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冲压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高考 发布时间:2020-12-16 点击:

 湖北汽车冲压零部件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泓域咨询

 MACRO

 报告说明

 轿车作为汽车行业中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但以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江淮汽车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 SUV 生产厂商充分把握了 SUV 领域的市场契机,表现突出。2015 年和 2016 年,自主品牌 SUV 销量分别为 337.0万辆和 526.8 万辆,市场占有率达 54.18%和 58.23%。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5351.58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056.93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5.81%;建设期利息 102.9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92%;流动资金 1191.7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2.27%。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152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12238.76 万元,净利润 1792.36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7.37%,财务净现值 3383.07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5.16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报告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投资融资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分析评价意见。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说明

 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

 第三章

 行业前景及市场预测

 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产品方案

 第五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建筑工程方案分析

 第七章

 原辅材料分析

 第八章

 技术方案分析

 第九章

 环保分析

 第十章

 安全生产分析

 第十一章

 项目节能说明

 第十二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第十三章

 进度计划方案

 第十四章

 投资方案分析

 第十五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

 第十六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

 第十七章

 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

 第十八章

 项目总结

 第十九章

 附表

  附表 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建设投资估算一览表

 附表 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附表 4: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 5: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 6:项目总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附表 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 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 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 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 1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第一章

 项目总论说明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

 (一)项目名称

 湖北汽车冲压零部件项目

 (二)项目投资人

 xx 投资管理公司

 (三)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待定)。

 二、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

 2、选择成熟、可靠、略带前瞻性的工艺技术路线,提高项目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3、设备的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用地;

 4、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积极推进“安全文明清洁”生产工艺,做到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设施和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注意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可操作弹性;

 5、形成以人为本、美观的生产环境,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6、满足项目业主对项目功能、盈利性等投资方面的要求;

 7、充分估计工程各类风险,采取规避措施,满足工程可靠性要求。

 三、编制依据

 1、国家建设方针,政策和长远规划;

 2、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建设单位规划方案;

 3、可靠的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

 4、其他必要资料。

 四、编制范围及内容

 1、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

 2、调研产品市场;

 3、确定工程技术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式及来源;

 5、测算项目投资效益,分析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五、项目建设背景

 2015 年 9 月 29 日,国务院会议决定从 2015 年 10 月 1 日到 2016年 12 月 31 日,对购买 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受此政策提振效应,自 2015 年四季度起汽车行业景

 气度明显回升。2016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2,811.88 万辆和2,802.82 万辆,较 2015 年同比增长 14.76%和 13.95%。

 我国汽车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仍处于汽车普及阶段。据国家统计局 2017 年 2 月发布的《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6 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1.86 亿辆(扣除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汽车千人保有量为 134 辆左右,与发达国家每千人汽车保有量 500 辆左右相比,我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六、结论分析

 (一)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待定),占地面积约 13.28 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汽车冲压零部件 20000 套的生产能力。

 (三)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4 个月。

 (四)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5351.58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056.93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5.81%;建设期利息 102.9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92%;流动资金 1191.7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2.27%。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5351.58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 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251.58 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2100.00 万元。

 (六)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5200.00 万元(含税)。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2238.76 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792.36 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37%。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16 年(含建设期 24 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941.71 万元(产值)。

 (七)社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8853.32

 约 13.28 亩

 1.1

 总建筑面积

 ㎡

 10801.05

 容积率 1.22

 1.2

 基底面积

 ㎡

 4957.86

 建筑系数 56.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287.54

  1.4

 基底面积

 ㎡

 4957.86

 2

 总投资

 万元

 5351.58

  2.1

 建设投资

 万元

 4056.93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3414.81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526.27

  2.1.3

 预备费

 万元

 115.85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02.91

  2.3

 流动资金

  1191.74

  3

 资金筹措

 万元

 5351.58

  3.1

 自筹资金

 万元

 3251.58

  3.2

 银行贷款

 万元

 21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152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12238.76

