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20-10-28 点击:

阿Q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摘要:早在1921年,文坛巨人鲁迅以《阿Q正传》震惊中国和世界。阿Q形象不仅有其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评论家称道。阿Q被公认为是没有国籍的艺术典型。几十年后的高晓声又以“陈奂生系列”引起文坛注目。陈奂生在文坛上的出现,使许多评论家都想起了阿Q,因为在陈奂生身上看到了“阿Q气”、“阿Q相”。我们也会感觉到,这确实是陈奂生身上的某些方面。阿Q和陈奂生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精神追求等有相同,也有不同。虽然他们从外貌到行状, 不同之处不胜枚举。但是如果把这身居两个朝代, 时逾六十多年之久的两个人物艺术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剖析比较, 就会发现在他们面目各异的血肉之躯中, 却包裹着相同的国民灵魂。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重新审视, 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也有助于我们现代人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更快更好地完善我们中国人的灵魂。

关键词:阿Q;
陈奂生;
艺术形象;
异同。

引言:阿Q和陈奂生这两个人物,我们并不陌生,一个是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是高晓声笔下的人物,但鲁迅写阿Q是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诚如他在弃医从文的抉择中谈到:一个愚弱的国民, 不管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鲁迅重在“立国”必先“立人”。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重在展示新的历史时期国民性的弱点。重在表现建国以来农民的苦衷、热望、爱憎和理想,揭示广大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他塑造陈生形象, 就是“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阿 Q 的精神和陈奂生的性格, 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和陈奂生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

一、阿Q和陈奂生的相同点 (一)陈奂生和阿Q身上都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陈奂生和阿Q都是典型的中国底层农民,虽然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旧中国,而陈奂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但却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都具有麻木,患得患失,狭隘,老实单纯,易于满足,典型的善良,正直,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这充分体现了他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他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是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方设法博取观众的喝彩。充分的暴露了他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的特征。

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但是他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由于出了高价而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鞋钻进被窝,表现出了农民的自私狭隘。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也表现出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陈奂生花了五元钱住招待所让他想想就肉疼,花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也说明了他勤俭的农民本质。由此,无论是啊Q还是陈奂生,他们身上都具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二)、阿Q与陈奂生都具有精神胜利的特征 在阿Q与陈免生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主要表现为自欺、自我麻醉。阿Q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阿Q虽窘,但能处处显阔。其实他先前的行状——“渺茫”。“我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唯一的次“恋爱”——跪求吴妈“困觉”,因受赵大爷大竹杠的劈打而夭折。文童的爹爹赵太爷、有权有势的钱太爷,未庄的人们格外的尊重,而阿Q并不表格外的崇奉。“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排起来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因而文童进了秀才“这与他很光彩。”其实他连姓氏也不知道。而陈免生因住“半”宿招待所花掉五元钱,却“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陈奂生上了一趟城,住了一次高级宾馆,坐了一回吴书记的汽车,内心大阔。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了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三)阿Q和陈奂生都有奴性 阿 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被剥夺姓赵的权利,“倒得意了许多年”。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却觉得“轻松些”。受了秀才的大竹杠,反而觉得“一无挂碍”,继续舂米。被把总抓到大堂,竞身不由己的跪下画圆,缺憾的是圆画得不够好,给他的行状上留下了污点,最终无辜被杀,却反应冷漠。阿 Q 被人揪着黄辫子要打,就歪头自认“虫豸”。再用自轻自贱第一个,“状元”,也不过“第一”“总算是被儿子打了”,来自慰。遇到各种情况都无计可施时,他便“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以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陈奂生遭遇到大队干部的打骂,却把他们视为父母,竟说出“哪有父母不打儿女的呢?”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他们的奴性思想。

二、陈奂生与阿Q的不同点 (一)陈奂生和阿Q的追求不同 阿Q没吃没穿,又没舒适的地方住,所以很自然首先想到的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想要物质、想要女人等等是可以理解的。文中这样写到“ 阿Q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后来见到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这说明了阿Q也有正常人的生理要求,但自己一无所有,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这个要求只是个幻想。另外在做梦时阿Q想要的东西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此外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并且阿Q自己不动手,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对女人的要求也高了:“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可见阿Q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革命,最后稀里糊涂落得个悲剧的下场,精神的追求也只是个虚幻的梦而已。

陈奂生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生活:他虽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就能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里明显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就是这些所谓的精神生活也来之不易,也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会来追求的,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买帽子其实就是陈奂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他四十多年来,一顶帽子都买不起,却戴上了“漏斗户住”的“帽子”,因为这个不用买,是别人给的。到了新时代,他的基本要求才变为现实。他凭勤劳的双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有了节余,而且想到要将剩余的粮食转化为钱——做油绳上城去卖。虽然他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病了就躺在车站的长椅上熬着,但是,买“帽子”的这个想法始终没有改变,只有生活好了,解决了温饱问题才会想到去买帽子,可见从陈奂生买帽子的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反映陈奂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不易。后来帽子买到手,正是他所期盼的“精神满足”。“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飘然,就把他的喜悦之情很好的表达出来了。住宾馆的那件事,也可以看出“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他愉快地划着脚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反映出陈奂生的精神满足也是低层次的。但就这点追求也还是不容易的。

