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体会]

来源:导游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15 点击:

  [摘要]本文针对初学《伤寒论》者,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认为学习古典医籍应熟背原文,分类归纳,旁参诸注,细心体会,才能领会原著精神实质,从而达到学习和运用的目的。
  [关键词]伤寒论; 方法; 体会
  [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042-01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翔实地论述了外感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内容极为丰富。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医必学书籍之一。但因该书文词简洁,意义深奥,学习时常会碰到不少的困难。自唐、宋以来,历代名医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对该书作了较多注释,其中或详或简、或深或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由于历代医家所处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不同,学识水平高低不一,因而学术见解亦不尽相同,这样便使初学者不能从众说纷纭的注释中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笔者从医三十年来,经反复学习与实践,摸索出几点学习方法,现不揣浅陋,整理成文,仅供初学者参考。错误难免,祈求批评指正。
  1 熟读原文宁慢勿快
  熟读原文是每一个初学者必下的功夫。初学时拟将《伤寒论》原文以及序言先粗读一遍,把书中不认识的字、词一一记下来,立即翻阅字典、辞书以求弄懂,不能过拖,如果积累多了才去查找,那就很难记住。然后可把原文抄写在小册子或卡片上,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记忆能力,每天应背熟一至三条原文,不要过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应把背熟了的原文再从头自尾反复背诵,这样可以克服熟后忘前的情况。读书要做到娴熟,否则欲速则不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读书宁慢勿快,看起来多用了些时间,但从效益上看则是慢中求快的。同时在抄写和熟读原文的过程中使我们能得到磨练性情、增强毅力、锻炼写字的好机会。学习中医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往往会出现浅尝辄止的学习方法。古人云:“熟读深思理自知”,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应该深刻领会。
  2 分类归纳系统掌握
  经过熟读背诵的阶段后,应将《伤寒论》六经的提纲作一研讨。提纲是代表该经主要脉证的条文,也就是说凡要定为某经病,必须具备该经提纲之脉证,否则即不能称之。柯韵伯说“仲景作论大法,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表彰之”。如太阳病以“脉浮、头颈强痛而恶寒”为提纲。这些证候的出现是因为寒邪客犯于太阳,表气被郁,经气不舒。在这一基础上如见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等症的则称为伤寒;发热汗出,脉浮缓的则为中风。因此,我们根据提纲精神可以归纳为:太阳病是外感寒邪初期阶段的病理反映,其病位在表,属性为寒,病机是营卫失和,表阳被遏,经气郁阻。但因感邪有轻重之差,人体正气有强弱之异和有无疾隐之殊,因而虽同一致病因素,可出现的病机却千差万别。因为太阳受病,不仅会出现中风或伤寒还有兼证、变证、并病、合病、两感的不同证候类型、治疗原则、方药运用的一般情况,这样才能把握住要害。变证的内容以太阳篇最多也最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体质因素和治疗失时失误所引起。以误下为例,邪在太阳本应汗解的,如因汗不得法或由感邪过重一汗不能解除的,理应再汗以驱邪。若凭主观臆测认为发汗不解必然邪已入里而迳用下法攻之,这样就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变证:一为结胸一为痞。前者因内有水饮,邪陷与之搏结;后者无痰水内停,故仅热邪结聚痞塞不通。变证,在《伤寒论》中占有相当数量的篇幅,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后世医家誉此书为拯救庸医治疗过失的专著,不难想象,此书实具推理、设难、处变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先明其常,后究其变,处常达变,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理解《伤寒论》中蕴藏的奥秘。
  3 旁参诸注由博返约
  历代注释《伤寒论》的医籍浩如烟海,难以一一阅读,必择善者而读之。注释本对初学者理解原文的帮助是很大的,但因历代医家在注释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持己见,虽见仁见智各具特点,但其中难免有暇瑜互呈的情况,同时还有争论的问题,时至今日也难以统一。只要我们先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不至于坠入众说纷纭的迷雾之中,而无所适从。笔者的体会认为在熟读深思,归纳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拟选柯韵伯编撰的《伤寒来苏集》,陈修园撰写的《伤寒论浅注》以及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伤寒论译释》一起参考学习。然后用自己的话将每条原文进行解释。如遇到历代医家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就不应急于下结论,可存疑待考。当然如经自己多方考证,积累的资料足以说明问题时,不妨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历代医学名家之注释学习后,再经自己的深刻思考,去粗取精以达到由博返约的目的。
  4 临床应用熟能生巧
  《伤寒论》中所载方剂在临床上运用的机会是很多的,不仅限于伤寒,同样适用于温病及内伤杂病,因此,临证时应尽可能选用。经方不仅有其严密的组方原则,而且还有药物味数少,价格低廉的特点。经常选用,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但必须辩证明确,方证相符,加减适度,绝不能不问病机,不究证候而滥用。古人云:“熟读王叔和(指所编著的书籍),不如临症多”这就提醒我们要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验证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而且时间一长便能熟练地运用《伤寒论》的辩证方法于临证之中,同时对经方的运用自会得心应手。

推荐访问:伤寒论 体会 方法 学习
上一篇:[浅谈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 医院感染名词解释
下一篇:[鼻咽癌调强放疗优化程序的疗效]鼻咽癌放疗后疗效评价标准 夏云飞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