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14)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21-02-28 点击: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分析】(1)“独”意思是独自,孤独。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落花时节,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饮酒作诗,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和几个知己饮酒作诗的情景,诗人感到物是人非的无奈与落寞。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小园的路上徘徊。因此,“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因此这两句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故答案为:⑴ “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⑵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⑵本题考查探究古诗蕴含哲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分析时一定要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中,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2.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词牌名;国风;离骚

 (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 1936 年 2 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3)

 “惜”字领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惜”字的含义: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了他们,也就是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惜”字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③“惜”字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故答为:⑴词牌名;国风;离骚;

  ⑵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⑶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点评】⑴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对词中表达方式的把握。上阕描写,由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阕议论,抒情。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

 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需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

 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

 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幕,

 微闻钟磬声。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答案】

 示例 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 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 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 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故答案为:

 示例 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 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

 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 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 赏析正确。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 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⑴B;

  ⑵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蓟(jì)庭,地名。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答案】

 (1)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的意思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明日就要分别,今天我们暂且一起同饮一杯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天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重阳节,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饮菊花酒本来

 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暂同”二字,就表明同饮菊花酒是一种安慰之事。既然注定明朝就要分别,那暂时忘记离别之愁,一起来饮菊花酒吧。因此 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首先要理解“断蓬”的本义,“断蓬”,就是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结合最后两句诗的意思分析, 今天我们暂且一起同饮一杯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天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这里作者其实是用“断蓬”自比,意思是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既然这样,那就珍惜今天的时光吧。因此,“断蓬”二字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故答案为:⑴ 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⑵ “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

 (唐)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的“愁指的是________之愁。(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迸”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分析】(1)《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据此作答。

  (2)“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

 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⑵ “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原作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分析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参考译文】

 春光好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夜泊钱塘

 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8.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

 (1)艾青;蒋正涵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 艾青 ; 蒋正涵

  ⑵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 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 黎明的通知 》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 “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和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解析】【分析】(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 赏析正确。C 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⑴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0.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 年 1 月 25 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1)联系原著中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歌中,“黎明”和“灯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结合选文,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的特点。

  (3)结合“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等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1)“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3)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黎明”和“灯光”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 1932 年 1 月 25 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经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据此可知“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艾青诗歌的语言特点, ①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②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3)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及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 年 1 月 25 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⑴ “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⑵ 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⑶ 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常见的语言风格有①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②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③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④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⑤含蓄(委婉)。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⑥简洁。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⑦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⑶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 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

 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________

 ②天子且至________

 ③囊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 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答案】

 (1)慰问或犒劳;将要;先前

 (2)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3)C

 【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犒劳、慰劳;

  ②句意:皇上将要驾到。且:将要;

  ③句意:先前的。囊:从前、过去。

  ⑵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军,驻军。句意是: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

  ②之,去、往、到。被,通“披”,指穿。句意是: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

  ⑶C 项有误,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⑴① 慰问或犒劳 ;② 将要 ;③ 先前 。

  ⑵ 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 ① 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 ②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 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 ⑤ 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

 (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解析】【分析】(1)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ABD 停顿正确。C“上默/然惭”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默然惭。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做代词用,这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面:当面;谀:谄谀逢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以:因为;誉:夸奖;毁:诋毁。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阅读选文,理解每段所讲的事件,然后按照人物(季布)+事件结果的模式概括每段内容即可。选文第一段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第二段写季布劝说文帝。结合事件背景及季布的动作语言分析季布的性格特点,季布在殿上皆恐的情况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以及竟然敢指出皇上为人处世的不足,可以看出季布正直,不畏权贵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⑴

 C;

  ⑵这;才能;担心,害怕

  ⑶ 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

 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⑷ 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①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②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窺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 ①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②

  , 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 ③ 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 ④ “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 ⑤ 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 ⑥

  ,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 ⑦ 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注】①谒者:官名。②河南:指河南郡。③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④矫制:假传圣旨。⑤数:屡次。⑥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⑦大指:大的原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上使黯往视之

 使:________

 ②乃召拜为中大夫

 乃: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________的品质,从原文中“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

  (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答案】

 (1)派遣;于是、就

 (2)C

 (3)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4)不畏强权,按理处事;臣谨以便宜

 (5)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为: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使:派;②句意为:于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乃:于是,就。

  ⑵C 项有误,句意为: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节奏划分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故选 C。

  ⑶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节,符节;粟,粮食;以,用来;赈,赈济;句子翻译为:我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⑷《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大将风度。这篇文章中汲黯也表现出了忠于职守,治理有方的一面,体现在“其治,

 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一句上。

  ⑸文中写汲黯治理东海,之所以“大治”,是因为“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即: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

推荐访问:文言文 练习题 解题
上一篇:沙石运输合同范本
下一篇:2020-2021学年湖南郴州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含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