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社会实践论文-管理论文

来源:环球网校 发布时间:2020-09-23 点击: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8 篇)- 社会实践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

  摘要: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育人功能不足,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合理性。因此,必须建立起一种全新模式来代替现有模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新模式指导思想、构建原则进行阐述,并分析新模式的特点与优势,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 局限性 大学生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

  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社会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育人。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社会实践这种非课堂教学的育人方式,逐渐获得了学生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就社会实践在大学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从本人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实践消耗资金的多少以及指导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有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上级机关部门对过往社会需求情况以及工作重心的调查,并结合大学生的实践需要来选择的。上级机关部门对各高校的社会实践范围划定了严格的区域,使其必须围绕着固定的主题来进行。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学校会选择部分学生前往全国各地展开实践活动,而剩下的学生则需要自行寻找实践单位去参与社会实践。在新学期开始后再对实践进行总结。如此一来,一个完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期便结束了。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固然尤其自身的优势,但所展现出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应该是全体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只能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多数大学生还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寻求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全体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但

 这种与大多数学生脱节的社会实践不仅违背了初衷,也无法保证实践质量。其次,此类在假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足够的学习实践,使得实践学习失去原本的意义。而无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在寻找社会实践机会的时候损失了大部分时间,其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活动无法满足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对大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行为模式的养成造成一定影响。由此看来,只有改变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统模式,建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使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该思想主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意在发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朱勇,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拓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挖掘一切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构建起立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新模式要以系统性、丰富性与开放性为原则,为每一名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全面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员化、全程化与立体化,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原则

  首先,改变传统的观念,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提供思想理念方面的支持以及机制上的保证;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充分重视并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主导地位,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人才质量的关键,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与学校的形象挂钩。其次,在运行机制方面,传统的大学生实践方式是由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

 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以后,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成为了一项标准的课程,并根据课程的安排制定相应的学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计入大学生毕业成绩当中,并成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工作。最后,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改变传统大学生只在大学毕业前一年进行社会实践的传统,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化、多样化与全员化。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相比,新模式主要突出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体作用,是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形式。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类似于相关部门对于在校学生的号召,其单位选择的重点在与国家的 、经济形势等方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自

 身的需求;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则充分的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为主要依据,以学校为单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以及社会上的实践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情况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优势

  新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与发展性。然而,新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新模式中的各个模块可以根据各大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而进行改善与优化,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更为合理。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结构更具合理性,并且可以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搭配;而传统的实践模式只能接受指派,缺乏合理性。除此之外,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正式列为必修科目之一,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约束性更强,对大学生顺利毕业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是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最佳选择。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新模式的宣传与学习,在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实践能力,并期望该模式能够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曹蓉.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J].成功:教育版,2012,(06).

  [2]王雷.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品牌,2014,(09).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社会实践的价值

  【摘要】大学生思想 教育贯穿于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始终,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 教育过程中创新和改进了教育方法,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 教育进行了有效结合。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 教育;价值

 思想 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想 教育全过程,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端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思想 教育实效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现象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的意义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开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的理论意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的实践。”[1]55-56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中央 16 号文件,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高校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 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 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 观点教育和行为品德塑造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将社会实践引入大学生思想 教育全过程,有助于让青年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如何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参与中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动手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二,开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 我们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理性经验,经人们掌握可以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 教育环节中,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 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等主题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争做 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业梦想。社会实践可以使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现实社会当中,亲眼目睹、感受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进行 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到我国在进行 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没有完全消灭贫穷,我们处于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从事大学生思想 教育的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发现学生思想、

 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导、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莘莘学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其成长,争做合格的 事业接班人。

  2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也使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

  2.1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石

  社会实践是通过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

 高自身素养和实践技能。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进行思想 教育,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后,真正发现自身的缺陷,只有在切身体会后才能不断地充实与壮大自己。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 觉悟、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增强服务、懂得感恩回报、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通过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入脑、入耳、更入心,使思想 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取得真正实效。