(二)、陈奂生和阿Q的优缺点不同 陈奂生不偷、不抢、不占别人的便宜、好心待人,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通过劳动,生活有了节余,还上城卖油绳致富,比阿 Q 要好上百倍。但也要看到这也是沾了新社会的光。阿Q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可见也是很能干的,但是没有自己的土地,又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是如何奋斗也无出路的。陈奂生他也有点自私、狭隘的思想,在住进宾馆时得表现,死命的损害宾馆的东西可看出他的劣根性,但在很多地方他还是比阿 Q 进步的多,这就是社会的进步,人的思想的进步。旧时代的阿 Q 欺软怕硬欺侮过小尼姑,打过小D,骂过王胡,偷过东西,当然也被打过。阿Q穷,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和一件破夹袄。为了圆自己的发财梦——他赌,结果身上挨了几拳几脚,留下几处疼痛。无法生存时——他到尼姑庵偷萝卜、去城里偷衣物。以致于在赵家遭遇了抢劫之后,他横遭诬陷,糊里糊涂被抓进城,做了替罪羊,最终被枪毙。“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比陈奂生的缺点更可恨。

(三)、陈奂生和阿Q的思想意识不同 从思想意识上来看,阿Q全部都是“无师自通”的封建思想意识,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之大防”,“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
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阿Q对革命的认识是“… …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认为革命是要杀头的。

而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陈奂生的思想意识深处对党的感情是赤诚的,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是深厚的。在新社会里,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他却愚蠢地没有找到。尽管这样,他还是一点没有办法怀念过去,能够寄托希望的只有现在。所以他一刻也没有失去信心,即使是饿得头昏目眩,他还是同社员们一起下田劳动,既不松劲,也不抱怨。他仍旧是响当当的劳动力…… 阿Q和陈奂生两个人都是非常自尊的,同时也很自卑,但两者的自尊自卑又是有本质区别的。阿Q的自尊是通过自轻自贱来达到目的的。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刚开始是怒目而视,后来想出一招“你还不配… …”,再后来,被别人打,他就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 …”的精神胜利而告终。当他被别人揪住黄辫子逼着骂自己是虫豸后才不到十秒钟,他又心满意足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他这种“精神胜利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失败中挽回虚假的自尊。

而陈奂生在生活最艰难时,能洁身自尊,这是可以肯定的。他原本是有自尊心的,他曾想:“假使他能无粮食之忧… …他就会有成倍成倍的力气去进行劳动。他做梦也指望自己能像英雄那样去大干一场,爹娘生就他副好身材,就是为了和大地搏斗的… …却不想到竟被漏斗户'箍住了手脚,窝囊得血液都发霉了”。但他没有像阿Q那样去抢、去偷,而是保持了劳动者的自尊。但陈奂生的“有饭吃,就吃,没有饭吃,就吃粥,没有粥吃,就瓜菜代。没有瓜菜,就吃榆叶、马兰”,是一种逆来顺受的处世之道,是奴性的表现。陈奂生的自卑心理的外在体现是克己,而不像阿Q那样为了挽回虚假的自尊而自轻自贱。

三、阿Q和陈奂生性格的原因探讨 虽然阿Q和陈奂生整整相距了半个世纪,但他们身上却有一脉相承的东西。正由于阿Q与陈奂生都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对他们两者的比较中,在他们的同与不同中,我们便能探究中国农民的劣根性及其成因。

鲁迅先生笔下的农民是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 而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则是社会主义起始阶段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们的小说, 实际都是写不同时期的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阿 Q 与陈奂生, 就性格本身而言, 是有历史延续性的, 而就其性格产生的历史背景而言又有明显的不同。阿Q 和他的阶级本是产生革命的动力, 但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把“动力”发展起来, 从而导致失败。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只能落在更为先进的阶级身上。阿Q要革命却不知怎样革命, 结果是糊里糊涂地送掉了自己的命, 这是一个悲剧角色。而陈奂生又是怎样的呢? 高晓声想通过李顺大三十年盖房子而未盖成, 陈奂生种了一辈子田却吃不饱, 说明极左思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为深重的灾难。

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在《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中,主人公陈奂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和所有人一样进入新时期,并分享着物质世界的繁荣。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他也对精神有了新的追求。体现出了在新时期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物质的满足,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但是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自我欺骗等弱点。愚昧、奴性与他对党的感激、对政府的信任密切相连,他对吴书记的感激,是臣民对官的感恩戴德之情,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友谊;
他对政府的信任,也是盲从。他身上有许多逆来顺受、苟且偷生的因素,对社会和人生都缺少清醒的认识。说明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过民的艰巨性。说明了国民性的改造,不想物质生活这些浅层的东西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很快改变,而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对阿Q与陈奂生形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还从鲁迅与高晓声对这两个形象的不同批判态度和角度,揭示了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及其成因。阿Q和陈奂生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因此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弱点正是整个中国农民劣根性的体现。鲁迅写阿 Q 暴露的是现实, 高晓声写陈奂生表现的是忧虑,改造国民性是共同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鲁迅《阿Q正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2]高晓声《一九八零年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3]黄渊《中国文与中国人》——鲁迅杂文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王晓明《在俯瞰陈家村之前—论高晓声近年来的小说创作》
[5]卜召林《阿Q典型新论》
[6]颜敏.精神贫血的农民.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 [7].董燕.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学术界. [8]肖佩华.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4). [9]胡湛.浅谈高晓声对鲁迅小说的承继.新余高专学报.2002(04).

推荐访问:阿Q与陈奂生的比较 论陈奂生比阿Q的进步 陈焕生与阿Q 也谈阿Q与宁式床 未央歌与阿q正传 阿Q与祥子的比较 分析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阿q正传阿q人物形象 专升本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论文 阿q范文
上一篇:公司“七五”普法工作总结
下一篇:端正执法理念剖析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