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

来源:考研 发布时间:2020-04-03 点击:

  

  **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3-2020年)

  2013年9月 目

 录 前

 言 - 1 - 一、 发展环境和基础 - 2 - (一) 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 2 - 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 2 - 2. 智慧城市建设的着眼点 - 3 - (二) **市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 4 - 1. 满足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趋势 - 4 - 2. 提升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枢纽服务功能 - 4 - 3. 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及发展战略 - 5 - 4.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署 - 6 - (三) 智慧**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8 - 1. 智慧**建设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必然选择 - 8 - 2. 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支撑 - 8 - 3. 横琴新区等区域开发为智慧城市创新推进提供舞台 - 9 - 4. **实施“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 - 9 - (四) 智慧**建设的信息化基础 - 11 - 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 11 - 2. 电子政务在全市推广普及和深入应用 - 12 - 3. 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12 - 4. 基础数据库和平台已具备一定基础 - 13 - (五) 信息化基础与智慧城市要求的差距 - 13 - 1. 高速宽带网络推广普及需要进一步发力 - 14 - 2. 城市维度的信息化体系建设亟需加强 - 14 - 3. 现有应用的社会服务性功能不足 - 15 - 二、 智慧主题和框架 - 16 - (一) 智慧**建设的总体需求 - 16 - (二) 智慧**建设的具体需求 - 17 - 1. 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 - 17 - 2. 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 - 18 - 3. 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 - 20 - 4. 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 - 21 - 5. 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 - 22 - 6. 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 - 23 - (三) 智慧**建设的总体框架 - 24 - 三、 总体要求和目标 - 28 - (一) 指导思想 - 28 - (二) 基本原则 - 28 - 1. 坚持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原则 - 29 - 2. 坚持整合共享,分步集中原则 - 29 - 3. 坚持服务引领,以人为本原则 - 29 - 4. 坚持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原则 - 29 - 5. 坚持适度超前,滚动调整原则 - 30 - 6. 坚持政府主导,合作共建原则 - 30 - (三) 发展愿景 - 30 - (四) 发展目标 - 34 - 1. 建成泛在可信的基础设施 - 35 - 2. 打造区域融合的智慧枢纽 - 35 - 3. 打造产业创新的智慧基地 - 36 - 4. 打造和谐幸福的智慧典范 - 36 - (五) 规划终期关键指标 - 37 - 四、 主要任务和工作 - 40 - (一) 构建智慧资源库及综合平台 - 40 - 1. 智慧**信息资源库 - 40 - 2. 智慧**综合服务平台 - 41 - 3.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 43 - (二) 深化六大领域主题智慧应用 - 44 - 1. 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 - 44 - 2. 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 - 47 - 3. 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 - 50 - 4. 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 - 53 - 5. 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 - 54 - 6. 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 - 57 - (三) 打造四大综合智慧服务渠道 - 59 - 1. 推广和深化市民卡应用 - 59 - 2. 建设和完善网上办事大厅 - 59 - 3. 建设12345市民服务热线 - 60 - 4. 建设和推广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应用 - 60 - (四) 夯实智慧**信息基础设施 - 61 - 1. 建设智慧**云计算中心 - 61 - 2.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 62 - 3.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 63 - 4. 支持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 64 - 5. 统筹部署智慧城市物连感知网络 - 64 - (五) 智慧**建设的演进路径 - 65 - 1. 演进策略 - 65 - 2. 演进路径 - 66 - 五、 保障机制和措施 - 69 - (一)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 69 - (二) 健全标准政策法规 - 69 - (三) 创新投资融资模式 - 70 -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0 - (五)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 71 - (六) 建立动态优化机制 - 71 - (七) 加强技术保障支撑 - 72 - (八) 加强互动沟通交流 - 72 - (九)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 73 - (十)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 73 - 六、 重点工程 - 75 - (一) 智慧**信息资源库建设 - 75- (二) 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 75 - (三) 智慧**云计算中心建设 - 76 - (四) 市民卡推广和深化工程 - 77 - (五) 智慧交互渠道建设 - 78 - (六) 智能交通建设工程 - 80 - (七) 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 81 - (八) 电子口岸建设工程 - 81 - (九) 智慧旅游建设工程 - 82 - (十) 智慧社区示范工程 - 83 - (十一) 智慧园区示范工程 - 84 - (十二) 安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 85 - 附件:智慧**关键指标体系 - 88 -

 前

 言 当前, 我们正经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知识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纷纷提出其智慧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并将其定位为区域或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市正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蓝色**,科学崛起”发展战略。此时,**作出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智慧化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为**抢抓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占领城市发展的制高点指明了方向。 围绕**市“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市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总体要求,以“蓝色**、科学崛起”发展战略为统揽,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深入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依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遵循国家和广东省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市城市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本规划是2013-2020年**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一、 发展环境和基础 (一) 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宽泛,目前还在不断发展完整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强调技术手段的使用,把智慧城市定义为“充分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更好的感测、分析、整合城市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中国通信学会的研究则突出这是一种新形态城市的构建,把智慧城市定义为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 从**市角度看,本次**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所指的智慧城市将从“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服务、促进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理解,即智慧的**应该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使城市规划建设更加合理,城市运行管理更加顺畅,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加蓬勃,公众生活更加便捷,粤港澳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城市。 2. 智慧城市建设的着眼点 目前,国内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各不相同。深圳、南京等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武汉、宁波等城市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佛山、昆山等城市以发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杭州、南昌等城市以发展智慧技术和智慧基础设施为路径;成都、重庆等城市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同时,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也具有规律可循,即围绕城市总体发展战略,选择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实现智慧城市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统一。 从**市角度看,本次**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着眼点是智慧服务,即以服务为引领,加速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切实提升城市社会、经济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优化城市运行模式、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巨大作用,形成**市“以人为本、智慧服务”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 **市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1. 满足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趋势 国内外城市发展趋势表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对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市能够以更加合理的资源消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城市功能,并满足城市各群体日益复杂而个性化的需求。**当前正处在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智慧城市建设,将为城市社会、经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能力和手段,以应对城市关键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类问题。 2. 提升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枢纽服务功能 **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北接中山市,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政策优势。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将**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当前**市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口岸城市,拥有新型花园城市、幸福之城、浪漫之城等称号。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正逐步成为珠江口西岸的区域交通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和枢纽城市的硬件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和完善,**市经济特区政策优势的辐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纽带关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应该着眼于助力和推动枢纽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升级,增强**与港澳的独特经济纽带关系,强化**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枢纽地位,放大**经济特区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经济中的作用,推动**从珠江口西岸区位上的核心和枢纽向功能上的核心和枢纽的转变和发展。 3. 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及发展战略 200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副总理在**调研时为**提出“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这个科学定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叮嘱**一定要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抓好贯彻落实。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城市定位下,**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蓝色**、科学崛起”的城市发展战略,明确了“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环境宜居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社会和谐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文化建立起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法制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保障”五个发展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摒弃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的发展道路,逐步探索出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也还存在不足。随着横琴新区加快开发、港珠澳大桥加快建设、珠港澳合作更加紧密,**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以“蓝色**、科学崛起”为统揽,形成智慧服务能力,提供智慧服务,助力和支撑五个发展重点及其推进举措的实施落实,助力打造航运枢纽、发展蓝色经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领和推动在**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经济和社会创新、绿色宜居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服务、文化塑造与传承传播等实现突破,为科学崛起提供动力和支撑。 4.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署 2011年4月,**市公布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明确“以海港、空港、口岸建设为载体,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高一特’产业为主体,构建生态型现代产业体系;以实施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高标准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以自主创新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抓手,构建开放性、协同性、竞争性的经济体系;以公共设施现代化建设为基础,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城市为目标,率先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文明城市和文化强市为依托,提升城市软实力;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幸福**建设;以创新横琴新区政策和社会管理模式为突破,增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建设法治优良的和谐社会”的十项主要任务和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在具体建设内容上需要密切配合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部署。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做好六个配合,即配合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构建支撑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配合“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政策,开放性、协同性、竞争性的经济体系构建,横琴新区、高栏港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改善城市“易商服务”水平,将产业信息化服务与支撑及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来落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抱团集群的综合竞争力;配合高标准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配合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突破、政府服务功能提升,抓好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配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幸福**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配合文明城市和文化城市建设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文化传播传承的辐射力,增强文化凝聚力。 (三) 智慧**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 智慧**建设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必然选择 **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和服务民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为主旋律,将“把**建设成为国内环境最优美、最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之一”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幸福、宜居、宜业、宜游、和谐”已成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词。发挥信息化在促进服务模式转变、服务体验提升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以人为本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 2. 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支撑 从长远看,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强有力的辐射作用,通过信息化支撑,保障区域通讯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等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实施,提升**对珠江口西岸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近期来看,**“以海港、空港、口岸建设为载体,建设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更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强有力的聚合作用,提升交通枢纽城市的流转服务能力。同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智慧城市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影响力的关键。

