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题及答案]

来源:成考 发布时间:2020-03-27 点击:

  2018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题及答案

 1,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导论)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其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想都尝试过但都未能成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了。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指这条道路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辛探索找到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二是指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以新的观点使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初步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发展、富强的时代课题。三是指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通过改革开放实现新旧体制的转化,建立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发展的具体制度。四是指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思想根基,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正确方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宝贵经验:1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实现 “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思想前提;2正确把握中国国情。这是实现“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是实现“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关键环节。

 2,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在哪里?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论) 答:原因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与时俱进,这是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榜样。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同教条主义倾向作斗争并在斗争中创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经常告诫全党"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在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同这种"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才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纵观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我国不仅取得革命的胜利,还成功的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将其不断发展和壮大,我们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大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只有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才能保证以后实践的正确性。然后,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最后,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结合当代国际形势下,根据我国的国情不断与时俱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不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导论) 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②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④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 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 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 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 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中共中央文献中有时将这四个基本问题连在一起集中表述,有时 又将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与其他三个基本问题分开表述,而在多数情况下 包括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分开表述的,这就凸显了正确认 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6、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道路) 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放到这一艰辛历程中,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才能坚定对这条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始终做到坚定不移。而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第二、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的根本原因,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7、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 答:1.从根本上说,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虽然历经挫折和困难,但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励精图治,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战略眼光的正确选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2.习近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 答:一、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增强道路自信的政治基础。 1) 在新时期,随着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增多。因此,应该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决心,为我国的道路自信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2)在经济领域要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多边贸易关系。在此形式下,首先要发展和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着眼于以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要与周边国家发展多边贸易,建立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经济外交关系,形成自己的经济战略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战略环境。 3)在政治领域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要强化国家政治利益意识,在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的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如此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对外关系时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应该认识政治利益的维护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要坚决维护我国的政治利益,把维护国家政治利益放在首位。 4)在国家安全领域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加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强化道路自信的内部条件。 1)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对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宣传各国的有效途径。当前, 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面对西方国家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 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抢占他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 我国应当集中力量大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文化根本, 增强文化自信, 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 3)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坚持“走出去”战略,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4)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要利用新媒体, 建立多元文化传播渠道。 三、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道路自信的传播力量。 1)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核心,是提高中国道路自信的重要传播力量。通过传播、创造、运用等方式来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国家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解决好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讲好中国故事。 2)国家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国家实力与话语权提升协调增长。中国重视国际话语权建设,要抓住提高国家实力这个关键,大力发展国内经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实力增长协调发展。 3)增强话语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核心。要突破现有的国际话语格局,要实现建 立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体系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机统一,必须从话语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展开,要形成一系列贯通中外的中国道路的新概念并且与中国道路取得的成就、为世界人民所做的贡献相融合,通过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道路,通过中外贯通的故事传递中国道路的和平属性和造福世界的价值追求。 4)做好话语传播,传响中国声音是关键。要积极关注国际热点,难点问题,聚焦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阐明中国的立场,观点,态度,甚至是提出中国解决方 案,传播中国道路的价值。

