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的美术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2-11-19 点击:

杨晶洁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一)美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

当下的社会关系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而艺术是属于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引领。实际上,文化所体现出的包容力,使艺术呈现出与政治、经济互不可分的密切关系。艺术与政治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从这一点上来看,二者都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只有人们经济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才有条件发展艺术。与此同时,艺术与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基础作用,经济完成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艺术完成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二者在虚实之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社会发展。总的来说,艺术是基础,也是上层建筑,它的包容性可以作用于政治经济,同时又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和精神引领。所以,美育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美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形式,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捕捉和反映。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来源,我们在生活中倡导美育教育,并非仅是出于阳春白雪的精神需求,而是回归于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原始时期的雕塑、岩画、乐舞,还是现当代各类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这一加工虽然有映射艺术家的主观想法,但正是这一艺术加工,才从看似平常的生活现象背后挖掘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这也体现出艺术对生活的升华,它对于生活本身所秉持的美的特质,构成了一种客观和主观相辉映的加工与描述,它能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通过生动贴切的艺术形象,不仅能够再现生活的图景,而且能够给人以至高无上的生命体验。还有,人们通过品味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映照,甚至有一些艺术作品能够激励人的精神,锤炼人的意志,促使人们为理想而求索,潜移默化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美育教育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受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限制,所以可能会将美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并且美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不够完善,方向性比较单一,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的艺术欣赏与艺术评论,这虽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学往往不够深入化,教学的立足点只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一些泛艺术形式的普及,缺乏进一步的引导。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存在缺位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受到地理位置偏僻、教学条件限制、教学理念滞后等因素影响,相应的教育资源、艺术资源存在一定的匮乏,很多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美术展览,接受艺术熏陶。而对于审美艺术的渴求,只能通过三维动画、二维图片或者教师经验性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实现。除此之外,在第二课堂上,美术教育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教育一样,引起的重视程度有限,没有下沉很深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课堂形式单一,美育资源有限,对学生无法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浸润,虽然一些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中心和艺术教研室,但是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硬件条件配备等都多多少少面临短缺的问题,这使得美育教育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美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发力点,它应该是艺术的知识化呈现,应当深入在学生的每一个教育阶段中。不过,在当下,高校美育教育中学生的个体表现差异性是一个教育瓶颈。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学而言,在美育中,学生个体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一般来说,因为高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所以可能导致城市生源的美术基础略高于偏远地区生源的美术基础。在偏远地区,应试教育占据主要教育内容,文化课是主要的课堂内容,音乐、体育、美术等副科不太受到偏远地区教育的重视。另外,偏远地区师资条件有限,很难施展美育教育,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上过任何一次艺术类课程。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是大学生美育教育中的一个短板,艺术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因此被参差不齐的生源素质所阻碍。再往前追溯,中小学阶段美育的缺位也产生了连锁效应,导致其与高校美育教育缺乏有效连接,这成为影响高校美育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容小觑的现实问题。

(三)美育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教师辛勤培育的结果。然而现阶段,部分院校的教师对于审美教育并不很关注,或者觉得没精力开展专业课以外的审美教学活动。而另外,部分院校的美育教育尽管是以审美教学活动的形式来展开,但因为缺乏教师对艺术教学水平的基本认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形式化的问题,效率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因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久而久之,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互动与联系,教学也仍然无法得到改善。再加上教师没有采用适当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因而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度不高。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对于艺术教学水平所持的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学习效果。教师在审美教学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会干扰审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阶段,部分教师还在采取简单乏味的课堂形式,比如,先是对学生开展大量的基础知识介绍,继而对学生开展艺术训练等,试图采取让学生自我探索、自身体验的方式来了解审美。学生容易在实践过程中迷茫,因为艺术有多重形式,他们不知道哪种形式更好,以及更好地原因。