 ""

 6

 利润总额

 万元

 2389.81

 ""

 7

 净利润

 万元

 1792.36

 ""

 8

 所得税

 万元

 597.45

 ""

 9

 增值税

 万元

 519.65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571.43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1688.53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4046.18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941.71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16

 含建设期 24 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17.37%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3383.07

 所得税后

 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政策

 1、中国制造 2025

 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2、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

 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试点。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落实车辆更新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求,加大对新增及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的考核力度,对不达标地区要扣减燃油和运营补贴。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3、 “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

 汽车产销量保持稳定增长,2020 年产销规模达到 2800 万-3000 万辆,建成 5-6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世界汽车企业前 20

 强);中国品牌汽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占国内市场份额 50%以上),有 5-10 款中国品牌汽车成为世界知名产品;实现汽车产品海外销售(包括生产)占总规模的 10%;2020 年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 万辆。此外,还对油耗、本地开发车型销量、智能网联汽车等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

 4、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发移动互联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推动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发展

 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到 2020 年,形成若干家超过 1,000 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到 2025 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鼓励行业企业加强高强轻质车身、关键总成及其精密零部件、电机和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开展汽车整车工艺、关键总成和零部件等先进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发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建设便

 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测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扶持政策体系。

 (二)行业进入壁垒

 1、认证壁垒及供应商审核壁垒

 (1)第三方认证壁垒

 新企业要成为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首先需要通过ISO/TS16949 质量体系认证,ISO/TS16949 是以 ISO9001、QS9000(美国)、VDA6.1(德国)、EAQF(法国)以及 AVSQ(意大利)等国汽车质量认证体系为基础所建立的汽车工业质量认证体系。ISO/TS16949 质量认证体系经过两次修改后,目前已成为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主要整车制造商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配套供应商的公认质量标准。

 ISO/TS16949 质量认证体系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等多个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取得认证耗用的周期长、面临的难度大,这对于拟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来说,无论是从技术实力,还是资金实力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供应商审核壁垒

 新企业要进入整车制造商的一级供应商序列,除获得第三方认证外,还需通过整车制造商严格的合格供应商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涵盖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等。此外,在获得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订单的过程中,零部件供应商也需通过其合格供应商的审核。而要通过诸如博世、大陆汽车、卡斯马、本特勒等世界著名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审核,其难度也不亚于通过整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评审。对于拟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来说,严格、复杂的审核标准和漫长的审核过程是其进入本行业的又一大壁垒。

 2、技术壁垒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车型开发周期的逐渐缩短,整车制造商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互介入研发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要根据整车制造商的图纸进行相应的工装开发,并在整车制造商试装后根据试装结果对产品进行调试,这种整车制造商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同步开发的研发模式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必须具备优秀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相应的工装设计开发能力。上述研发模式需要企业建立持续技术开发的创新机制、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较强的创新及技术开发能力,从而

 推动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改善、提高。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要求企业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还取决于人才的积累、研发的积淀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其均需要较长的过程,从而对行业新进入企业形成了较高的壁垒。

 3、资金壁垒

 在整车行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临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精细化程度以及及时供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快速、高效自动化生产模式及对应整车制造商生产区域的全球配置策略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而上述两点均需大量资金投入:自动化生产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购置新设备或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自动化生产要求;全球配置则需要零部件供应商在整车制造商生产区域周边购建生产基地以达到同步开发、及时供货、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得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门槛。

 4、管理壁垒

 汽车冲压件多为非标产品,其种类繁多,生产管理难度较大。在整车制造不断推出新车型的趋势下,汽车零部件制造呈现出研发周期及交货周期缩短、产品供货量大、质量要求提高等特征。在此背景下,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越来越需要精细化管理。只有通过良好、持续的系统化管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才能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及时供货以满足客户需求。先进的管理模式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对于拟进入本行业的新企业,管理经验上的差距是其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的重要壁垒。

