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开题报告

来源:教师招聘 发布时间:2020-09-12 点击:

 弱势群体开题报告

 篇一:法学论文开题报告,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xxxx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开题报告,范例

  篇一:开题报告范文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二:开题报告例文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

  所在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年 级XX级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学生姓名 张 新 峰

  指导教师聂 应 德 教授

  XX 年3月9 日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弱势群体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XX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XX年主要经济工作重点之一。这充分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应当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既是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构建“和谐社会”并非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它涉及的面非常宽泛,需要走很长的路、做很多的事、解决很多的社会问题。

 弱者和强者的对抗是贯穿整个生存竞争的永恒主题。在自然界,竞争的结果是弱肉强食。然而与此不同,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除竞争外,还弥漫着浓重的“类”的情怀,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中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的存在虽然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如果放任弱势群体源源不断地产生,将会使社会成员对社会公正等基本价值理念产生消极的认识,会认为转型社会是个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根据社会学理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视指向也可能扩散。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隐患。

  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可以说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权的社会,而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状况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可以得到起码维护的公平社会。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弱势群体的权利如果得不到切实保障,社会秩序将会遭遇到稳定、信任、共识与认同等多方面的危机。特别是在当前依法治国、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中,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其处境的改善与权利的维护,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因为权利被弱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所以笔者选择《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弱势群体的

  研究》作为本人的论文题目。

  2、选题意义

  现阶段,随着社会利益结构层面上的大幅度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程度的加大,中国的社会问题就其总体表现而言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主要群体如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当中的大量成员的基本生存生计陷入困境,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化趋势。

  而社会和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表现为社会各种关系相互搏弈所达成的一种双赢或者多赢的结局。它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各种关系的高度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它需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存,既要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又要使得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既要促进宏观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又要培育微观社会的和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与平等,因为这是保持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基本体现。然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问题更加严重,这一群体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要平等地保障每一个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权利,但是相比之下,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把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已经提到我们面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应“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弱势群体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一种不公正,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相悖的。在任何一个社会,“不平等及其加剧的趋势成为对发展的限制与障碍的复合体”。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动向;1、国内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动向

  弱势群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更为凸显。我国目前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化时期,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可谓非常突出,并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国内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关注,“九五”期间,有关弱势群体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大都局限于从社会阶层、城市以及农村贫困的角度进行介入,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伴随着由其产生的问题逐步显现,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关注,国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成果。在社会学领域,出现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虽然切入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但总体可以概括为两大角度,即对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和对其成因的分析。在对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方面主要有几种理论,以郑杭生、邓志伟等为代表的能力脆弱论,以刘书林、李福勇、沈立人为代表的社会地位论,以陈成文、吴忠民等为代表的贫困定性论,以及王思斌等人的群体构成论和成思危等人的相对弱势论。在弱势群体的成因方面,郑杭生、吴忠民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的转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个人素质较差等等。

  另外一个对这一问题作出高度关注的是法学领域,法学学者们在社会学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不但研究了这一问题的法学意义,提出了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原则、理念以及法理依据,而且在很大范围内对这一问题的法律保护制度进行了设计,讨论如何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如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司法救助制度等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覃有土、韩桂君:《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XX年第1期;谢景芳:《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刍议》,载《前沿》XX年第3期;张德军、黄立清:《论法治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载《理论学刊》XX年第6期等。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在对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一番分析的基础上,就提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鲜有人将其上升到权利的高度,而真正将其上升到人权高度的更是凤毛麟角。上升到人权高度的仅有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载《前线》XX年第5期

  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我们应当看到,法律保护实质就是权利保护,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根本就是要保障其人权的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和途径,这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还不够,这些论述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往往专注于问题的某一方面,比如在如何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方面、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大都是针对体制内的一些现有问题的完善,而没有提出创新的观点。

  (2)国外弱势群体利益问题研究状况

  与我国当前所讲的“弱势群体”相对应的概念,在国外并没有固定的说法,一般的相关提法有社会不利群体、脆弱群体、边缘群体、贫困阶层、底层阶级等。自19世纪中叶社会学在欧洲问世以来,西方社会学家们也从社会分层角度对社会弱者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国外(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社会分层理论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分层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因而,社会必然存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以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的分层尺度划分社会阶层,为西方社会学家从社会分层角度研究弱势群体莫定了基础,对后来西方社会学界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沃纳采用韦伯分层理论,根据由财产和收入等指标组成的综合性标准,把美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划分为六个阶层,即上上层、下上层、上中层、下中层、上下层、下下层。其中,“下下层”指非熟练工人以及领取救济金的人,其实,“下下层”也就是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此外,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米尔斯、贝尔也分别以职业、技术、权力为标准,对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进行了研究。但是,西方社会学家们由于阶级局限的羁绊,往往只承认资本土义社会有“穷人”阶级,而不承认有“贫困”现象,因而,他们往往对弱者持否定、不保护的态度,认为“穷人这些脆弱者群体是竞争的劣质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随着社会权利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歇尔提出公民权理论后,西方学者越来越认为社会原因是造成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社会弱者的存在篇三:(请参考此例撰写)开题报告范例

  西 南 财 经 大 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选 题 名

  称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问题研究填表时间:年 月日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由研究生本人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填写。

  2、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留存。

  3、本表连同选题论证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表》、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一周内交学院。

  4、本表第一项“选题来源”,是说明选题属于国家、省、市、学校、自选中的哪一类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应注明选题编号。