(四)美育教育体制化不够

教育体制的健全与完备是保证美育效果的主要前提条件。然而现阶段,院校所开展的艺术教学还需要提高与完善。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在课堂占据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第二,教师讲课的方式依然很传统。先进的教学设备常常成为摆设。现代教育资源和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优势没有展现,一定意义上也没有满足最新的教育发展需求。第三,在课程设置上,院校开办的美育课程还是以选修课教学为主,而且学生参与的广泛度、跨专业程度不太够。第四,在考核与评价形式上,部分教师仍采取较片面的评价方法,以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将艺术科学化,过度理性化,让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下降,有关艺术魅力的体验变得微弱。第五,审美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关联。尽管审美教学的实践形式和常规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共同点,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别依然很大,如果和常规教学活动过于相同,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会有所偏差,误以为艺术和自然学科一样。同时还会使审美教学的表现形式趋于模式化,失去新意,进而使教育品质无法保证。部分院校在开展艺术教学活动时,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如此一来,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会逐步降低,进而阻碍了其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欣赏课数量较少或者缺乏较为深入的艺术欣赏课,这对于高校的综合发展规划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学生无法从认知和思想的层次鉴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之美,从而导致大学生对艺术的相关理论例如艺术史、艺术规律等基本的审美知识不甚了解,进而难以体会美与生命的联系。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这一现状,以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为出发点,同时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开设美感培养课程。而且针对生源综合素质不太均衡的情况,通过开展美感培养课程,能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怀和人文素养,完善其人格塑造,也能促进其艺术知识的提升。另外,专业课程与艺术人文素质课程的学时设置比例应追求均衡,如此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的成长中将不至于产生生命意义的割裂感。尤其对于理工类高校,更应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人文积累的同等重要性,最终把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专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当然,艺术人文素质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可能会存在枯燥乏味甚至难以理解的问题,尤其当艺术理论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在教学中可能就会出现学生不好消化,进而对课堂失去兴趣的情况。因此,教师怎样从理论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怎样上好课,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知道,怎样教育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思维、授课思路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结合多样的资源与渠道,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将理论教学最大限度地做到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再者,艺术鉴赏是培养审美最直观的渠道,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介绍,可以使学生把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生活与学习中具体实践、灵活运用,使感性与理性有机交融地体现于成长发展中。此外,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部分大学生在之前的中学阶段的艺术课程被文化课占用,导致艺术知识的汲取比较有限,艺术体验较少,艺术素养也不够全面。所以,这就要求高校美育教师从实际情况考虑,合理设置欣赏课,让学生认真对待并切实发挥美育的价值和功能。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可以推荐丰富多样的书籍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积累扎实的人文底蕴来涵养艺术的眼界和境界,以此将艺术审美内化于深层的精神意识与生命感悟之中。

(二)提高美育外部教育环境和条件

以美术为例,外部环境包括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加强课堂氛围、增加美术活动。要做好对中青年艺术教师的培养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去到艺术或综合类院校学习考察,提升艺术教师的素质。要出台新政策吸纳高水平的美术专业教师留校授课,并特聘优秀的知名教师在校内不定期地开展艺术专题的教学演讲活动,让有造诣的学者们作为客座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将传统艺术文化与高校最前沿的学术水平凝聚结合到一起。浓厚而全面的教育氛围更能感染人的审美情绪,如长廊、展厅、活动区、学术厅等,可以赋予学校美的气息与精神。

学校和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美育有关的课外活动,建设美好校园。例如开展学校井盖的涂鸦活动,要求学生突出井盖危险的特点,减少践踏的同时进行美化。或者学校石墩的涂鸦活动,同样是为了减少事故发生的同时进行美化。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增加学校特色,丰富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学生的校园主人公意识更加强烈。以美育作为考核指标,定期对学校的审美教育情况进行复盘分析,以便适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另外,互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知识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教师进行审美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给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自然而然地提升审美。

每一个时代的学生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新时代的学生在美育方面有自己的形式与想法。很多学生喜欢利用一些绘图软件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也有的学生喜欢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创作,欣赏不同肌理带来的感受。因此,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现今的学生都喜欢哪些艺术表达方式,为接下来的美育指明方向。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如前所说,很多学生对一些绘图软件十分精通,教师要想对其给予指导就需要自己也学习相关的软件知识。因此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开展一些交流和座谈会,让信息更加流通,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出去进修学习一段时间。高校之间也可以形成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为建设教学体系夯实基础,高校还可以进一步为教师和学生打开视野和思路,例如可以打通对外途径,邀请其他单位优秀的艺术教师或艺术工作者进校开展讲座或兼任相应工作,使学生能接收到更为丰富且更加新颖的艺术学习和美育教育。最后,教师还应建立健全学生的学习档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状况加以记录与掌握,并加以动态处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

(三)在课外实践中提高美术具体应用

1.开展艺术社团类活动

高校学生有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这些时间参加多种艺术社团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活,提高个人修养,甚至可以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待到他们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如果再去学习艺术,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比较大。高校阶段学习艺术则是人生中非常好的时机。因此,以美术为例,学校可建立绘画类学生社团、设计类学生社团、综合艺术类学生社团等。社团也要定时举办多姿多彩的活动,以保持学生对于艺术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艺术,有些同学之所以没有投身到艺术中,是因为对艺术缺乏了解,对自己也缺乏了解,因而要让他们知道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自己也可以实现、创作某种艺术形式。进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兴趣,有效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维活跃性。

2.组织展览、艺术节或竞赛类活动

美术审美活动是多样的,可以是展示类的活动例如展板陈列,也可以是制作类的活动例如手工设计制作等,还可以是绘画竞赛活动。活动人数比较自由,可以是班级活动、系内活动、院级活动甚至是校级活动,有些城市也会组织多所大学的联合活动。参加展示活动前,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以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特长。学生通过参加艺术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拓展人际交流,而且有助于提高对于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积极认识,开阔视野,促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在发展美育教育时,需要注重艺术教学,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确保艺术教学的有效开展。美育教育的目标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因此可以在课堂内外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常态化渗透。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做好因材施教,也要践行美育化人,让每位学生学会发现美与欣赏美,做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以达到塑造人格、全面发展的目的和效果。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中国德育(2022年11期)2022-06-1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广西教育·C版(2021年12期)2021-04-23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艺术之手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推荐访问:美育 教育 审美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园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探析
下一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