 二、区域产业环境分析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

 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三、项目承办单位发展概况

 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不断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服务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公司积极申报注册国家及本区域著名商标等,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丰富品牌内

 涵,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内企业影响力。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

 四、行业背景分析

 (1)全球汽车行业概况

 汽车工业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2001-2015 年期间,全球汽车产量由 5,630.49 万辆增至9,068.31 万辆,其过程如下:2001 年-2007 年间,全球汽车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增长率在 3%-6%之间。2008 年、2009 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汽车产量连续两年出现下滑。2010 年起,受益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印度等国市场的快速拉动,全球汽车产量恢复至7,813.35 万辆。2014 年、2015 年和 2016 年,全球汽车产量分别为

 8,750.70 万辆、9,068.31 万辆和 9,497.66 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29%、3.63%和 4.73%。

 从地域分布上看,全球汽车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亚太、欧洲和北美。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的进程,三大汽车生产基地的格局也逐步被改变,目前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汽车最主要的生产基地。

 (2)我国汽车行业概况

 2001-2016 年期间,我国汽车产销量实现大幅度增长,汽车产销量从 234.44 万辆和 236.36 万辆增至 2,811.88 万辆和 2,802.82 万辆,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主要增长点。其过程大致如下:2001-2010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由 234.44 万辆和 236.36 万辆增至 1,826.26 万辆和1,806.19 万辆,在此期间,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明显,汽车产销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5.62%和 25.35%;2011-2015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由 1,841.89 万辆和 1,850.51 万辆增至 2,450.33 万辆和 2,459.76万辆,由于受到汽车产销基数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放缓,汽车产销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7.40%及 7.37%。

 2015 年 9 月 29 日,国务院会议决定从 2015 年 10 月 1 日到 2016年 12 月 31 日,对购买 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受此政策提振效应,自 2015 年四季度起汽车行业景

 气度明显回升。2016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2,811.88 万辆和2,802.82 万辆,较 2015 年同比增长 14.76%和 13.95%。

 ①我国汽车行业市场格局

 I、乘用车市场占汽车市场主导地位

 过去十余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购买力提升,以私家车为主的乘用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消费主力,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 2016年末我国汽车驾驶人数已达 3.1 亿人,以个人名义登记的私家车达到1.46 亿辆,乘用车市场前景广阔。

 II、合资品牌占据乘用车市场主导地位

 我国整车制造业的特有模式为中外合资,外资汽车品牌若要进入中国市场生产并销售,必须与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合资经营,且股权比例不得高于 50%,在这种模式下,我国整车制造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汽车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乘用车市场以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III、SUV 细分市场快速增长,自主品牌表现突出

 受消费者消费升级、二次购车、个性化需求提升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 SUV 领域市场快速增长。2015 年和 2016 年,我国 SUV 销量

 分别为 622.03 万辆和 904.70 万辆,同比增速为 52.54%和 45.44%,远高于乘用车市场同期 7.34%和 15.28%的增速。

 轿车作为汽车行业中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但以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江淮汽车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 SUV 生产厂商充分把握了 SUV 领域的市场契机,表现突出。2015 年和 2016 年,自主品牌 SUV 销量分别为 337.0万辆和 526.8 万辆,市场占有率达 54.18%和 58.23%。

 Ⅳ、我国乘用车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

 2014-2016 年,我国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的汽车制造企业乘用车市场与发达国家前五名汽车制造企业占市场份额达 60%-80%的市场格局相比,我国乘用车市场集中度依然较低。

 ②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仍处于汽车普及阶段。据国家统计局 2017 年 2 月发布的《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6 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1.86 亿辆(扣除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汽车千人保有量为 134 辆左右,与发达国家每千人汽车保有量 500 辆左右相比,我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交通、环保、能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指引下,汽车轻量化以及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I、汽车轻量化

