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1——10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20-11-19 点击: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①)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车

 俊

 浙江是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省 2.7万多个村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家庭人均年收入 4600 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预计 2017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49 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2.06∶1。

 党的十九大首次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部署。行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以万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的‚五万工

 程‛为主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新篇章。

 第一,坚持把做强农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现在浙江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融合的趋势,农业和农村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越来越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做优做精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浙江的好山好水转化为农民的聚宝盆。要加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鼓励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向农业农村,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工商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努力让浙江农村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要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到 2019 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 10 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第二,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进一步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改革红利。过去,浙江农村靠吃‚改革饭‛,把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在农村比较充分地激发出来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蹚过‚深水区‛,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三农‛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乡

 村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大平台‛向村级延伸,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农民群众少跑腿。要全面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全面建成全省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地,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真正使农村产权‚活‛起来。要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统筹抓好农业经营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供销社综合改革,增强农合联生产、商贸、信用、环境等服务功能,真正让农合联与农民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上。

 第三,坚持把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作为乡村振兴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是浙江的一大优势,更可喜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在城市创业务工的能人、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工及其‚二代‛主动返乡二次创业的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要落实全省‚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滩长制、湖长制、山长制,实施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的‚新千万工程‛,实现全域景区化。要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交通、水利、电力、

 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特别是下气力办好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全面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Ⅴ类水成果,到 2022 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农户家庭水冲式厕所基本普及。深入打好城乡治危拆违攻坚战,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工程,2018 年前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 2022 年农民收入达到 3.5 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2∶1 以内。

 第四,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文明有序的良好局面。当前,浙江农民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都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村容越来越整洁,乡风越来越文明,农村越来越和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大力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狠刹歪风邪气、遏制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农村每一个家庭,让乡村文脉传承到下一代。要坚持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共同提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枫桥经验‛‚后陈经验‛、小微权力清单等治理制度,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实施乡村德治工程,切实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第五,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 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 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些年浙江通过大抓党建、大抓基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了较大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和政治属性,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面向帮扶重点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全覆盖。要大力实施农村‚头雁工程‛,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改为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深入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②)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刘家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坚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优先发展实现‚四化同步‛,以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以全面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奋力推动乡村振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一是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认真落实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应用,以新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产业融合示范园工程,带动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做强电子商务,推进全域旅游,

 三年内乡村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 3200 亿元,带动 200 万农民就业。

 二是开展质量兴农行动。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蔬菜标准认证中心建设,制定国家蔬菜质量标准。推进‚食安山东‛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五年内培育 50 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 个知名企业产品品牌。

 三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发挥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优势,确保农产品年出口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改善农村环境条件,让农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是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聚焦农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暖、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七改‛工程。把农村厕所改造作为民生大事,每户财政补助 900 元,力争年内大多数农民用上洁净厕所;2020 年基本完成道路硬化任务,实现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坚持农村幼儿园、养老院等公共场所优先,2020 年全省 70%以上的村庄实现清洁供暖。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底完成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资助,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覆盖全部贫困人口,推进医养结合,对一户一人的老年人优先提供养老服务,保

 证农村孩子有学上,农民看得起病,老人养老无忧。坚持一室多用,完善服务设施。

 三是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小农户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贫困人口收入增速快于全体农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2020 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底线任务,坚持先难后易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投入 280 亿元三年完成黄河滩区 60 万人迁建安居,在实现脱贫基础上五年内把 2000 个省扶贫重点村建成美丽乡村,解决好发展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培育,推进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2020 年全省 80%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二是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齐鲁优秀文化资源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生产生活,讲好千村故事,传播农耕文化,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三是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施‚雪亮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建设风清气正的平安乡村。

 坚持党管农村,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

 一 是完善领导体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五级书记靠上抓乡村振兴。调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副组长,一名常委任专职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成立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全省各级按此体制调整。

 二是强化统筹协调。统筹规划,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一张蓝图抓到底。统筹资金,持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把分散在 31 个省直部门的涉农资金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改革,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任务,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统筹安排小城镇、集镇化、空心村改造,政策资金项目优先向农村、向贫困村倾斜,补齐短板和弱项,综合考评问效。

