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几种奇特治法_中医外治法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19-09-04 点击:

  以情胜情似荒唐   其中自有奥秘藏   明代著名医师韩世良,不仅精通药物治疗,而且善用“心理治疗法”。《类经》上曾载有这样一则医案:   一妇人早年丧夫,立志守节,与小女儿相依为命。不料女儿成人后远嫁他乡,母亲竟积郁成疾而亡。女儿思母心切,每每茶饭无思,从此也重病缠身,做丈夫的遍请郎中,都毫无效果,最后请来韩世良。
  韩世良诊察过后,对其丈夫说:“此病无妨,你只要如此这般。”这天,丈夫照韩世良的吩咐买通了一个巫婆。一天,那巫婆便前来卜算。开初煞有介事地焚香礼拜,接着便舞将起来,那一举一动酷似其母,做女儿的见了好不伤心,岂料那巫婆却用毕肖其母的声音叱道:“你哭什么?你命大克我,害我早亡,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饶你!实话告诉你,你的病就是我弄的,我生前与你是母女,如今与你是仇人!”那女儿听了,气得变了色,发狠地说:“我天天念你,为你祈福,岂料你如此害我,真太岂有此理!从此断不能再认你!”说罢,命人把巫婆赶了出去。此后即打消了思母的念头,从此病愈。
  清代《冷庐医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江南有一书生进京考中状元,因过度激动兴奋而发了狂,大笑不止,众人见状惊慌,服药不愈。后来一位名医看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出十天就会死去,赶快回家去吧。不过,你回家路过扬州时,去找一位姓何的医生再看一看。”同时写了一封信让那书生带给何医生,结果,书生到了扬州,病却好了。信是这样写的:“该书生因喜极而狂,则心窍开张,不复可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至扬州当已愈矣。”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人体若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正常人所能耐受的限度,就会引起疾病。古老的中医学中,记录“心药医心病”的案例很多,并得出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互胜心理治疗法。以上所举二例,就是怒胜思、恐胜喜的典型病案。对情志致病,除采取药物外,常运用情志手段治疗。
  以泻止泻真高手
  声东击西有文章
  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一次诊治一患伤寒者,病逾五日,泄泻不止,心中烦乱不安,两目上视,遍服诸止泻药皆不见效。李中梓诊脉后说 :病人寸关尺三部脉沉而数,切按病人腹部感胀痛,这些征象说明病人腹中有结粪,需用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治疗,且大黄要加倍使用。病人服泻药后,连续拉两次,慢慢地泄泻便止住了,心中烦乱也渐渐消失。
  病人泄泻,医生止泻,这是毫无疑义的。为什么李中梓反而还用泻药呢?原来这种奇特的治法在中医治疗学上叫做反治法。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内经》提出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便是反治法的具体应用。泄泻若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医生不宜止泻,应因势利导,让病人把积留体内的秽浊之物除去,这就是“通因通用”,若此时止泻,积秽未去,病人反觉腹胀,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热药凉服反常道
  个中玄妙几人识
  人们通常认为,中药煎后服,只须待其温热喝下即可。其实,服药是大有文章的,使用得法,常能增强疗效。一次,李中梓遇上一位病人,这人烦躁面赤,昏烦闷绝,不时地要冷水喝,手扬足掷,躁扰不安,一派热证表现。李中梓通过诊脉,发现其脉象洪大无邪,如丝线一般细,说:“其脉浮大沉小,这是阴证似阳的表现。”于是拟出一剂以温热药为主的方剂。并告诉病家:煎好药后,放入井中,待其冰冷时再服。旁人疑惑不解:“病人一派热性症状,为何还要用温热药呢?”李中梓回答道:“这一派热证是阴盛至极造成的。烦躁面赤是假象,持脉重按细如丝线,可知病属寒性,既属寒性证,故必须用附子、干姜之温热药。”又有人问:“药汁煎好后为何要放入井中冰凉呢?”李中梓答道:“病人外热虽是假象,但这种情况下服温热药易致呕吐,特别是热服或温服时更易发生,内寒症却非用热药不可,所以我把药汁放入井中冰冷,达到热药凉服的目的。”旁人点头称是。果然,服药一剂,病人狂躁即去,再服一剂,精神清爽而病愈。

推荐访问:奇特 几种 中医 治法
上一篇:[冬季止咳“咳”不容缓]咳不容缓止咳露广告
下一篇:【合理膳食降血压】如何合理膳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