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小组计划书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12 点击:

  人际交往的小组计划书

 人际交往小组活动策划书 完成稿

 人际交往小组活动

 策

 小组名称:

 主办单位: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

 指导老师:杜云素

 日 期:

 划 书 长江大学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小组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长江大学四叶草社会工作协会 2011年10月5日

 目录:

 (一)人际交往小组组成人员

 ....................................... (3)

 (二)理念

 ....................................... (3)

 (三)理论阐述

 ....................................... (3)

 (四)小组目标

 ....................................... (4)

 (五)小组简介

 ....................................... (4)

 (六)组员招募

 ....................................... (5)

 (七)小组活动安排

 .......................................

 (八)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

 ....................................... (18)

 (九)活动评估

 ....................................... (20)

 (十)附录

 .......................................

 5) 21)((

 “人际交往”小组策划书

 一、人际交往小组组成人员

 第一组:白喜军 李文佳 崔颖珠邹定 王金华

 第二组:彭宏亮 张梦佳 周华伟刘晓玲蓝鹏 肖慧

 第三组:朱紫霞 白 露 余修勇陈江荣朱小康

 第四组:向小琴 何菊花 谢正源林亚丽何礼 易发明

 第五组:马川 陈泽全 李明月万聪 王刚

 第六组:蔡云飞 贾婷婷 罗晴川钦婷 贺阳

 (注:第一组---第三组 肖慧负责;第四组---第六组 易发明负责;每组第一个同学为每组组长,每次活动每组保证三名工作员参与活动,由组长负责安排;名字下有下划线的同

 学为10级社工系同学作为活动助手参与活动。)

 二、理念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

 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人都

 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个

 人在温(来自:www.XIelw.Com 写 论文网:人际交往的小组计划书)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通过我们在西校区对大一新生的走访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在人际交往方面

 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经过观察和总结,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几类:

 (1)缺少知心朋友。他们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感觉缺少

 能互吐衷肠、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在这方面感到不适应,觉得在大学里交

 不到知心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总存在一种隔阂。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他们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和特定个人交往不良。我们发现有些大一新生性格比较孤僻,在生活习惯上不他人不一致,尤其体现在

 同宿舍的同学身上,这就使得他们在与个别人的交往上产生障碍,甚至无法沟通,和谐相处。

 (3)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同学交往面比较宽,但都是浅层次的交往,没有

 影响力,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并没有产生友谊,这种人际关系难以满足

 要求,所以他们多会感到空虚、孤独和落寞。

 (4)感到交往有困难。他们渴望交朋识友,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

 以及本身个性缺陷和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如人意,感到苦恼,希

 望改变。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些新生是来自新疆、四川、贵州等外省的。他

 们告诉我们,在饮食方面和湖北的不大一样,在语言上也存在障碍,这样让他们

 与湖北本地的人在交往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会放

 弃与异地的同学交往。

 (5)社交恐惧症。这类同学对人际交往过于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交往中有紧张、恐惧、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等现象出现,常陷入焦虑、自卑的情

 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成长。在这批大一新生中,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

 大多数来自于中产的小家庭中,从小没有兄弟姐妹,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他们很少与同学联系,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因此,他们很

 多都缺乏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进入大学后,看到他人与自己形成如此大的差异,使他们不敢与他人交往,极力回避与人接触。

 (6)抵制交往。前几类都有交往的意愿,而这类同学却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动

 机,他们故意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怪癖。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自认为他们

 在上大学以前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老师对他们的极其重视,以及同学的羡慕,让他们很有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以前的优越感已经消失了,于是就产生失落和彷徨。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让他们无法接

 受,再加上自我调节能力低,就会产生抵制交往的情绪。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要改变大一新生的不适应状况,改善他们

 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尊重和接纳自己。同时,寻求妥善方法去帮助他们表达和疏导情绪,改善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模式,促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让他们能与他人相互尊重,相互信

 任,团结合作。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就是让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