 三是打造过硬队 伍。坚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导向,建设以基层干部和新兴力量相结合的农村工作队伍。高质量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深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对没有合适人选的散乱穷村,从党政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省委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10 条‛,让他们工作有责任、待遇有保障、出路有奔头、干好有激励。从现在开始,用一年时

 间把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轮训一遍。依托农科大讲堂、‚庄户学院‛,让先进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培育现代农民。

 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像抓脱贫攻坚那样抓乡村振兴,既咬定目标不放松,又在每个阶段取得实际成果。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县乡村。坚持问题导向,经常明察暗访,强化督查问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省委巡视发现的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等七个方面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每两年选树表彰一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做新时代先锋模范。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③)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了丰富的‚三农‛工作理念。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点任务。我们要以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

 打好特色牌

 总书记强调,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抓优势产业规模化。总书记当年精心培育起来的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七大优势产业,已有水产、林竹、水果、畜禽、蔬菜五大产业总产值均超千亿元。我们将充分发挥福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力争到 2020 年七大优势农业产业总产值超过 1.5 万亿元。

 二是抓品牌农业建设。组织实施种业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发展 4000 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福建百香果、建宁莲子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到 2020 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名牌农产品 150 个以上,打响‚清新福建 绿色农业‛品牌。

 三是抓闽台农业合作。高水平建设 6 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园区内的台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设立专项资金吸引台湾青年来园区就业创业,支持

 台湾涉农高校学生来园区实习。加强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四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年来,我们具体落实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八个体系‛,全省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保持在 98%以上,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坚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严监管、全过程可追溯,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一企一业、一品一单,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扶好小农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 0.55 亩,很多都是‚斗笠田‛,小农户生产将长期存在。我们围绕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突出‚两手抓‛:一手抓有效带动,一手抓有效服务。有效带动,就是通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古田县将整个县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工厂‛,用工业化模式组织小农户生产经营,食用菌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小农户约 2/3 的现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多样化联合与合作,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搞经营、闯市场,共享规模经营效益。有效服务,就是围绕小农户需求,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强化对小农生产的多元化专业化

 服务保障。安溪县、武夷山市通过进市场、进基地、进平台、进课堂、进银行等‚五进‛服务,有效解决了小茶农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小农户 60%的现金收入来自茶叶。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生产组织、设施配套、产品营销三个体系,解决农户生产问题;加快推行多元担保、资源盘活、保险扩面三个模式,解决农户资金问题;强化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业生产三项服务,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保障问题,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唱好融合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将立足实际,唱好三台戏:

 一是 山海协作。认真践行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挂钩帮扶,共建产业园区,培育支柱产业,加强人才交流,推动沿海经济发达 23 个县(市)对口帮扶 23 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确保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

 二是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积极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奖励制度,大幅增加山区人才薪酬收入,使山区人才收入总体水平不低于沿海,促进山区人才多起来、活起来。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在省级财政对老区苏区县转移支付占比达 55%的基础上,今年开始逐年递增 5%。

 三是产业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开发农业旅游、康养等多种功能,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一二三产比例力争从 2016 年的 33∶40∶27 调整为 2020 年的 27∶43∶30,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组好工作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将坚持好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科技特派员和下派村支书制度,不断为‚三农‛工作注入强大活力。

 一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省已有上万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第一线的基础上,每年再选派 1000 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扶贫、精准扶贫。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和专业合作社、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是深入实施下派村支书制度。在省市县三级累计选派 1.8 万多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党建基础‚双薄弱‛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部门帮扶、资金捆绑、政策扶持‛制度,推动驻村干部 ‚带好一个班子、建好一个机制、找好一条路子、打好一个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④)

  四川省委书记

 王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 个,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底的 750 万人下降到 2017 年底的 17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1.5%下降到 2.7%,农民人均收入比 2012 年增长 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

 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是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 2020 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 2020 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 5600 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 2020 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 2 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 2020 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 100 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

 家园。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 2020 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3.5 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 2020 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是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

