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家气功科学谈(续) 佛家气功

来源:环球网校 发布时间:2019-04-12 点击:

  佛家气功流派介绍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于大唐盛世逐渐与老庄、孔孟思想 三合为一。所谓:“道冠儒履佛袈裟,三家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一时期三教相互会通的真 实写照。自此佛家“定学”等理论也就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了。在唐代,已形成了六种较为盛行的修习理论和方法:它们是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唯识宗、密宗与律宗。特别是前四宗多为中华各界人士所接纳,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上到帝王将相,中至文人骚客,下及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可以这样说,佛学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不能尽阅,又因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仅就与医学气功有关的文献作 一介绍。
  
  一、禅宗的修习方式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何谓佛?《达摩血脉论》有云:“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由此可见,“佛”者非神,亦非身外之物,且人人皆有之。这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佛”之真谛者。中国禅宗创始人六祖慧能法师,其所言传的《六祖坛经》,当为吾等后学剖析之首篇。对于一个禅修练功者的要求,不在于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厚薄、社会层次的高低,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一个不可动摇的练功信念。换句话说,即练功 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必须是坚定不移的,只有在这先决条件下,才有可能接受禅定理论,学习禅定方法。
  禅修的具体步骤:《坛经》如是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此处的前一“度”字是指练功者对于禅修的方式尚处于无知的时候,必须在导师的引领下用心修习,去除邪念,常持正念,犹如北宗祖师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其后一“度”字是指练功者已
  知该怎样面对处理修习中的种种善恶境象,唯独不可或缺的就是坚持不懈地在理性的意念中,放下一切,恬淡安然,最终可能达到慧能法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的境界。
  慧能在《坛经》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能到彼岸。此需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何名摩诃?摩诃是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能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能,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能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禅宗对于禅修练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即在练功之初,练功者的精神与思想,应尽可能地保持清纯与专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胸襟应当开阔,并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周围的各种环境,处理各类事情,“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素问・上古天真论》),努力排除在生活、工作中的包袱及其它干扰。比如,收入减少了,投资失败了,或者有人在当面乃至背后说三道四等等最实际的问题,这些都不应与之计较;如若不能,亦即带着种种问题,诸多烦恼去练功的话,则有诸害而少益处。故六祖告诫练功者,必须常修般若,口念心行可断烦恼,口念心不行,烦恼丛生。如若随缘常持常修摩诃般若波罗蜜,意马心猿迟早自能收回,常使心境无波,犹如古井。此即六 祖创立的禅宗顿教之坐禅方式和禅定境界。六祖认为,在禅宗顿教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 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自性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自定也”。(《坛经》)练功者要达禅定,必须用心诵读坐禅规矩,六祖在《坛经》中反复强调,修习当“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六祖又说:“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第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上述修习要求,练功者必须牢牢遵循,于晨起或者睡前,保证一定的时间(约一小时)进行练功。持念(即反复默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日后其余的事情必然会从中渐渐淡去,久而久之,“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此时常有神清气爽如沐春风的感受。不过此境亦不可追逐不放,否则,就与“坐禅”相违背,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相抵牾,与“走火入魔”只一步之遥矣。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要做到空有不滞,寂照双流,心境俱忘,无着无求。这是禅修练功必由之路,这是练功者必须遵循的禅宗练功理论与练功方法。
  
  二、净土宗的修习方式
  
  禅宗之修习,兴许学人认为要求过高,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情志而半途废之,或以敬而远之的心情来对待。释氏早己洞见了大众的畏惧心理,所以因人设教,辨证修习,为此又有了净土宗的创立。净土宗,又称莲宗,为莲宗初祖慧远法师创立的念佛法门,依据和倡导的经典,有《净土三经》,三经中以《佛说阿弥陀经》最为普及,为世人所熟知。《佛说阿弥陀经》以它的巧妙的心灵引导,令修习的人们不知不觉地走进真实快乐的自我世界中去,故经文一开头就详尽地描述了西方世界的种种殊胜:“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曰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上,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微妙香洁……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迎陵频伽,共命之鸟……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具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说阿弥陀经》)。
  净土修习方式的要求较为简单易行,首先要心诚,其次要有一定的信心,第三要有心向殊胜美好世界的愿望,最后是专心念佛。如《佛说阿弥陀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发愿,就应持之以恒来证明,故《佛说阿弥陀经》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上述经文非常明显地指出,净修练功者于一心一意念佛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需用心着眼于摒弃世欲的名利思想,持名念佛,以至种种杂念日趋减少,众多烦恼逐渐去除,情绪安好,心神泰宁,静如止水,气血冲和。长此修习,则“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素问・上古天真论》)。纵观《佛说阿弥陀经》,人们不难看出其经以信念为前题,以发愿心向西方为根本,以持名念佛为核心,环环相扣,心愿相印。修习净土宗的人,无需研读其它内典,只要持续不断的修习,心身定会受益,而且不必担心有走火入魔之险。因为该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所以历来深受平民百姓及目不识丁的修习者的青睐。当前,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各个领域竞争都非常激烈,人心自然而然易浮躁上火,对身体康健必将带来或多或少的威胁,而这简易的净土法门,对时下社会环境中的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一帖清凉剂。习练者于每天晨起持念珠端坐,安心反复默念或轻轻唱念“南无阿弥陀佛”半时许;于夜寝前亦作如是行,月余之后,对身体键康自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随着岁月的增长,努力精进的人,心身多有“日新月异”的良好感觉。(待续)�
  (编辑:安然)

推荐访问:佛家 气功 中国 科学
上一篇:[职业女性,请呵护好你的颈椎] 颈椎病人适合的职业
下一篇:从夏秋开始的健身冷水浴 冷水浴应从什么季节开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