 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并建

 立广泛的支持网络。从而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自信心

 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三、理论阐述

 我们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际关系理论、“镜中自我理论”作为小组设计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顺

 序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要。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

 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

 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我

 们小组的对象是大一新生,埃里克森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第五阶段

 ——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

 自我角色的形成。组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

 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

 中,逐渐认清了自己,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在小

 组活动中,组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意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加

 深对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习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以提升认识,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完善、超越自我。

 2.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以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发展作为了解个体行为的基础,并假设在

 个体生存的空间存有一个“人际场”,而人际沟通不良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大

 一新生在进入大学时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面孔,他们感觉既亲切又生疏,既

 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经常会有孤独、失落、交往焦虑等心

 理不适感,一旦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交往。因此,大学生需要在集

 体环境的影响下学会与他人恰当的交往和沟通,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增强合作意

 识。

 3.镜中自我理论

 “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

 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

 和自我评价。小组犹如一面镜子,组员可以从这面镜子里发现真实的自我,加深

 自我了解。这次我们的新生适应小组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

 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小组,小组整体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同时,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

 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组员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

 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以及某种自我

 感觉,构成我们的自我认识。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

 帮助新生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

 形象和自我评价。

 四、小组目标

 小组目的: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改善其人际关系。

 小组目标:1. 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

 积极地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

 2. 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尊重接纳他人,积

 极运用各种交往技巧;

 3.鼓励组员积极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

 提高和成长。

 五、小组简介

 1. 性质: 成长性小组

 2. 服务对象: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同学

 3. 节数:7次

 第一阶段(1—2次):彼此熟悉、认识、了解他人、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自我

 探索与分享;

 第二阶段(3—4次):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尊重接纳他人;学习各种

 交往沟通技巧;

 第三阶段(5—6—7次):增进组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加强组员间的沟通与合作,

 巩固组员之间友谊。

 4. 时间: 2011年10月-11月

 5. 地点:长江大学西校区

 篇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寻找自我小组计划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寻找自我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背景:

 高中到大学,是人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在大学这样一个林子里

 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也包括了更多的组织管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自我认识片面,以及找不到自我的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和自卑。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

 求他人,因而造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

 产生孤独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的寻找真正的自我,了解和

 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增

 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发掘自己潜能。帮助其顺利成长和了解自

 我。小组的对象面向全校大学生,只要是在自我认识,以及适应生活、学习、工

 作上有困惑问题的同学,或者有意愿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学生,都可以加入本次小组活动。

 二、小组活动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

 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

 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

 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

 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同时,

 斯普兰格(E.Spranger,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

 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

 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美国大众社会论者李斯曼: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经历

 了一个由“传统型”到“内向型”又到“外向型”的变化过程,而现代人的典型

 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社

 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

 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会忘记潜在的自我。

 三、小组设计

 小组目标: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寻找自我、了解自我。

 小组目的:

 1、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积极地自我

 探索和行为认知。

 2、建立和改善其人际关系。

 3、对自我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 能力等)的认识,

 4、鼓励组员积极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服务对象: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想寻求潜在自我的同学

 小组性质:自我发展小组、社交小组

 活动次数:五次

 小组人数:10-12人

 活动时间:2012年3月---2012年4月

 活动地点: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实验室

 招募方法:

 1、自愿报名;

 2、在学校内张贴招募海报;

 3、到班级和宿舍进行介绍并发放宣传单;

 ? 若人数过多则先对报名者进行了解,然后筛选部分合适的报名者入组;

 ? 若人数过少则加大宣传力度,或在自己专业寻找组员。

 工作员分工情况:共3名工作员。

 1名为主持人。

 2名为助理工作员;其中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活动进行记

 录、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另外1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估、填写

 小组活动评估表。

 第一节 活动内容

 主题:小组的形成和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

 时间:35分钟——54分钟

 第二节活动内容

 本节主题:走近你,认识我·自我探索与分享(一)

 时间:50分钟——70分钟

 第三节 活动内容

 本节主题:走近你,认识我·自我探索与分享(二)

 时间:60分钟——90分钟

 第四节 活动内容

 本节主题:走近你,认识我·自我探索与分享(三)

 篇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计划书

 成功的交流是成功的开始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背景:

 大学,是人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由于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没有好好把握自己,正确认识主我于客我之间的关系,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产生许多问题。当大学生产生这样得困惑或问题时,一般表现为人际交往范围缩小、程度浅,对自我的认识产生疑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需求.

