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瘀证论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向天果治糖尿病骗局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19-04-16 点击:

  [摘要]目的从血瘀证的角度论述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治疗,从而揭示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瘀证;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osteoporosis,DOP)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常见并发症。中医学并无这一病名,就其临床表现而言与“消渴” “骨枯” “骨极” “腰腿痛”等证相类似,目前医家认为定位、定性准确者当属“骨痿”,故本病属于“骨痿” “消渴”范畴。近年来多数学者公认肝肾阴阳亏虚、胃强脾弱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而对于血瘀引起的脉络瘀阻问题,只是稍作论述,临床用药上则以补肾填精益髓药为主,活血化瘀药用的相对较少。笔者认为血瘀证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同时又是其病理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发生多种病症,故应把血瘀证提出而单独讨论。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血瘀证问题进行探讨,用血瘀证的理论指导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用药。
  1血瘀证的形成
  1.1血瘀证的概念中医学认为,凡是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除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以气虚、气滞、寒凝、热阻等病因所致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淤积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瘀血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1]。现代医学认为:血瘀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起组织的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出血等病理变化。
  1.2 瘀血的形成与血瘀证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是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瘀血的形成、致病作了系统地阐述。他认为:“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即无论外感或内伤凡能影响气、津液、血脉功能的致病因素,皆可治瘀。《说文》:“瘀,积血也。”瘀血即指积留血、恶血、蓄血、干血、死血、败血[2]。《血证论》指出:“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形成之后,又必然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从而加重血瘀证的病理状态[3]。
  1.3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血瘀之说始于《黄帝内经》,并对瘀血的名称、病因,所致病证、治疗方法及方药均有记载和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制”,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具体治疗上《素问・腹中论》立四乌贼骨一芦如丸治疗血枯经闭,该方由茜草、乌贼骨、鲍鱼汁、雀卵组成,有温经补肾、活血散瘀的功效。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365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有41种,如丹参、赤芍、桃仁等大部分至今人经常用于临床。东汉张仲景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内、外、妇科多种疾病,开拓了瘀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树立了典范。隋唐时期的巢元方到明代李时珍,都对血瘀学说和活血化瘀法作了不同的研究,至清代,血瘀学说有较大的发展。其中以王清任为著,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列举了50多种瘀血证,创立了22首活血化瘀方剂,又以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解毒活血汤、通窍活血汤及补阳还五汤、癫狂梦醒汤位著名,这些方剂遣方用药别具风格,至今广为流传,其疗效不断为临床实践所证实。从而使之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从血瘀证论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2.1病因病机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本,元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血液运行迟缓,脉络淤滞不通,同时,脉道中气血虚少,必然导致血瘀;血液淤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得不到充润,骨骼失养,发为“骨痿”,即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医林改错》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这里的“气道涩”均指血脉运行不畅。可见,各种原因导致的潜在的血瘀证是老年期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重要的病理基础。因此,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理当与血瘀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目前中医学多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生理病理改变是脾肾亏虚。现代研究[4]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并发性腺功能减退,患2型糖尿病的男性较健康男性雄性激素分泌显著降低。雄性激素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影响其增值,合成与分泌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也可经芳香化酶转变为雌激素。而雌激素可改变血脂浓度,影响凝血、纤溶酶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并产生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如和前列腺素合成酶等,从而进一步影响血管病变呈现凝血激活、纤溶抑制[5]等“血瘀”的微观表现。
  近来研究证实[6]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液粘度及血浆粘度的增高,红细胞沉降率、血管壁应力和微血管张力等变化;亦有红细胞粘附聚集性增高,纤维蛋白水平增高,红白细胞变形能力减弱,粘附性增高,微循环功能处于痉挛或淤滞状态,表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液存在着“粘、浓、凝、聚”等血瘀证的客观变化。而有关老年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这进一步表明血瘀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证明,细胞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换、利用都是在有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共同组成的基本微循环功能单位完成的,骨的微循环和血流变功能失衡,必然导致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发生紊乱,正常功能发生障碍。也已证实,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存在血循环障碍,即“血瘀”。早期常无症状,等感到腰酸背痛,腰弯驼背,身高变矮时,往往认为人老骨脆是自然规律。因此不像那些立即危害生命的疾病那样受到应有的重视。血瘀证失治或误治,日久则形成瘀血―骨营养障碍--瘀血的恶性循环。
  有明显临床症状后到医院就诊,患者或医生都认为是血糖升高引起,重点在控制血糖,当局部持续性刺痛,固定不移、身材变小,甚则发生骨折,血瘀证的表现突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病情较重时,才引起患者、医生的重视。
  2.2 活血化淤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重要作用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研究已证实血流与之贯穿始终,因此,活血化淤法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不可忽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活血定痛,改善骨的微循环和血流变功能。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丹参、川芎、益母草、延胡索、红花、桃仁、莪术等,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为达到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更好疗效,应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增加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据报道[7]肾虚血瘀证是人体衰老、老年病及多种慢性病特定阶段的共同病理基础;补肾活血法是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及多种慢性病的一个高层次的基本治则。
  综上所述,血瘀证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它预示着骨组织的代谢障碍,破骨大于成骨。因此,在治疗中,一方面,在中医“肾主骨”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指导下,补肾壮骨,健脾益气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治疗血瘀证为主,活血化瘀止痛,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莹.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5-6.
  [2] 何文彬.“瘀血”与“血瘀”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3(6):14-15.
  [3]王道民.活血化瘀与血瘀瘀血之我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0(1):20.
  [4] 牛银玲,邵小英.糖尿病性骨质疏松[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13(2):138-140.
  [5] 张莹,朱广谨,段岩平.雌激素对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影响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7(1):57.
  [6] 徐立群,张荣华,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和治则探讨[J].四川中医,2005,2(4):27-28.
  [7] 张小勤,郭赛珊.补肾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4(6):376-378.

推荐访问: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血瘀证论治
上一篇:脊柱结核治疗原则_成年人脊柱结核的早期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下一篇:[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与开腹的对照研究]子宫切除腹腔镜好还是开腹好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