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协同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构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7 点击:

陈姗

【内容摘要】当前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研究以及实践中,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对优质课程思政资源的需求与“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利用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了“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构成及其特征,并就如何发挥高校组织优势和中国武术文化共识,建立“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协同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武术”;
课程思政;
武术;
资源协同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高校教育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的目标,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承担着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任务。为发挥学校体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基础性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将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重点工作之一,同时将武术项目作为学校体育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当前“武术”课程思政研究以及实践中,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对优质课程思政资源的需求与“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利用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也是现阶段“武术”课程助力高校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体育”课程思政需要达成集体共识,协同推进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机制建设。①因此,深入挖掘“武术”课程和武术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分析“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构成及其特征,发挥高校组织优势和中国武术文化共识,建立“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协同体系,对解决上述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构成与特征

“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是为完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要素。深入发掘课程思政资源,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②

(一)“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构成

1.以教师为核心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人力资源

武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附着于他们内部的与教育活动相关的特征构成了“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武术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他们也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的教师具有“社会人”与“教育者”的双重角色,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的教育经历、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代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政治表现、思想引领能力成为“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资源。武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除了武术教师,还包括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管理者。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他们通过组织和管理的方式,利用自身具备的管理经验,引导和监督课程思政建设,从而间接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教育管理团队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因素势必会对“武术”课程思政建设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③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体现的人力资源应当还包括受教育者——学生。学生在武术课程中表现出对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需要,但是需要与获得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武术”课程中武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了解一定的武术知识,掌握基本的武术运动技能。这一目标的达成,还受到学生包括对武术的认识在内的前知识结构、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一定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已有的价值观念等影响。尤其是普遍已经成年并处在倡导多元文化与思想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所呈现出的特征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容忽视。

2.以思政元素為核心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物质资源

课程建设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充沛的武术思政资源是保障“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有序进行的物质基础,是为实现“武术”课程思政目标的“武术”课程教学准备与教学实施的内容来源。物质资源是“武术”课程中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必要介质,缺少物质资源的“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将思政资源与思政元素混淆是当前“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武术中的思政元素是武术本身蕴含的具有思政教育特质的教学内容,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必要准备。“武术”思政元素至少涵盖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家国情怀等6个方面。④“武术”思政元素和承载这些元素的武术技术实践、技法原理、历史典故、竞赛规则等学生可以具体感知的内容,共同构成了“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无形物质资源。

只有所学知识引发了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教师将“武术”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还需要一定的实物媒介,即“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形物质资源。其本质上是与包含或传递“武术”思政元素、武术知识、武术技能相关的教学设施设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还包括支持“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必要的教学及研究经费等。

3.以课堂为中心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资源

作为当前高校开设的较为广泛的体育项目课程之一,“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坚实的部分。所以,“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武术教师单方的职责,只有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发掘和运用,还需要合适的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多元结构将多元要素联系起来。

其中与“武术”课程直接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学”“教育学”等学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等专业,以及与“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思政类学科与专业,还包括其他相关的学科与专业共同构成的学科与专业体系。他们与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共同构成了“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略资源。

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参与“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组织资源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由高校教师结构、行政管理结构、学生构成的组织结构,以及配套的各类规章制度、激励机制、教学质量控制措施、评价考核体系等共同构成了“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结构资源。

“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还离不开合适的文化环境,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的氛围,积极向上、协同创新的教师团队文化,以及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持武术教学过程有序开展和发展的共同价值观、规范共识、共同认知等文化资源。

(二)“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特征

1.价值性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价值性为武术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实现提供了保障。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介质,还是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其以德为先的教育价值已被广泛认同。⑤同时,“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构成中任何资源都有一定的价值。武术资源的共同作用,使得武术作为产生于军事活动、农耕生产、民俗活动中的身体运动,逐渐演变成为健身健心、娱乐观赏、文化传承等不可或缺的部分,也逐渐成为彰显文化自信、谱写时代篇章的主旋律。⑥“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价值性,是依据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解,通过选择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对”武术”课程思政价值的追求,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需要,传授学生道德知识、规范,激励学生道德实践,启发学生道德觉悟,引导学生道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幸福。⑦

2.稀缺性

“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发掘技术和转化能力的稀缺,使得高校一旦获取了发掘技术和转化技术,即能率先掌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的稀缺资源。“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稀缺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师徒传承方式基础上的武术知识技术体系,隐匿于武术教育者、受教育者、武术教学过程、武术技能等载体之中,⑧这使得“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发掘存在一定的难度;
另一方面,实现“武术”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甚至是技术转化平台将武术隐性知识显性化。受限于资源内部因素的影响以及资源之间互动的结果,武术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并不容易,这就使得“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利用过程困难重重。

