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1届上学期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历史试题

来源:美国留学 发布时间:2021-01-20 点击:

  八省联盟·湖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

 高 三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家臣多为家主的生活管家。春秋时期家臣除协助家主管理家事之外,也能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后来家臣叛主事件频发。该变化本质上表明 A. 社会观念发生变革 B."士"阶层已经崛起

 C.贵族政治趋向崩溃 D. 宗法观念走向瓦解

 2.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斯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 A. 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 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

 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 D. 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 3.诗是唐代重要的科场应试文体之一,与赋并列杂文试。在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以表现出深厚的经学功底。材料折射出唐代

 A.科举进士科多以诗赋选拔人才 B. 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明文化政策 C.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重要地位 D. 儒学复兴推动民间尊儒的盛行 4.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

  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输力者,虽劳无功。"这表明 A.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 B. 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

 C. 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 D. 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

 5.清初,不愿入仕的明朝遗民朱耷创作《秋林独钓图》(如下图),图绘凋零的树木被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一湖静水之上只见高士孤身垂钓。这一作品

 A. 突破了传统文人绘画的创作风格 B.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需要

 C. 表达了部分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D.代表了清代宫廷画的审美取向 6.下面为洋务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由图可知,洋务运动

 A.遏制了西方列强经济的侵略 B.核心内容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D.助推中国近代化水平的提升 7.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 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8.五四运动是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梁启超在五四运动后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毛泽东把五四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最终建

  构了一套完整的带有历史决定论色彩的五四认知模式。这表明五四运动 A.为新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 B. 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起点 C.具有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的双重意义 D. 激发了全民族追求进步的意识 9.从 1931 年到 1945 年,中国战场歼敌 150 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 70%。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即使是在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 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这说明 A. 日本集中全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C.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D.国民政府一直没有获得国际的支持

 10.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及"不争论"的目的。一是,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二是,不争论是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不争论"的意图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空谈误国,抓住机遇 C. 争取时间,大胆实践 D. 效率优先,加快发展

 11.苏格拉底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转向人类的内心世界,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德行可教",并主张"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表明苏格拉底 A.倡导建立社会道德价值观 B. 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

 C. 研究重点由人类转向哲学 D. 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

 12.美国建国之初,只有拥有财产或纳税的成年白人男子才有选举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奴的公民权属于奴隶主,并且按白人的五分之三折算。2020 年 5 月 25 日,美国明尼苏达一名警察"膝盖锁脖"导致一名非裔男子死亡,引发全美多个城市暴乱,普通市民遭殃。这说明

 A.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成为美国社会顽疾 B.人人平等思想在美国没得到广泛传播 C.西方的人权思想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 D. 种族歧视仍然制约着美国的普世 13.下图为 1860~1900 年英、法、德、美四国年平均工业增长率情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状况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各国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 1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十月革命胜利之初,他也谈到"把以前所规定的捐税全部征收上来外,政府不打算再采取任何其他措施"。这表明当时

 A. 苏俄政策的务实性 B. 新经济政策已萌芽

 C.列宁主张和平夺权 D. 国家垄断工业生产 15.丘吉尔曾在 1938 年 9 月的一次国际会议后说∶"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失败……我们正处在第一等的大祸之中……到多瑙河的门户……到黑海的门户已经洞开了。所有中欧和多瑙河流域的国家将一个接一个落人……以柏林为中心的……庞大的纳粹政治体系中……不要以为这是结尾,它不过是开始。"这次会议

 A. 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发挥重要作用 B. 使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野心实现

 C. 标志着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D. 促使苏联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两极格局下,两个头等强国的确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太平洋和东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和卫星国,但他们并没有仿照英国和法国的做法——瓜分殖民地;这时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殖民地利用冷战在苏联和美国之间挑拨离间。斯塔夫里阿诺斯旨在说明

 A. 美苏对待殖民地态度一致 B. 两极格局下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C. 欧亚地区是美苏争夺焦点 D.冷战利于殖民地获得民族解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 52 分。第 17~19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 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0~21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40 分。

 17.(12 分)图 1、图 2、图 3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对外交流路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 1、图 2、图 3 中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12 分)

 18. (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20 世纪初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 16~19 世纪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变化的认识。(16 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就世界范围来看,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改变为契机,通过技术的突破,通过工具和生产手段的变化引起社会的质变;另一种则以人与人关系的改变为主要动力,它在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而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威的建立与维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 根据材料,围绕"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方式"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或中国古代史某一时期的史实加以论述。(12 分)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二)选考题∶共 12 分。请考生从 2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

