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验收考试试题含解析

来源:成考 发布时间:2020-09-30 点击:

 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验收考试试题(含解析)

 相对原子原子质量:C C- - 12

 H- - 1

 O- - 16

 Ag- - 108

 一、单选题

 1.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 氨气可以完成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 A 错误;B.浓硝酸见光或是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导致浓硝酸颜色变黄,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故 B 错误;C.常温下,金属铝遇到浓硝酸会钝化,钝化是发生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的过程,故 C 错误;D.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可利用氨气设计喷泉实验,故 D 正确;故答案为 D。

 2.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 NaHCO 3 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 NaHCO 3 、分离 NaHCO 3 、干燥 NaHCO 3 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制取氨气 B. 制取碳酸氢钠 C. 分离碳酸氢钠 D. 干燥碳酸氢钠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生成氯化铵固体,不能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备氨气,错误; B、气流方向错,应该从右侧导管通入 CO 2 气体,错误; C、从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固体用过滤的方法,正确; D、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能用该装置干燥碳酸氢钠,错误。

 答案选 C。

 3.2016 年 IUPAC 命名 117 号元素为 Ts(中文名“ ”,tián),Ts 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s 是第七周期第ⅦA 族元素 B. Ts 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 Ts 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 D. 中子数为 176 的 Ts 核素符号是176117 Ts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 VIIA 族,故 A 正确; B.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而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则 Ts 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故 B 正确; C. 同一主族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 Ts 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故 C 正确; D. 该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76+117=293,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

 293117 Ts ,故 D 错误; 故答案选:D。

 4.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是扇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36 号元素),对比中学常见元素周期表,思考扇形元素周期表的填充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简单离子半径:②>⑧>⑨ B.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⑤>⑧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⑨>⑧>⑦ D. ①与⑤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为 H、②为 Na、③为 C、④为 N、⑤为 O、⑥为 Mg、⑦为 Al、⑧为S、⑨为 Cl、⑩为 Fe。

 A.②为 Na,⑧为 S、⑨为 Cl;Na+ 核外具有 2 个电子层,S 2- 、Cl - 核外有 3 个电子层,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对于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就越小,所以离子半径 S2- >Cl - ,故离子半径:⑧>⑨>②,A 错误; B.⑤为 O,⑧为 S,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 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形成的共价键就越强,含有该化学键的物质稳定性就越强,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⑤>⑧,B 正确; C.⑦为 Al、⑧为 S、⑨为 Cl,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 Cl>S>Al,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⑨>⑧>⑦,C正确; D.①是 H,⑤是 O,二者可以形成 H 2 O,只含有极性共价键;也可以形成 H 2 O 2 ,含有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故①与⑤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A。

 5.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X Y Z M R 原子半径/nm 0.186 0.102 0.075 0.074 0.143

 主要化合价 +1 +6、-2 +5、-3 -2 +3

 已知 X 是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且与 R 同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大小:R3+ <X + <M 2-

 B. Y 与 M 组成的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C. 将 YM 2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 YM 2 具有漂白性 D. M 的氢化物和 Z 的氢化物都有分子间氢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化合价可知 Y 化合价有+6、-2 价,应为ⅥA 族元素,为 S 元素,M 化合价只有-2 价,为 O元素,Z 化合价为+5、-3,为ⅤA 族元素,因原子半径小于 S,应为 N 元素,X 化合价为+1 价,为ⅠA 族元素,原子半径大于 S,为 Na 元素,R 为+3 价,属于ⅢA 族元素,原子半径小于 Na,大于 S,为 Al 元素,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解答该题。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X 为 Na,Y 为 S,Z 为 N,M 为 O,R 为 Al, A.X+ 、M 2− 、R 3+ 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 R 3+ <X + <M 2- ,故 A不符合题意; B.Y 与 M 组成的化合物为 SO 2 、SO 3 ,可形成酸雨,故 B 不符合题意; C.SO 2 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 2体现还原性,故 C 符合题意; D.N、O 元素的氢化物 NH 3 、H 2 O 中均存在分子间氢键,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三看”法快速判断简单微粒半径的大小:

 一看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6.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酸性:HClO 4 > H 2 SO 3