 汽车车身约占汽车总重量的 30%,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空载情况下,约 70%的油耗用在车身重量上,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 10%,燃油效率可提高 6%-8%;整车重量每减少 100kg,其百公里油耗可减低0.4-1.0L,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相应减少 7.5-12.5g/km。汽车轻量化后车辆加速性提高,车辆控制稳定性、噪音、振动方面也均有改善。因此,车身重量的降低将对整车的燃油经济性、车辆控制稳定性、减少废气排放都有显著效果。

 II、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逐步成熟,其销量也逐步上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3 年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 1.76 万辆;而在 2014 年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增至 7.48 万辆,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15 年度和 2016 年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11 万辆和 50.7 万辆,同比增长 340%和 53%。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

 车各项扶持政策的推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程度的逐步提高、公共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必将迎来其发展的高速期。

 第三章

 行业前景及市场预测

  一、行业基本情况

 (1)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

 ①专业化分工导致零部件制造从整车制造中分离

 汽车零部件行业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汽车生产过程中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呈现出全球性配置的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大整车制造商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和采购策略,并最终导致汽车零部件制造从整车制造中剥离出来、独立面对市场的形势。整车制造商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剥离提高了彼此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亦越来越深。

 ②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呈金字塔型分布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按其供应商地位可分为三个级别:

 I、一级供应商直接向整车制造商供货,双方形成直接的合作关系。一级供应商不仅直接向整车制造商供应总成及模块,还与整车制造商相互参与对方的研发和设计,属于整车制造过程中参与度最高的供应商。

 II、二级供应商主要向一级供应商提供配套,二级供应商大都生产专业性较强的总成系统及模块拆分零部件,该层次龙头企业部分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III、三级供应商处于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的底层,研发能力较弱、规模较小,产品较为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一级供应商的数量不断减少,正在导致金字塔结构中整车制造商与一级供应商的结构先行发生变化。随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集团化的不断深化,少数企业垄断某领域零部件的生产,从而向多家整车制造商供货。

 ③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各自专业领域形成垄断地位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并非整车制造商的附属单位。在汽车产业链中,虽然整车制造商掌握着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等优势,但整车的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却往往掌握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手中。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达到整车制造商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其自身的技术进步又反向引领整车制造商的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上,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如爱信精机、德国采埃孚(ZF)集团、JATCO(加特可)株式会社在变速器领域,本特勒在汽车底盘领域,博世、大陆汽车在车身稳定系统

 和制动系统领域,江森自控、美国李尔集团、佛吉亚在汽车座椅领域,已各自形成一定的垄断地位,并控制着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核心技术。

 (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的扩大,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速度整体高于我国整车行业。2001-2015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为 25.67%,高于同期汽车工业销售收入 18.28%的复合增长率。

 ①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规模

 在整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增速明显加快。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汽车售后市场对于汽车零部件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全球性配置的趋势影响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市场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 2015 年末,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已突破 31,000 亿元。

 ②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格局

 I、我国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以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主导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在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难以达到国内合资整车制造商的直接配套标准。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则凭借其拥有的先进零部件设计和研发技术、与整车制造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或其本身便是源自外资整车品牌等先行优势,在我国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起到主导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往关键零部件设计和制造的途径往往需从寻求与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开始,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缩小与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的差距进而实现整车关键零部件自主配套的目标。

 II、我国汽车非关键零部件领域市场集中度极低

 在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零部件供应商。我国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1 万余家,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数量保守估计在 10 万家以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部主任陈元智)。我国自主零部件供应商中虽已出现一批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如万向钱潮、延锋汽车内饰系统、福耀玻璃等,但更多的自主零部件供应商集中在低附加值零部件领域,且分散重复。

 III、六大汽车产业群带动了相应地区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着传统工业区逐步形成了东北、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和西南六大汽车产业群,伴随着整车制造的配套需要,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上述地区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

