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单元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Word含答案

来源:银行招聘 发布时间:2020-10-19 点击:

  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事实上一个人以不同的身份说话,对不同的人说话,在不同的环境中说话,在不同的条件下说话,其表达形式都可能很不一样,因此理解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中的话,也就会有所不同,这些就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1.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万章上》 赏读:孟子说:“孝子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超过拿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2.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赏读:孟子说:“生命是我喜欢的,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都要的话,我可以牺牲生命而选取义。” 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赏读:(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

 接收·接受 都有“收取”的意思。“接收”指收取行为发起者的东西,处于主动地位,其对象通常是具体的。如“接收来稿”。“接受”指被动的收取行为,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接受礼物”。

 例句 1:他接收了这份邮件。

 例句 2:我们要接受新思想。

 生机勃勃·生气勃勃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生气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

  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前者形容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不用于形容人;后者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例句 1:青草绿了,花儿笑了,大树直起腰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例句 2:生活中最主要的仍然是那些向上的,生气勃勃、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带有极大想象的东西。

 知识卡片 历史的巧合 公元前 200 年前后,项羽率五万楚军救援被秦将章邯围攻的巨鹿。他统帅军队火烧营垒,只携带了三天的干粮,渡河后把船沉入河底,以此向士卒表示要决一死战的意志。这之后的公元前 49 年,在遥远的欧洲,凯撒大帝率部队渡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舟,以示其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历史的巧合也带来了语言的对应,英语习语“burn one’s boat”和汉语成语“破釜沉舟”的意义非常贴近,几乎可以等价互译。这样的巧合还有很多,比如英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汉语的“花钱如流水”,英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汉语的“一箭双雕”等。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英汉习语都有这样的巧合呢?大家不妨试着翻译下面这两个习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eat one’s words”。乍一看,这两个英文习语也恰好和汉语里的某些习语对应,可谓无巧不成书。比如有人把“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翻译成“对牛弹琴”,似乎两者都有“把好东西给不能欣赏的人欣赏”的意思,而且“猪”和“牛”都是不懂事的牲畜,比喻没有欣赏能力的人,对应应该是十分自然的。还有人把“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翻译成“明珠暗投”,这样的对译似乎更严整。英语习语用“pearl”指“有价值的东西”,而“pearl”的汉语意思恰好是“珠”,“cast”的动作又恰与“投”的动作一致,对应起来岂不是很简单吗?而“eat one’s words”似乎也很容易翻译, “eat”即汉语的“吃”, “words”即汉语的“言”,这不就是汉语的词“食言”或汉语的成语“食言而肥”吗? 其实,不同语言的习语都承载了民族的文化信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英汉习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巧合”呢?上面说的这些翻译中就有许多的“错解”和“谬误”。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对牛弹琴”尽管意义上有相近之处,但却并不完全等同。它们虽然都有“把好东西给不能欣赏的人欣赏”的含义,但是“对牛弹琴”还用以讥笑说话人不

  看对象。不过,尽管“对牛弹琴”有一定贬义,在语句的感情程度上却反而比“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要轻。钱歌川先生对此有一段评论:“你以贵重的珍珠投猪,它不但不知感激,反而要来咬你,等于是‘以怨报德’。中国的成语‘对牛弹琴’,意思就轻得多了,因为牛虽不能欣赏美丽的乐曲,但它并不会对弹琴的人进攻呢。”而用“明珠暗投”来对译“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表面上看似乎也不无道理,其实也不然:英语中的“pearl”一般用来指事物,而汉语习语中的“明珠”则主要指有才能的人,此“珠”非彼“珠”,两个习语也是根本不对应的。