 3. 横琴新区等区域开发为智慧城市创新推进提供舞台 横琴新区是特区中的特区,横琴新区的开发将为**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先行先试的绝好舞台。**市完全可以利用横琴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胆设想,科学规划,勇于创新,探索更加宽松、灵活和先进的信息化机制,把横琴新区建设成为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成为“智慧城市”的样板区域,并以此为横琴新区的开发营造独特的信息化优势。高栏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一系列产业园区的建设开发,也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了承载的基础和舞台。 4. **实施“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以实施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高标准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作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项主要任务和工作之一,打造城市发展主轴、优化提升东部城区、加快西部中心城区开发。这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撑东西部发展互补互动的公共服务平台,打破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格局,为西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支撑,缩小与东部主城区的差距,通过信息化支撑,加快串联东西部产业发展核心,引导东部城区转型,实现城市发展重心西移,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步伐。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处理好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的政府部门、投资主体、运营单位各有诉求,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影响智慧城市的整体成效。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自始至终强调智慧城市的系统性,摒弃早期“急用先行”的做法,发挥政府核心引导作用。 交通、医疗、教育、公共事业等公众感知最直接、最敏感领域的智慧化的成效,直接影响公众的参与度,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广泛听取民意,在应用和运营过程中,要强调公众广泛深度参与互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普遍服务,确保**智慧城市获得公众的认可和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建设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对服务品质保障、应用安全保障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探索多方共赢的运营模式,强调信息安全,在保证智慧城市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共赢。 当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权威的标准体系,各城市基础和环境不同,建设的重点和强调的特色也不尽相同,给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和水平的横向评估评价带来困难。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建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阶段的评估和评价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参与和组织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通过分阶段的横向对比和评估,找寻**市在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大军中所处的位置,不断的比学赶超,逐步塑造**在智慧城市建设大军中的影响力。 (四) 智慧**建设的信息化基础 从信息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市信息化发展处于信息提升应用阶段中期,正逐步向信息创造价值的信息化高级阶段迈进,**市已初步具备开展智慧城市的良好基础。 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网络基础设施与广州、深圳水平相当,初步具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基础。截止至2012年底,全市通信管道、光缆基本实现100%覆盖,无线网络实现市、区、镇、高速公路和沿海的连续覆盖,全市互联网普及率为80.4%,家庭宽带普及率为8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为82.1%,每百人互联网网络购物比例为38%,总体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 电子政务在全市推广普及和深入应用 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建成覆盖全市各职能机构,与省和区对接的**市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网络交换中心;在全省率先开通电子公文协同处理系统;整合深化应用逐步推进,建成市电子政务综合工作平台,实现部门内部信息系统的整合;初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新版“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充分整合各区、各政府部门和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突出服务功能。 3. 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口岸人员、车辆通关查验电子化走在全国前列,并实现珠澳查验结果互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领域建设了涵盖社保、劳动、民政等方面16个系统,并已开始推进市民卡整合应用;信息化在区域医疗、医院运营、卫生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建成教育大网,全市学生、学籍、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广泛应用;交通领域实现车辆监控、图像监控、交通应急管理信息化;环保信息化实现对空气、水、噪声、废弃物、污染源等的监控管理;建成数字城管一期,覆盖香洲主城区;建有公安信息化系统109个,覆盖公安各警种;安监方面建立了“一体系三平台”信息系统;三防实现视频会商系统和三防预警视频监视。 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普及率已超过93%,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信息化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 基础数据库和平台已具备一定基础 **市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0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已于2012年完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并通过验收,开通数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并按照1:500、1﹕2000等3D数据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理建库,初步构建起全市统一的、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并在基础版的基础上,经过保密处理及整合,实现政务版、公众版分级应用;在人口信息库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以市计生局人口基础信息为信息源的人口基础库;在法人信息库建设方面,以市工商局开业登记信息和市质监局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信息为信息源,初步建成法人基础库。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建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初步实现电子政务领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五) 信息化基础与智慧城市要求的差距 同时,也应该看到,**市现有信息化水平与智慧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 高速宽带网络推广普及需要进一步发力 据不完全统计,**市光纤入小区、入户的接入率仅为20.3%,明显落后于深圳30.3%和广州35.0%的水平,而与日本、新加坡等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成效的区域相比则更加落后。2009年,日本推出i-Japan战略,其目标包括2015年实现普通公众家庭的带宽从100M至200M升级到光纤千兆级速率接入,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目标包括到2015年成为世界领先的“无线和有线宽带网络国家”,使拥有宽带网的家庭比例从52%增加到85%。高速宽带网络的推广普及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以需求为驱动,大力推进高速宽带网络的普及应用。 2. 城市维度的信息化体系建设亟需加强 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的单业务处置效率,但支撑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的作用有待发挥,如当前电子政务跨部门并联审批和一站式办理尚未有效实现,与新加坡等智慧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新加坡已基本实现政府服务的集成,并已向流程、体系和信息集成方向发展,跨8个政府机关的82种执照只需申请一次,商业登记注册仅需2小时。 当前,**市各政府部门在基础数据采集上广泛存在分散、重复采集,业务数据缺乏有效共享,造成基础数据采集成本高、数据不一致,业务数据分散,跨部门业务对接和协同困难,数据的整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力规范同质化数据采集标准,实现基础数据集约化采集和复用,推进数据整合和开发利用,从政府数据中挖掘对政策制定与规划有用的信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有效支撑政府绩效管理,评估政策和项目的有效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进政府和企业、公众的互动。 3. 现有应用的社会服务性功能不足 现有应用的社会服务性功能不足,多为内部管理应用或静态信息公开应用;信息化工作重建设轻应用,没有变“业务数据”为“管理信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化价值尚未最大化。如当前社保、劳动、民政都已建立起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需要加强各项数据的进一步挖掘,从业务管理走向服务创新;在医疗卫生方面,直接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在教育方面,现有应用主要为针对全市学生、学籍、教学管理的管理类信息化应用。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强调为民所用,推进政府与城市的企业和居民互动,发挥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新加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业务管理走向主动服务,已实现可行的电子服务100%上网,300项电子服务可用手机办理,市民只需单一身份验证和密码即可办理各项政府事务,订阅接收图书借阅等个性化的消息提示,在教育与学习方面,通过创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大力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二、 智慧主题和框架 (一) 智慧**建设的总体需求 **市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服务为着眼点,以提升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枢纽服务功能、促进低碳绿色创新发展、增强核心城市的凝聚力为导向,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发展愿景,围绕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六大主题展开。 智慧的交通运输是智慧**不可或缺的主题。发挥**市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围绕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要求,打造与区域核心和枢纽相匹配,与港澳可衔接,与国际先进水平可比较,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智慧化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支撑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将区位上的枢纽和核心转化为交通运输出行服务功能上的枢纽和核心,吸引国内外资金、货物、商旅人群在**的聚集、加工、中转、增值。 智慧的产业支撑是智慧**助力和推动**科学崛起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围绕大力推动“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推进东部发达区域优势要素向西部转移扩散、强化与港澳经济纽带关系和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经济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等方面的产业发展道路,智慧**建设要面向企业,提升经济服务水平,打造高端优势要素扩散,提升经济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吸引和激发创新要素孵化成长并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发展产业信息化及信息化人才培育服务业。 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和智慧的社会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主题。智慧**需要强调**市“易商环境”的改善,强调政务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强化信息化在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公安、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管理的科学性,高标准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面向户籍人口、旅居人口、过境人口的社会服务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支撑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创造能够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环境。 围绕“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建设要求,智慧**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无边界传播作用,智慧的文化传承是智慧**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同时,**市正处在率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是支撑率先转型发展的关键,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来抓,发展信息化人才培育等高端服务业。 (二) 智慧**建设的具体需求 1. 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 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的核心诉求是:面向枢纽城市的物流、人流提供智慧出行服务,构建与区域核心和枢纽相匹配,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支撑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助力打造“粤港澳交通枢纽”、“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 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需要紧抓**毗邻港澳、辐射粤西的地缘优势,紧抓海港、空港、口岸联动的需求,以及伴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高栏港等港口的升级、**机场航线的进一步丰富后,人员、货物、车辆、船舶、航空器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对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面向交通运输管理者、交通运输服务商业企业、商旅人群和本地居民提供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和智慧化的出行服务,最大程度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最大限度提高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 因此,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主要聚焦:(1)建设和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心信息平台及应用平台,提升综合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2)强化交通信息的采集和资源整合,支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开展“车联网”建设;(3)突出交通出行服务,彰显交通服务人文化;(4)聚焦电子口岸、智慧港口、物流服务信息化等代表性建设内容,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2. 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 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助力和推动“三高一特”产业发展和经济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夯实国内外高端企业在**投资经营的信息化环境,推动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建设产业链协同、产业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聚合和降低创新成本,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智慧支撑服务,提升本地产业发展水平。 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需要服务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好的投资、生产、经营环境,吸引优秀高端企业入驻,发展高端经济、总部经济,助力“三高一特”产业引进和落地。服务企业创新,打造良好的网络创新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孵化和塑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服务产业改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的竞争力;服务产业协同,打造无边界的网络协同环境,增强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推进发达区域的优势要素实现扩散,提升辐射和带动能力,改善对龙头企业的依赖,增强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发展产业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人才培育服务业,有效支持产业信息化发展。 因此智慧的产业支撑主要聚焦:(1)推进“两化深度融合”;(2)促进产业链协同,提升集聚效应;(3)打造公共支撑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化门槛;(4)建设智慧园区;(5)建设征信系统,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优化企业营商环境;(6)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支撑旅游服务、金融服务产业发展;(7)产业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育服务业发展。 3. 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 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的核心诉求是:面向城市管理者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打造城市“规”、“建”、“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体系,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智慧化的城市公共服务,创造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环境,在**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中,高标准地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 随着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经济特区向全市扩容,横琴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栏港经济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迎来了城市功能升级的关键期。城市管理主题需要围绕枢纽城市和核心城市功能升级的需求,**智慧城市建设要建立超越珠江口西岸城市,比肩北、上、广等领先城市的枢纽和核心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围绕“创造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环境”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提升管理能力,推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变。同时,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需要跨领域、跨系统的协同配合,需要推进城市管理的共享和协同。 因此,智慧的城市管理主要聚焦:(1)强化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各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支撑城市管理的协同;(2)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化;(3)深化环保、城管、市政、安全生产信息化;(4)城市公共安全及应急指挥信息化。 4. 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 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围绕“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的要求,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政府“易商服务”和政务服务水平,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 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需要大力提升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跨部门的政府服务与资源整合共享、业务协同联动和决策科学支撑,打造以公民和企业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公众、企业与政府的互动,支撑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在政务服务层面,让市民和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取一致与整合的政务服务,推进审批流程简化,提高商事登记、项目审批效率,提升“易商服务”水平;在政务公开层面,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促进行政服务效率提升和政务公开透明;在政务决策层面,通过对政务数据的整合分析利用,将政务信息资源转化为辅助决策知识。 因此,智慧的电子政务主要聚焦:(1)“易商服务”服务水平提升;(2)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推进整合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企业网页建设;(3)完善政务协同办公应用,建设和推广移动办公,提升政务业务效率;(4)深化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科学决策支撑。 5. 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 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三大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针对性服务,提高获取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软环境。 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需要围绕**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构成特点,关注候鸟人群的服务,考虑老人、小孩等不同人群的服务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的生活品质,努力满足居民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市民最直接、最关注的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人为主线,整合各类民生服务,提升民生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社区等方面提供跨部门协同、一站式社会服务。 因此,智慧的社会服务主要聚焦:(1)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整合,支撑跨部门、一站式的便捷民生服务,支撑服务创新;(2)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3)推进市民卡、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等整合的服务渠道建设;(4)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6. 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 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传承中的无边界传播渠道作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文化生活,培育和弘扬**精神,塑造和传播主流价值观。 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需要围绕**市“加快形成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的总体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蓝色**、科学崛起”战略中关于“培育和弘扬**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部署,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无边界传播渠道作用,加强对**精神的宣传推广;推进**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推广;与加快建设歌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发展相配套,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加强网络空间交流秩序的维护,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因此,智慧的文化传承主要聚焦:(1)打造多渠道、多终端立体覆盖的文化宣传推广网络,加强特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推广;(2)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库,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事业网络化,丰富文化资源供给能力;(3)建立网络文化监管和引导手段,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4)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 智慧**建设的总体框架 智慧**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愿景,聚焦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六大主题的智慧应用,以“一卡(市民卡)、一网(网上办事大厅)、一号(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页(市民网页、企业网页)、一库(智慧**信息资源库)、一平台(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六个综合性基础平台系统建设,统筹、整合各专业应用系统和平台,逐步形成智慧**“6+6”信息化体系。 智慧**的总体框架包括愿景、目标、管制架构、战略主旨、智慧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智慧城市重点主题、政策和标准、绩效指标八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愿景:智慧**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愿景。 目标:智慧**以建成泛在可信的基础设施、打造区域融合的智慧枢纽、打造产业创新的智慧基地、打造和谐幸福的智慧典范为规划期目标。 管制架构:指构建有效支撑智慧**建设和运营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和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分工。 战略主旨:智慧**以坚持六项原则为战略主旨,包括坚持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原则;坚持整合共享、分布集中原则;坚持服务引领、以人为本原则;坚持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原则;坚持适度超前、滚动调整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合作共建原则。 智慧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包括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库层、综合平台层三个层面。其中基础设施层着眼于建设全面覆盖、集约共享的城市感知网络,支持多种方式随时随地高速接入、三网融合的通信网络,支持海量存储和超速运算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库层旨在完善基础四库和各主题数据库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抽取、梳理和重组基础四库和各主题数据库以及现有各应用系统数据,形成智慧**信息资源库,支撑跨系统、跨平台的一体化和智慧化服务。综合平台层旨在建设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对信息资源库整合形成的逻辑独立、可供配置和调用的若干能力进行管理和控制,针对六大主题,灵活配置出跨系统、跨平台的一体化和智慧化应用。 智慧城市重点主题:包括应用层和交互层两个层面。智慧应用层围绕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六大主题,构建智慧化的应用体系。智慧交互层面向企业和公众,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建设企业和公众便捷办事、便捷享受城市服务的市民卡、网上办事大厅、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四大整合的智慧服务交互渠道。 政策和标准:指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智慧人才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和安全支撑保障体系。 绩效指标:指建立一系列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评估和评价智慧**建设推进水平。参考绩效指标包括宜居城市指标、营商环境指标、旅游目的地指标、幸福城市指标、和谐城市指标。考虑到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正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智慧**建设绩效的评估通过引入评估评比机制,在智慧城市推进建设过程中开展阶段性横向对比评估,寻找差距和短板,修正发展方向。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对现有不同行业、不同软硬件架构以及不同数据接口标准的系统进行打通,开展数据整合的技术要求,以及智慧化的应用既需要切实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又要能够适应未来需求不断转变的发展要求,智慧**总体框架从现有信息资源库和应用系统广泛采集数据,基于当前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公众服务三大领域跨系统、跨平台应用建设的需求,优先推进数据整合,将若干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关联、编排与重组,包装形成逻辑独立、可供配置和调用的若干能力;搭建可灵活配置资源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六大主题的智慧化的应用灵活配置,并进一步通过“一卡、一网、一号、一页”智慧交互服务渠道,将智慧化的服务展现给用户。

