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市场明年放开 垄断局面即将终结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16 点击:

  疫苗市场明年放开 垄断局面即将终结卫生防疫部门仅凭流感疫苗就可以赚到几个亿,而且无需缴税,这样的好日子恐怕不会持续太久了。近日有消息透露,中国多年来挂着“政府垄断”色彩的疫苗市场将在2004年被打破,中国官方将迈出开创性的一步:一个准许疫苗市场“适当开放”的新政策正在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部和国家财税总局等单位的磋商中酝酿出台。

  据透露,该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削减疫苗批销的中间环节,即现有的30多家省级疾控中心将被要求放权,让上千家乃至上万家基层疾控中心(尤其是各地的区级疾控中心)首次获得权利――可以自主购进非计划免疫类疫苗产品,同时确认了国家药监局对整个的疫苗生产、冷链化运输储藏及批发销售等环节进行一条龙式的监管角色。

  对于这个正酝酿出台的新政策,有业内人士推测,实施新政将导致中国疫苗市场最终彻底放开,政府垄断式的市场壁垒将成为历史。中国医药行业里最后一颗“厚皮西瓜”将被咔然切开,诱人的“瓜瓤”一瓣一瓣地显露出来,一批适应新市场化局面的疫苗生产公司和专业的疫苗销售公司将应运而生。

  防疫部门从流感疫苗身上赚走几个亿

  疫苗一直是由防疫部门专营的产品。

  2003年初,平地旋起的SARS危机让中国老百姓不知所措。二三月份,一些专家和一些疫苗公司也“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号召:防SARS先防流感。广东省疾控中心紧急向广东省卫生厅打申请报告,购进了多家公司的流感疫苗。而其他省市的疾控中心机构也纷纷响应,组织调拨货源并着意宣传,于是就出现了全国各地民众踊跃要求接种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东省在SARS期间就消费了近200万支流感疫苗,而北京也消费了数十万支流感疫苗。原本已经过了接种最佳时间,销售无望的大量库存流感疫苗一夜间却突然重获市场生机,而且是火爆热销。

  有了年初的经验,流感疫苗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在今年接种季节来临之前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各省市疾控中心纷纷大幅度提高了今冬流感疫苗的订单,据称北京市去年是40万支,今年激增至150万支。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则是9月初,卫生部正式下发了一个《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试行)》的文件,指导意见分别对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原则、目的、使用建议、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并要求加强接种的宣传工作,这在流感疫苗的接种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国外疫苗生产企业也纷纷将上市时间提前。

  疫苗企业为推销流感疫苗造势我们可以理解,但作为国家行政事业性单位的防疫部门的激情又是从何而来?一位疫苗企业老总透露了个中玄机:防疫部门接种流感疫苗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进口疫苗利润在30%~40%,国产疫苗则超过50%,这个利润是不用缴税的,而且这笔收入中还没有计算接种的服务费。今年流感疫苗如此火爆,这个产业链上的环节都挣了大钱,而防疫部门实际获利最大。

  新政可阻止疫苗税收黑洞的扩大

  流感疫苗只是防疫部门经营的众多疫苗中的一个品种。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疫苗销售挂上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多年来一如既往:标着出厂价的疫苗从省级疾控中心手中传到市级、再到区级、最后到医院都是通过“冷链”传递(也就是冷藏车),同时,疫苗在这个过程中被一级一级地加价,最终达到厂家承诺的市场零售价。参与交易的各级疾控中心的疫苗销售收入正是上下级之间的差价利润。按疫苗的销售规模推算,这笔收入应当是非常可观的。

  于是引发了一个问题:各级疾控中心是国家拨款设立的事业性机构,原来多执行的是计划免疫的任务,按照特殊政策,他们获得销售利润不必向国家纳税。但随着疫苗市场的红火,内需的扩大,商业性疫苗的销售收入开始攀升。一面是商业赢利,另一面却不交税,眼睁睁看着一个个税款空洞,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疾控中心的疫苗销售行为对税务部门来说无疑成了一个挠头的难题。