 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 5 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是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

 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创新举措

 增添动能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⑤)

  湖北省委书记

  蒋超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汇各方之智,推创新之举,补发展之短,扬乡村之长,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着力推进全面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我们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围绕农业强省建设,始终牢记总书记 2013 年视察湖北时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四个着力‛的殷殷嘱托,按照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质量强农,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大力发展优势种养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富美乡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挖掘弘扬荆楚文化,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把乡村建成富美家园。围绕党建强基,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选派一批能力强、作风硬的村第一书记,发挥‚红色头雁‛引领作用。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发挥新乡贤作用,提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水平。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坚持‚准‛‚实‛要求,切实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全省贫困地区如期脱贫。

 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打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

 道,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添发展新动能。去年以来,湖北以武汉市试点起步,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简称‚三乡‛工程),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下乡激活农村资源,变农村资源为创富资本,变乡村为创业乐园,变农民为合作股东,有效带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实践表明,‚三乡‛工程是打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之门的新钥匙,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实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下一步,我们将推进‚三乡‛工程向纵深发展。加强组织推动。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做好‚三乡‛工程规划。在‚城边、景边、路边、湖边‛等条件较好的地方重点引导市民下乡,在广大农区主要推进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明确城乡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建立城乡联动、部门协调的推进机制。加强宣传推介,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引导‚三乡‛主体下乡。优化承接环境。加强农村硬软环境建设,省级统筹资金在三年内实现荒山全绿化、污水处理乡镇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全到位,开展‚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实施全省‚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改革,实行农村‚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使‚三乡‛主体下得来、留得住、可创业。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三乡‛工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精准扶贫、富美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引导‚三乡‛主体创新创业。鼓励‚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合作经营村

 庄,打造一批‚电商村‛‚教授村‛‚网红村‛等特色村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建立政策激励机制,系统集成各项惠农政策,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省财政新增专项奖补资金,集中支持‚三乡‛工程。建立盘活农房机制,借鉴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做法,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农民房屋财产权、房屋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放活农民房屋使用权。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好维护农民权益的‚关口‛。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市场‚接口‛。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市场化运作机制,打开提升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新‚窗口‛。探索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股份,参与所支持的经营实体分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变为支农基金,实行滚动、有偿、可持续使用,做大支农资金‚蛋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使农村成为投资的‚风口‛。农业农村

 投资当下已是金融抗周期性的热门产品。推广‚银行+农合联+新型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经验,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有效扩大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投入。

 着力推进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硬保障 我们将切实把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强化政治保障。坚持党管农村工作,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责任制,省里整合设立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建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财力保障。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用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多途径增加‚三农‛投入。今后 3 年重点推进脱贫攻坚、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乡镇污水治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八大补短板工程,每年投入超过 1000亿元。强化人才保障。把农村人才培养纳入全省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实施青年农场主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农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实用人才。强化正确导向。完善县市区‚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⑥)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张庆伟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推进乡村振兴正逢其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在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黑龙江的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坚持现代化大农业大食品发展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按照总书记关于黑龙江要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建设 1.1 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700 万亩大豆生产保护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田间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

 科技创新,推广先进农机农艺措施,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二是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发挥黑龙江‚黑土、净土、冻土‛优势,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调优农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高值高效作物,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实施‚两牛一猪‛工程,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打造全国高档牛肉生产大省,加快建设畜牧强省。到 2022 年全省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 9500 万亩,高品质生鲜乳生产能力达到550 万吨,肉类总产 380 万吨。三是提高一二三产融合水平。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企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农产品原料大省向加工大省转变,由粮食大省向食品大省转变。到 2022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8000 亿元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68%,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做成黑龙江第一支柱产业。推进产业融合示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按照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坚

 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使黑龙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一是统筹实施环境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科技等措施,保护开发利用好黑土地资源。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抓好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治水、净气、降噪、还绿、护田,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工程,开展绿化龙江大地行动,到 2022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47%以上,筑牢祖国东北部生态安全屏障。二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专项环境整治,到 2022 年垃圾集中收集实现村庄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8%。三是着力发展生态产业。深入实施农业‚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实行有机肥替代、病虫害预警等综合性措施,持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养殖废弃物无害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打造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乡村田园生态系统,到 2022 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0%以上。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到 2022 年全省主要农作

