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问问你冷不冷 [问问自己冷不冷]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19-04-01 点击:

  作者简介:王长松,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撰写有《寻找疾病的根源》和《健康书――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两部养生保健科普著作。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身体状况如何,阳气虚不虚、有没有寒气,自己最清楚。医生所做的,就是帮您发现发现这些征象!判断体内有无寒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一问,您怕冷吗?
  无论是在医院给患者看病,还是在家里接受亲友咨询,我都会问到:“您平时怕冷怕热?”这绝不是客套的嘘寒问暖。怕冷怕热,对于判断是否有寒气,至关重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患者的冷热,恰恰反映了体内阴阳盛衰的状况。怕冷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阳气亏虚,体内燃料不足,温煦机体的热度不够,这就是“阳虚则寒”;另一类是外来阴寒之气入侵,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导致怕冷,这就是“阴盛则寒”。
  我遇到过许多怕冷的患者。有的是全身怕冷,稍一吹风,稍一受凉,就会感冒流涕;甚至有人大夏天穿着棉衣来找我看病,还冻得瑟瑟发抖;有人说她晚上必须穿着毛裤袜子才能睡着,否则冻得不行。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很多人只是比别人怕冷,比别人容易受凉。全身怕冷反映整体阳气亏虚,体内有寒气。
  局部怕冷,则反映相应的脏腑气血不足,内有寒气。比如,有人告诉我,他背部特别怕凉,背部中间有象手掌大小的一块地方,总是冰凉冰凉的,非常难受,到处求治而不能解决。其实,这正是阳虚有寒,水气不化,水饮停积的表现。在东汉的《伤寒杂病论》里早有定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至于治疗,也非常简单,“当以温药和之”,我喜欢用《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茯苓30克,桂枝30克,炒白术30克,炙甘草15克,水煎20分钟服用,三五剂就可见效。还有人常说自己胃部冰凉,像一个冷水袋放在里面,甚至有时还咕咕作响,这是脾胃阳气虚、寒气结聚于胃脘的表现,多见于胃溃疡患者,只需要温中散寒就可以缓解症状。而有些医生不知道这些,一见是胃溃疡就清热养胃,往往是越治越重。还有人腹部怕冷,特别是有些女士,月经期小腹部冰凉冷痛,这肯定是寒气凝结的表现,千万不要一味地活血化瘀。其它还有,比如腰部怕冷而疼痛,是肾经有寒;头痛而怕风怕冷,是寒气伤了头部血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怕冷这一症状,中医有恶寒和畏寒的区别。如果你感到怕冷,但给你加件衣服、多盖个被子、用个电热毯就能有所缓解,那就是畏寒,提示阳气亏虚、内里有寒;如果这些措施都不见效,通常还伴有发热、寒战,则是恶寒,是外来邪气侵袭人体,邪气在表的反映。
  另有一些特殊征象,也可以看作是怕冷,提示寒气的存在。一种是病人身上热乎乎的,但又总想穿衣加被,说明他内里有寒;另一种是病人虽然怕冷不显,但总体来说比较喜暖,身体局部总想用手或者暖水袋捂一捂才觉得舒服,这也是寒气的特征。
  对于阳虚,轻者可经常喝一点生姜红糖汤,或者用后面介绍的药膳补足气血,排除寒气;严重的就要用中药汤剂来进行调理了。
  我常告诫学生,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了解患者的冷暖;这不仅是医德的要求,也是辨析寒热、提高医术的重要环节;对于读者而言,知道了判断自身寒气的最简法则,就不会一见口腔溃疡就去喝凉茶清火,也能避免被那些不问寒热、不辨阴阳的庸医所误。
  寒热极为重要,在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十问歌》,它是列在第一位的!“一问寒热二问汗”,可惜好多中医都没有重视。

推荐访问:问问 冷不冷
上一篇:什么叫亚健康 [中医如何对待亚健康]
下一篇:【头背上肢三部曲,家庭刮痧治感冒】 上肢刮痧方向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