  2.2 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 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使自身思想得到升华。社会实践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锤炼的机会,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实践环节当中,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学会怎样关爱他人,进一步领会到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了健全的品格,有助于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在实践中促进其成长;只有让大学生真正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他们才能体验到急公众所急,想公众所想,才能将自己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完善自

 我、超越自我、争做优秀大学生。

  3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 教育中取得的成效

  自“中央 16 号文件”实施以来,社会实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 教育全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的探索、提高、创新的过程中积淀了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实现了把理论、规范等传递给学生的目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解决了大学生思想、 与道德认知的问题,为其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稳定的道德或 行为习惯奠定了认识基础”[2],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彰显出思想 教育的实

 效。对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环境单纯,人际关系简单,而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接触除老师、同学以外的人群,这对“95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大考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强化他们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和体现。参加义务志愿活动,彰显了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让他们深深地感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真正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才能将自己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大学生通过参加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懂得了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感恩奉献的重要性,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让志愿者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和弘扬,让莘莘学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其成长,争做合格的 事业接班人。

  3.2 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可以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每个成员都会为组织的预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一股凝聚力,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可以使

 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特别是以集体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不同的教育主体和客体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各主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表达思想、协商讨论,发挥每位成员的力量,形成一种合力,为团队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合作。使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发挥,促进团队和谐、共同进步。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合作意识,发扬互助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创新精神对于个人来讲同样重要,当今,经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扩宽知识覆盖面,提升实践技能等,进而提升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3.3 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 途径。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自身树立理想信念,吸收新思想与知识,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技能。大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团队为中心,完成

 社会实践一系列任务时,从实践主题的选择、到实践活动的开展、总结,学生们面临众多困难的考验,而他们通过请教指导教师、集体协商、群策群力,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按时顺利地完成实践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有友谊,也有相互间真情的倾诉,还有共同成长的见证,甚至还收获了经验和教训。社会实践锻炼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培养了他们如何分析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4 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看, 第十八次全国 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凸显出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大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绿色出行”等社会实践,在培养他们关注环境问题,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捡拾公园里的垃圾,这一行为是小,却让大学生体验了生活、树立环保意识,使他们明白日常生活中能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个人行为虽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环境是人的生

 存之本,发展之基。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人民福祉,影响社会稳定,关乎民族未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身体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并发现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对培养大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也有助于鼓励大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出真知,实践促成长,实践助提高。社会实践从培养大学生思想 素质到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和业务水平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 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好地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平台,使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促进思想 教育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2]徐丽曼.高校思想 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9:33.

  [3] . 文选:第 3 卷[M]. :人民出版社,2006:537.教育与人才 96/未来与发展/2016/第 11 期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思想 教育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 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具有优秀的传统,以对比的视角看,与美国的大学生的服务学习有相似之处,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强调组织性。对于高校思想 教育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积极认识社会和构建社会经验;个人到社会,视角转换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认识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个人价值重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 教育;大学生;高校德育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社会应用与创新,是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和教育活动,也是大学生注重走向社会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总体上看,大学生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重要的教育和教学的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最初的主要是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扩展为“三下乡”、“四进社区”、创业实践、“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有重大的发展和改革,有学者总结出我国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变化特征:一是大学生生活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过程。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更加突出了“三贴近”的要求。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由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由认知社会向服务社会、由改造思想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转向,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正在日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思想 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 教育主要分为思想教育和 教育两部分。思想教育,主要是一种关于社会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教育。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个体进行 理论、 观点、 价值观、 倾向的、并以 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教育。所有国家的大学教育都强调 性,资本主义国家所强调的主要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强调,“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 方向放在第一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思想 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 理论和“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并重,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 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 教育的关系,高校应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丰富思想 教育内容,拓宽思想 教育渠道,并扩大思想 教育的范围。思想 教育要摆脱空洞的说教,所以应该鼓励和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正确的思想 方向。要使思想 教育有生命力,就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想 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和 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大学生与社

