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测报工作总结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07 点击:

  篇一:《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

  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规定了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标、子囊壳成熟度和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菌源基数调查、病情系统调查和普查及预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与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1 小麦生育期

  孕穗期以1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始期;5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期;8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未期。

  抽穗期以顶部1-2个小穗抽出剑叶环为抽穗;10%的麦株抽穗为抽穗始期;50%的麦株抽穗为抽穗盛期;80%的麦株抽穗为齐穗期。

  开花以麦株中部小穗花为开花;10%麦穗开花为始花期;50%麦穗开花为盛花期;80%麦穗开花为盛花未期。

 2 病情严重度

  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 0级 无病;

  ?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П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 Ш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 IV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3 病情指数

  按公式(1)计算

  (1)

  I?

  ?(hi?i)

  H?4

  式中

  I——病情指数; i——病情严重度级别; hi——各级病穗数, H——调查总穗数。

 4 子囊壳成熟度分级指标

  以室内镜检病残体子囊壳时,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孢子的成熟程度为定级依据,共分4级

  0级 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

  ?级 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 П级 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辩的孢子;

  Ш级 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积大,易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灰色或粉红色粉末。

 5 子囊壳成熟指数

  按公式(2)计算

  D?

  ?(Y

  m

  ?m)

  ?100

  Y?3

  (2)

  式中

  D——子囊壳成熟指数; m——子囊壳成熟度级别;

  Ym——各级子囊壳成熟度对应的病残体数(根); Y——镜检病残体总数(根)。

 6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赤霉病病害流行程度以最终穗发病率为指标,划分为5级,各级指标见表1。

  3 菌源基数调查 1 病残体带菌率调查 1 调查时间

  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一次。

 2

  调查田块

  稻麦轮作区,选择残留有稻桩的块田3块;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选择残留有玉米、小麦秸秆或病残穗的田块3块,进行调查。

 3

  调查方法

  每块田调查50-100丛(株),分别检查稻桩、玉米或小麦秸秆等寄主残体上的丛带菌或株带菌情况,计算病残体带菌率。

  病残体带菌率由产生子囊壳的病残体丛或株数占调查病残体总丛或株数的百分率来表示,并按公式(3)计算加权平均病残体子囊壳带菌率

  L?

  ?(l?R)(3)

  式中

  L——加权平均病残体带菌率;

  l——某一类型田子囊壳平均丛或株带菌率; R——该类型田所占面积比率。

  调查结果填入赤霉病田间病残体带菌率调查表(见附录A表A1)。

 2 病菌子囊壳成熟度调查

  与1同期进行。

 2 调查方法

  从带菌病残体中取下产生子囊壳较多的一根,每类型田的总取样数应在10根以上,带回室内镜检。每根挑取子囊壳堆一角(包含里层和外层的子囊壳),放置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压碎子囊壳镜检,判断子囊壳成熟度级别,计算子囊壳成熟指数。检查结果记入赤霉病子囊壳成熟度调查表(见附录A表A2)。

 3 空中病菌孢子捕捉

  用孢子捕捉仪来捕捉空中子囊孢子,以空中孢子的相对浮游量来表示菌源量的多少。

 1 捕捉时间和管理

  在小麦孕穗期连续捕捉20-30天,每天捕捉时间000-200, 800时收片,傍晚装片。

  2 孢子捕捉仪的设置

  采用定量风流孢子捕捉仪。孢子捕捉仪在麦田设置高度为2m。捕捉仪臂长15-17cm,臂转至地面5m,微型电动机转速为1500转/分。

 3 粘孢载玻片

  采用厚度为1-5mm的载玻片,安装上转臂呈45°角,在回旋迎风面上均匀涂上白凡士林薄膜。

 4 镜检和记载

  镜检时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仔细盖上18mm×18mm盖玻片,用10×10倍带十字推进器的生物显微镜计,镜检18mm×18mm盖玻片上的赤霉病菌子囊孢子数量,镜检结果记入赤霉病菌空中孢子捕捉记载表(见附录A表A3)。