 现实中,我校大学生在物质生活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方面普遍得到满足,但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善于表露自己或缺乏一些基本的交际技巧,导致人际关系不尽人意,从而影响学业和生活,甚至在多次社交失败的阴影下产生自卑的不良情绪,不利于这些大学生的发展,

 因此,本次小组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大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熟悉周围的同学,并且产生信任。让其感觉同学的信任和支持,帮助其顺利与人交往从而顺利成长和发展。小组的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但是在人际交往、适应上有疑惑惑问题的同学,或者有意愿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学生,也都可以加入这次小组活动。

 二、小组活动理论依据:

 1.a.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概念会影响到生活的每个部分。自我认识,是留意及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一个过程。这包括个人对自己行为上、心理上及身体外貌上的认识和了解,以期建立一个正面的个人形象,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b.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隔绝的生活。除了认识自己,更重要的还要认识别人,并让别人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旅途上正常的成长与发展。

 2.在组织行为学者观点中,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与说服。有效的人际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内部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3.有效的沟通对于亲密关系是有效的,即使在非亲密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沟通依然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关系。但是,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语言,还需要很多非语言沟通,以及互动的作用。

 4.团队就是需要一起工作以求达到一既定目标的一群人,拥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是促进人际交往的有利条件。只有当团队中各人都了解他们有共同目的及每个人皆需一起工作,团队才算成立。认为一个有效的团队特质应包括:每个人都认识到任务及工作的重要性、清楚过程中自己及个人的角色、承认大家都需要为任务而付出、每个人都同等地做贡献、每个人的付出都得到大家的认同、能够透过开放沟通及互相坦诚而建立诚信及信任以及每个成员都明了发展团队是一个过程,并且从团队活动中培养和训练交际能力. 三、小组名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小组

 四、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自我发展与教育小组 2.节数;四节

 3.日期:自2008年4月初开始至5月初 4.时间:每周四下午3:00至4:30 5.地点::小组工作室或草坪 6.人数:包括工作员共12人 五、参加对象:

 (一)全院的大学生,有意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对象选择:通过向全院学生公开招募,在自愿报名后,经由小组工作员面谈,吸纳8名适合者参加。

 六、小组目标:

 (一)协助小组成员学习社交技巧,传授交流的方式,增强其对他人和团队的了解和信任;

 (二)与组员一同探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同时启发组员为寻求良好的人际交往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从而让组员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小组人员安排 工作员\记录员\观察员(每人每节带一次小组): 陈志敏,谢兰秀,曾宪荣,谢欢

 七、活动时间及安排: 1.成员招募:

 第一,在学生活动中心招募小组成员

 第二,在学校校道张贴海报.通过海报的形式,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活动,同时符合条件的,并且有意向的同学就能够报名。

 2.活动安排

 第一次:相互认识和了解

 第二次:进一步加强了解,同时逐渐切入主题,介绍一些通用的交际方法 第三次:增加小组内部的信任 第四次:提高组员人际交往能力

 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 活动内容

 时间:待定

 第二节 活动内容

 时间:待定

 第三次

 时间:待定

 第四节

 时间:待定

 八. 活动场所:博中六楼其中一间实验室或草坪 九.所需资源

 1.器材:报纸,椅子,笔,纸,小礼品,纸牌等 2.地点和设备:博中6楼小组工作室或草坪

 3.人力资源:无需志愿者,但可以邀请老师与学长学姐的参与

推荐访问:青少年人际交往小组 人际交往 计划书 小组
上一篇:邮政企业税制论文-税制论文-财政税收论文
下一篇:幼儿园各项工作职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