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10 点击: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学习思考

 王娜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1701 学号2017306110075

 摘 要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受到重大冲击,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在逐渐形成,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迎来新的机会与挑战。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缓慢,经济表现持续低迷,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态势良好;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难民危机,民粹主义,保护贸易等因素使得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困难和危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发现,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过程既促进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又推进世界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或者说资本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最后,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模式”,也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模式;经济全球化理论

 引言

 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其理论开创可以说是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但实际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关于国家之间的贸易的理论和思想早已有之。在17,18世纪期间,一批商人。银行家,政府官员,甚至是哲学家等写了很多关于国际贸易的文章和小册子,他们的经济主张和理论被成为重商主义,他们把金银货币等同于社会财富,认为只有对外出口才可以增加财富,鼓励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应该是该国的货币购买力,而财富增长的原因在于劳动分工。进一步地,斯密强调,各国按照自己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参与的国际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地财富都增加,也就是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随后1817年李嘉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米德、萨廖尔森等人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这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国家之间自由贸易理论。然而直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保护贸易的倾向任然存在。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欧洲民粹主义兴起都给经济全球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古典贸易理论的看法,既然自由贸易可以带来财富,为什么世界范围内的保护贸易主义仍然存在呢?经济全球化又将何去何从?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本质,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进程。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梳理了马克思主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中国体现”,从而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

 马克思论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未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实际上,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说明是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内在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全球各地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从根本上看,资本规定了世界市场的趋势,即包含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指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工业替代了古老的民族工业,新工业所需的生产原料自于遥远的国外,生产出的商品要供应面向全球。各国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状态被国际上相互依赖的状态所替代,这种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既包括物质,包括精神。所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剥削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促进生产力在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力工具。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扩张的本性所驱使的,资本主义在最大限度的获取剩余价值的同时,不自觉的充当了推动历史进步的工具。马克思认为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属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实现了资本主文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有限得财富增长形成了矛盾,资本输出至国外的直接原因时由于国外的利润更高。马克思指出,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改进了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资产阶级使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卷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文明中,它以价格便宜的商品为武器打开了世界市场,迫使所有的民族接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把世界市场的形成视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主要事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创造了适应此种生产力的世界市场。概括地说,马思指出,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性,既是资产阶级把其生产方式这种剥削制度向全球进行自我扩展的过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2. 马克思论经济全球化的经济结构与前景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并非源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宣扬的“勤劳”和“节俭”这类的致富手段。马克思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论证了殖民地的暴力征服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起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制度在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宝,运回宗主国,成为了原始积累的资本。马克思是这样阐述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其次,殖民制度的保障和促进下,航运贸易迅速发展,垄断公司也随之加快了积聚资本的步伐。殖民地给工场手工业开辟了巨大的销售市场,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垄断使资本积累成倍増长。在以暴力掠夺为特征的殖民制度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注定是不对等的,马克思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从属关系比作农村对城市的从属关系。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对落后国家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认为一旦那些处于奴隶制或封建制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民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会被驱使以外销为目的发展生产,而导致这些民族的人民除了在奴隶制和农奴制的压迫下,还遭受资本主义的压榨。

 马克思辩证的剖析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双重性。首先,马克思控诉了资本主义的暴力征服对殖民地造成的沉重灾难,摧毁了当地的公社和工业,灭了当地的文明,使殖民地人民失去了旧世界却未能迎来新世界,殖民地和过去的古老传统断绝联系。其次,马克思也肯定的指出,与殖民地的旧式专制制度相比,资本主义是更为文明和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如为了降低从殖民地输送原料的成本,发达国家不得不在殖民地修建铁路等运输设施,这就使殖民地摆脱了孤立状态,而正是这种孤立状态曾使殖民地人民缺乏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此滋生出自给自足的惰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离。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为了追逐超额利润被迫在殖民地提供科学技术,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生产为不归当地人民所有,不能从根本上解放当地人民,可毕竟也为殖民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了发达国家殖民统治的双重使命,指出英国在印度除了要完成消灭旧的亚洲社会的破坏性任务之外,还要完成在亚洲奠定西方式社会物质基础的重建性任务。

 所以,马克思既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不平等性,又承认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先进性。马克思既深刻批判了殖民统治造成的巨大破坏,承认了这一征服对殖民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步作用。马克思辩证的这样阐述道:“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劣的利益所驱使的,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形态没有一个真正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的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马克思指出落后国家要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果为基础,进行伟大的社会变革以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光明前途。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该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面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不会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中国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中国的创新成果首先体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刻的指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就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了经典阐释,并未形成有关化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对外开放问题的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具体的讲,邓小平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强调要变也只会变得更开放。论及对外开放时,提出要发展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强调了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结合,创新性的提出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二,积极开展外贸与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思想。在国际贸易方面,鼓励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学习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从而改造本国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国际投资方面,强调要有效吸引外资(包括改善引资环境、扩展引资规模和渠道,推动国际市场融资),鼓励本国企业要到海外投资。三,面对外开放多元化市场的思想。邓小平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多元性,改变了以往只向部分国家开放的思想,对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所有类型国家的开放,从而积极开拓了中国建设社会主文市场经济的国际市场。

 继邓小平理论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理论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正在入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内容为: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相统筹的思想;二是全球化战略由“平等互利”提升为“互利共赢”,这成为中国建立新型国际经济合作关系的指导思想;三是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思想;四是从发展开放型经济转变为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十六大之前提出的发展开放型经济,至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中共对外开放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内外联动、打造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关系、以及确保本国经济安全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并且进一步指出,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国要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强调:“实践當诉我们,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化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了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近平同志还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了底线思维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要在国际牡会中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对外开发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建立这种新型国际经济合作关系并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起全球瞩目。这是因为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走自己的路,就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带一路”正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小结

 通过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剖析和解读,我学习到要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从某一程度来讲,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过程,资本的剥削和压榨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拓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对于被资本入侵的当地人民来说无疑是一重压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一些国家在技术、资源等禀赋上具有相对或者绝对优势,促使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市场的开放挤压了本国生产者的生存空间,因而各国都存在保护贸易的倾向。另一方面来讲,经济全球化使得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极大地解放了人类整体生产力水平,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这对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也正是基于人类世界本身的发展而言的。当今世界正值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全球化本身,既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和选择,也要正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党的十九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直坚守的道路。虽然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在全球兴起,我们相信,只有以包容的姿态开放发展才是符合世界各族人民的利益的历史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 李文管.社会实存与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及社会科学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 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 [美]熊彼特.《共产党宣言》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地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 (4).

 [11] 石中元.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12] [美]理查德·隆沃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M].应小端,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13] 吴江平,苏文.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2).

 [14] 张骥.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J].探索,2000(6).

推荐访问: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文 理论研究 经济全球化
上一篇:大学生责任与担当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与人事制度创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