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来源:成考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篇一:德育渗透教案

 2009-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2)班

 德 育 渗 透 教 案

 《白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

 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

 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附:板书设计

 篇二: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结合课文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相机渗透。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道。《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立创造之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

 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从而提高了工效;为了使火车爬上陡峭的山坡,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非凡的创造精神。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我帮詹天佑想办法?的专题讨论,让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创造意识,使得为四化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奇迹的远大志向播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0一三年四月三日

 篇三:德育渗透语文教学设计

 最 后 一 课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教案

 最 后 一 课

 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教案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已祖国的语言,教育学生奋发向上。

 2.了解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设想]

 1. 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作用,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 组织学生讨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珍惜年华,勤奋学习的教育。

 3.分析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

 1、 巧妙设计导语,2、 用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挂出一幅旁有日本的中国地图)

 同学们,这是一幅中国地图,画着我们美丽祖国的容貌。旁边的这一片海岛是日本。大家看到这幅图联想到了什么事?

 (让学生起来讲述自己的感想)是的,我们现在明亮的教室里,窗外是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树、鲜花……平日不觉得什么,但当我们想到,(以下语调转低转慢)几十年前,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祖国,遍地战火、遍野鲜血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真正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东北沦陷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就提出:偌大的华北,摆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 法国少年小弗郎士也尝到了侵略的痛苦。正当他无忧无虑地生活,还没有感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的国土被德国人占领了。德国人还剥夺了他们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停顿片刻,语调再转低转慢)假如,你就是小弗郎士,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你该怎么办?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又该怎么办呢?(再停顿片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亡之时,是怎么来上这最后一课的。(板书课题)

 二、激励学生学习分析关键词句,引导领会内涵,是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途径。

 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咬文嚼字,画龙点睛地揭示其中的德育内涵,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从而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3、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

 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可是,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4、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结合课文内容,直接进行渗透。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我借机启发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怎么珍惜呢?

 5、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我说:"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上课四十五分钟,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要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就能够吸收老师所要教给我们的知识要点,并且很轻松地把它掌握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道理。它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在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后就应该及时改正过来。"五十多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6、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内心极度痛苦。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7、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学习这一课时适逢雅典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我问学生:"当你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升起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答到"中国万岁!"学生的爱国热情着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不已。

 三、通过讨论主题,完成德育的内化与升华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

 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限时作业:学生自主完成

 篇四: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如语文科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的路。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邓秉旺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途径是各科教学。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各单元语文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第一组专题教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叮咚流淌。本组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我们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第二组专题教材,学习爱护周围环境。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3、学习第三组专题教材,教给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为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4、学习第四组专题教材,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的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它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

 5、学习第五组专题教材:感受、体验可贵的亲情、友情。生活中处处有父母之爱,有真挚的友情,有博大的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现了“爱与真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体验人间的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真如导语所提示的回想是否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

 6、学习第六组专题教材,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学习第七组专题教材,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也是大家的。全世界人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学习该组教材,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充满信任。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8、学习第八组专题教材,在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篇五: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案

 临澧一中语文组 酉世明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

 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推荐访问: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德育 教案 渗透
上一篇: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下一篇:乡镇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建议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