 至于“食言而肥”和“eat one’s words”,表面上形近意近,所以非常迷惑人。毛泽东曾著文说:“蒋先生不但食言而肥,而且还派遣四五十万军队包围边区,实行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欲置边区人民和八路军后方守留机关于死地而后快。”这是说蒋介石原先同意建立陕甘宁边区,后来言而无信,不履行诺言,而且还采取敌对行动。曾经有人把这段话翻译成“Now Mr.Chiang Kaishek has not only eaten his words,but he has gone so far as to……”。这个表面看来天衣无缝的翻译事实上却是个很大的错误。“eat one’s words”很容易和“食言”对应起来,可是这个英语习语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前言有失”,而且还带有“羞惭地、不光彩地认错”的感情,这和汉语“食言”所指的“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的意思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当然也不适用于说明蒋介石的所作所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文约旨博、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由于习语受文化制约,所以像“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这样基本等价的习语并不是很多见的,英汉的习语一般是半对应或不对应的,有很多习语是根本无法翻译的。所以巧合毕竟只能是“巧合”。

 预习作业 1.汉语的称谓语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其中有很多敬辞、谦辞。请看下面这些称谓词语,说说它们的意义。

 ①敬辞(含有恭敬口吻的词语,它的指向是对方):

 海涵,令尊,令堂,令嗣,贤契,台甫,台端 ②谦辞(含有谦虚口吻的词语,它的指向是己方):

 家严,豚子,拙荆,不佞,忝列,后进,拙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海涵:敬辞,大度包容(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嗣:尊称对方的子女。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②家严: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豚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拙荆:旧时谦辞,称自己的妻子。不佞:表示没有才能,旧时用作“我”的谦称。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后进:谦辞,表示学识和资历较浅的人。拙作:谦辞,称自己的作品。

 2.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

 ①初次见面说________

 ②好久不见说________ ③请人批评说________

 ④求人原谅说________ ⑤求人帮忙说________

 ⑥求给方便说________ ⑦麻烦别人说________

 ⑧向人祝贺说________ ⑨求人看稿说________

 ⑩求人解答说________ ○11 求人指点说________

 ○ 12 托人办事说________ 答案 ①久仰 ②久违 ③指点 ④见谅 ⑤劳烦 ⑥劳驾 ⑦烦劳、费心 ⑧恭喜 ⑨斧正 ⑩赐教 ○11 请教 ○ 12 拜托 3.看看下面这些英语习语或格言,试着说出它们的中文意思。

 ①go Dutch

  ②black case work ③put on airs

  ④I’ll eat my hat ⑤given cold-shoulder

 ⑥dog packs ⑦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⑧Every dog has his day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英语习语和格言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解。

 答案 ①go Dutch(AA 制,公平对待) ②black case work(暗箱操作) ③put on airs(摆架子) ④I’ll eat my hat(假如……,我情愿受罚) ⑤given cold-shoulder(吃闭门羹)⑥dog packs(狗仔队) ⑦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赤贫,一贫如洗) ⑧Every dog has his day(总有出头之日) 4.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绝佳的七言绝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但如果把它翻译成英文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已经有两位学者做过这样的工作,请看下面的译文,

  分析两者的异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A Farewell to Meng Haoran On His Way to Yangzhou By Li Bai,translated by Bynner You have left me behind,old friend,a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On your way to visit Yangzhou in the misty month of flowers; Your sail,a single shadow,becomes one with the blue sky. Till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on its way to heaven. ②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By Li Bai,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许渊冲)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Yangzhou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①篇译文是外国学者 Bynner 翻译的,第②篇译文是我国学者许渊冲教授翻译的。从语言的表现力来讲,两者没有太大差别。而译作的差别就来自于翻译者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唐诗的理解。这两首译作抛开用词上的不同,有几处意译的不同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对“烟花三月”的翻译。“烟花三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描写江南春天景象的词汇。江南春季多雨,万物苏醒的一片春意多掩盖在朦胧的雨雾之中。而 Bynner 用了“in the misty month of flowers”,也就是说“在雨雾时节的花”。虽然翻译也很传神,但并没有了解这一词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而许渊冲教授翻译成“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既点明了春天,又展现了春天的景象。虽然抛弃了“雨雾”这一意象,但对于“烟花三月”的实际含义把握得更准确。二是对“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孤零零一条船的影子消失在天边”。Bynner 的翻译是“Your sail,a single shadow,becomes one with the blue sky”(你的船,孤独的影子和碧空成为一体)。许渊冲教授的翻译是“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你的船渐渐消失在无垠的碧空)。两段翻译都很得唐诗的神韵,都以