  5、本表第八项“指导教师审(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弱势群体开题报告)查意见”应包括:研究生是否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开题论证报告进行了修改,并明确说明是否同意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篇三:开题报告范例

  精选范文:开题报告范例(共2篇)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 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

  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

  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

  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

  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

  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

  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

  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

  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

  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

  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

  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

  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

  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

  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

  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

  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

  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

  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

  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

  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

  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

  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

  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

  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

  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

  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

  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

  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

  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

  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

  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

  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

  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

  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

  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

  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

  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

  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

  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

  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

  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

  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

  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

  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

  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

  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

  工作 XX年3月至XX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

  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此文共有2页 上

  一页1 2下一页

  [开题报告范例(共2篇)]篇一:(请参考此例撰写)开题报告范例

 西 南 财 经 大 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

  题报告表

 选 题 名

 称 中国农业保

  险业发展问题研究填表时

  间:年 月日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由研究生本

  人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填写。

  2、本表一式三份,

  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留存。

  3、本表连同选题论

  证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表》、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评审

  会结束后一周内交学院。

  4、本表

 [开题报告范例(共2篇)]

  下页篇二:开题报告例文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

  所在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年 级XX级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学生姓名 张 新 峰

  指导教师聂 应 德 教授

 XX 年3月9 日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弱势群体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XX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XX年主要经济工作重点之一。这充分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应当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既是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构建“和谐社会”并非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它涉及的面非常宽泛,需要走很长的路、做很多的事、解决很多的社会问题。

  弱者和强者的对抗是贯穿整个生存竞争的永恒主题。在自然界,竞争的结果是弱肉强食。然而与此不同,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除竞争外,还弥漫着浓重的“类”的情怀,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中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的存在虽然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如果放任弱势群体源源不断地产生,将会使社会成员对社会公正等基本价值理念产生消极的认识,会认为转型社会是个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根据社会学理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视指向也可能扩散。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

  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隐患。

  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可以说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

 权的社会,而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状况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可以得到起码维护的公平社会。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弱势群体的权利如果得不到切实保障,社会秩序将会遭遇到稳定、信任、共识与认同等多方面的危机。特别是在当前依法治国、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中,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其处境的改善与权利的维护,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因为权利被弱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所以笔者选择《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作为本人的论文题目。

  2、选题意义

  现阶段,随着社会利益结构层面上的大幅度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程度的加大,中国的社会问题就其总体表现而言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主要群体如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当中的大量成员的基本生存生计陷入困境,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化趋势。

  而社会和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表现为社会各种关系相互搏弈所达成的一种双赢或者多赢的结局。它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各种关系的高度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它需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存,既要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又要使得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既要促进宏观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又要培育微观社会的和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与平等,因为这是保持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基本体现。然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问题更加严重,这一群体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要平等地保障每一个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权利,但是相比之下,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把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已经提到我们面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应“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弱势群体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一种不公正,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相悖的。在任何一个社会,“不平等及其加剧的趋势成为对发展的限制与障碍的复合体”。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动向;

 1、国内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动向

  弱势群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更为凸显。我国目前由于正处

  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化时期,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可谓非常突出,并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国内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关注,“九五”期间,有关弱势群体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大都局限于从社会阶层、城市以及农村贫困的角度进行介入,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伴随着由其产生的问题逐步显现,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关注,国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成果。在社会学领域,出现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虽然切入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但总体可以概括为两大角度,即对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和对其成因的分析。在对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方面主要有几种理论,以郑杭生、邓志伟等为代表的能力脆弱论,以刘书林、李福勇、沈立人为代表的社会地位论,以陈成文、吴忠民等为代表的贫困定性论,以及王思斌等人的群体构成论和成思危等人的相对弱势论。在弱势群体的成因方面,郑杭生、吴忠民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的转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个人素质较差等等。

  另外一个对这一问题作出高度关注的是法学领域,法学学者们在社会学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不但研究了这一问题的法学意义,提出了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原则、理念以及法理依据,而且在很大范围内对这一问题[开题报告范例(共2篇)]的法律保护制度进行了设计,讨论如何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如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司法救助制度等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覃有土、韩桂君:《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XX年

  的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和途径,这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还不够,这些论述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往往专注于问题的某一方面,比如在如何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方面、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大都是针对体制内的一些现有问题的完善,而没有提出创新的观点。

  (2)国外弱势群体利益问题研究状况

  与我国当前所讲的“弱势群体”相对应的概念,在国外并没有固定的说法,一般的相关提法有社会不利群体、脆弱群体、边缘群体、贫困阶层、底层阶级等。自19世纪中叶社会学在欧洲问世以来,西方社会学家们也从社会分层角度对社会弱者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国外(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社会分层理论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分层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因而,社会必然存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以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的分层尺度划分社会阶层,为西方社会学家从社会分层角度研究弱势群体莫定了基础,对后来西方社会学界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沃纳采用韦伯分层理论,根据由财产和收入等指标组成的综合性标准,把美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划分为六个阶层,即上上层、下上层、上中层、下中层、上下层、下下层。其中,“下下层”指非熟练工人以及领取救济金的人,其实,“下下层”也就是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此外,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米尔斯、贝尔也分别以职业、技术、权力为标准,对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进行了研究。但是,西方社会学家们由于阶级局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的定义 开题 弱势群体 报告
上一篇:庆祝教师节暨教育工作表彰大会主持词
下一篇: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清册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