 4 病情调查 1 病情系统调查 1调查时间

  从抽穗始期开始,每日观察病穗始见期,始见病穗后,每3天调查一次,调查至病情稳定时止。

 2 调查地点

  选择当地早播感病品种田1块,面积不小于667 m2。有条件的可在大面积连片麦田内设立病情观测圃作为系统调查田。即栽种当地代表性品种2-3个,其中必须有一个感病品种,分早、中、迟三期播种,播期间隔10-15天,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不小于60m2,生长期均不喷药防治。

 3 调查方法

  发现病穗后,即在其周围固定500穗,调查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如发现秆腐应注明。调查结果记入小麦赤霉病病情系统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4)。

 2 病情普查 1 调查时间

  在当地小麦主栽品种腊熟期(收割前7-10天)进行。{小麦赤霉病测报工作总结}.

  选择当地稻麦或旱作各类型田不少于10块,其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未防治田块。

 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随机取样500穗,调查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记入小麦赤霉病病情普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5)。

 5 预报方法 1 长期预报

  根据当年病残体带菌率,晚播麦面积及小麦长势,及3-5月预报降雨量,在小麦抽穗前一个月做出当年赤霉病流行程度和面积。

 2 中期预报

  根据小麦穗期雨日数、雨量和相对湿度,病残体带菌率和子囊壳成熟程度及空中孢子捕捉量,于小麦抽穗前做出赤霉病流行程度和面积(参见附录C1)。

 3 短期预报和校正预报

  在小麦穗期,根据子囊壳成熟指数及空中孢子捕捉数量、小麦抽穗扬花进度和抽穗扬花期气温和连阴雨持续天数,于防治行动前3-10天做出的预报。

 6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1 资料收集

  收集小麦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和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根据长、中、短期病情预报的需要,应着重收集麦类孕穗至乳熟期的气象资料。特别是抽穗(开花)始期至抽穗扬花期的气温、湿度、雨量、雨日以及气温和降雨量的组合情况,如平均气温15℃以上(大、元麦为13℃)连续阴雨天气出现的时期,持续天数和“倒春寒”等异常天气情况。根据前期天气实况、菌量、麦类生育期作出病情预测预报。短期预报还需要结合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2 资料汇报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小麦赤霉病模式报表(见附录B)报上级测报部门。

 3 资料汇总

  每年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汇总,记载小麦种植和赤霉病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记入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见附录A表A6)和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见附录A表A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小麦赤霉病

  ( 年)

  站 名 盖章

  站 址

  (北纬 东经 海拔 )

  测 报 员

  负 责 人

  篇二:《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报批稿).-.2010224111425》

  ICS 6020.01

  B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796—200X

  代替GB/T 15796—1995

  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

  Rules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of the wheat head blight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报批稿){小麦赤霉病测报工作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5796—200 X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1{小麦赤霉病测报工作总结}.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 2

  4 菌源基数调查 ? 2

  5 病情系统调查 ? 3

  6 病情普查 ? 4

  7 预测方法 ? 4

  8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 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小麦赤霉病 6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影响赤霉病侵染小麦的关键生育期 ? 10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小麦赤霉病模式报表 ? 11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估计模型 ? 12

  1

  GB/T 15796—200 X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B/T 15796—1995《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本标准与GB/T 15796—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小麦赤霉病测报工作总结}.