 B. 碱性:NaOH

 > Mg(OH) 2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2 O > H 2 S D. Cl 2 从 NaBr 溶液中置换出 Br 2

 【答案】A 【解析】

 A.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所以酸性 HClO 4 > H 2 SO 4

 ,H 2 SO 3 不是硫元素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B. 钠的金属性强于镁,所以碱性 NaOH

 > Mg(OH) 2 ,B 可以;C. 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 2 O > H 2 S,C 可以;D. 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所以 Cl 2 从 NaBr 溶液中置换出 Br 2 ,D 可以。本题选 A。

 7.下列有关叙述中,能说明非金属元素 M 比 N 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①非金属单质 N 能从 M 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 M; ②M 原子比 N 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③N- 离子的还原性比 M - 离子强; ④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 H m M>H n N; ⑤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 H m MO x >H n NO y ; ⑥单质熔点 M>N。

 A. ②⑤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非金属单质 N 能从 M 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 M,说明非金属性 N 强于 M,故错误; ②M 原子比 N 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说明非金属性 M 强于 N,故正确; ③N- 离子的还原性比 M - 离子强,能说明 M 的非金属性比 N 强,故正确; ④非金属性强弱与氢化物的酸性没有关系,故错误; ⑤H m MO x 和 H n NO y 不一定是最高价含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错误; ⑥非金属性强弱与非金属单质的熔点无关系,故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本题主要是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明确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是解答的关键,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1、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越强。2、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非

 金属性越强。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 除外)。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5、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6、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7、与同一可变价金属反应,生成物中金属元素价态的高低。金属元素在该产物中价态越高,则说明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答题时注意灵活应用。

 8.已知钡的金属活动性处于钾和钠之间。则下列变化中可能实现的是(

 )

 A. 钡可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B. 钡可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 C. 钡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D. 在溶液中 Ba2+ 可氧化金属锌,生成 Zn 2+

 【答案】B 【解析】

 【详解】A. Ba 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所以钡不能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钠,故 A 错误; B. Ba 的性质活泼,能与冷水反应置换出氢而得到氢气,故 B 正确; C. Ba 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所以钡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故 C 错误; D. 金属性 Ba>Zn,则在溶液中钡离子不能氧化金属锌,故 D 错误; 故选 B。

 9.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氮原子最外层有 5 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得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A 错误; B.HCl 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有 1 个 H-Cl 键,HCl 的电子式为 ,B 错误; C.NaCl 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其电子式为 ,C 错误; D.CO 2 为共价化合物,C 原子与 O 原子间形成双键,其电子式为 ,D 正确;

 答案选 D。

 10.下列变化中有化学键的断裂的是 A. HCl 溶于水 B. 酒精的挥发 C. 干冰的升华 D. 裁剪布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HCl 溶于水发生电离,H−Cl 键断裂,故 A 符合题意; B.酒精的挥发没有化学键断裂,故 B 不符合题意; C.干冰的升华没有化学键断裂,故 C 不符合题意; D.裁剪布料没有化学键断裂,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 A。

 1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铝片和稀盐酸反应 B. Ba(OH) 2 ·8H 2 O 与 NH 4 Cl 的反应 C. 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可知,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常见吸热反应,运用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常见吸热反应分析。

 【详解】A. 铝片和稀盐酸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A 项错误; B. Ba(OH) 2 ·8H 2 O 与 NH 4 Cl 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B 项错误; C.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C 项正确;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D 项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常见吸热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 C 、CO、H 2 为还原剂的反应;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12.已知反应 X+Y=M+N 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的能量一定低于 M 的,Y 的能量一定低于 N 的 B. 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低于 M 和 N 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吸热,但 X 的能量不一定低于 M 的,Y 的能量不一定低于 N 的,A 错误; B、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B 错误; C、反应吸热,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C 错误; D、反应吸热,因此反应物总能量高于产物总能量,即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低于 M 和 N 的总能量,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13.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 白磷比红磷稳定

 C. S(g)=S(s) Δ H >0

 D. H 2 (g)+I 2 (g) 2HI(g) Δ H >0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象可知金刚石能量高于石墨,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A 正确; B.由图象可知白磷能量高于红磷,能量越高越活泼,白磷比红磷活泼,红磷较稳定,B 错误;