  图1:智慧珠海建设的总体框架

  三、 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要求,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以“蓝色**、科学崛起”发展战略为统揽,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凸显经济特区品牌、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空间潜力、生态环境资源等城市特色和优势,聚焦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六大智慧主题,夯实智慧基础,提升智慧能力,实现深化**与港澳及全球科技、经济发展的融合,引领珠江口西岸地区科技、经济创新,推进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打造优质、便捷、幸福、舒适的生活环境,将**建设成为区域融合的智慧枢纽、产业创新的智慧基地、绿色发展的智慧引擎、和谐幸福的智慧典范。 (二) 基本原则 智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确保智慧珠建设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发展目标设置和演进路径科学合理,智慧**建设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原则 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和“蓝色**、科学崛起”发展战略,科学、系统、高标准规划智慧**顶层架构,以**信息化现实基础为起点,把握现实与目标的差距,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智慧应用项目新建、扩建和整合深化。 2. 坚持整合共享,分步集中原则 针对跨区域、跨领域、跨系统服务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抽取、汇聚、重组现有系统数据资源的方式,首先分领域整合形成领域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实现领域内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进而向统一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推进。 3. 坚持服务引领,以人为本原则 围绕智慧化城市服务,突出以人为本,探索研究符合实际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用建设,构建广大群众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智慧服务体系,让智慧城市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民生改善中切实发挥作用。 4. 坚持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原则 结合**协调发展策略,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地方资源能力与发展特色,合理选择项目落地,形成示范先行、经验推广、均衡发展、循序渐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格局。 5. 坚持适度超前,滚动调整原则 在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趋势,预留足够空间;兼顾**的现实基础和资源潜力,使方案能够切实落地;考虑到智慧城市概念、技术、标准等的不断演进,坚持滚动编修规划,根据环境调整建设内容和方向,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与时俱进。 6. 坚持政府主导,合作共建原则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机制;针对不同主题、领域,根据领域的发展规律,分别形成由政府专业部门、政府综合部门、社会运营商为建设和运营主体的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三) 发展愿景 智慧**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愿景,通过信息科技的应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支撑和引领**沿着“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生态文明道路,持续提升**粤港澳和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的软实力,并向国际交通枢纽迈进,夯实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核心地位;提升“易商服务”能力和水平,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 “三高一特”产业落地,助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持经济全面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更加精细科学,使社会服务更加周到便捷,打造与欧美国家媲美的宜居环境,为公众创造美好幸福的城市新生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活科学:城市管理者能够实时全面掌握城市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并能适当即时地部署资源以做出响应;“三高一特”产业投资经营者,借助信息科技塑造的竞争力,能够灵活响应市场变化,全面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 ——方便快捷:公众能够便捷获取在线的“一站式”政府服务,通过互联网、手持设备便捷获取资讯、进行交易和学习;投资经营者能够便捷获取在线的“易商服务”,商事活动参与者极大的受益于便捷的在线交易和服务带来的便利。 ——安全可靠:城市可更好地实施监控,能更有效地预防犯罪和开展调查,全民参与共同构建和谐城市;在社会诚信信息有效的采集和科学管理下,市场竞争公平公正,投资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协同高效:实现政府不同部门间常规事务的整合以及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协作,政府效率和透明度极大提高;枢纽城市运转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投资经营者能够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全球商机信息,并快速整合资源做出响应。 智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把握近期、放眼中长期,逐步有序推进。 近期(到2015年) 政府率先迈入智慧化门槛,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达到现代国际城市的水平,枢纽城市服务功能初步构建,“易商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信息科技带动“三高一特”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起“智慧**”的雏形,包括: 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三网融合”有效推进,基本实现网络建设统筹规划、网络资源有效利用、有线网络高速接入、无线宽带普遍覆盖、带宽满足社会各界需求,初步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网络基础设施,政府、企业、公众全民上网,网络服务全面普及。 信息化应用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在教育、社保、就业、就医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率先实现信息化从业务管理向社会服务转变,向市民提供整合的、主动式的、便捷获取的教育、参保、就业、就医服务,社会服务初步达到欧美先进国家水平,信息化全面渗入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 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三高一特”产业的业态创新、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突破;信用、物流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成为珠江口西岸区域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基本构建起枢纽城市的服务软实力,使**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的能力有效增强。 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全面建成并实现共享,在交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等领域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智能监控、调度和管理;各级政府核心业务全面实现信息化支撑,基本形成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服务规范的全市电子政务体系,市民与政府通过网络形成有效互动。 中长期(到2020年) 智慧化应用进一步融合和普及,“智慧**”的各项建设内容全面推进,并逐步形成统一的整体,智慧化服务全面普及,宜居城市、营商环境、幸福城市、和谐城市构建达到新的高度,智慧城市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包括: 全面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各界可公平、安全、便捷享受便宜、高速的网络服务,形成更加开放的信息网络和枢纽平台,城市生活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全面覆盖、伴随一生的集成化、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全面普及,网络使各项服务尽在掌握,市民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资讯,公平享受可靠的远程医疗、放心的公共安全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验式的互动学习途径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旅行者无论走到哪里,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和服务触手可及。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汇聚创新要素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要素向**汇聚,信息技术全面引领企业创新变革,使**成为珠三角区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典范城市;在网络化营商环境下,**企业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效支撑**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 城市部件全面实现物联感知,每一个城市部件单元紧密连结在一起,使**成为一个可以深刻、全面、实时感知的现代化城市,城市运转的各项指标尽在掌握,城市管理决策和处置更加科学、及时、有序,城市的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规划、配置、使用效率和科学性大幅提升,城市格局更加合理,人与城市的关系更加和谐。 (四) 发展目标 智慧**是**市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一段时期**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到2020年,智慧**建设的目标是,按照智慧**总体框架构建的“6+6”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实施构建智慧资源库及综合平台、深化六大领域主题智慧应用、打造四大综合服务渠道、夯实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四大主要任务和工作,构建一卡(市民卡)、一网(网上办事大厅)、一号(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页(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一库(智慧**信息资源库)、一平台(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六大综合性基础平台,推广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六大主题智慧应用,建成泛在可信的基础设施,打造区域融合的智慧枢纽,打造产业创新的智慧基地,打造和谐幸福的智慧典范,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 1. 建成泛在可信的基础设施 光网城市建设进入全国前列,网络固定接入速率大幅提高,家庭用户网络平均接入速率能力达到300兆,光纤网络普及率大幅提升,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5%,城市区域光纤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三网融合”全面实现,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全面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社会各界可随时、随地享受高速、高质量的信息网络便利。建成遍布全市的传感网络,形成全面感知的**城市物联网。建成广泛汇聚城市各项信息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支撑信息资源和应用灵活控制和配置的智慧城市综合支撑平台,夯实智慧化的基础。 2. 打造区域融合的智慧枢纽 建成融合地方电子口岸、智慧港口、智慧交通运输和电子商务的国际贸易和物流智慧枢纽,使**城市综合吞吐能力大幅提升,成为立足粤港澳、通达全球的国际化智慧供应链核心。建成支撑交通智能监管、海陆空有效协同、出行服务便捷的枢纽城市信息化服务体系;网络安全认证、信用服务、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的应用支撑环境高度完善,重点领域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子商务成为市场交易的常态行为。 3. 打造产业创新的智慧基地 搭建吸引一流高度企业投资经营的信息化环境,搭建起完善的产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释放信息化力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辐射能力,使**成为珠江口西岸产业创新的智慧基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8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得到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三高一特”产业信息化迈入国际一流水平;凭借数字化塑造的高端竞争力,经济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的能力大幅提升。 4. 打造和谐幸福的智慧典范 建成全面覆盖、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多样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数字化城市运营管理实现城市部件全面物联感知、智能化监控和科学决策;各项社会服务全面网络化,市民可便捷获取教育、医疗、劳动社保等协同联动的服务,**常住人口市民卡覆盖率达到98%以上,通过市民网页提供的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政府网上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各项服务事项均可通过网络实现一站式办理,市民服务热线实现对各项非紧急热线的全面整合,服务覆盖城市生活方方面面。 (五) 规划终期关键指标 基础网络: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家庭用户网络平均接入速率能力达到300兆,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5%,城市区域光纤入户率达到70%以上,商务楼宇网络固定接入速率能力达到1000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固定接入速率能力达到10千兆;全市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全覆盖;“三网融合”全面实现,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接入率达到90%以上。 数据建设:建成广泛汇聚城市各项信息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支撑信息资源和应用灵活控制和配置的智慧城市综合支撑平台。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实现1:500、1:2000公共GIS底图全覆盖;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户籍及流动人口入库率≥95%,数据动态更新;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注册法人入库率≥95%,数据动态更新;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实现指标体系100%覆盖国家统计指标;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城镇化区域建筑物部件化率≥80%,并入库管理,数据动态采集更新;90%以上政府部门接入**智慧城市综合支撑平台,开展实时数据交换和定期数据交换。 智慧的交通运输:建成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交通智能监管、运输服务资源科学调配的交通运输信息体系。构建支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综合监控比例达到95%以上;城市核心城区交通信号灯100%联网控制;手机移动终端、车载定位导航终端、移动电视终端、道路交通诱导屏、停车场站诱导屏、交通信息发布大屏幕等多模式交通信息服务实现率达到100%;智能公交运营调度的覆盖率达到100%,70%以上主要公交站点和站场站牌电子化;城市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提高30%。 