 会沟通的重要渠道。

  三对比的视角

  西方高校也重视思想 教育,不过这种教育主要是隐形的。“看来似乎奇怪,尽管美国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现实的影响,美国社会存在着一条信念,即教育事业应是不问 与超党派的。然而仔细观察一下便可看出,这一要求不过是一种由于人们的短见和沉默而变得永恒的神话。”在大学教育研究中我们需要一种对比的视角,这对我们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重要意义。“任何时候我们想要讨论教育上的一个新运动,就必须特别具有比较宽阔的或社会的视点,否则,我们就会把学校制度和传统的变革看成是某些教师的任意创造。”美国的大学的服务学习与中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与美国大学生服务学习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依据 1993 年制订的《全美及各州服务条例》。服务学习应该这样理解,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加切合社区需要而精心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从而实现学习与发展,服务学习可以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组织实施。“服

 务学习是当前美国学校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服务学习着力于促使学生在主动参加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发展。美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服务学习具有增强学生社区参与、改善学业成绩、完善品格、优化人际关系等教育价值。”美国的服务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反思服务过程,在反思中进一步获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美国大学生服务学习的目标是多元的,“作为一种实践型教育教学方式,服务学习所承载的教育任务是多方面的,有学术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的目标,还有价值观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目标。”“服务学习的基本精神是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总体上看,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是“目标效果:注重学生、学校、社区和政府间的互惠;内容形式:体现多元;实施方法:彰显学生与社区的参与;实施过程:凸显反思环节的再认识;终极指向:培养负责任的社会公民。”美国的大学生的服务学习主要是两方面:服务社区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其服务学习有两大基本形式: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与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通过服务学习,促使大学生把大学中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实践,并学会处理实际社会问题,学会为社区提供积极的服务,并增强学生对于社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通过对美国大学生服务学习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与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相比较,两者的共同点主要如下:首先,两者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两者都强调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

 观和责任感;再次,两者都强调服务社会的理念,并将此视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和大学生的重要经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美国的大学服务学习主要是一种大学的自发行为,而中国主要是一种组织行为;另外是指导思想,美国主要是强调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我国则是强调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和 价值观。

  四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 教育的积极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大学教育阶段思想 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高校思想 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主要如下。

  1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积极认识社会和积累社会经验

  《 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 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大学的国家视野的角度上看,主要也有着三大职能: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职能的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走入社会,构建必要的社会经验,认识我国的国情,树立报效祖国、建设 国家的理想,这是当前大学思想 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思想 工作必须走向社会,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斋,正如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重要的不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而是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2从个人到社会:视角转换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这是当前思想 教育工作的重要维度。当前我国大学生主要在家庭、学校的环境中活动,独生子女比例极高,部分大学生生活依赖性强, 自主性差,严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个人主义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和诚实、谦让、与人合作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则有利于

 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通过多重视角的转换,与他人的合作,特别是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能够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扩大个人视野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认识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思想 教育的价值维度。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口号式教育能实现效果的,思想 教育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社会,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理解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构建爱国主义精神。只有深入地了解国情和社会,才能有责任感和 使命感,这也是思想 教育工作的重要维度。

  4个人价值重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往往面临人生价值的构建,特别是一直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往往有着不切实际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又与现实相冲突,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种种困惑,甚至可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免疫力,让学生通过正向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中国发展的艰辛、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此过程中追寻自身的价值和理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比较与探讨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的两种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和“三下乡”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同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提出建议和意见,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展翅计划;三下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形式。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从 1997 年开始实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持续扩招,“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暑期

 “三下乡”实践活动已不能满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因此,2013 年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展翅计划”(以下简称“展翅计划”)应运而生。“展翅计划”作为近年来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广受大学生的欢迎,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自己,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时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和传统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一样有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但它又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本文通过对“展翅计划”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比较,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目的。

  1 项目概念的提出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和卫生下乡。1996 年,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的需求,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在 1997 年开始正式实施。如今,“三下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发展。在就业难的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