 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

 坚持以富裕农民为目标,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推进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基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一是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增收。从解决‚猫冬‛问题入手,加强农民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服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落实到每个农户,引导扶持更多农民围绕种养加销开展创业增收。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新经济业态,大力推进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二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增收。加快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和合作生产,吸引农民以地入社、带地入股,到 2022 年全省 65%以上耕地实现规模经营。深化‚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品牌‛经营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收益。三是强化农产品营销促进增收。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努力打造以黑龙江大米网为标志的农产品电商群体,大力推广网上交易、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网络,把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四是产业引领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

 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一户一业、大产业小产业结合,提高贫困人口产业参与度和收益率,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户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掉队。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举全省之力加快振兴陇原乡村(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⑦)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林

 铎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政方针,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国情农情、城乡融合发展新趋势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精辟论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甘肃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农业供给质量较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城镇化率仅为 44.7%,75%的村是‚空壳村‛,乡村振兴任务异常艰巨。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三农‛工作,结合省情实际,着力构建优势产业、绿色生态和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夯实陇原乡村振兴的经济、环境和组织基础。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 甘肃 86 个县市区中有 58 个片区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56 万,贫困发生率 12.97%。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但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医药、现代制种等特色产业没有做强做大,油橄榄、花椒、百合等地方特色小品种没有做精做优,最大制约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缺乏有机衔接。针对产业缺资金,通过规范组建担保公司(县省按 1∶1.5 出资)等办法,引导设立了 1000 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专项贷款,由省财政和金融机构等发起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针对产业链条短,到 2020 年培育 2 万个家庭农场、1 万个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00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以兰州为中心、河西为主轴、陇东南为支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引进大连万达、北京德青源、上海雪榕、陕西海升等知名企业,推动形成一批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特色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集中度不高,通过专项资金安排、专业技术突破、专门品牌培育等手段,强化农业区划布局和优势产业

 带建设,重点引导陇中发展高原夏菜、优质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等,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制种、非耕地设施蔬菜、酿酒原料等,陇东南发展现代林果、优质小杂粮等,甘南发展藏牛羊、藏药等。针对农户远离市场抗风险能力低,用 2—3 年在农村全面推行‚三变‛改革,在没有龙头企业的地方,推广‚政府出资建国有农业公司+联合社+农户‛的‚庄浪模式‛;推广全国唯一试点——陇南农村电商扶贫成功经验,用 3 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发挥我省旅游资源富集度排全国第五,而 70%的旅游资源又集中在乡村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以大漠风光、雪域高原、田园古镇、红色旅游、传统民俗等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培育‚旅游+‛‚文化+‛‚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让 20%以上的贫困农牧民主要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

 探索发展“戈壁农业”,构建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体系 作为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要立足建设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沉痛教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效‚戈壁农业‛。充分利用河西地区可开发的 1500 万亩戈壁、沙漠、盐碱地和废弃地等资源,集合光照充足、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优势,集成有机营养枕、水肥一体化、保护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系列先进技术,在不新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总量、不改变地表结构前提下,

 着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用 5 年左右时间,财政投入 15 亿元左右,先建设 30 万亩,把河西走廊广阔的戈壁滩逐步打造成西北乃至中西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利用全省 2250 万吨可收集的秸秆和 9600 万吨畜禽粪污及其他农业废弃物,加工生产有机营养枕、饲料和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进全省 60 个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与建设,建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确保完成 1083 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引导农牧民依法依规发展生态种养业、生态旅游业。四是大力实施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采取市场化办法、辅之以适当财政奖补,支持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推广我省甘南州在 4.5 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全域无垃圾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按每户 1500元标准开展农村改厕,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取城乡统筹、打...

推荐访问:省委书记 人民日报 振兴
上一篇: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版面
下一篇:教导主任工作总结通用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