智慧的产业支撑:营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发展壮大本市智慧产业。使用电子商务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50%以上;8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80%;企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0.5%左右;旅游星级饭店100%能够提供在线预订服务,80%以上的旅游景点提供智能服务。 智慧的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面数字化,城市各项设施运转高效,城市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全市道路交通、城市景观、建筑物100%基于城市规划“一张图”、“三规合一”进行推演和管理;全市水、电、气、通信、排污地下管线数字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网络监管基本实现100%覆盖;重点单位的消防智能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95%左右;环境智能在线监测率达到95%以上;城市化区域城市和社会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数字城管实现100%过程监管、100%问题上报;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智能监测率达到95%以上。 智慧的政务服务:建设以服务企业和市民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集成服务体系。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实现100%在网上查询;行政审批及行政许可事项100%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可全流程在线办理的行政审批及行政许可事项比例达到60%以上;行政服务事项网络监察率达到95%以上;基层政务数据统一采集率达到90%以上;部门数据共享与需求比例达到90%以上;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提供量达到30%左右;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比例达到80%以上。 智慧的社会服务:建成全面覆盖全市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常住人口市民卡覆盖率达到98%以上,通过市民网页提供的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愿意拥有健康档案的常住人口的建档率达到95%以上;城区建成智慧社区的比例达到30%左右。 智慧的文化传承:构建培育和弘扬**精神,塑造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无边界网络文化传播传承新模式。公共场所电子大屏、社区电子宣传栏、公交车载移动传媒等多种模式的数字化传播渠道覆盖80%以上身在**的人群;**歌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等城市重要文化载体可数字化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数字化文化资源上网率达到90%。 智慧**关键指标体系详见附件。 四、 主要任务和工作 (一) 构建智慧资源库及综合平台 1. 智慧**信息资源库 城市数据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灵魂,着力建设包括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业务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三大内容的智慧城市公共数据库,沉淀城市数据,打造智慧**信息资源库,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1) 公共基础数据库 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构建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夯实城市公共数据的“纲”。基于**现有人口、法人基础库,在相关部门间开展数据交叉验证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覆盖率;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相关规范,推进宏观经济数据库的构建和数据的采集更新;在数字**空间框架建设成绩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数据更新维护,实现1﹕2000地理信息数据的全覆盖和推广应用,并在基于地理信息平台,逐步普查和构建包括城市建筑物、地下管线、市政设施等在内的城市部件库。 (2) 公共业务数据库 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业务数据库,采集和沉淀各领域、各行业业务数据,构建城市公共数据的“目”。基于公共基础数据的业务性扩展,不断采集和融合交通、医疗、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业务系统数据,以及各物联网应用的主题传感器数据,打造涵盖**城市各层面、各领域的数据池。 (3) 公共服务数据库 加快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库,形成若干专题应用数据库,构建城市公共数据的“本”。针对跨领域、跨行业应用需求,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形成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专题应用资源库,将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海量、多源、异构城市数据的统一层次化管理,实现对多专题、多级别、多年度城市数据的集成化、网络化、标准化、可视化统一管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2. 智慧**综合服务平台 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化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市现有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加快建设具备数据汇集与整合加工、数据管理与服务、大数据挖掘分析、运营维护等功能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智慧**信息和服务全面集成和共享,形成服务全市的智慧**综合服务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提供平台支撑。 (1) 数据汇聚与加工 完善**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交换目录管理与服务功能,构建智慧**综合服务平台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目录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更多应用单位、更多资源的接入共享。 完善**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数据交换服务功能,建设智慧**综合服务平台数据交换服务系统,从人口、法人等公共基础数据交换共享出发,拓展交换共享覆盖领域至全市各行业,拓展交换共享数据范围至各领域关键业务数据,实现从各离散的信息源获取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城市部件等公共基础数据,经过清洗和比对,存入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汇聚各业务单位业务数据,经过清洗、加工、时空化处理,存入公共业务数据库。 (2) 数据整合与服务 建设智慧**综合服务平台数据整合服务系统,对资源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关联,形成跨领域、跨行业业务应用所需的业务数据,存入公共服务数据库。实现通过“服务中心”的形式,对各种元服务、子服务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聚合和装配,形成多项基础服务,供业务应用调用;以组建的形式对清洗、转换、对比、导出、拆分等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封装,实现动态构建不同行业的“服务中心”,提供面向行业的数据服务、功能服务等各种信息服务。根据当前业务需求,优先聚焦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公众服务、应急指挥等领域服务中心的建设,并逐步扩展至其他领域。 (3) 数据发布与利用 建设智慧**综合服务平台门户系统,作为综合服务平台对外信息展示的窗口,将“服务中心”的服务调用、信息资源库的数据发布聚合成功能接口,在遵守法律法规和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外开放数据和服务,支持各行业应用通过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调用其他行业的数据和功能服务,支持系统开发人员根据需求,调用、组合、装配、加工各项对外发布的服务,快速构建满足各应用领域业务需要的应用系统,实现公共信息平台“统一门户”建设目标。 建设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挖掘系统,基于智慧**信息资源库的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构建大数据分析数据仓库和分析模型,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服务数据的形式存储于公共服务数据库,供城市管理者综合查阅和决策支持,供其他智慧应用调用分析结果。 建设智慧**综合服务平台运维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各类接入机构、应用、服务、用户的统一管理,规范资源的提供、管理与使用,支持各行业应用和服务的注册和管理及集中托管和分布式部署。 3.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遵守国家和广东省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智慧城市领导小组组织各相关单位参与,基于现有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目录和信息交换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市智慧城市数据交换规范、信息目录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规范以及平台使用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快业务协同共享指标项、共享流程等业务规则的协商与制定。推进各相关单位严格遵循智慧**信息资源库及综合服务平台相关数据规范,加快梳理内部资源,开展资源登记及目录编制。 (二) 深化六大领域主题智慧应用 构建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等六大领域主题智慧应用体系。 1. 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 智慧的交通运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面向区域交通的管理者、使用者、服务参与者,提供全面、实时、准确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的智慧交通运输将充分利用**粤港澳交通枢纽、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配合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等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与港、澳及周边城市在智慧的交通运输上的衔接,夯实交通枢纽城市的枢纽服务功能,夯实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核心地位。 (1)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遵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框架,针对城市与区域相结合的智能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构建城市与区域相结合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架构,确保**市城市智能交通系统(ITS)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珠江口西岸区域其他城市之间信息交互。 配合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自建通信网络与租用电信运营通信网络相结合,加快统筹建设智能交通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部署智能交通传感器、探头、电子车标、公交电子站牌等各类传感终端,形成沿线覆盖全市骨干道路和全面覆盖城区各主要道路、连接机场、港口、车站的立体交通传感网络,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全面采集来自各方的交通运输运行和服务信息。 加快建设集中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作为全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一级平台,集中和汇总和整合处理各类交通运输信息,并支撑其他智慧交通系统二级平台的信息交换共享,形成智慧**交通运输服务中心。 突出重点,逐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ITS)二级平台,包括建设面向枢纽客流物流应用服务的枢纽客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枢纽客流物流运输应用;建设面向交通管理应用服务的道路交通运行管理平台,支撑具备车流预判和道路车流智能控制能力和全面覆盖的交通信号灯联网智能控制功能的道路交通运行管理应用;建设面向安全管理应用服务的交通安全与车辆安全平台,支撑交通安全与车辆安全管理;建设面向公共交通应用服务的公共交通管理平台,支撑城市客运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建设面向交通信息应用服务应用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出行规划、信息发布、停车诱导、出租车电召等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建设面向全面决策支持的政府决策支持平台,支撑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决策。 智能交通系统(ITS)涉及内容复杂,项目投资额度较大,建设参与主体较多,为保障智能交通系统(ITS)建设和运行效果,应坚持标准和制度先行,加快建立详细的智能交通性能指标和运维指标,保障项目各阶段的进度和平稳运行。同时,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港珠澳同城化的推进,以交通服务一体化为切入,加强**与港、澳在智慧的交通运输上的衔接,着力推进**公共交通卡与香港八达通卡以及其他城市交通服务卡的互通使用等一批便民服务。 (2) 智慧港口建设 借助世界先进的港口信息化发展经验,加快建设现代智慧型港口,以港口营运效率提升以及**港贸物流电子服务平台、港口危化品管理平台等为重点,以蓝色海洋经济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深入调研分析**港发展现状、管理模式、信息化基础等各方面情况,打造一系列能提高港口营运效率的系统以及提升港口社区营运效率和互动的港贸物流电子服务平台,推进**港口发展战略落地,提升**港在珠江三角洲位置。 (3) 建设地方电子口岸 加快建设地方电子口岸,重点建设电子口岸数据交换中心系统等电子口岸基础系统,以及报关报检、关检港联网监管、舱单申报、进出境船舶联检、港航电子数据交换(港航EDI)等供通关监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整合通关监管、物流服务、网上交易和电子支付,与港澳及珠三角地区互联互通,信息互认,形成围绕口岸的枢纽服务能力。 (4) 建设综合物流服务平台 以高栏港为全市物流服务中心,搭建城市级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各物流园区建设园区特色的分平台,并与电子口岸、数字港口互通,推进物流信息与港澳及周边城市信息互通互认,推广RFID射频标签等技术应用,形成海陆空物流运输联动,与港澳及周边城市一体的珠江口西岸物流一体化服务基地,强化商品集散地功能。 2. 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 智慧的产业支撑是智慧**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向重点产业领域中的核心企业及其所处的价值链,建设产业服务聚合能力、公共创新支撑能力,打造吸引“三高一特”产业投资经营者在**投资经营的信息化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建设产业链协同、产业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聚合和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壮大本地智慧产业,助力**经济全面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 (1)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利用信息化科技提高生产力、促进信息化产业互相合作,开发创新科技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依托**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及精密仪器制造等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搭建面向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平台,为龙头企业服务的协作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平台,进一步深化生产经营活动与龙头企业的协同,形成围绕龙头企业的企业集聚效应。