3.难以模仿性

资源的形成和积累受到历史条件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通常具备路径依赖、因果模糊和社会复杂性等特征,导致资源具有难以模仿性。⑨各高校由于办学历史和办学定位的不同,而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以及育人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布局及优势。并且,武术缄默知识特征使得“武术”思政元素以及承载“武术”思政元素的武术知识主要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识和身体记忆之中。隐藏在个体内部的缄默知识依赖于个体的思想特征、身体特征和他所处的社会情境,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只能通过大量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手段来习得。⑩因此“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形成和积累的社会历史特性以及人力资源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使“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在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上表现出难以复制的特性。

4.不可替代性

运动感知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到根本和基础作用。身体在运动中进行交流、竞争和合作更能够让个体具身性地嵌入到社会集体中。以运动为主要手段的体育课程就成为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最为真实的写照。并且体育知识是“技能-体能-意志-情感”的统一,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足鼎立的结构化和整体化知识。武术不仅承担着高校体育教育使学生享受乐趣、增强體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任务,同时承担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武术”课程实现课程思政价值的独特性以及目标实现方式的独特性,是武术资源中每一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既标志着武术课程的不可替代性,也体现着“武术”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部分资源的不可替代特征。虽然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普通的人力资源是可以被替代的,但具有较高价值的组织和专有的人力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提供的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武术资源以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

二、“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基础与原则

(一)“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基础

1.“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协同动机

协同动机是激发和维持“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的协同行为,使协同行为导向“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内驱力。“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是以武术课程与教学事实为依据,遵循课程思政建设逻辑,力求内容可信、方法科学,推行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保障,资源特征使单一资源发展具备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资源整合是确保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必须在与环境互动和资源协同中寻求突破困境的路径,解决好“武术”课程思政资源主体的协同关系,促进资源之间相互配合、彼此协调,以推进“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协同信任

“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是诸多育人要素的“合成集”,资源间的信任基础保证了“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各资源的“武术”课程思政培育目标基本一致,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协同信任提供了认知基础;
依据武术课程的实际,推动思政资源能够恰当和有效地融入武术项目的教学全程,促使各资源间的密切联系和交流,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协同信任提供了情感基础;
战略资源、结构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组织性是维持武术教学过程有序开展和良好发展的保障,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协同信任提供了组织基础。

3.“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协同行为

协同目标是“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协同工作的落脚点,明确的协同目标,是协同行为有序、有效、科学开展的逻辑起点和保障。“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围绕协同目标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开展武术教学、武术竞赛、教学交流、科研合作、讲座演讲等,在“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具体实施行为具有相对一致性,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协同体系构建和运行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协同原则

1.目标性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系统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和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通过教育的方式,将“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推进“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等育人要素融入武术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形成必备的责任与担当、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修养、勤奋务实的进取精神,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最终目标。

2.关联性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系统资源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是资源协同行为产生的基础,为实现高效的资源协同,须建立以强关联性为主导的结构与机制。“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具有相对独立性,要使相对独立的资源之间产生关系,形成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必须选用并通过一定的中介才能实现。组织资源是一种与组织相关联的特殊的资源形态,体现组织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内部关系和规范、协调方式。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需要经过组织资源的中介作用连结起来,才能顺利进行“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教育活动。

3.动态性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系统的资源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却又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形式存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在系统中表现为非线性动态。人力资源中的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特征,使得人与人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也会彼此竞争,这一复杂运动促使人力资源系统无限趋于动态平衡,以达到最优效益输出。与此同时,各资源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为实现“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最优效益的输出而运作,表现为资源协同体系的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4.竞争与协同对立统一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各资源基于目标的一致性,资源间时刻保持竞争协同关系。竞争关系的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丰富和发展活力的提升,协同关系存在有利于形成资源间的互通共用的良好格局。“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不仅广泛存在于武术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武术精神、武术文化等与武术直接相关的领域,还普遍存在于思政建设、校本课程、班级管理等活动中,使得“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呈现素材丰富、类型多样等特征。由于资源本身具备的互补性、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要求“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科学把握思政资源的使用规律,协调资源配置与整体布局,消弭“武术”课程思政资源不协调问题。

三、建构“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机制

当前,“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资源发掘和利用出现了资源发掘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协调、资源共享路径不通畅、资源创建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本身的原因,也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原因。针对“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构成与特征,构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体系,应该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体系除了包含必要的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各类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有序的运转以达到最佳的价值输出,这来自于合理高效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协同机制。

(一)激励与保障机制

“文化认同”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情感,是民族、国家的一种文化心态,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个体有机整合起来的内在凝聚力。加强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树立“大武术观”,加强武术群体的认同,形成现代武术群体的凝聚力是“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协同的必要基础。应通过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怀、文化认同、武术热情。应牢固受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理想和“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同个人理想融为一体。促进教师及其他教育者将武术意识与思政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程度发挥“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价值。也通过“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在武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全面发挥深刻蕴含于“武术”课当中的育人价值。