  ——本次修订将原来的测报对象“麦类赤霉病”重新定名为“小麦赤霉病”,增加了预测方法的内容,将原来的“测报调查规范”改为“测报技术规范”;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其中定义了病情严重度、病情指数、子囊壳成熟程度分级指标、子囊壳成熟程度等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中的重要术语和病情判别标准;

  ——修改了原标准中“病害流行程度划分标准”,改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并规定了各级发生程度的病穗率和发病面积比率的具体指标;

  ——增加了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的菌源基数调查内容;

  ——删除了“麦类生育期观察”的调查项目,将其具体内容并入病情调查;

  ——修改了病情系统调查,去掉“春麦区调查”的调查项目,将其具体内容分别并入“病情系统调查”和“病情普查”项目中;

  ——删除了正文中分别出现的各调查项目表格,将其内容编成一系列完整的样表,并在该份样表中加入了“小麦赤霉病年度发生情况统计表”和“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作为规范性附录;

  ——增加了稻麦轮作区和玉米、小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模式报表,作为规范性附录;

  ——增加了影响赤霉病侵染小麦的关键生育期,旨在规范判断赤霉病发病的关键因子,作为资料性附录供各地参考借鉴;

  ——增加了关于赤霉病产量损失计算方法内容,作为资料性附录,供各地参考借鉴。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植物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玉英,曾娟,张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515796—1995。

  1

  篇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示范总结》{小麦赤霉病测报工作总结}.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示范总结

  摘要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示范研究表明,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40%戊唑·多菌灵20 kg/hm2、南京南农农药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30%戊唑·福美双35 kg/hm2、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30%戊唑·福美双

  20 kg/hm2,平均防效都在60%以下,在大发生年推广应用防效较差;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提供的50%多酮35 kg/hm2,防效最好,平均病穗率、病指防效均在70%以上。

  关键词 药剂;小麦赤霉病;防效;示范

  多菌灵系列的杀菌剂在海安县已经使用多年,其对赤霉病的抗性上升较快。根据浙江大学测定,多菌灵对赤霉病的抗性:2009年为12%,2010年为20%[1-5]。为了减缓抗性,交替用药,2010年海安县在曲塘、南莫、墩头、大公、西场、李堡6个镇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示范。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示范地概况

  共设曲塘、南莫、墩头、大公、西场、李堡6个点。曲塘安排在刘圩37组,小麦品种为宁麦13号,土质为缠夹沙土,地力中等;南莫安排在南莫村3组,小麦品种为扬辐麦4号,土质为缠脚土,肥力中等;墩头安排在吉庆3组,小麦品种为扬麦13号,土质为灰土,肥力中等;大公安排在早稼8组,小麦品种为扬麦15号,土质为板沙土,地力中等;西场镇安排在丰产村3组,小麦品种宁麦13号,土质为板沙土,肥力中等;李堡安排在堡河村3组,小麦品种为扬麦13号,土质为夹沙土,土壤肥力中等。

  2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30%戊唑·福美双(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0%戊唑·多菌灵(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50%多酮(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

  3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用药处理,分别为: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 kg/hm2(A);30%戊唑·福美双(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35 kg/hm2(B);40%戊唑·多菌灵20 kg/hm2(C);50%多酮35

  篇四:《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摘要 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head scab)又名红头麦、红头瘅、麦穗枯,俗称“烂麦头”,是由多种镰孢属(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真菌侵染小麦等作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长江流域麦区,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小麦种植区也时有发生,并且其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小麦赤霉病可危害黑麦、青稞、谷、高粱、燕麦、大麦、小麦等多种作物,尤以小麦受害最为严重,给广大种植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控制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保证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借鉴。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尤以小麦开花至灌浆期最为严重,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造成小麦穗部分或全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据统计,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可导致减产5%~15%,中等年份可导致减产20%左右,大面积流行时可导致减产50%~60%,甚至造成绝收[1-2]。该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麦粒的品质和利用价值,表现为出粉率降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面筋含量减少,商品价值降低。此外,患病麦粒还可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的真菌毒素,人畜禽误食后会出现恶心、腹泻、眩晕、发烧等中毒症状

  

推荐访问:动物疫情测报工作总结 赤霉病 测报 小麦
上一篇:年有关讲认真强本领创精品心得体会
下一篇:党风廉政责任制工作计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