 建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检测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技术成果公共服务平台、特色工业设计平台、质量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使中小企业合作伙伴通过B2B平台合作以降低经商成本,通过B2C平台为中小企业和用户的互动创造新的提供渠道,优化企业创新支撑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支持企业开展产业信息化和信息化人才培养服务,在企业登记注册、税收、办公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利用市场化手段形成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2) 建设智慧园区 利用横琴新区、高新区、高栏港经济区、保税区等区域开发,为智慧城市创新推进所提供的舞台。围绕横琴新区、高新区、高栏港经济区、保税区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打造高品质的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和系统,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在园区内的应用,建设管控智能化、生产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生态科技园区,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吸引吸引“三高一特”产业投资经营者优质企业入驻园区。 (3) 建设征信及电子商务平台 建设征信服务平台,整合银行、工商、税务、社保等部门信息,向企业和社会提供合法的征信信息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建设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支付平台、电子清结算系统,完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依托港口货物集散,推进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网上交易;加强与港澳电子商务合作,支持横琴建设珠三角区域电子商务中心。 (4) 推进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 整合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集散服务、酒店服务等服务资源,建设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信息资源库;建设旅游服务宣传推广系统,以吸引过境旅游者汇聚**为重点,强化**旅游服务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服务支撑平台,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依托,推动形成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参考国际先进的旅游信息网站和多媒体服务经验,以一站式、体验式、场景式服务模式建设**旅游宣传网站。 (5) 搭建金融服务支撑平台 围绕横琴新区建设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需求,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多币种业务发展需求,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功能齐全、效率优先、运行安全的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系统;支持建立金融信用网络,将金融信用网络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资金信用信息与基础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3. 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 智慧的城市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基础性的服务能力提升主题,也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在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中,重点强化城市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等环节中,突出服务引领、科学决策、快速响应等关键点,形成进阶的城市管理模式。 (1) 推进城市国土规划建设智能化 基于现有数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平台支撑能力,进一步更新完善地理信息数据,提高数据现势性,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GIS平台、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部件信息库等城市管理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城市三维互动分析系统、辅助决策三维仿真平台,引入多角度建模分析,实现立体化、智能化的城市三维推演与模拟,将城市感知空间从平面向三维立体化扩展,提升规划的科学性。 (2) 推进城市部件管理数字化 推进全市水、大气、噪声、排污点、污染源和重大危险品源的自动化监测建设,完善监控探头、传感器布点,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外网资源,配套自建与租用运营商网络相结合,完善环保监控基础通信网络,逐步建成城市区域无死角、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全覆盖的数据信息和视频信息实时采集综合环境监控网络;基于全市统一的公共GIS平台,构建包括城市环境监控、污染预警、排放管理、应急调度等于一体化的综合智能环保平台,增强城市环保能力;以“绿色发展”为原则,体现“生态环保”建设主题,突出生态建设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信息化标准,积极开展智能楼宇、智能小区等智慧化生活区域试点,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控与优化,将生态导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 深化数字城管建设 深化数字城管建设,将数字城管扩展到全市,基于全市统一的GIS公共平台,深化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应用,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定义“数字大城管”的技术标准和互动性,确保信息资源和流程的充分共享与协同,研究确定“数字大城管”覆盖的具体领域,推进城管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具体的、可测量的、易执行的、现实的和有时间表的“数字大城管”推进计划,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向“数字大城管”转变,将管理对象范围逐步扩大至所有城市部件和城市运行中的关键事件;加强政、民、企互动,借助社交网络等流行渠道协助处理城市管理事件并获取民众反馈,鼓励市民、社区参与城市管理,提升民众对城市环境的责任感,收集来自于社会的信息资源以支持城市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升城市管理的资源管理和调动效率;推动城管移动执法终端普及应用,提升执法效率,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4) 深化城市安全管理信息化 建设和完善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平台,完善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布点,大力推进公安、交管、安监、城管等部门视频监控摄像头和传输线路共享,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网;完善现有安监“一体系、三平台”信息化成果,打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安全生产多维度实时监控、危险自动分析预警、事故应急决策支持、应急处置协同联动;建设综治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综治信息化,建成市民参与、高效协同、精确管理、快速响应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平台,开展食品安全追溯,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举报等服务,保障群众饮食安全;面向公众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服务;建设城市地下管网、燃气安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地下管网、燃气供应高效、安全运行。 (5) 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建设和完善包括应急指挥、应急预案、技术支撑、物资保障、应急队伍、检测预警、恢复重建、培训和宣教系统在内的市应急管理平台;以市应急平台为最高平台,打通与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应急平台的联系,构建“1+N”的城市两级应急指挥调度体系,确保实现应急协同调度。 4. 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 智慧的政务服务是政府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示范性举措,将全面加强网上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提升政府“易商服务”水平,加快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1) 提升政府“易商服务”能力 结合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电子政务服务优化整合的实际,分析系统中积累的数据,找寻审批流程的优化方向,简化审批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并联审批、一站式审批、远程办公等技术优势,提升商事登记、项目审批等商事服务各流程环节的效率,全面加强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的可用性,促进政府“易商服务”服务水平。 (2) 电子政务服务优化整合 完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功能,打通各政府部门业务系统,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各政府部门电子化服务流程无缝隙贯通,强调政府网上公共服务可用性建设,改善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的使用体验;搭建政务综合办公平台,通过集群、虚拟化等技术手段,面向全市各政府部门内部用户提供满足部门个性化需求、可配置的涵盖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移动政务等功能的公共服务支撑,并以模板和构件的方式方便各部门自行配置,实现全市协同办公、协同公众服务;建立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或接入商用支付平台,提升企业和公众面向政府进行费用支付的便捷性;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移动互联网在符合法规条件下的快速、安全信息交互。 (3) 建设政务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决策支持平台,面向各部门提供数据资源整合、主题数据模型设计、报表定制、指标定制、数据挖掘、预警预测等基础性的智能政务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基础四库和各领域主题数据库,利用决策支持平台的定制分析、数据挖掘、预警预测等功能,深化开发面向各专题的决策分析类应用,实现对各级政府决策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建设政务绩效分析管理系统,对政府行政能力、工作绩效的整合数据进行评价,支撑行政管理和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5. 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 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三大重点,建立全面在线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提高获取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供的远程、无边界等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软环境。 (1)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复用电子政务外网,共享政务外网网络出口,在各级学校层面,租用电信运营商网络,完善市、区教育城域网,建设覆盖全市城乡、连接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城域网;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库和共享平台系统,针对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发在线的定制化教育服务应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移动教育、家长互动,以及数字图书馆等数字文化资源,丰富信息化教育手段,推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挑选试点学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为学校师生提供快捷、智能、安全的教学、校园生活、科研服务。 (2) 完善医疗卫生信息化 依托市政务网络及现有医疗卫生网络资源,租用电信运营商网络进行补充,建设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信息标准化先行,遵循卫生部相关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医疗卫生数据中心,搭建协同信息平台,推进数据共享交换;推广以社保卡(市民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一卡通应用;弥补当前急缺短板,优先推进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建设,依照卫生部要求完成卫生医疗影像信息数字化;推动居民健康档案普及,建立网络、手机等健康信息自主管理和服务渠道;拓展协同信息平台功能,全面推动病历诊疗信息联网跨院互认、一卡通预约挂号支付转诊等诊疗一体化工作,打造区域整合的预约挂号、电子病历、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便民医疗信息服务应用体系。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医院信息化、卫生行政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推动爱国卫生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宣传推广、疫情应急宣传指挥。 (3) 深化劳动社保信息化