 材料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地主阶级以此作为维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宇文泰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魏丞相泰于行台置学,取丞郎,府佐德行明敏者充学生,悉令旦治公务,晚就讲习,学习儒家经典。还在京师设立国子学,以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的卢诞为国子祭酒,讲学授经;又"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为了广泛宣扬儒学,字文泰组织儒家学者对经籍进行整理、注疏。如樊深撰有《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七经略同说》三卷,乐逊著有《孝经 X 论语 X 毛诗》左氏春秋序论》十余篇,"自西迁以来,礼乐散逸,丞相泰令左仆射周惠达、史部郎中北海唐瑾损益旧章,至是稍备"。随后,又组织深通儒家礼仪规范的学者多次修订。"晋氏以来,文章竞为浮华,魏丞相泰欲革其弊。"大统十一年(545 年),泰命苏掉"作《大语》,宣示群臣,戒心政事,乃命"自今文章皆依此体""。字文泰此举意在"以正文体浮华之弊",对保持北方固有的朴实文风,不能不说起有积极作用。若就影响而论,更是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声。

 ——摘编自施光明《字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宇文泰改革在文化领域内的主要措施。(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字文泰文化改革措施的重要意义。(6 分)

  21.【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 分)

 材料 1938 年上半年,中英两国就经济援华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英国的做法使中国政府果断地把外交的重点放在美国身上,积极争取美国的对华援助。同年,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活动日益增强,美国政府不断收到日本与德意进行联系,加紧组建轴心联盟的活动迹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认识到不能把中国仅仅当作受害国,而是作为世界上的一部分,成为东亚制衡日本的因素。1938 年 11 月,日本政府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了所谓的"东亚新秩序",这完全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相背离。面对日本在东亚如此翼张的侵略,美国在 1938 年底迈出了援华制日的第一步,决定向中国提供 2500 万美元的商业贷款,称为"桐油贷款计划"。蒋介石专门致电胡适,"借款成功,全国兴奋。从此抗战精神必益坚强,民族前途实利赖之。"虽然"桐油贷款计划"开启了美国有限援华的大门,但是美国因不想被卷入战争而没有采取能够直接遏制日本在东亚侵略活动的有效措施,对直接遏制日本实行"东亚新秩序"几乎没有起到作用。

 ——-摘编自付秋香《1937~1940 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8 年美国对中国实施"桐油贷款计划"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美国的"桐油贷款计划"。(6 分)

  八省联盟·湖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臣和家主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法制度下的礼乐秩序。家臣权力增大,以致于出现多起家臣叛主,体现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本质上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政治趋向崩溃,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观念发生了变革,A项错误;家臣叛主事件与士阶层崛起无关,B项错误;家臣叛主只能说明宗法制度走向崩溃,而非宗法观念走向瓦解,D 项错误。

 2.D 考查汉朝经济。"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强调汉代对外贸易略显被动,不具有对外扩张性,即具有一定的内敛性,故 D 项正确。不主动寻求对外贸易并不能说明对外政策的落伍.A 项错误;不主动寻求贸易,与朝贡贸易的地位无关,B 项错误;普林尼侧重指出汉代对外贸易相对被动,而非说明其政治目的,C 项错误∶ 3.C 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受到佛道的冲击,到了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地位进一步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儒学仍具有重要地位,从科举试诗场的考试题目和应试者的态度可以看出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重要地位,故 C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兼收并蓄的开明文化政策是指唐统治者积极吸取少数民族或者外来的文化.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故排除 B 项;儒学复兴是唐中叶韩愈率先提出,但是其主张在唐代的文化政策下并未达到使儒学复兴的目的,故 D 项错误 4.A 考查古代的农业生产。材料中陈敷提到"农事必知天地时宜",马一龙提到"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这都体现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故 A 项正确。其余选项

  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5.C 考查古代的绘画艺术。这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画。反映了明朝遗民朱耷不愿与满清政府合作的精神追求,故 C 项正确。这幅文人画没有突破传统的创作风格,故 A 项错误;朱耷出身明朝皇室,其绘画体现了"雅"的一面,而非市民阶层"俗"文化的体现,故 B 项错误;这幅画并非宫廷画,故 D 项错误。

 6.D 考查洋务运动及其影响。据图片可知,1861~1891 年军事工业个数稳步上升。随着军事工业所需的资金、燃料、运输困难的出现,洋务派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71~1894 年民用企业个数猛增,说明无论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企业,个数都在增多,洋务企业规模呈现扩大的发展态势,近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故 D 项正确。洋务企业的发展,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但不能说"遏制了",过于绝对,A 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初衷一直是发展军事工业,B 项错误;图示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的信息,C 项错误。

 7.B 考查维新思想。材料反映了维新派认为当时中国教育的愚昧落后,因此主张进行教育改革,因此 B 项正确。科举制是 1905 年清政府下诏绍令废除,和维新派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因此 A 项错误;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一,材料中关于维新派主张教育改革的思想不能推动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因此 C 项不符合史实;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前期是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因此 D 项错误。

 8.C 考查五四运动。材料反映的是不同阶层从不同角度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五四运动是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反映出五四运动推动民族意识觉醒,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从革命角度来看,"毛泽东把五四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最终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带有历史决定论色彩的五四认知模式",可知无产阶级认为五四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 C 项正确。

