地政府重视教育,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建得越大,装饰得越好,花钱肯定是越多。我想,即使我们有钱,也没必要过多地花在外表上,而是应该花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像提高教师素质、进行课程改革等方面”。丘校长的这席话对我们农村地区办教育也许会有些启发。

  二、搭建家校合作平台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两者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影响最大,也最直接。二者“必须和衷共济,互相配合,才能令教育变革成功,令学生和社会整体得益”。家庭和学校是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家长是学校的重要持份者。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课题,欧美发达国家为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一直在努力争取影响学生成长中的关键力量——家长的支持。我们农村地区的教育要发展,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学校应着力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实现教育的共赢。

  成立家校合作的机构。一是领导机构:像香港真道书院就设有家长联络部,有教学水平很高的资深教师专职担任联络部主任,主任不在兼任学科教学的课程。家长联络部专门负责与全校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和引领家校合作的工作,包括应对家长咨询,协调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安排各种家校活动。常设这样的机构,能保证家校联系的专业化,使家校合作成为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内容,工作开展起来也就更有序、更规范。二是参与机构:参与机构可设家长委员会,受家长联络部的领导,但要相对独立,完全由家长会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任期长短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家长委员会在学校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一个星期不少于一次。该机构主要负责领导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联系,反馈学生、家长信息、建议,监督学校工作,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多数学校都有这方面的安排,有的学校还根据地区特点采取“送会下乡”的形式,常规是每学期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是宣传学校的制度规定,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协助学生完成一些重大的教育工作任务。讲的是教师,听得是家长。基本上不存在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主被动关系很明显。有没有效果呢?有,但作用很有限。这里提出的“家长会”,比我们目前已有的“家长会”内容要广阔、丰富得多,运作也完全不同。首先,家长会的组织者是家长委员会而不是学校,讲是学生家长,听得也是学生家长。其次,会议的内容除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外,重要的是针对家长的诉求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共商良策,帮助学校解决。如香港真道书院的家长会,就没有教师参加,完全没有学校组织、教师左右的色彩。他们的家长会,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困难和问题,成立若干“家长关顾小组”:校巴检查工作小组、膳食检查工作小组、学生服饰检查工作小组等。面对问题,由家长出面,在家长中征集相关专业或职业的家长成立小组去解决。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做好这些工作,新形势下我们农村教育许多困难可以迎刃而解。例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可以放到其中解决。香港学者郑燕祥在其《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中指出:“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功能除了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外,还可帮助学校分担管理责任,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激励教师士气、监察学校,甚至可以帮助学校面对社会次文化的坏影响”。最后,家长会的召开时间,每月应该定期召开一次,遇重大问题,还可以临时召开。每月召开一次,可以及时掌握家长诉求、学校工作动态、学生学习动态,便于及时提出应对策略,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解决问题,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组织观课活动。学校应确立开放的办学态度和国际化的大教育视野,把家长看作学校教育的持份者。学校教学活动应该全方位的开放,对学生家长不设防,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每一节课家长都可以听,每一节活动家长都可以围观。在此基础上组织好观课活动,也可以是教学公开课活动,或是教学开放日活动。香港真道书院的公开课别开生面,独具特色。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上一次公开课,听课的除学校同事外,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多时甚至达两三百人。课堂结束后,上课教师教师说课,科组长评课,观课家长提问题发表意见、交流讨论,最后课程主任作总结性点评。观课活动在我们农村地区条件稍好的学校也在做,通常是放在教学开放周来进行,但二者在做法和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首先,真道书院的公开课假如按50位教师算,那每学年至少有50节。而我们农村学校,面对家长开放的公开课每学期2—3节,一学年也就4—6节,家校在课程交流方面的机会要少得多。其次,家长参与的规模也没有这么大。我们农村学校开这种课,家长参与最多的也就几十人而已。最后,课后的环节也有较大

  区别。我们的通常做法是授课教师说课、教师评课、科主任总结,几乎没有家长参与的环节。然而真道书院家长参与的环节却是最热烈的,家长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还很尖锐、甚至很刁钻。为此,书院设有课程首席指导,由课程首席指导专门应对家长,面对家长释疑解难。课程首席指导由课程方面的专家担任,是不兼课的,其精彩的解答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家长感受到得的不仅是学习、交流,还是高品质的享受。这种观课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就今天我们所倡导的高效课堂来讲,也应该有这样的观课活动来加以推进,可能会事半功倍。