 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以窗口、互联网、手机、家庭有线电视终端和公共场所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字化宣传和自助办理服务系统;基于公众服务中心数据整合,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职业培训、人力资源、社会救助联动的工作服务系统,实现医疗保障、人力资源智能评价优选和配置、养老服务、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智慧化支撑和服务提供。 (4)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推动智慧社区建设,鼓励电信运营商推进光纤入户;推动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站、流动人口管理站、社会福利组织等公共性服务机构可免费接入使用;鼓励商业企业整合提供订餐、订票、医护等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商业性智慧应用服务,促进社区服务的公共性服务与商业性服务和谐共存;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物业服务企业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门禁管理、停车管理、社区安全、环境卫生等全面智慧化的社区管理应用;支持和鼓励公共服务提供企业发展智能抄表、智能缴费等公用事业服务智能化应用。 6. 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 以文化服务为主线,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信息网上传播,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传承中的无边界传播渠道作用,培育和弘扬**精神,塑造和传播主流价值观。 (1) 推进文化资源管理和传播数字化 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与传播平台,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建设**文化资源库,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配合推动“培育和弘扬**精神”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数字电台、网络电视等多种传播形态,开展科普、文化卫生知识、本地历史和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和爱国主义宣传等数字化宣传推广工作。建设数字图书馆,广泛采集数字图书资源,开发数字图书馆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歌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建设配套,建设数字歌剧院、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发展网上文化事业。 采用资源置换、独家经营权等方式,充分调动商业媒体力量,建设公共场所电子大屏、社区电子宣传栏、公交车载移动传媒等文化宣传终端及传输网络,整合各文化历史与游乐休闲景点的网络和移动宣传站点,政府提供城市总体信息和基础信息,文化旅游组织提供优质的文化宣传内容,商业媒体提供宣传渠道,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中心。 从分利用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社会化渠道,建立文化宣传交流互动微博、主题论坛区、主题社交页面,在文化宣传推广中加强与市民和民间组织的互动,通过一站式公布天气、交通和空气污染信息,记录并公布民间社会救助团体信息、社区服务团体信息、公益组织信息、民间文体活动信息、商业和购物信息等形式,宣传社会正能量,倡导主流价值观。 (2) 规范虚拟空间交流秩序 建设网络身份认证公共平台,推动在网络系统中全局性身份认证;建立完善的虚拟社会法规和制度管理体系,加强虚拟社会空间管控,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规范虚拟社会各种组织自治,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全方位参与,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和净化。 (3) 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横琴文化创意区、南方文化产业园、斗门影视文化创意区等数字文化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搭建数字媒体渲染、网络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文化创意新型业态;建设数字文化创意版权管理服务系统,加强数字版权保护;组织网络沙龙、网上有奖竞猜、现场宣传推广会等互动性的文化产业宣传推广活动,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网络化和多渠道推广。 (三) 打造四大综合智慧服务渠道 1. 推广和深化市民卡应用 进一步完善市民卡支撑平台,发行推广支持社保、居住证、公积金、就诊、交通等多项公共服务的市民卡,实现社保卡、居住证卡、公积金卡、就诊卡、公共交通卡等多卡合一,并进一步延伸其功能覆盖范围;建设支持全市统一的账单信息呈递、交换、支付的市民卡统一付费平台,发展基于市民卡的小额支付业务,为市民提供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及电子商务服务三大类应用于一卡的便捷服务;在公共场所和服务提供场所建立市民卡服务一体机等服务交互终端,增强市民利用市民开展充值、查询等自助服务的便捷性。 2. 建设和完善网上办事大厅 以面向服务为导向,以界面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为技术路线,根据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的统一部署,建设和完善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分厅,推进各区分厅的建设和完善,向上做好**分厅与省网上办事大厅的对接,向下做好**分厅与市区分厅、部门分厅的衔接和整合;加快各有关单位审批、审核及服务事项的梳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办理事项库,加快审批、审核及服务事项全面网上办理;以方便公众和企业为导向,推进各项办事事项流程优化及再造,打通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服务流程,整合各部门网上信息和服务项目,不断改善企业和公众的使用体验,提升网上办事大厅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可用性,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高可用的“一站式”电子服务,形成“多个部门,一个政府”的服务模式。 3. 建设12345市民服务热线 建设统一呼叫中心,包括建设呼叫中心业务系统、呼叫中心知识库系统、呼叫中心运营管理系统等,整合现有城市非紧急类电话,打造12345政府服务热线,实现通过一个号码接入,7×24小时接听,受理各项咨询、建议、意见、投诉、举报和一般性求助,集中解答、转办、督办,了解社情民意,听取市民诉求和建言献策,为市民排忧解难;按照物理分离、逻辑集中的原则,打通12345和110后台,建立成员单位值班局长制度、创新领导机制、规范队伍管理,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110接警热线一体化运作。 4. 建设和推广市民网页、企业网页应用 围绕市民工作和生活,以市民需求为中心,建设实名制市民网页,作为市民的个性化信息门户,为市民提供政务信息发布、个人医疗卫生档案信息查询与咨询、网上办事、业务查询与咨询、办事进度查询、订阅信息、时事新闻、政民互动等个性化、定制化、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登记工作,制定实名认证机制,实现新生儿自入户登记时即开通市民网页,企业自工商登记注册时即开通企业网页;基于统一的市民网页后台数据信息,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App),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定制化、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并逐步向应用商城(App Store)发展,在遵守法律法规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向社会开放部分公共服务数据和能力,公益服务与商业运作相结合,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发展更加广泛的移动互联网应用(App)。 (四) 夯实智慧**信息基础设施 1. 建设智慧**云计算中心 建设智慧**云计算中心,作为**市政府部门的公共物理数据中心,原则上**市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集中在智慧**云计算中心进行托管。 沿用当前**市政务数据中心租用电信运营商机架进行托管的模式,根据**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管理与服务应用为引领的发展趋势和业务特点,智慧**云计算中心先期建设充分利用**市现有政务外网IT资源建设成果,开展系统性的资源整合,将具有共性的软硬件信息资源云化,打造信息资源池,建设高效、安全、环保的政务云计算数据中心,统筹政务计算资源配置服务和管理,形成智慧**云计算中心的基础;统筹建设认证平台、交换平台、统一通信平台、搜索平台、工作调度定制平台、应用中间件平台等电子政务云公共应用平台;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网上办事大厅、市民网页、企业网页等面向市民个性化服务的应用向智慧**云计算中心部署和迁移,提升服务提供能力;基于智慧**云计算中心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部署智慧**信息资源库及综合服务平台,发挥云计算的技术优势,确保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数据库的平稳、高效、安全运行。 在政府服务与管理领域云计算应用成效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扩容与升级智慧**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打造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及服务、应用即服务的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体系,面向区域的园区、行业与企业提提供云计算服务,发挥云计算的技术优势,以应用对接融合推进政府管理与服务业务与智慧城市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发展业务的对接融合,形成全面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云计算中心。 2.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按照市场需求驱动,适当超前的原则,引导**市电信运营商积极践行“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发展,不断提升城域网出口带宽,打造IP化、扁平化、宽带化、融合化,城镇化区域全覆盖,可管可控的绿色高性能光网络;推进3G网络完善,实现城乡高质量全覆盖,积极做好4G网络部署准备,接应国家4G牌照发放,争取4G网络率先在市内投入试商用,并在全国率先建成全覆盖的4G网络;深化城市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覆盖,实现基本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继续推进免费的**“政府WiFi通”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高速、泛在的移动网络接入服务;推进IPv6商用试点部署;进一步推进城市宽带接入建设,加强立法等政策引导和政府协调,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立法规范,推进光纤入小区、光纤入户,提升高速宽带普及率,实现光网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3.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建立三网融合地方法规制度,积极推进电信、广电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以终端融合与应用融合促进网络融合,逐步扩大三网融合试点广度和范围,发展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鼓励和支持三网融合相关的产品研发、市场培育和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相关规划,引导广电加快交互式高清数字电视改造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具备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 4. 支持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支撑电信运营商及其他有能力的企业,在横琴建设高水准的绿色数据中心,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计算、存储资源保障;创造条件,支撑绿色数据中心承接港澳及周边区域业务,形成区域信息汇集和处理的枢纽。 5. 统筹部署智慧城市物连感知网络 充分考虑**市各个领域对感知类型的需求,统筹规划全市的传感设施布局,政府管理应用类政府建设,市场经营类投资主体建设,统筹建设服务全局的信息感知网,以避免智慧领域之间同类感知设施重复建设为原则,充分考虑各类物联网的可扩展性以及感知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同时要考虑传感设备的兼容性和信息的标准化等因素,统筹建设若干张以通用感知手段为核心的市级感知网,包括统筹构建视频感知网,满足公共安全、交通、环保、城管等领域视频监控数据的采集需求;统筹构建GPS感知网,满足全市范围内对车辆、特殊物品、特定人群的GPS感知需求;统筹构建无线感知网,满足移动执法、移动查询、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移动应用的感知需求;统筹构建数字集群专网,满足铁道交通运输、公路交通、民航航运、公安消防以及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等业务的指挥、联络、调度等需求;统筹构建综合传感器网,满足水资源方面的压力、水位、水质感知,环境监测方面的污染源自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核与辐射监测感知等特定领域、特殊行业感知需求。 (五) 智慧**建设的演进路径 1. 演进策略 智慧**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其中基础性、结构性、预置能力性的建设内容,需要优先部署;如智慧**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完善,智慧**综合服务平台的能力预置等,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启动时,就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以确保在智慧城市建设不出现结构性瓶颈。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不断证明,从当地经济、社会热点领域切入,迅速取得阶段性成效,对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来看,智能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市民卡、网上办事大厅、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民网页、企业网页、地方电子口岸、征信管理等需求明确、又迫切、基础较好、易于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项目,是智慧**建设良好的切入点。 智慧**建设投入巨大,短期内集中上马,将对城市财政和产业发展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需要对各类需求作出科学的分析,有序推进。对信息资源库、综合服务平台等基础性、全局性的项目,需要突出重点,加大支撑力度;优先专注于市民卡、市民网页、企业网页等直接服务市民的综合性应用部署和推广;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领域的积极性,多渠道融资,支持各专业领域智慧能力的不断完善。 2. 演进路径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智慧能力的最终形成,一般会经历感知、交互和智慧化三大阶段,结合**智慧城市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六大主题的建设,**智慧城市的演进,可参照下表描述的路径。 主题 要素 阶段 全面感知 深度交互 智能服务 智慧的交通运输 交通网络 交通工具 物流 路网传感器部署 车载传感器部署 RFID标签部署 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 为交通管理者提供调度指挥决策支撑 为交通运输企业提供最佳运输方案 为车辆行人提供定制化的交通信息服务 智慧的产业支撑 重点产业 核心企业产业价值链交易 产业链的交互关系 产业公共服务的共性需求 区域商业主要利益方的链接 为企业定制服务交付方式 智慧的城市管理 城市部件 城市事件 部件库、城市传感器 城市综合指挥调度 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实时的城市运行状态 提供决策分析和预案 提供指挥调度能了和信息发布 智慧的政务服务 协同 政务服务的梳理与信息化 后台打通 数据同一 业务协同 为内部交互与外部服务对象提供全面在线服务 智慧的社会服务 便捷 个性化 关键社会服务的信息化 以公众或企业个体为索引的服务整合 为公众、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服务 智慧的文化传承 丰富 覆盖广泛 易获取 文化资源数字化 建设文化资源库和共享平台 多渠道的文化传播服务 智慧的服务渠道 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服务场所 服务载体 互联网入口、移动互联网入口、服务大厅、市民卡 服务的后台整合 各渠道均能提供全面、便捷、可定制、针对性的整合服务 智慧的基础设施 传感器网络 数据中心 云计算中心 IPv6 高带宽固定、移动网络 覆盖范围 容量 稳定性 分析能力 计算能力 智能分析