 C.由图象可知气态 S 的能量比固态 S 的能量高,则 S(g)=S(s) Δ H <0,C 错误; D.由图象可知反应物 H 2 (g)与 I 2 (g)的能量总和高于生成物 HI(g)的能量总和,所以 H 2 (g)+I 2 (g) 2HI(g)是放热反应,Δ H <0,D 错误; 答案选 A。

 14.如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铜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

 A. 铁圈和铜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铜圈向下倾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金属活动顺序可知铁的活泼性强于铜,铁圈和铜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 CuSO 4 溶液后,该装置构成了原电池,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质量减小;铜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在铜圈上析出,所以铁圈向上倾斜,铜圈向下倾斜, 答案选 D; 15.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PbO 2 +Pb+2H 2 SO 4 =2PbSO 4 +2H 2 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bO 2 是电池的负极 B. Pb 是电池 负极 C. PbO 2 得电子,被氧化

 D. 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放电时的电池反应:PbO 2 +Pb+2H 2 SO 4 =2PbSO 4 +2H 2 O 可知,Pb 在放电时失去电子被氧化,为电池的负极,PbO 2 在放电时得到电子被还原,为电池的正极,放电过程中消耗了硫酸,酸性减弱,据此解答。

 【详解】A.由放电反应 PbO 2 +Pb+2H 2 SO 4 =2PbSO 4 +2H 2 O 可知,PbO 2 在放电时得到电子被还原,为电池的正极,A 错误; B.根据放电反应可知,Pb 失去电子被氧化,为电池的负极, B 正确; C.PbO 2 在放电时得到电子被还原,C 错误; D.由于电池放电过程中消耗了硫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溶液的酸性减弱,D 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注意掌握常见化学电源的类型及工作原理,能够根据原电池总反应判断两极,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16. 如图所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 A 极质量减少,B 极上有气泡产生,C 为电解质溶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B. A、B、C 可能分别为 Zn、Cu、稀盐酸 C. C 中阳离子向 A 极移动 D. A 极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流计指针偏转,证明形成了原电池,由于 A 极质量减少,B 极上有气泡产生,则

 A 是原电池的负极,B 是原电池的正极,正确; B.A 是负极,B 是正极,负极金属活动性大于正极,而且在正极有气泡产生,则溶液可能是酸,是 H+ 得到电子,变为 H2 逸出,因此 A、B、C 可能分别为 Zn、Cu、稀盐酸,正确; C.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溶液 C 中阳离子向正极 B 极移动,错误; D.电极 A 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确。

 故选 C。

 17.某同学根据化学反应3 2Fe 2Fe 3Fe   ,并利用实验室材料制备原电池.下列关于该原电池的组成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正极 碳棒 碳棒 铁棒 碳棒 负极 铁棒 铁棒 锌片 铁棒 电解质溶液 3FeCl 溶液 3FeCl 溶液 2 4H SO 溶液 2FeCl 溶液 现象 铁棒变细,碳棒周围溶液黄色变浅 铁棒变细,碳棒变粗 锌棒变细,铁棒变粗 铁棒变细,碳棒不变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反应3 2Fe 2Fe 3Fe   ,可知该原电池中 Fe 为负极,正极选用比铁不活泼 金属或者碳棒;反应过程中3Fe在正极得电子生成2+Fe ,故正极区3Fe的浓度降低,正极如碳棒周围溶液黄色变浅;由电池反应可知电解液为含3Fe的溶液。综上所述,A 项正确。

 故选 A. 【点睛】将一过程设计成原电池,方法和步骤如下:(1)将此过程分解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

 应两部分,总反应与该过程相同。(2)将氧化反应部分作为负极,还原反应部分作为正极,从左到右写出电池表示式。对于气体电极,电极材料应是惰性 ,如 Pt 等。

 18.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 ①②中 Mg 作负极,③④中 Fe 作负极 B. ②中 Mg 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6H 2 O+6e- =6OH - +3H2 ↑ C. ③中 Fe 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Fe-3e- =Fe 3+

 D. ④中 Cu 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2H+ +2e - =H2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装置①中,电解质液为稀硫酸,镁的活泼性强于铝,故 Mg 作负极;装置②中,电解质液为氢氧化钠溶液,镁不能与其反应,故 Al 作负极;装置③中,铁与浓硝酸钝化,故 Cu 作负极;装置④中,发生吸氧腐蚀,Fe 作负极。