 省政府关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等九家单位于 2013 年 7 月联合主办了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展翅计划”。从项目概念的提出来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着重于改善农村的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大学生在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基层,充分利用自己所知所学的知识为农村的发展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展翅计划”则是为解决大学生择业迷茫和就业困难的问题,着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展翅计划”所提供岗位的见实习,提前熟悉就业环境,明确工作性质,了解就业需求。从而调整并把握自己学习的方向。

  2 项目开展目的

  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能力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把先进的知识文化传播到广大农村和基层组织中去,另一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无论对大学生来说

 还是对广大农村和基层组织而言,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为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目标,所提出的“展翅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活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展翅计划”见实习的目的各不相同,其中以增加社会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了解行业规则为主要目的[1]。

  3 项目开展形式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农村基层为服务地点的形式开展的[2]。目前各大高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方式主要有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宣传、公益活动(支教、义诊、义捐、文艺演出)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的以个人的形式进行,有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一般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科技和卫生的知识,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而“展翅计划”的开展形式主要包括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宣讲、心理健康辅导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参加“展翅计划”见

 实习活动主要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其中实习岗位面向所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实习活动集中在每年的 7-8 月份开展,时间为一至两个月。“展翅计划”开展的实习项目包括:大学生走进省直单位、走进优秀民企、走进基层、走进社会服务机构等,重点加强大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展翅计划”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项目,旨在通过就业适应性训练,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其次“展翅计划”还举办就业创业宣讲团进校园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素质提升项目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因此“展翅计划”对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 项目特点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为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锻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还实现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锻炼成

 才”的目标,真正做到了学生社会“双赢”的结果[3]。“展翅计划”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大规模、多元化见实习的岗位,旨在引导大学生观察思考和认识社会,同时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关于全面开展 2015 年“展翅计划”相关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展翅计划”较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展翅计划”推出“公益实习”的理念,倡导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不设实习生的性别、专业、学校等要求”的公益实习岗位,从而提升活动吸引力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2)创新工作载体,“展翅计划”打造了一个企业自由准入、大学生全年常态参与的‘无缝对接’网络平台,并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平台,对所有见实习岗位实行动态公布、网上选岗配岗,实现实习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有效的降低了成本。(3)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参与“展翅计划”,并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活动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4)是“社会化”激活,“项目化”运作。“展翅计划”联系全省各地乡镇、社区农村,广泛开发了一批基层社会服务实习岗位;争取广东百强民营企业、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中小企业支持,开发技术类、管理类、营销类等实习岗位。另外,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项目化运作,开发十大实习项目,按照“统一管理、 运作”的模式,与相应的职能部门对接开展每个项目。

  5 项目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至今“三下乡”实践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参加“三下乡”的主体即大学生存在着认知范围窄、知识储备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对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学生自发组织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多参照以往的经验,主题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4]。其次有一部分大学生违背自身意愿的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至少一次的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要求,而并非自愿的以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目的去参与社会实践,甚至还存在着抵触和反抗的心理。因此产生的结果是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实践过程弄虚作假。另外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时,没有统一标准,实践活动受到服务地点,活动经费和组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也缺乏监督,活动存在随意变动主题和实践方式、随意更改服务地点和人员、实践质量参差不齐,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展翅计划”作为近几年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还存在发展制度不完善、活动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参与人数少

 和组织部门不协调等问题。据省团委调查显示,2013 年参加“展翅计划”的学生仅有七成学生顺利实现了岗位的对接,存在部分匹配成功的学生遭到用人单位退信的情况,有的学生和单位联系不上或被企业告知岗位人员已满额了。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报名参加“展翅计划”却因为组织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上不协调,没有及时联系大学生,导致大学生在等待中白白浪费了近半个暑假。在2014的“展翅计划”中,大学生参与“展翅计划”的见实习岗位出现岗位对接不顺利的情况明显增加。省团委负责人表示,对接过程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企业在提供岗位给“展翅计划”的同时也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实习生,导致到岗人数超出了实际需求人数,因此学生被告知满额而不能参与“展翅计划”。另外有部分学生对展翅计划的对接流程不清楚,没有按要求通过基层团委取得用人单位联系方式,而是自己在网站搜索用人单位信息后直接打电话过去,所问非人,因而对接不上。其次也存在一些企业为了应付省团委而随便提交的一些虚假岗位,而这些岗位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提供岗位的企业是存在的)或者这些企业实际上不需要实习生却提交了相应的岗位,导致在学生对接过程中被企业以各种理由拒收。再者,存在着一些大学生即使顺利到企业单位进行见实习活动,但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部分大学生到企业见实习并没有接受实质培训和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不到东西并浪费了时间。这些问题都将引发学生对“展翅计划”的 ,降低学生参与的活动的热情,为“展翅计划”的广泛普及带来了阻力。

