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大全100首 小学生_道学与现代(上)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19-04-14 点击:

  吾师曰:“道的哲学思想及其实践文化始于黄帝,集大成于老庄。”依我看还要早,从广成子所撰《浮黎鼻祖金华秘诀》说到“九层丹法,天元为最”来看,当追溯到远古……   漫长的六七千年修道炼丹(仙)的实践所形成的“道学”、“丹道学”一直影响并带动着易学、儒学、医学、武学的发展。或者说,同源(神学)并蓄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对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一‘双和模式’”的提出,中国道教应该做些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道”说起。
  什么是“道”?大家谈的不少了。今天别开生面,从个人实修参悟与体认来谈谈。
  敝人自幼酷爱武术,尤爱功拳一体的内家拳。由爱武好道,进而算半个入道者……
  在下由练“心意六合拳内功”、“顾如章铁砂掌阴劲绵掌”、“华山紫霞功龙筋绵掌”、“无极混元功”、“玄觉丹道阴阳双修”等。尔后经过考试入终南山逍遥派修炼“北冥玄功”……敝人所练的武术内功等均属道家道教的“内丹术”或称“丹道功”。
  “道法三千六百门”,“外道九十六种”,初始修炼,不过就是收心止念。收回时常在外活动的心,排除情欲杂念。何谓心?吾师说:“所谓‘自己’乃是人类本来的虚灵。虚灵动了叫作意(念),虚灵静了叫作性(心),其妙用叫作神。”可见,“收心止念”就是使“心清静下来”。
  老子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又说:“心既自静,神既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所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说“心”能清静下来,没有办不到做不成的事,连天地都得归我管辖和主宰。心的清静即道家道教修炼时的入静、入定。无论入静、入定都体现一个“炼”,一个“养”。古仙上阳子说:“宝精裕气,养己也;对境而忘情,炼己也……养己为炼己之内助,炼己除养己之外扰。”养炼、炼养贯穿入静、入定修仙得道的全过程。或者说修道炼丹炼返还的全过程。在其全过程中,每每工程次弟阶梯层次中的“风火之说”,体认正果,都有其名称与叫法,而且依然还沿用着中古上古时代“炼外丹”的术语和措词。
  敝人在练“入静”的过程中出过偏,接近走火入魔,其症状恐惧、疑注。及时中西医药物治疗、电疗加精神疗法,达3年之久才愈。回顾起来原因有三:
  1.求功心切,躐等躁进,强行施念,强摄心神。两种功法混练,一日长达8个小时。
  2.性格暴躁,私心杂念多,情绪波动大,心态不平衡。
  3.功中功外经常出现邪念,“防险虑险”以及“诚”、“存”二字尚处无知。现在看来,邪念不仅淫念凡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疑念、疑注和想法都是邪念,功中不得有,功外也不得有,更不能独处时长时间地想那个邪念……
  我的出偏,正如刘一明所著《修真辨难前编参证》所说:“学道之人,若不先积德,鬼神所恶,常有内魔蔽窍……功有外魔阻挡,不能前进。不论学道修道,以立德为先,逢凶化吉……”紫阳真人著《金丹四百句自序注》亦云:“修炼金丹首要之务‘惩忿窒欲’……平昔窒欲能久则真水自升,平昔惩忿能久,则真火自降……”张三丰真人说得更为明了“……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大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吾师说的更为贴切通俗:“修炼之事,以阴功行德为本,以操持涵养为要……有等愚人不明此个功夫,动谓我修我性,我炼我命,又何俟外修功德以济人利物为哉?”
  吕祖说的更直接,“未修心性先修德”。这个“德”到底是什么?德就是得到“道”了没有,得到“道”了就是德。所以自古以来,修道、得道,得道、修道就变成了“道德”了。二千一百多年前,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原本所写的就是《德道经》。不难看出,没有得(德)哪里有道。说明白些,不通过修炼实践,哪里能体悟体证到道。
  老子《德道经》中说:道在恍惚幽冥中产生天地万物,道显于物谓德。又说:德者必修于内,得者必彰显于外。
  远远早于老子《德道经》之前的《阴符经》中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就是说,天地之道浸,阴阳施化,万物滋生,生生化化,顺生自然而不失其序也。
  一位古哲仙圣说得更为直接:“道运化于吾身,便是德。”德是道的彰显。积德就是奉道、修道、体道、用道。只有实修参悟,方可“体道”、“知道”、“得道”。老子说:“道之物……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是说从今天追溯到远古,道的名子始终不变而又不消失,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其形态没有变化,遵循着万物萌生、事物发端的样子,不生不灭,我凭什么知道这些的,就是道。
  那么“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湛呵……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是说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却无穷无尽……深沉幽微,似虚若有,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吾不知从何而来,尤如天帝之祖先,宇宙至高无上之主宰。
  《宗玄先生玄纲论》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又说:“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根,谓之自然。”
  《易》曰“无极混沌,清气未生,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道也”。
  广成子说:“至高无上的道,其本原是幽深虚无的,其极致是微茫静谧的,不可目视,不可耳听,只能凝神静气地体会……”
  自古以来,修道之士,通儒而得道者,说道论道不胜枚举。这里不多说。
  个人诌见,道者“寓虚于实,以有形无”,或者说,“因迹托虚,寄空为实”。它是“若有若亡,勿忘勿助,不即不离……机动觉随而又觉而勿着,知而不识……惺惺寂寂,‘入静’、‘入定’功态下”的感悟与体认。所以,一位先辈说:“天心(即道)本无心,唯人自召。”又说:“天之心在地,地之心在天,天地之心寄于人,故人为三才之至宝……天地无人亦无以见其天地矣!”可见,“道”唯心而体,唯心而知,唯心而证,但不是“唯心主义”,这里不多说。
  当代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的更为贴切和明了:“‘道’是道教信仰的理体,也是人生最完美的终极追求。”
  何谓“理体”?《丹经》云:“天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具。气即命,理即性。气不离理,理不离气:即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易经》曰:“阴阳分而为二,合而为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万物之象备。形上形下。数之对待成。其变化之道为一理所主宰。”从《河图》《洛书》上看,“圆以象天,一气流行,浑然天理”。又者,“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而阴在外,阴阳各五,一生一成,一气往来于其中……元气运行万物生成至用之无穷”。
  固不待言,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气即理,理即气。
  《丹经》云:“气由心生,心治气自治。”又云:“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所化也。”可见,心即气,气即心。
  张继禹道长所说的“道”是道教信仰的理体,就是说“道”是道教信仰的心体。
  (待续)
  〖编辑:迟昊〗

推荐访问:道学
上一篇:无锡市锡山区儿童儿童照相馆 [2001-2010年锡山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我的练功感悟]练功感悟经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