 (3)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

 ①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行业整合成为发展趋势

 在世界百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排名中,鲜有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上榜,这与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不符。在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化、模块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下,通过业内的兼并收购以及淘汰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企业,从而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集中度成为我国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生产技术革新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我国整车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激烈。这种竞争形势促使整车制造商新车型、新技术的推出与产业化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革新成为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满足整车制造商竞争需要的必要条件。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I、为满足整车研发周期缩短、整车制造商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互介入对方研发过程的同步开发趋势,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开发过程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研发领域的发展方向;

 II、为满足整车制造周期缩短、零部件种类繁多、供应批量大等特点,零部件柔性化、自动化生产成为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发展方向;

 III、为实现节能减排,汽车轻量化成为整车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超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成为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超高强度钢因其在相同重量情况下抗拉强度为普通钢 3-4 倍的物理特性,既满足了汽车车身强度要求又契合汽车轻量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因此在汽车冲压零部件中所占比例正大幅上升;铝合金因具有质量轻、密度低、散热性较好、抗压性较强的特点,能够较好的应用在汽车发动机、底盘制动系统中,近年来在整车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市场分析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扶持

 近年来,《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 2025》等产业政策先后出

 台,上述政策提出:“要大力推进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等。这些政策显示了国家鼓励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决心,也对我国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扶持作用。

 (2)整车行业发展带动零部件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仍处于汽车普及阶段,和发达国家汽车人均保有量相比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整车市场在未来依然有较大增长空间。整车市场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下游市场,其持续增长将直接拉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2009 年商务部、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2015 年 9 月国务院提出新能源汽车扶持和小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购置税等政策、2016 年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就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提出了包括汽车消费在内的十大扩消费行动,持续有力的政策均意在促进汽车消费。未来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消费升级带来的汽车升级换代、新能源汽

 车普及等因素将有力拉动汽车行业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3)汽车产业转移带来零部件行业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世界主要整车制造商纷纷采取与国内整车制造商合资经营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各大整车制造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成本控制成为各大整车制造商的主流战略。在此背景下,整车制造商全球采购、集中采购的策略给予了我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产品质量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进一步融入整车制造的全球分工。

 2、不利因素

 (1)零部件供应商规模偏小

 截至 2015 年末,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已突破 31,000 亿元,而在世界百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排名中,鲜有自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入榜单,这与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化、模块化、集中化的发展方向不符。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规模偏小、数量众多且分散重复,绝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难以满足整车制造商大量供货的需求,在与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2)大多数自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国家政策导向为重整车制造而轻零部件制造,直到 2004 年 5 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发布,这一形势才得以改变。政策因素导致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整车制造发展水平,在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上,我国汽车行业仍以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主导。自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研发投入及生产管理水平上均落后于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部分企业仍在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不具备与整车制造商同步开发的能力。

 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8853.32 ㎡(折合约 13.28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10801.05 ㎡。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 xx 投资管理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汽车冲压零部件 20000 套,预计年营业收入 15200.00 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第五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北纬 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之间,东西长约 740 千米,南北宽约470 千米,总面积 18.59 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 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湖北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 56%,丘陵占 24%,平原湖区占20%,属长江水系。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属高山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截至 2019 年末,湖北省共辖 12个地级市、1 个自治州、4 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共有 25 个县级市、

 36 个县、2 个自治县、1 个林区,常住人口 5927 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45828.31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3809.09 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19098.62 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22920.60亿元。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

 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8%左右,连续三年保持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中部靠前。粮食再获丰收;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上年、全国领先;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60%左右。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同比加快。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 9.1%,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高到 74.7%,呈现量增质优的良好态势。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保”,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70 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三、创新驱动发展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四、 “ 十三五 ” 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

 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

 五、 产业发展方向

 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一)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加快发展新...

推荐访问:湖北 冲压 零部件
上一篇:XX县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下一篇:护肤霜工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