  6 对项目开展的建议

  总而言之,无论是“展翅计划”还是“三下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根据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展翅计划”的不同以及它们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6.1 周密筹划,合理安排

  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要设计有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安排,高校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分层次管理。低年级的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适合团队合作,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高年级的学生多数已进行至少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专业

 知识基础也比较扎实。此时应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计划的参与企业的见实习活动。从而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提高就业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准备。

  6.2 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资金的支持是顺利开展活动的保障,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活动策划也相当于无水之源,无米之炊。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到农村进行志愿服务,无论是路费、餐费、住宿费等日常开销,还是服务过程所用的器材费用等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这就需要得到高校团组织的充分的重视,并开发专项固定的资金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6.3 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监督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上级团组织倡导、由高校团组织具体组织开展,在实践活动实施期间,上级团组织单位要做到加强监督,跟进管理的机制。就“展翅计划”而言,在学生与企业进行对接时,省团委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对接情况,加强对企业接受大学生进单位进行见实习工作进程的监督。同时高校团组织要积极跟进,帮助并解决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6.4 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锻炼自身的过程。要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满意的成果,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争取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实践项目。这就要求上级团组织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对于大

 学生而言,要结合自身实际与服务需求,有选择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既能锻炼提高自己又能更好地服务奉献社会的目的。

  6.5 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长效机制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开展高水平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无论是“三下乡”还是“展翅计划”,参与的学生每年更替,这就要求组织社会实践的部门与基层组织、见实习企业、创业工作区、志愿服务机构等单位加强沟通与合作,在人数多、成效好的单位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同时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为当地居民、组织、企业带来切实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杨琼.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展翅计划”行动的调查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4):57-58.

  [2]胡小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6):255.

  [3]韩金凤.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面观[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6):8-10.

  [4]常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与保障因素[J].科教导刊,2013(26):230-231.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五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三下乡等志愿活动经费受限等原因,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等志愿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局限与发展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 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小组将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针对广东培正学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与发展做了以下问卷调查。

  1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目前的三下乡的局限,主要受到活动经费、社会上缺乏完善的志愿服务机构的培训、活动时间受到限制的影响,因此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有着许多薄弱之处。

  2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意义

  2.1 对国家而言,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树立人生价值观“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国家的发展政策,是一个很好参与 学习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例如:黄淮学院“党员先锋队“对老军人的采访了解近代历史,看望老党员,听老党员讲解党的故事,参观了确山 根据地等活动。了解空巢 ,留守儿童,农村等一些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2 对当地而言,实践活动增强与农民之间的感情同时,懂得了如何服务基层,并且引导农村的孩子们走向正确道路“三下乡”社会实践一方面为孩子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对世界的求知 望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决心。对于当地的居民而已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拓展了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从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上感受到现代化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气息,也从侧面能够反映出国家高等教育对未来祖国建设人才的培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3 对大学生而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综合素质由于社会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正面临众多的考验。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建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发展正是符合了锻炼这两个品质的要求。在艰苦的农村环境里,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去超越自身的发展局限,磨砺坚强意志。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出真知。”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自我,以便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挖掘自己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用知识和实践武装自己。

  2.4 对于学校而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近几年来,各大高校都会有许多大学生三下乡的志愿活动,增强了各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长期以来对学校招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各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3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性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数据...

推荐访问:社会实践 论文 大学生
上一篇:安全检查整改报告77.
下一篇:工作总结年终工作总结年终工作总结结尾100字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