  开展家校互访活动。开展家校互访活动是家校合作的一种常规活动,可以为家校沟通提供面对面的、一对一的交流机会,对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开展家校互访活动,学校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安排并告知家长,将之纳入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落实。可以是家长主动找学校,也可以是学校邀请家长来“校访”,或者是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家访”。主要目的针对某个学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王某,男,9岁,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深得老师喜爱。王某上五年级后,因与王某同桌的李某爱好玩电脑游戏,经常怂恿王某和他去街上网吧玩游戏,王某渐渐玩上了瘾,经常和李某逃课出去玩电脑游戏。一个学期下来,王某成绩一落千丈,后王某父母明白原因才对王某严加看管。但由于王某沉溺于电子游戏太深,难以控制自己,仍然偷偷溜出学校玩游戏,晚上在家时,精神不振,无精打采,不但功课不想做,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地差下去。其父母为此专门带王某去看过几次心理医生,并花费不少。王某父母觉得,要是学校早点将王某逃课情况向他们反映,好早日管教,那王某也不至于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他们认为学校应当为此负责,于是将学校诉至法院”。如果家校互访工作落实到位,学生的不良习惯在还没有形成前就可以得到及时的矫正,不但可以避免这起家校纠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皆大欢喜。

  适度开展家长义工活动。我记得来接我们的香港真道书院教师在向我们介绍书院情况时说,他们书院有员工、学生3000多人,我当时就想学校规模很大嘛,后来才知道学生只有1500人,其余是学生家长和教职工。该学校常年活跃着一支家长义工队,涉及领域包括图书室管理、厨房工作、花木修建、卫生维护等等。我们农村学校,也可以避开农忙季节,适度开展家长义工活动。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有政策支持,有制度要求,有这方面的工作规范。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家长能帮学校做多少事情,关键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能更深入、更透彻地了解学校。因为有工作的关系,家校沟通也就有了必然的联系,对学校的监督、配合也能更彻底,便于形成家庭和学校命运共同体,也可以增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家长在学校做义工,

  规范学生行为收获良好习惯

  时间:XX年4月15日

  地点:午峪小学操场

  主讲人:陈永皋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习惯的培养对21世纪的人更为重要。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总要做许多事情。比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有很多活动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人总是要去“做”、去“动”,如果光躺在床上是没有办法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既然要活动,就需要很多技能性的、习惯性的行为。所以说,习惯和人的有效学习、有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是,现实中许多人不太注意自己的习惯或者孩子的习惯,总觉得这是件小事情。父母可能更看重孩子是否有理想,是否学习成绩好、有竞争能力,是否人际关系好,是否适应环境等等。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上升到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认知高度。

  一、人格的五个方面均与习惯有关

  人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构建有密切联系。孩子是否有理想、有信心、有道德、爱学习,这些项目都包含在一个人的人格当中。一些成年人不太在意习惯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些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却是非常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的。所以,习惯和人格的关系入手,通过探索习惯和人格的关系,寻找培养当代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重要方法。

  正因为现在少年儿童的成长条件好了,才更容易滋长出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即使不培养节俭的习惯,他也能自然形成,因为他没有浪费的环境。习惯与工作、学习的

  关系、与当前的国情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如果不注意培养好习惯,可能素质教育的目标会落空。

  把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第一是开放性,包括:具有想像、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第二是谨慎性,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第三是外倾性,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第四是随和性,或叫宜人性,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第五是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是密切联系的。

  例如:在情绪稳定性这一方面中,有焦虑、敌对等等,该怎么理解呢?这些当然是些不健康的人格。其实,人格有一个最高点,也有一个最低点,习惯与道德相辅相成,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或者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以后,却屡屡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没有办法适应集体生活,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能顾全大局,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等,也有的人人际关系很糟糕,甚至为了竞争而自杀或杀人。这些应该说都是人格不健康导致的。这些问题也是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造成的。表面上看,这些都是道德问题,但事实上人的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是有联系的,而且有很密切的联系。他们虽然成绩好,但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就是人格缺陷。但它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上。所以我们在形容这些人的时候会说他“缺德”、“没有修养”。