  据业内人士透露,未来的新政策尝试着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取消中间销售环节,省级(甚至市级)疾控中心不再参与批销过程,生产厂家面对的是国内上万家区级疾控中心。庞大的疫苗销售渠道需要整合,取而代之的将是拥有渠道资源的专业疫苗经销公司。

  由这些经销公司替代疾控中心进行疫苗交易,显然是一举双得:既便于国家税务部门管理,又具备了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他们的出现肯定会成为未来中国疫苗市场的活跃因素,对推动疫苗的市场化进展必有助益。有人认为,看准此次机会,有实力的资金若介入疫苗流通领域,未来发展将会不俗。

  疫苗市场进入变革时期

  对于即将出台的新政,各疫苗企业的反映明显是两个阵营:一方是以三大国外疫苗巨头为代表的老牌疫苗企业,他们在这个领域浸淫多年,与全国几十个具有选购疫苗权限的省市疾控中心关系深厚,新政实施后将面对上万个区县疾控中心,目前的销售队伍肯定需要扩充,整个销售体系也要进行大幅度调整,这些企业对新政的态度是微词颇多。

  而国内新兴的疫苗生产公司则表示乐观,他们认为垄断的市场壁垒是他们目前最大的障碍,新品牌疫苗的出现如果不能刺激疫苗市场向外扩张,就必将回到原有的疆土内做决死拼杀,对于不具优势的新公司来说,这很危险。但新政策将如一记铁锤,从外面击破壁垒,格局瞬变,他们将获得参与重新洗牌的资格,机会难得,值得一搏!

  但新兴企业同样面临销售队伍的建设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终的办法是需要有一支成熟的疫苗经销商队伍。据记者了解,现在的疫苗市场中已经出现一些小型的疫苗经销公司,他们被业内戏称为“苗儿贩子”,多是脱胎于一些疾控中心,但属于独立法人的疫苗经销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他们大多不具备“冷链”等系统设施,基本上离专业疫苗经销公司很有差距。但未来新政策的出台也没准会首先从这些公司中飙出几匹黑马。

  8年中国流感疫苗市场小记

  在做2003年流感疫苗短缺的成因分析时,当你读到“今年的疫苗短缺是去年大量的库存积压所致”的观点时,也许会认为是奇谈怪论。然而,在我们一起回顾中国流感疫苗的市场发展情况以及价格走势后(见图表),确信你会给这种观点投赞成票。

  我国自1995年秋季正式引进流感疫苗,当时每年美国的流感疫苗销量已达7700万人份支,而我们的情况却是进口2千人份支疫苗,真正售出不足1千人份支;

  1996年秋销量是2万人份支;

  1997年秋,两家进口商和一家国内企业总供应量约50万人份支,而售出只有30万人份支。

  1998年秋,销量达到70万人份支,拥有1300万人口的北京当年只打了3万人份支,这个数字对于来势凶猛的98年流感自然是杯水车薪。

  1999年秋,北京市政府下大力度倡导打疫苗预防流感,带动全国市场销量猛增到约230万人份支,其中进口疫苗约占到45%,但其价格也从刚上市时的每支137元降至64元。

  2001年秋,销量已接近500万人份支。

  2002年秋,鉴于上一年的良好业绩,国内外生产商乐观地向市场提供了780万支的供应量。

  2003年四月初,仅进口产品的库存和退货就高达100万支以上,导致各生产商叫苦不迭,纷纷减少下一年订货。庆幸的是SARS挽救了这些库存,人们也由此更预测到今秋的火爆,遗憾的是此时大幅增量订货已经为时过晚,使2003年的“缺货”成为必然。

 1

推荐访问:癌症疫苗即将面市 疫苗 垄断 终结
上一篇: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几点建议
下一篇:机关党风廉政建工作总结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