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五个原则_合理应用抗菌药物(1)

来源:成考 发布时间:2019-08-28 点击:

  本文作者:   宋立刚,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副主任药师、执业药师、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从事药品监督管理、药学信息与利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警戒工作20余年。兼任《中国药物警戒》杂志编委、《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编委、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理事、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理事、天津市药学会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近年来曾发表有关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抗菌药物问世以来,曾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于是人们把它当成治病的法宝。多少年来,人们对抗菌药物在认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甚至有人把抗生素当作消炎药使用。这些现象,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细菌耐药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医生几乎被逼到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前曾作出规定,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在普及医药知识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观念,使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1.什么是微生物?
  
  答: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病毒等。
  
  2.什么是细菌?
  
  答:细菌是微生物中一大类能独立在外界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直径一般在1微米左右。细菌对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敏感。
  
  3.什么是病毒?
  
  答:病毒是一种体积极微小的非细胞型态的微生物,绝大多数病毒小于150纳米,小的病毒可小于50纳米。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大多要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到几千倍或几万倍才能看见。
  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4.什么是病原体?
  
  答: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体(即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在体内与人体相互依存,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如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称为条件性病原体。
  
  5.什么是免疫力?
  
  答:免疫力是指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免疫系统由胸腺(青春期以后即逐渐萎缩、退化)、脾脏和淋巴组织等组成。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启动的是天然免疫反应,如天然杀伤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可对其进行攻击并杀灭它们,这种免疫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对病毒无选择性。随着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启动了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即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前者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后者主要产生一些杀伤性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用以杀死入侵的病原体。
  
  6.什么是疫苗?
  
  答:疫苗是对各种免疫制品的总称,它是由特定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等病原体以及寄生虫或其代谢产物(又称抗原)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主要用于疾病的预防,如卡介苗。人体接种后会产生特异的免疫物质――抗体,以抵抗传染病的发生。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用以预防结核病,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杆菌在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反复传代230次,历时13年所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而抗原性完整的变异株。此结核菌株对人不致病,但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的免疫力。
  
  7.什么是抗菌药物?
  
  答: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它与抗病毒药物合称抗微生物药物。
  
  8.抗生素指的是什么?
  
  答: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9.抗菌谱的概念是什么?
  
  答: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某些抗菌药物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称窄谱抗菌素,如异烟肼只对分支杆菌属有效。另一些药物抗菌范围广泛,称之为广谱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和氯霉素,它们不仅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且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等也有抑制作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属广谱抗菌药物,但它们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无作用。
  
  10.什么是耐药性?
  
  答: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降低的一种状态。是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应用剂量不足时,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
  
  11.细菌为什么能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答:自然界的微生物为了维持自身代谢、保护生存条件免受其他微生物侵袭,在其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化学物质具有调节本身代谢和杀灭其他微生物的作用,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抗生物质。自从微生物产生的这种抗生物质被人类发现并被研制成抗菌药物以来,人类开始介入了微生物之间的抗生斗争。细菌也就把人类制成的抗菌药物视作抗争的对象,只要接触过某种抗菌药物就根据择优汰劣的进化原则保留并延续那些菌,包括能灭活抗菌药物的物质,如各种灭活酶,或改变本身的代谢规律使抗菌药物无法将其杀灭,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降低吸收,增加排出。这样就形成了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使本来有效的抗菌药物在遇到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时疗效下降,甚至完全无效。
  
  12.解决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答: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研制新型抗菌药物和制备疫苗来对付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中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是最为可行的。
  
  13.如何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答:①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病毒感染不应采用抗菌药物治疗。②对有适应症的病人,药物种类、用量及使用时间都要注意,能用窄谱抗菌药物就不要用广谱的,用一种有效的就不必用多种,以避免耐药性和二重感染。③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④向群众开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关知识的教育

推荐访问:抗菌 药物
上一篇:现代人到底吃什么油好_现代人主要吃什么
下一篇:[漫谈寿胎丸] 寿胎丸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