  也有一些人常常表现为“两面人”,即在家里一个样,在外面一个样;独处的时候一个样,在他人面前又是一个样。比如,有的人在家的时候特别爱干净,甚至干净到有洁癖,但在外面却

  把垃圾随便倒、把痰吐在墙上,或者不冲厕所。当只有自己的时候,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不怕浪费电。但有同学在的时候又会表现出很关心集体的样子。这也是习惯和道德密切联系的表现。应该说习惯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习惯可以渐渐形成好的品格和道德,好的道德约束又支配着人重复好的习惯。习惯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它是受人的道德意识支配的。如果不把道德和习惯联系起来的话,就比较容易形成上述这种行为不一致的习惯——即两面人。习惯虽然已经成了自动的行为,但自动了并不一定说和道德没关系。

  为什么说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有密切关系?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意识和倾向,要把道德化为每个人的行为,道德就在悄悄地起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呢?因为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又是由他的行为构成的。所以也可以说,道德是外部的,转化为人内部的东西就是品德。品德是什么?品德是人的行为的内化。行为呢?又和人的习惯有关,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另外,人格是遗传和后天决定的。后天因素又包括环境、教育等。而环境和教育都对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越早培养越好,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最有可塑性,就像橡皮泥一样,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比较容易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三岁决定一生”。因此人格的培养也应该从小抓起。低年级孩子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塑性,尤其在6岁-12岁期间更是这样,因为他正处于发展当中。这时您可以给他做很多规定,他虽然不懂为什么,但因为是在形

  成中,所以就不费劲。另外一个是模仿性。小孩子的习惯形成有很多是模仿形成的,家庭和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但许多家庭和老师不太注意这一点。比如多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比较愿意买书看,其实父母未必有意培养了孩子这个习惯,而是因为他的父母总是在看书、买书,这样孩子渐渐就模仿而成了。习惯和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人格的培养当然也是早些比较好了,这样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人格,对他未来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

  二、习惯培养要有时代性

  做人方面要做到几个学会:

  1、真爱。它的特点就是双向的爱,既能接受爱也能付出爱。现在有些孩子只会接受他人的爱,却不会付出爱。

  2、要学会自信自强;

  3、理解尊重和宽容;

  4、与他人互相帮助;

  5、要务实,要言行一致;

  6、乐观地对待任何挑战,有积极的心态。

  做事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计划,要有始有终。现在一些孩子做事往往虎头蛇尾;

  第二,就是要善于自我评价和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做事要善于求异和创新,不墨守成规;

  第四要有毅力,要善于克服困难;

  第五,要善于合作。在做人方面我们提互相帮助,在这里我们从做事的策略出发,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去完成比较困难的工作;

  第六,要善于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每个人的资源都不一样,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善于开发自身的资源和潜能。

  学习方面,作为21世纪的学习习惯应该具备下面几点:

  1、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

  2、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

  3、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合作交流的习惯。

  4、多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5、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

  6、反思的习惯;

  7、多通道学习的习惯,眼睛看、耳朵听。

  习惯是个自动化的行为,我们常常希望人能主动去做,但是有时是很困难的。这就有个习惯的培养能否靠强制执行来完成的问题。比如我们要求回家以后要洗手,如果我们跟他讲道理,讲细菌是怎样来的,危害有多大,太小的孩子不会懂细菌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给他一个要求,要求他每天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手,每天坚持洗,渐渐就形成了习惯。这样,等他长大些的时候,懂得了一些道理,他就更能够遵守了。所以未必要孩子理解了才去做,不理解的时候也要去做。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具有五大健康人格:充满信心、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兴趣广泛,同时也发现他们具有一些人格缺陷,比如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可以说,这些人格方面的描述都是具有时代性的,那么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时代性。

  如:现在我们提出20个字的社会公德,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与过去的《三字经》里提到的一些是不一样的。过去“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现在也未必是这样了。现在我们倡导收集信息、

推荐访问: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 学术报告 培养孩子
上一篇:不忘初心个人心得
下一篇:培养小班幼儿文明礼仪习惯探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