 详解】A.装置②中 Al 作负极,装置③中,铁与浓硝酸钝化,故 Cu 作负极,A 错误; B.装置②中 Al 作负极,Mg 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6H 2 O+6e- =6OH - +3H2 ↑,B 正确; C.装置③中 Cu 作负极,C 错误; D.装置④中 Fe 作负极,Cu 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O 2 +2H 2 O+4e- =4OH - ,D 错误; 答案选 B。

 二、填空题

 19.元素周期表是指导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N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 ;N 和 F 处于同一行,是由于它们的 __________ 相同。

 (2)以上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________ (写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______________ (写化学式)。

 (3)Mg 和 Al 中,金属性较强的是 __________ (写元素符号),写出一条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S 和 Cl 中,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__________ (写元素符号),不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是_________。

 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 FeCl 3 ,硫与铁反应生成 FeS b.把 Cl 2 通入 H 2 S 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 c.受热时 H 2 S 易分解,HCl 不易分解 d.单质硫是固体,氯的单质是气体 【答案】

 (1). 第二周期第ⅤA 族

 (2). 电子层数

 (3). F

 (4). HClO 4

  (5). Mg

 (6). Mg(OH) 2 碱性强于 Al(OH) 3

  (7). Cl

 (8). d 【解析】

 【分析】

 (1)对于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高氯酸; (3)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减弱,可以利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证明; (4)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非金属性增强,可以根据氢化物稳定、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与变价金属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高低等判断,物理性质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

 【详解】(1)N 元素原子核外有 2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5,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ⅤA族,F 元素原子核外有 2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7,N 和 F 处于同一行,是由于二者是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2)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上述元素中 F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高氯酸,化学式为 HClO 4 ; (3)同一周期的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元素的金属性 Mg>Al,

 可通过碱性 Mg(OH) 2 >Al(OH) 3 来证明 Mg 的金属性比 Al 强; (4)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 Cl>S。

 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 FeCl 3 ,硫与铁反应生成 FeS,在 FeCl 3 中 Fe 元素为+3 价,在 FeS 中 Fe元素为+2 价,前者 Fe 元素的化合价高,说明 Cl 2 的氧化性比 S 强,因此可说明 Cl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a 正确; b.把 Cl 2 通入 H 2 S 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S,说明 Cl 2 的氧化性比 S 强,能说明 Cl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b 正确; c.受热时 H 2 S 易分解,HCl 不易分解,说明 HCl 更稳定,能说明 Cl 的非金属性更强,c 正确, d.单质硫是固体,氯的单质 Cl 2 是气体,二者的熔沸点不同,属于物理性质,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因此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 d。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及应用的知识。掌握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20.(1)用电子式表示 H 2 O 和 MgBr 2 的形成过程:

 H 2 O__;MgBr 2 __; (2)写出 CO 2 、Na 2 O 2 、H 2 O 2 的电子式:

 CO 2 _;Na 2 O 2 __;H 2 O 2 ___。

 【 答 案 】

  (1).

  (2).

  (3).

  (4).

  (5).

 【解析】

 【分析】

 H 2 O、CO 2 、H 2 O 2 为共价化合物;溴化镁为离子化合物,构成微粒为镁离子和溴离子;Na 2 O 2 为离子化合物。

 【详解】(1)H 2 O 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 1 对共用电子对,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 ;溴化镁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镁离子构成,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 。

 (2)二氧化碳中存在两对碳氧共用电子对,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

 ; Na 2 O 2 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钠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氧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过氧根阴离子,电子式为 ;双氧水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两个氧氢键和一个 O-O 键,双氧水的电子式为:

 。

 21.现有我们熟悉的物质:①O 2 ;②金刚石;③NaBr;④H 2 SO 4 ;⑤Na 2 CO 3 ;⑥NH 4 Cl;⑦NaHSO 4 ;⑧Ne;⑨Na 2 O 2 ;⑩NaOH。

 (1)这些物质中,只含共价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只含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__;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____。

 (2)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

 (3)将 NaHSO 4 溶于水,破坏了 NaHSO 4 中的_____________,写出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SO 4 熔融状态下电离,破坏了________,写出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④