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动机是开展“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同时,“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流畅的组织保障和积极的环境保障。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各级行政部门、教育部门、高校要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各学科、各课程的特点,将“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中。搭建精准管理的组织体系,做到领导统筹、专家指导、部门组织、教师落实各环节环环相扣,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畅通组织。促进全高校一体推进“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局面,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学习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武术教师交流方式,营造“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氛围。

(二)内外资源双协同机制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通常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际间往往有可能形成资源协同壁垒,这是由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构成与特征所决定的。虽然“武术”课程思政总体目标的实现以各高校目标实现为基础,但是高校资源协同壁垒会使这一目标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当建立高校内外资源的双协同机制,使高校在资源协同中发现自身的资源優势,在自我目标中实现武术发展的目标。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外部协同应以围绕“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的武术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因此,以“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为目的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应当以武术门类为单位,将简化提炼经典实用的技击动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对抗性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将道德礼仪教育贯穿课程全过程。只有正确、恰当、科学地用好武术,才能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武术应有的价值,使“武术”课程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途径,进一步巩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同时,用好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平台,建立动态高效的“武术”课程思政专家库、资料库、案例库,根本上解决优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稀缺问题。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内部协同应充分发挥组织资源优势,建立由党委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小组等构成的立体组织架构,调动全员参与,形成思政课程、体育课程、武术课程及其他课程间的相互联动。以教师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思政意识、知识体系、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完善;
以课程为中心,充分利用本校潜在的“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各高校应明确育人目标,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布局;
以创新的方式来消解“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资源难以模仿所产生的问题。

(三)评价与约束机制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体系在运行中必然产生新的内容与运作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将其与资源协同目标比对,筛选合适要素推动体系发展,不合适要素通过约束机制进入复查程序,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任务,“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成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目标评价。基于OBE教育理念,重视教育成果的产出。既有价值观形成、知识获得和能力掌握等多维度的社会面评价,也应该有乐趣感受、体质增强、人格健全、意志锻炼等多维度的学生面评价。“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在目标评价时应当量化与质化评价方法并重,课堂效果评价、课程结业评价、学生毕业评价一体,精细精准地对“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效果进行评价。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上,“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能否实现课程目标需要以课程为中心进行内容评价。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和课程内容设计两部分。基于在“高校武术”课程建设中有着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评价中,应当着重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评价。包括武术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武术的一般规律;
武术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
武术课程内容是否整合思政元素;
武术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可实施性;
武术课程内容组织是否流畅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在内容评价时应当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并重,融武术课程内容设计、武术课程结构设计、武术课程组织设计等全要素评价为一体,课程设计评价在前,课程实施在后,保证“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优质特征。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现实交互中实现课程目标的实践过程,是停留在设想中的课程设计的实际发生,“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需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实践中进行过程评价。“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过程评价是将课程设计与真实教学过程进行比较,并将比较所反映出来的特性上的一致性作为教学过程的预警指标。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学行为连续发生所构成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都应当是过程评价的主要内容。教师能否准确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准确传递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否自觉参与课堂活动、接受知识及思想以及形成能力,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感知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在过程评价时应当感知反馈与及时优化并重,形成持续动态的武术课堂优化模式。

四、总结

现阶段“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武术”课程丰富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仍然有许多问题。其中尤以优质“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匮乏,“武术”思政元素与“武术”课程主体内容“两张皮”等问题最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理解“武术”思政元素与“武术”课程思政资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由以教师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以思政元素为核心的物质资源、以课堂为中心的组织资源构成,并表现出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要构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体系,形成激励与保障机制、内外部双协同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提升资源发掘技术和转化能力,进一步发挥资源的作用,深刻体现武术课程在扛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价值。同时,将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工作融入“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当中,既是响应号召,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武术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契机。

注释:

①赵富学、李林、王杰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构建》,《体育科研》2022年第2期。

②陈克正:《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9期。

③赵树果、朱立光、张艳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与进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第7页。

④杨建营、冯香红、徐亚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⑤耿宝军、马学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33期。

⑥白晋湘、万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研究》,《体育科学》2018年第10期。

⑦张品良、唐雷:《中国特色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3期。

⑧石江年、张建华、张惠珍:《论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存在与传递》,《体育学刊》2014年第1期。

⑨迟景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大学组织创新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⑩陈新萌、赵光圣:《身体的“在场”与话语的“缺席”:武术缄默知识研究》,《体育科学》2016年第2期。

张震:《整体性与独特性:体育知识基本问题的具身哲学阐析》,《体育科学》2021年第6期。

季浏:《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体育科学》2006年第8期。

张鸿雁:《“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建构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为”》,《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陈保磊、戴国斌、李文川:《武术群体冲突的内控逻辑与规避路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杨建营、黄康辉:《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的立足点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10期。

杨开城、卢韵:《一种教学评价新思路:用教学过程证明教学自身》,《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系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等院校武术专业(专项)本科教学资源平臺设计”(项目编号:201845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武术课程思政中华武术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武术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1期)2014-02-27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体育师友(2012年1期)2012-03-20推荐访问:协同 武术 构建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对策
下一篇: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