 根据上表对智慧**建设路径的描述,规划期内智慧**建设任务阶段分解如下表。

  主题 年度 2013-2015 2016-2018 2019-2020 智慧的交通运输 完成**ITS框架设计 启动路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电子车牌建设 启动“车联网”建设 启动智慧港口建设 启动地方电子口岸建设 启动综合物流平台建设 启动规划中列明的其他专业平台建设 启动面向客流物流的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启动智能交通决策支持平台建设 初步提供专项的交通信息查询服务 完善智能交通服务功能 完成地方电子口岸建设 基本完成智慧港口建设 基本完成综合物流平台建设,并与相关平台互通 智慧的产业支撑 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服务能力建设 确定试点产业园区,部署公共共享服务平台 启动征信与电子商务平台 启动智慧旅游 启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完成各重点平台的部署,并基本形成各重点产业的综合支撑能力 智慧的城市管理 部署城市部件库、城市综合传感器网络 完善全市统一的GIS服务能力 启动城市规划智能化项目 完善数字城管 启动应急指挥项目 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及数字城管应用 打通后台,推进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智能中心 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智能中心 智慧的政务服务 优化网上公共服务可用性 启动电子政务服务优化整合工作 进一步推进协同共享 初步建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 智慧的社会服务 完善医疗卫生信息化 启动智慧社区建设 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平台及系统 启动教育资源共享工作 建立市民个体的综合社会服务数据支持能力 基本形成面向公众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服务能力 智慧的文化传承 启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 启动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文化资源库和共享平台 基本形成**数字化文化传播的核心能力 智慧的服务渠道 建设完善网上办事大厅 启动市民卡功能整合与拓展 建设统一呼叫中心 建设、推广市民网页、企业网页 整合各渠道自身的后台服务,拓展服务功能 发展面向市民个体和家庭的综合渠道服务界面,实现多渠道综合覆盖,后台服务全面融合 智慧的基础设施 启动智慧**云计算中心建设 启动核心数据库整合工作 跟进国家IPv6试点 跟进移动互联网LTE或4G网络建设 初步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力 基本形成全面覆盖、实时感知、高度互联、智能分析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五、 保障机制和措施 (一)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落实智慧城市领导小组职责,明确智慧城市各重点领域推进工作的责任领导(建议由分管市领导直接担任)和责任单位,在各部门信息化队伍中组建智慧城市工作团队;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总体规划、年度实施方案、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决策研究工作,建立智慧城市工作协调推进机制、项目建设管理流程、制度和规范,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遵守经批准执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标准规范,必须共享交换数据,项目过程需符合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否者扣减该部门信息化建设经费,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决策必须经智慧城市领导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探索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升智慧城市直接协调管理的层级,明确首席信息官(CIO)由市政府信息化分管领导担任, 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中需要跨部门协作的重点项目,并可根据需要发起和组织智慧城市领导小组会议,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形成跨部门、跨层次、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智慧城市领导小组下设智慧城市工作小组,明确信息化办公室为牵头部门,并承接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智慧城市工作小组受政府首席信息官(CIO)的领导,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中的日常协调工作,负责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技术归口审核,负责承接跨部门的综合支撑平台的牵头建设和运营管理。 (二) 健全标准政策法规 加快制定《**市信息化条例》、《**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智慧**建设提供法规制度保障;针对智慧**建设涉及的各行业,成立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的技术工作小组,遵守国家和广东省的上位规范、制度、体系、编制,加快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共享交换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技术架构、跨部门信息协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出台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并指定责任部门负责更新完善,以规范智慧城市建设,减少技术和流程障碍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信息壁垒。 (三) 创新投资融资模式 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并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运营和管理,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针对重大项目,研究引入民间资本组建投资基金、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开展银行结构化融资等融资建设方式,降低短期对财政直接投资的依赖;加大财政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加大对各部门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活动,杜绝违规操作,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积极申请国家部委智慧城市专项建设资金支持。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人才库和专家库,开展专业人才登记备案,推进信息化人才规范化管理;与院校、认证机构开展合作,引进信息化技能培训资源,规范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和使用;实施信息化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在高校开设脱产和在职硕士研究生班,每年培养高层次领导人才、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00名,通过工作交流、专家讲座、经验研讨等方式,每年培养基层信息化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000名,依托企业和社区,开展信息化使用技能脱盲义务培训,每年脱盲10000人;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项目,落实人才待遇、子女入学、住房、家属就业等优惠条件,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扶持和鼓励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高端服务业,在税收优惠、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市场化的信息化人力培养良性循环。 (五)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根据智慧**关键指标体系,加大智慧城市建设考核力度,检查和督促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把智慧城市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和领导班子考核;考虑到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正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强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外部可比性,寻找差距和短板,修正发展方向,智慧**建设绩效的评估通过引入评估评比机制,建立智慧**发展论坛,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根据不同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建立**智慧城市绩效评估体系,分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绩效情况进行评估,发布评估信息和白皮书,为智慧城市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 建立动态优化机制

  关注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以年度为小周期,以阶段为大周期,定期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及建设成效,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动态调整智慧**的建设内容和具体指标,以确保智慧**建设适应信息技术演进趋势,始终保持一流的水准。 (七) 加强技术保障支撑 聘请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科研机构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权威专家、学者组建**市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并就六大主题领域分设各领域专家委员会,在智慧城市规划制定、重大事项决议等环节的论证审议中,作为智囊团为智慧城市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有力的“外脑”支撑;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城市、可比城市、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针对**实际情况,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 (八) 加强互动沟通交流 通过智慧城市发展论坛、智慧**白皮书、智慧城市宣传片等手段,加强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指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和智慧城市主要建设者—企业,使各参与者充分了解智慧**建设的目标和内涵,以及各自在建设中的角色和分工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促进政企合作实现发展目标,让社会充分参与其中,可以减少盲目建设的风险;建立智慧城市需求调研及使用满意度调研机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监督者和受益人—市民,建立互动沟通模式,充分听取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取得公众对政府城市发展目标和模式的认同,并建立有效的政民互动渠道,随时了解民意,确保智慧城市以人为本,服务人民。 (九)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开辟专栏、专版、专题,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案例,加大对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和示范应用的宣传报道力度;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智慧城市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科技素养和智慧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公众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各单位积极配合市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社区居民推广智慧城市的各项应用,让居民亲身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捷,使市民了解、接受、适应直至习惯智慧生活,提高群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十)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以原有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规划为基础,构建智慧**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对智慧城市关键数据和业务系统集中进行灾备;加快建设**市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测软硬件基础设施与监测平台,以政府重要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安全监控为重点,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信息安全威胁;推进制定**市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管理办法与制度以及信息安全预警预案,以政府主导的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风险定期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通过抽样评估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检查。 六、 重点工程 (一) 智慧**信息资源库建设 建设目标:广泛抽取、重组现有信息资源,搭建包括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业务数据库、公共服务数据库在内的**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积累和沉淀城市数据,开展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各项智慧应用开发部署提供统一、准确、及时更新的信息资源。 建设内容:建设和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重点优化提升现有基础数据库,完善以身份证和社保号为统一标识的常住人口信息库,基于现有地理信息平台和地理信息数据,推进数据更新维护,建成全市全覆盖的1﹕2000底图数据,统一全市GIS底图,并进一步开放GIS的支撑能力,供各应用领域调用,支持各业务领域开发专业应用图层;以主城区和新建城区为重点,普查和构建包括城市建筑物、地下管线、市政设施等在内的城市部件库。建设公共业务数据库,规范流程,统一标准,建设信息采集、更新、维护体系,建立跨部门的专业信息采集能力,从各行业业务系统广泛抽取、加工各业务领域业务数据,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库数据资源;建设公共服务数据库,对公共基础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清洗,重点形成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几个当前需求迫切的专题应用资源库。 运营模式:由政府出资建设,指定责任部门负责协调信息资源库的数据更新和维护,按照权限向各政府部门免费开放使用。 (二) 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搭建支撑智慧**信息和服务全面集成和共享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城市各部分的数据、功能等各种信息和服务的集成和共享,便捷组装各项智慧应用。 建设内容:基于**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的核心模块与功能,加快建设智慧**公共信息平台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门户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支撑数据、运维管理服务系统等核心子系统,快速构建起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基本框架,支撑智慧**信息资源库的数据构建和整合开发。建设信息资源数据交换体系,提供覆盖整个智慧**信息资源库、灵活便捷可拓展的跨域数据交互与共享能力;优先推进交通运输服务、城市管理服务、公众生活服务、城市应急指挥等当前需求迫切领域的服务力搭建;部署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依托智慧**信息资源库,对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挖掘,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城市管理信息资源、社会民生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等的实时处理、灵活配置和智能分析。 运营模式:由政府出资建设,指定责任部门负责管理维护,按照权限向各政府部门免费开放使用。 (三) 智慧**云计算中心建设 建设目标:打造全市统一管理的电子政务云,实现电子政务共性软硬件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应用和统一管理,实现信息中心基础平台节能、减排、高效、共享;支持运营商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面向区域的园区、行业、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为智慧**建设提供绿色、高效、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为智慧**应用建设提供支撑。 建设内容:将全市具有共性的软硬件信息资源云化,形成信息资源池,建设政务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各电子政务系统共性软硬件共享,按需申请计算和存储能力,对云端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按需分配资源,实现政务IT资源统一配置,提升资源集约化有效利用;建设政务云认证平台、交换平台、统一通信平台、搜索平台、工作调度定制平台、应用中间件平台等电子政务云公共应用平台;基于政务云部署智慧**信息资源库和综合服务平台以及跨部门、综合性政务应用,实现通过政务云平台内部信息驱动引擎,实现不同电子政务系统间的信息整合、交换、共享和政务工作协同,打通业务并联处理和一站式服务的瓶颈。支持电信运营商建设云计算中心,发挥政府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打造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及服务、应用即服务的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体系,面向区域的园区、行业与企业提提供云计算服务。 运营模式:政府出资建设,基础部分选择运营商IDC机房托管,基础设施部分由运营商进行运维管理,政务云平台运营部分指定责任部门负责运营管理。 (四) 市民卡推广和深化工程 建设目标:建设和推广使用多卡合一、一卡多能、全市通用的市民卡。 建设内容:完善市民卡支撑平台,推广支持社保、居住证、公积金、医院就诊、交通等多项公共服务的市民卡,实现社保卡、居住证卡、公积金卡、医院就诊卡、公共交通卡和图书借阅卡等多卡合一;建设支持全市统一的账单信息呈递、交换、支付的市民卡统一付费平台,发展基于市民卡的小额支付业务,为市民提供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及电子商务服务三大类应用于一卡的便捷服务;建立市民卡服务体系,包括网上服务、电话服务、电信服务等,为市民使用市民卡提供保障;大力推进市民卡普及,到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 运营模式:前期政府统筹进行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后期可引入第三方企业,基于依法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提供智慧化增值服务,实现商业化运作。 (五) 智慧交互渠道建设 建设目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整合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设和推广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应用,打造全市统一、便捷的立体化智慧城市服务渠道,实现市民、企业通过多个服务渠道便捷获取统一的服务。 建设内容:(1)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按照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的规范和工作部署,加快建设和完善**分厅支撑平台、网站平台、通用审批系统等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和系统,加快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市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事项库,推进所有应进政府部门、所有应进事项全面网上办理;打通网上办事大厅平台系统与各政府部门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真正整合各部门网上信息和服务项目,确实打通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服务流程,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2)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设:建设呼叫中心业务系统、呼叫中心知识库系统、呼叫中心运营管理系统呼叫中心基础平台系统,整合现有城市非紧急类电话,打造整合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7×24小时接听,受理各项咨询、建议、意见、投诉、举报和一般性求助,集中解答、转办、督办;打通12345与110后台系统,建立成员单位值班局长制度、创新领导机制、规范队伍管理,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110接警热线一体化运作;(3)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建设和推广:建设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支撑平台和网站平台,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政务信息发布、个人医疗卫生档案信息查询与咨询、网上办事、业务查询与咨询、办事进度查询、订阅信息、时事新闻、政民互动等个性化、一站式服务;加建立实名认证机制,推进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整合登记及实名认证,不断提升覆盖率和认证率,并实现新生儿自入户登记时即开通市民网页,企业自工商登记注册时即开通企业网页;基于统一的市民网页、企业网页后台信息,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App),实现市民网页、企业网页移动化;完善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支撑平台,推进市民网页、企业网页移动互联网应用(App)向应用商城(App Store)发展,吸纳社会开发的移动互联网应用(App)。 基于智慧**信息资源库和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网上办事大厅平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交换通道,确保网上办事大厅、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民网页、企业网页服务信息互通、服务业务联动,实现市民、企业通过三个渠道获取一致的服务。