 (2). ③

 (3). ⑤⑥⑦⑨⑩

 (4). ⑧

 (5). ④

 (6). ③⑤⑥⑦⑨⑩

 (7). 离子键和共价键

 (8). NaHSO 4 =Na+ +H + +SO42-

  (9). 离子键

 (10). NaHSO 4 (熔融)=Na+ +HSO4-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①氧气:氧原子间以非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②金刚石:C 原子间以非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③NaBr: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④H 2 SO 4 :属于共价化合物,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⑤Na 2 CO 3 :属于离子化合物,Na+ 和 CO32- 间以离子键形式结合,CO 32- 中 C 和 O 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⑥NH4 Cl:属于离子化合物,NH 4+ 和Cl- 以离子键形式结合,NH4+ 中 N 和 H 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⑦NaHSO4 :属于离子化合物,Na+ 和 HSO4- 以离子键的形式结合,HSO4- 中 H、O、S 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⑧Ne:属于稀有气体,单原子组成分子,不含化学键;⑨Na 2 O 2 :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⑩NaOH: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1)根据上述分子,只含共价键的是①②④;只含离子键的是③;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⑤⑥⑦⑨⑩;不存在化学键的是⑧;(2)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④;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③⑤⑥⑦⑨⑩;(3)NaHSO 4 是强酸强碱盐,在水中电离出 Na+ 、H + 、SO42- ,因此溶于水是破坏的是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电离方程式为 NaHSO 4 =Na+ +H + +SO42- ;熔融状态下,电离方程式为 NaHSO4 (熔融)=Na+ +HSO4- ,破坏的是离子键。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 NaHSO 4 的电离方程式,不同条件电离方程式不相同,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为 NaHSO 4 =Na+ +H + +SO42- ,熔融状态下 NaHSO4 (熔融)=Na+ +HSO4- ,注意 NaHCO3 在水溶液中电离,NaHCO 3 =Na+ +HCO3- 。

 22.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请利用反应“Cu+2Ag+ =2Ag +Cu2+ ”设制一个化学电池(正极材料用碳棒),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发生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 (2)正极上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3)若导线上转移电子 1 mol,则生成银______克。

 【答案】

 (1). 铜棒

 (2). 氧化

 (3). AgNO 3

  (4). 有 Ag 析出

 (5). 108 【解析】

 【分析】

 按照构成原电池工作原理,以及总电极反应,铜棒为负极,正极材料为石墨,电解质为 AgNO 3 ,然后逐步分析; 【详解】(1)根据总电极反应式,以及原电池工作原理,负极材料为铜棒,石墨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 AgNO 3 溶液,负极上电极反应式 Cu-2e- =Cu 2+ ,发生氧化反应; (2)正极上的反应式为 Ag+ +e - =Ag,现象是有 Ag 析出; (3)正极反应式为 Ag+ +e - =Ag,转移 1mol 电子,生成 Ag 的质量为 1mol×108g·mol -1 =108g。

 23.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 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滴入 5mL 稀盐酸。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MgCl 2 溶液和 H 2 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

 和盐酸的总能量。

 【答案】

 (1). 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2). 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 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有固体析出

 (3). Mg+2H+ =Mg 2+ +H2 ↑、Ca2+ +2OH - =Ca(OH)2 ↓

 (4). 小于 【解析】

 【详解】(1)镁与稀盐酸会发生反应:Mg+2HCl=MgCl 2 +H 2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 Ca(OH)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实验现象为: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故答案为: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2)由(1)分析可知,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 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有固体析出, 故答案为: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 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有固体析出; (3)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 =Mg 2+ +H2 ↑,烧杯中发生反应:Ca2+ +2OH -=Ca(OH) 2 ↓, 故答案为:Mg+2H+ =Mg 2+ +H2 ↑、Ca2+ +2OH - =Ca(OH)2 ↓; (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故 MgCl 2 溶液和 H 2 的总能量小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故答案为:小于。

推荐访问:白山 延边 吉林省
上一篇: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林业局达州市通川区犀牛山森林公园马尾松纯林改造示范建设服务项目竞争性磋商成交公告6944
下一篇:部队集训个人心得体会例文-集训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