 9、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答:1)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国情相结合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从十二大起,十五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删除了“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几个字,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0、请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论体系) 答:1)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2)意义: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人类文明进步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过去的五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最重要、最关键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ƒ从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向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天下意识、人类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治理不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境下,“中国不能缺席”。在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11、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和改革框架,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2、试从制度立场、制度价值、制度绩效、制度包容四个维度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制度) 答:制度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它的制度逻辑究其本质上讲是有利于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2)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往往被地方利益、党派利益、利益集团利益取代。 制度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指向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3)制定了物权法,使合法的私有财产得到法律保护。(4)修改了选举法,使城乡选民具有平等的权利。(5)废除了收容遣送条例,使农民自由进城务工。(6)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7)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制教育,对农村的孩子上职业学校实行免费,同时对大学和农村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行奖助学金制度,对困难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补贴。(8)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低保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已经覆盖 13 亿人口。 制度绩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1)制度是要用来办事的,不是用来当摆设的,更不是用来碍事的,因而制度绩效是评价一个制度优劣的关键指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上下贯通,统一行动,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有力的例证。(3)反观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于缺少类似我们的全社会动员机制,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利益不尽一致,在大灾过后常常出现“政府失灵”,难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进行救灾和灾后重建。 制度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如何在保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促进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容许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如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是并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在消除不利于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克服阻碍社会群体创新奋进的不良现象,营造各尽其能的氛围和环境,把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等方面,创造了广阔的制度空间,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13、为什么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制度) 答:从逻辑上讲,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而法的本质是行为规则,两者不存在谁比谁大的问题,否则就会落入话语陷阱。如果说党比法大,那就是承认法治、依法治国都是虚假的,法就不存在了;如果说法比党大,那就好像党的领导又出了问题,难以实施了。因此在党和法之间不能搞简单的比较。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两者之间是根本一致的。从性质上看,党领导人民干的事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法治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从宗旨上看,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既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从任务上看,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包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法治建设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所以说这两者是根本一致、内在统一的。总之,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二者是并行不悖的,缺一不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同时坚持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14、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制度) 答:无论何种自信,都涉及自信的力量来源问题。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也有力量来源的问题,它涉及制度选择、建构和创新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障,关乎制度自信的本质特征、优势展现和有效发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90多年来,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创建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美好社会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推动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既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毫不动摇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又在这一根本方向指引下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全面深化改革与坚定制度自信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自党的正确领导和政治保证。我国的制度建构不是西方国家相关制度的照抄、照搬,而是自觉地把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与具体国情有机结合的伟大创造。而领导这个伟大创造的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制度建构提供了政治前提。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英勇奋斗、不屈不挠,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以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创造性地建构了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在内的制度构架,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一符合中国国情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创设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内在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确保了国家制度建构和发展思路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以何种思路来建构和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是一个事关国家事业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坚持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建构和改革方向,决定着国家制度建构和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国家制度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1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文化) 答: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0年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文化体制改革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国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越来越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提升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我们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当前和未来的维度,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来认识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它真正要传达的不仅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而且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勃勃生机,为人类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6、试析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 答: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1)自信来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其主体内容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构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 (2) 自信来自新的价值观念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新型文明的崛起,中国的成功实际上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中国的崛起保存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捍卫了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宣告了“历时终结论”的终结,宣告了“西方中心论”的破产,重挫了“文化帝国主义”统治全球的野心,这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3) 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足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4) 自信来自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文化自信不等于自大,自信不意味着自我矮化、自我贬低,但也不能以矮化和贬低别人为前提。文明因交流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文化自信本质上也是一种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自信。能不能正视自身文化的弱点,敢不敢包容外来文明的优长,正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自信的表现。 (5) 自信来自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构成支撑文化自信的“铁的证据”。软实力的背后是硬实力,文化的背后是经济,没有硬实力的崛起和经济上的成功,何以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道路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成功。我们开辟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17、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 答:(1)坚守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本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新加坡从一个资源贫乏的落后小国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来源于本民族所创造出来的能够对世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力的优秀成果,这就要求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例如,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美国电影文化的符号,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都不遗余力地讲述“美国梦”的故事,这就潜移默化地宣扬了美国的价值观,并且在对外传播中对青年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要用生动的故事和产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展现中国的主流价值。 (2) 提升文化自信,首先要强化文化认知。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文化内容的充分认知与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青年群体对文化的认知水平。青年群体缺乏对本土文化的全面认识,存在盲目追捧外来文化的现象。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不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文化方面,都给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充分,对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处地位的认知也不够。 (3) 提升文化自信,就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借助电影、电视、音乐等大众文化的传播形式,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也成为其重要的文化市场。中华民族文化产业需要迸发活力和创造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推荐访问: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
上一篇:江苏无锡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 无锡必去的景点有哪些
下一篇:雄安新区设立的意义 论文:雄安新区设立的意义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