 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是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B 项说法不准确,故排除;激发全民族追求进步意识的说法不准确,故排除 D 项。

 9.C 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国战场歼敌 150 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日本陆军还有 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中国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故 C 项正确。A、B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C 考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是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题干中的"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即强调"争取时间","大胆地试、大胆地阀"即强调"大胆实践",故 C 项正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但并非题干主旨,排除 A 项;争论不等于空谈,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强调"效率"的问题,排除 D 项。

 11.A 考查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价值",这表明苏格拉底倡导建立社会道德价值观,故 A 正确。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不符合题目要求,故B 错误;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人的品德,故 D 错误。

 12.D 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无论是美国 1787 年宪法还是今天的现实社会,都存在种族歧视的现象,这说明种族歧视仍然制约着美国的普世价值,故选 D 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美国种族歧视无关,而且美国建国之初尚未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 A 项;在人人平等思想的感召下,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宪法的制定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 B项;"西方的人权思想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表述绝对化,排除 C 项。

 13.D 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图中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两国年平均工业增长率明显快于英法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远不如美、德两国,因而出现图中的状况,故 D 项正确。英国海外殖民地最多,市场需求量最大,但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不高,A 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图中主要信息无关,B 项错误;C 项不是原因,故排除。

 14.A 考查十月革命时期的苏俄经济。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维埃政府不打算剥夺资本家的财产,这就意味着不主张激进的发展,而是务实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1年开始实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和平夺权是(四月提纲)的内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排除 C 项;国家垄断工业生产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经济状况,排除 D项。

 15.C 考查慕尼黑会议。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会议是慕尼黑会议,这次会议中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而这标志着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故 C 项正确。当时参加会议的英国首相是张伯伦,故 A 项错误;这次会议使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得以实现,故排除 B 项;1939 年 4 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故排除 D 项。

 16.D 考查两极格局下的民族解放运动。根据题干,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于二战中从英法等国手中取得的殖民地并没有进行瓜分,这种情况有助于殖民地的革命,加上殖民地自身利用美苏冷战挑拨离间,利用两大强国赢得了独立,获得了经济援助,故选 D 项。A 项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美苏没有像英法那样瓜分殖民地就是为了争夺中间地带,故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7.图 1∶图中有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西夏、辽、金,所以路上丝绸之路受阻,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交通。这一时期中国的海上交通到达的范围更广,最远能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在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路线数量也更多。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此外,宋代的造船业也非常发达,居世界首位。据此判断,图 1是宋代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图。(4 分)

 图 2;图片中的对外交流路线是双向的,除了外国来华交流,中国人也主动向外国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唐代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向天竺求取真经。唐代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阿拉伯海。据此判断,图 2 是唐代的对外交流路线图。(4 分)

 图 3∶图中显示从刘家港出发,过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堪称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仅仅是作为友好交往的一种手段,后来由于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停止。据此判断,图 3 是明朝的对外交流路线图。(4 分)

 18.示例∶ 认识∶反映出西方发展的不同阶段。(4 分)16~18 世纪,西方国家处在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暂时仍落后于中国,此时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仍是经济富庶、制度先进、文化繁荣;而 19~ 20 世纪,西方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发展、制度先进,而中国则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则变成无能、落后。(12 分)

 也可从以下角度谈∶如材料节选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影响认识的角度。材料中对中国形象来源于商人、传教士、科学家、时政报刊、政治家,他们由于自身身份的原因导致对中国形象认识的角度不同。

 不是真正的中国的形象,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形象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的形象,只是根据自己需要构造出来的虚像,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日本政治家对中国的评价显然是日本为对外扩张寻找借口而创造的中国形象。(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9.示例∶ 主题;"光荣革命"与工业革命打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2 分)

 论述∶英国 1688 年"光荣革命"是对英国历史有极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它废除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使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代议制民主,用"法治"代替了"人治",促使英国此后基本处在和平渐进的环境中,为英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迈进创造了良好和谐的政治环境,其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引领世界各国不断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英国工业革命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向工业文明的转变。(8分)总之,英国为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 分)

  20.(1)措施∶倡导儒学;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订礼乐;革新文风。(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促进了儒学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有利于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安宁和民族融合,为北周统一北方和隋统一全国奠定了一定基础;革新文风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声,促进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6 分,言之有理即可)

 21.(1)原因∶日本逐步扩大对华侵略,损害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日本与德意加紧组建轴心联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积极争取美国对华援助;美国政府逐渐地认识到中国的战略地位。(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评析;"桐油贷款计划"的实施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有利于中国的抗战得到国际支持;美国对中国实施"桐油贷款计划",实质上是美国利用中国抗战牵制日本,维护其在东亚及世界的利益;"桐油贷款计划"开启了美国有限援华的大门,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仍然在东亚采取不与日本发生直接战争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日本持纵容态度,没能真正遏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6 分)

推荐访问:湖北省 高考 适应性
上一篇:《天游峰扫路人》教案
下一篇:《壮丽河山》教学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