 运营模式:(1)网上办事大厅由政府出资建设运营管理;(2)12345市民服务热线在政府监督管理下,采用自建自营或直接服务外包模式,由社会第三方运营;(3)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公益性部分由政府建设运营,后期针对非公益性的增值服务,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发相应的应用并商业化运作。 (六) 智能交通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建设和完善智能交通系统(ITS)传数据采集网络,搭建智能交通信息平台,构建枢纽客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若干面向应用服务的二级平台,构建**城市与区域相结合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架构。 建设内容:统筹建设智能交通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及各类传感终端,打造交通传感网络;建设集中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作为全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一级平台,集中和汇总和整合处理各类交通运输信息,支撑其他智慧交通系统二级平台的信息交换共享;建设支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枢纽客流物流运输应用的枢纽客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撑具备车流预判和道路车流智能控制能力和全面覆盖的交通信号灯联网智能控制功能的道路交通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建设支撑交通安全与车辆安全管理的交通安全与车辆安全平台;建设支撑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的公共交通管理平台;建设支撑出行规划、信息发布、停车诱导、出租车电召等交通信息服务应用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撑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的政府决策支持平台。 运营模式:交通管理部分由政府出资建设,交通管理部门使用和管理;交通信息服务部分建议通过广告加载等商业模型创新的方式,政府出资引导,社会投资建设运营。 (七) 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建设目标:建设市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建成与各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系统对接的市应急管理系统,形成“1+N”的两级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体系,支撑全市应急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协同”的应急流程对接与工作协同。 建设内容:建设应急指挥调度基础平台,包括基础通信网络、数据中心、GIS平台、指挥中心硬件设施;建设信息采集系统,广泛采集气象、水务、防汛、地震、农林、民政、供水、供电、犯罪案件分布、区域居民特征等应急数据;建设风险评估和隐患分析系统;建设预案管理系统,在紧急状态下预案自动生成;建设预测预警和综合研判系统,建立预测模型,对应急事件及时预警;建设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打通与各政府部门应急系统的联系,实现对全市应急资源及处置的综合协调和指挥调度;建设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对全市救援物资、设备、避难场所实施管理。 运营模式:政府出资建设,应急管理部门使用和管理。 (八) 电子口岸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建成具有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陆和“一站式”服务等功能,集通关监管、物流服务、网上交易和电子支付为一体,与珠三角地区电子口岸平台互联互通的**市“单一窗口”工程。 建设内容:建设电子口岸基础系统,为应用系统提供支撑服务,包括建设数据交换中心、门户网站、统一用户权限管理、同城异地容灾系统;建设供通关监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通关监管方面的跨部门综合信息化共享数据库、报关报检(一次申报)、关检港联网监管(一次查验和一次放行)、舱单申报、进出境船舶联检等系统,物流服务方面的物流状况综合信息系库系统、港航电子数据交换(港航EDI)等系统,以及网上交易和电子支付应用。 运营模式:建议前期可采用“政府投资、企业经营、财政扶持”的模式,待到市场培育成熟、外贸总量达到合适规模时,取消财政补贴,实行市场化运作。 (九) 智慧旅游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建成集旅游市场监管、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旅游目的地及集散服务于一体的旅游信息化体系,为旅游者提供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提供旅游“一站式”整合服务。 建设内容:建设旅游行业监管平台,包括整合旅游公益服务网站、热线等载体,畅通旅游者监管投诉渠道,制定旅游服务企业信用评定标准,采集评价数据定期发布,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整合包括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集散服务、酒店服务等服务资源,形成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信息资源库,构建旅游综合服务及宣传推广支持平台,开发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应用,面向旅游者提供旅游综合信息服务;针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数字景区,便捷景区管理和游客服务。 运营模式:旅游市场监管平台由政府出资建设,旅游主管部门使用和管理;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议引入社会第三方投资建设,市场化运营;数字景区由景区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十) 智慧社区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以新建社区同步建设为主,选择基础设施水平较好,社区管理水平和物业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政府引导,采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在土地出让、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撑,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或社会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基本公益性服务与商业增值性服务相结合,构建智慧社区运营生态。 建设内容:规范小区通信配套建设,协调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的关系,确保建立光纤入户的基础通信能力;政府加强引导和协调,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或社会企业投资搭建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基本公益性服务方面,推进社区居委会、流管站、社区卫生站、社会福利组织等公共性服务机构免费入驻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引导投资企业整合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订餐、订票、医护等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开展商业性服务,形成一定的盈利空间,补偿基本公益性服务的成本,逐步形成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导模式、物业服务企业主导模式、社会第三方运营公司主导模式的几个社区服务云,支撑全市智慧社区复制推广,形成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打造社区服务的典范;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物业服务企业推进智能建筑、智能小区建设和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小区节能减排、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物业服务等方面形成高科技应用示范的典范;推进市民卡服务终端、文化传承传播终端等社会公共服务和居民娱乐文化生活服务终端在社区设点。 运营模式:政府政策引导和各方利益协调,以商业运营盈利补偿基本公益服务的模式,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第三方智慧社区运营企业投资建设运营。 (十一) 智慧园区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重点围绕横琴新区、高新区、高栏港经济区、保税区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在园区内的应用,建设管控智能化、生产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生态科技园区,提升园区服务功能。 建设内容:建设高速泛在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搭建园区服务云,根据园区特点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在超级计算、海量存储、开发测试等方面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SaaS平台,提供企业门户、企业OA、CRM、ERP等IT应用,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建设园区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园区安全保卫、环境监测、能耗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控制;建设园区便民服务终端、园区“一卡通”系统、数字内容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提供高品质、人性化的生活服务环境。 运营模式:以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运营方式,引进第三方服务公司,与园区管理部门合作协调,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种有偿增值服务。 (十二) 安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打造安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安全生产多维度实时监控、危险自动分析预警、事故应急决策支持、应急处置协同联动。 建设内容:依托安监现有“一体系、三平台”信息化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体系,整合提升现有平台系统,统一监管对象名录,推进与公安、消防、卫生、人力等相关部门相关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广泛采集安全生产监管和服务对象监控数据,打造纵向覆盖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横向与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安监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安全生产行业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对重点监管对象生产诸环节的管理与监控,全面监测各类事故运行,实现与相关部门协同,自动查验生产设备、人员、操作的安监合规性,实现安全隐患自动预警;作为全市安全生产监管跨行业、跨部门的业务联动平台,统筹全市安全生产相关部门的联动业务;作为安全生产决策支持平台,支撑安全生产统计、评估、分析、考核,基于数据统计分析,支撑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决策和安全生产隐患处理决策。 运营模式:政府出资建设,安监部门使用和管理。 附件:智慧**关键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目标 属性 一、基础网络 1.网络传输 (1)网络接入速率能力 家庭300兆,商务楼宇1000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10千兆 预期性 (2)无线网络覆盖率 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全覆盖 预期性 2.网络接入 (3)家庭宽带普及率 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5%,城市区域光纤入户率达到70%以上 预期性 (4)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接入率 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接入率达到90%以上 预期性 二、数据建设 3.数据库建设 (5)基础空间数据库 1:500、1:2000公共GIS底图全覆盖 约束性 (6)人口基础数据库 户籍及流动人口入库率≥95%,数据动态更新 约束性 (6)法人基础数据库 注册法人入库率≥95%,数据动态更新 约束性 (7)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 指标体系100%覆盖国家统计指标 约束性 (8)城市建筑物数据库 城镇化区域建筑物部件化率≥80%,并入库管理,数据动态采集更新 约束性 4.数据交换 (9)综合支撑平台接入率 90%以上政府部门接入**智慧城市综合支撑平台 约束性 三、智慧的交通运输 5.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 (10) 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覆盖率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约束性 6.城市交通管理与服务 (11) 全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综合监控比例 达到95%以上 约束性 (12) 交通信号灯联网控制 城市核心城区交通信号灯100%联网控制 约束性 (13)网络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实现率 手机移动终端、停车场站诱导屏等多模式交通信息服务实现率达到100% 约束性 (14)交通系统效率提升率 城市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提高30% 预期性 7.公共交通 (15)智能公交运营调度的覆盖率 达到100% 约束性 (16)公交站牌电子化率 主要公交站点和站场站牌电子化达到70%以上 约束性 四、智慧的产业支撑 8.企业网络运营 (17)使用电子商务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 达到50%以上 预期性 (18)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 80%以上 预期性 9.企业创新发展 (19)企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达到0.5%左右 预期性 (20)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 达到80% 约束性 10.旅游服务智能化 (21)旅游星级饭店能够提供在线预订服务比例 100% 预期性 (22)旅游景点提供智能服务的比例 80% 预期性 五、智慧的城市管理 11.城市规划管理 (23)数字化城市规划应用率 道路交通、城市景观、建筑物100%基于城市规划“一张图”、“三规合一”进行推演和管理 约束性 12.城市运行管理 (24)地下管线数字化率 水、电、气、通信、排污地下管线数字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约束性 (25)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率 城市化区域城市和社会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数字城管实现100%过程监管、100%问题上报 约束性 13.城市安全监管 (26)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网络监管覆盖率 基本实现100%覆盖 约束性 (27)重点单位的消防智能监控网络覆盖率 达到95%左右 约束性 15.城市环境监管 (28)环境智能在线监测率 达到95%以上 约束性 (29)建筑能耗智能监测率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智能监测率达到95%以上。 约束性 六、智慧政务的服务 16.政府公共服务的整合 (30)政务信息网上公开 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实现100%在网上查询 约束性 (31)行政审批及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 100%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可全流程在线办理的比例达到60%以上 约束性 (32)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比例 达到80%以上 约束性 17.信息资源的利用 (33)行政服务事项网络监察率 达到95%以上 约束性 (34)基层政务数据统一采集率 达到90%以上 约束性 (35)部门数据共享与需求比例 达到90%以上 约束性 (36)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提供量 达到30%左右 约束性 七、智慧的社会服务 18.公共服务电子化 (37)常住人口市民卡覆盖率 达到98%以上 约束性 (38)通过市民网页提供的服务比例 达到90%以上 约束性 (39)愿意拥有健康档案的常住人口的建档率 达到95%以上 约束性 19.市民生活数字化 (40)智慧社区建设率 城市区域建成智慧社区的比例达到30%左右 约束性 八、智慧的文化传承 20.数字化文化传播 (41)数字化文化传播渠道人群覆盖 覆盖80%以上身在**的人群 约束性 (42)文化资源数字化 城市重要文化载体可数字化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数字化文化资源上网率达到90% 约束性

 

推荐访问: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 智慧
上一篇:20**年第一学期教师业务学习安排_
下一篇: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方案_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