  自然景象来反映离别的愁绪。但 Bynner 的翻译从字面看更贴近原句,许渊冲的翻译虽然没有出现“孤帆”,但是整句却生动地描绘出孤舟远去的景象。而且许译中用“the boundless blue sky”来翻译“碧空”是符合中国人的认识的。三是对“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翻译。这句话是说“只看到滚滚的长江向天边流去”。Bynner 的翻译是“Till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on its way to heaven”(现在我只能看到长江向天上流去)。许渊冲教授的翻译是“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在那里我只能看到滚滚的长江流淌)。Bynner 的翻译的确在字面上非常准确。但是“唯见长江天际流”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形成的景象,是船已经远去了,只看见滔滔的长江水向远处流去。从这个角度来看,许教授的翻译是更简洁更准确的。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西方人在翻译时,理解过于直白。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就更注重神韵的把握。

 一、问题讨论 1.语言与民族精神有何关系? 提示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每一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并且把她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

 2.语言与民族文化有何关系? 提示 从语言看民族文化:通过文字和词语,可以发现早期民族文化的痕迹。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了解文献所记载的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民族文化看语言: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上表现最为明显,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词语。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也很明显。

 二、知识结构 语言和文化 语言与民族精神从语言看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看语言 三、相关知识 高考对联题的命题方式 1.情境式 题型示例:在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二的历史性突破。请你据此拟一副对联。

  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要求考生结合“得体”这一考点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

 提示 凯歌高奏龙腾伦敦;捷报频传狮醒东方。

 2.概括式 题型示例:用对联形式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

 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本剑、李斯睿、冷爽报道:2012 年伦敦奥运会内地金牌运动员代表团 24日中午抵达香港国际机场,展开为期 3 天的访问活动。根据行程安排,奥运金牌代表团今天上午兵分三路,林丹、张继科到伊馆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的示范表演;吴敏霞到九龙游泳池参加跳水表演;还有一批运动员将与香港青少年进行交流。

 提示 奥运冠军抵达香港 体育健儿分头表演 3.话题式 题型示例:请你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任意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种话题式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了一个话题,而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都能得以展个性,显才情,见灵气。

 提示 勤学——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立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组合式 题型示例: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位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烟尘誓扫还金阙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派开南宋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这种题型将相关的文学常识、语言连贯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性较高。要正确把这些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先要判断对联所写的是谁。把陆游的生平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和试题所提供的短语相对照,可知对联写的是陆游。然后根据语言连贯及对联上联和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等特点加以组合。

 提示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5.调整式

  题型示例: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这种题型既测试了对联的相关知识,又测试了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等考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对这 5 个句子的外部顺序进行调整,即调整为: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其次,上联“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为顶真修辞格,故下联也应作如下调整: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最后,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为: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吃”里的文化 中国的“吃”举世闻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人们对“吃、喝”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引申或比喻。汉语中与“吃”有关的词语和用法远远不止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例如:“油嘴滑舌”表示说话油滑;“茶壶里煮饺子”表示心里有数;“鸡蛋里挑骨头”表示故意找毛病;“小菜一碟”表示轻而易举;“乱成一锅粥”表示十分混乱;“泡汤了”表示事情失败了;“半瓶子醋”表示一知半解;“露馅”表示阴谋败露;“包子有馅不在褶上”表示有真本事不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表示心太急办不成好事等等。

推荐访问:入乡问俗 语言文字 第四节
上一篇:党员党史知识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四川政府采购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人民法院业务装备采购项目(二次)公开招标采购公告6549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