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因合作而高效】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人际互动的情感交流,体验合作实践的愉悦与成功,从而将数学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一、问题因合作而解决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独立去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仅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与人合作,或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课件播放一段录像:繁忙的路口有大货车、公交车、小轿车、面包车……川流不息,教师要求学生统计一分钟内通过路口各种车辆的数量。一开始,学生统计出来的车辆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就小轿车而言,有的是5辆,有的是8辆,还有的是12辆。学生说:“太多了,一个人根本数不过来。”当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一人统计多种车辆的数量有困难时,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学生,那要怎么办?这时有学生提出分组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于是教师再次播放录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主动地相互配合,分工明确,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既准确记录了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又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在统计过程中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尽享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相互补充与合作共进的快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上述片段中,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生活、学习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合作学习的一些方法,并共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也因有了这个合作而精彩。
  二、难点因合作而攻破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活动课的一个内容。这是一个综合性、抽象性较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不太熟悉体育的成年人都有困难,何况是一个小学生。在教学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形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在把难点分散的同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研究出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教师先让学生将内道一圈的长度算出“72.6×3.14159+85.96×2≈400m” 确定第1道的起跑线应设在终点线上,然后小组合作讨论,第2道的起跑线应该设置在哪才合理?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算出第2道的全长,然后用第2道的全长减去第1道的全长,算出相差多少,就往前移多少。这里设置小组讨论,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层层深入,使每一位同学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要确定第2道的起点,只要用第2道的全长减去400米,多多少就把起跑线往前移多少。那么第2道比第1道长7.85 m,它们主要相差在哪里呢?又是合作讨论得出相差在弯道上,与直道无关。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并得出:“相邻外圆周长-内圆周长=路程差”。也就是“相邻外道全长-内道全长=前移的长度”。攻破最后难点,第3道的起跑线应该设置在哪里更合适呢?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75.1+1.25×2)×3.14159-75.1×3.14159
  =(75.1+1.25×2-75.1)×3.14159
  =1.25×2×3.14159
  ≈7.85(米)。
  刚才同学们在算第3道与第2道的全长的差时,是根据外圆周长减内圆周长的数量关系写出算式,运用乘法分配律后,算式变成“1.25×2×3.14159”。这里的“1.25”、“2”、“3.14159”分别表示什么?前面计算第2道与第1道的全长差时也变成“1.25×2×3.14159”,这里有什么数学奥秘呢?请在小组内议一议。(小组讨论后交流)生1:相邻两道的起跑线差与跑道关系最为密切。生2:要求相邻跑道的路程差,只要知道相邻跑道的宽就可以了。生3:跑道宽×2×π=相邻两条跑道的差。(教师板书)
  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在环形跑道上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回顾一下,我们探索出了哪几种方法求相邻两条跑道的全长差呢?(学生汇报)你能运用这种方法确定第4道、第5道、第6道的起跑线吗?
  在这一节课中,小组合作贯穿始终,但没觉得有任何的多余,而只觉得每一个讨论都是恰到好处,点中要害,层层突破,最终攻破了难点,把本来很难上的一节课,化成了轻松的、快乐的、充满挑战又富有成功的课。
  三、思维因合作而发散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合作学习是良好的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集思广益。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比较适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94页第3题:“我已经打了1 600个字,正好打了全文的40%。全文共有多少个字?”这道题可以用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去解答,在不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只用一种方法来解答。如果要寻求多种解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就应该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既可以巩固“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的对应分率,求总数”类型的题,又可以打开求解这一类型题的其他思路。学生讨论后,得出各种不同的解法。
  生1把全文字数看作单位“1”,根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用已打字数除以它占全文字数的40%,即得全文字数,列式解:1 600÷40%=1 600×100÷40=4 000(字);
  生2把40%转化为40∶100,那么全文字数可分为100等份,其中已打字数占40份,可先求出每份有多少字,再求100份有多少字即全文字数,列式解:1600÷40×100= 4 000(字);
  生3根据“全文字数×40%=已打字数”这一等量关系列方程,列式解:设全文字数为x。40%x=1600 x=4 000;
  生4把全文字数看作单位“1”,运用倍比法列式解:1 600×(1÷40%)=1 600×2.5=4 000(字)。
  生5:根据“已打字数和全文字数的比,等于它们相应的份数比”列出比例式。列式解:设全文字数为x。1 600∶x=40∶100,x=4000。
  生1和生4的方法是常用解法,思路简明,易于理解。其他学生的几种解法,都是将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改变思考角度来求解,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巧妙解题。最后通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生3的方法是本题的最佳解法。
  有人说: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以上案例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能有效交流自己学习数学的一些方法,也使学生明白,要使自己的思维更活,更能发散,就应该与人合作交流,这样自己的思维才能有效得到提高。
  合作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学习主动性上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的结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

推荐访问:高效 合作 学习
上一篇:用简单的带到极致 幸福其实很简单的说说
下一篇:【一咏三叹出韵味】 一咏三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