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卫专业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践探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4 点击:

刘昕 张程悦 黄静 范小琳 孙晓敏 糜迅 徐慧 卫唯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 江苏南京 210038;2.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江南京 21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传统教书育人理念的拓展升华,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然需求。诸多研究显示,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提升社会责任感,塑造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

1.1 跨学科融合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有单一、直观的运动感受,而缺乏对运动技能的深刻理解,因此学习效果不佳。周珂等人[1]发现,体育课程与各学科融合,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2]。数学与体育融合,会显著提升幼儿数学认知与运动能力[3]。高中阶段,学生体育素养具有发展性、阶段性等特点,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只要加以引导,便能够迅速提升[4]。体育多学科融合发展还有利于体育网络发展,建构科学可行的体育网络学科体系。但以上研究仍不能解决五年制医卫类高职教育中,由于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学生的运动热情、学习积极性及重视程度均不高等问题。目前急需开展针对医卫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体育学科融合研究。

1.2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健康状况的影响

合理运动能帮助青少年有效减轻身体异常姿势带来的健康问题,降低肥胖发生率,减少成年后的相关健康隐患。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时间学习、操作电脑和使用手机,缺乏适量的运动,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易出现骨盆前倾、探颈、高低肩、驼背等诸多不良姿势。通过各种运动干预,能很好地改善以上症状。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运动习惯会显著影响成年后颈、腰痛的发生。国际SOSORT 2016 版指南[5]指出,特发性脊柱侧凸在青春期开始时的发展速度最快。研究显示[6],运动水平越高的儿童,身体倾斜角度(KTP)越小。肥胖儿童通过运动和体重管理能够改善体型,提高身体稳定性,改善前庭系统功能,从而降低跌倒的可能性[7]。更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低活动水平以及久坐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体姿势有显著影响。合理引导并适当督促青少年进行适量运动,制订不受时空限制、适应学生发展的运动方案,刻不容缓。

1.3 疫情下远程康复的相关研究

针对COVID-19患者的远程康复研究发现[8],远程运动指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远程康复是门诊康复的一项有效替代方案。COVID-19 大流行正在改变许多国家的医疗服务格局,并向远程监测的方向转变。各类便携式设备可以满足COVID-19 时代及今后不断变化的医疗和健康环境需要[9]。一项太极拳线上运动研究证实[10],网络环境下运动训练指导能够有效改善受试者的身体素质。在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常态化的今天,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居家康复、远程学习,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值得深思。

医卫类《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为其他兄弟院校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实践范式。建设多学科融合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有效解决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不够深入等问题,能够从职业角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热情,能够促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专业核心素养,养成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探索跨时空教与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质量,并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通过空中课堂的实施,探索居家康复、健康生活的新模式,在青少年中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1 研究目标

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一门校本课程,更具实用性、针对性、职业应用性。实施课程思政,弘扬传统文化,突出体育课的文化育人特性。探索跨时空教学的学习模式,促进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身体素质、健康观念的提高;
促进医卫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凸显医卫类学生技能报国的精神。

3.2 研究内容

医卫类体育课程思政的重点:提升民族体育自豪感,提高传统文化自信心,增强中医历史传承性,弘扬拼搏奉献精神,养成健康审美情趣;
突出思政内涵,如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体育精神、健康保健职业技能等。以研究体育校本课程的思政教学为切入点,为课程模块的设计奠定基础,便于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加以应用。开发融合中医、康复、保健、体育的校本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标准及各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研究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方法,开发制作典型课例,制作体现空中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教案,观测学生学习过程等。

3.3 研究方法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位,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基础,搭建思政、中医、体育、康复、保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框架,作为五年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该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访问法、分析归纳法、实验研究法。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将技能提升、素质拓展与职业养成有机融合,开发《强国有我·跃动青春》校本课程。强化中医传统技能、民族体育技能与保健康复技能,理实一体、重理强技、立足行业、立德树人,力争技能报国;
强调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中医文化与体育精神,实现知识、技能、素质全方位成长,做到强国筑梦;
培养学生的中医、保健、康复、体育等职业素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实现强国有我。为了帮助学生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学习生活,该课程全程采用线上教学的空中课堂形式。

针对南京卫生分院在校生,开展校本课程《强国有我·跃动青春》。根据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订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以及思政目标与任务点。研究对象为南京卫生高职校15~19岁的青少年学生。该研究为自愿参加。研究需事先征得校长、参与研究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书面同意后再进行。研究全程在线上进行。为确保课程开展的安全性及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行动障碍、神经缺陷、骨科疾病、体内有金属物及无法保持平衡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该研究首先在个别班级试点,试点后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之后再全面开展。为提升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适应性,全程采用线上教学的空中课堂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南京地域文化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医卫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将康复医疗体操、中医养生操与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武装头脑,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课程学习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采集身体素质数据。重点记录身高、体重、身体形态等数据。

课程开始前,进行学生访谈与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以及体质健康状况。课程以空中课堂网络形式开展,以微信打卡形式远程监督,由2名体育教师、2名中医医师负责远程授课,2名主管治疗师根据学生访谈结果,推荐训练内容并进行远程动作指导,1 位主管治疗师负责质量监控。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课程结束后,面向学生开展课程满意度及专业核心素养相关问卷调查。

针对研究对象开展《强国有我·跃动青春》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板块。

第一,技能提升篇——技能报国。分为中医传统技能、民族体育技能与保健康复技能三大模块,结合医卫类学生专业背景,力争通过专业技术技能报效社会,实现技能报国。

第二,素质拓展篇——强国筑梦。分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中医文化与体育精神四大模块,培养文化自信,实现知识、技能、素质全方位成长,做到强国筑梦。如在地域文化模块中,可结合南京江南贡院的历史,讲述古代武状元的产生,延伸至古代常用兵器,结合中华武术的变迁,引出现代健身体操。

第三,职业养成篇——强国有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社会需求及岗位实际,分为中医、保健、康复、体育等四大模块,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其岗位胜任力,实现强国有我。如康复职业模块中,由青少年脊柱活动受限引出ROM测量,并由评估后的脊柱侧弯结果,引出脊柱矫正医疗体操。

开发网络课程,邀请中医、体育、保健、康复领域的专家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并担任授课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学习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程以线上直播结合个案指导的形式开展。

线上直播:根据授课计划及课程表,安排线上直播时间,一般为阳光体育时段。学生既可在学校统一提供的场馆学习,也可在宿舍、家中等自选空间进行学习。学生可随时观看课程录像回放,查看任意课堂片段或动作细节。

个案指导:体育专业教师、康复治疗师、中医医师24h 在线答疑。同时,可根据学生兴趣、性别、年龄、亚健康状况、现病史等在线提供个性化运动方案及训练建议。

3.4 评价方法

根据医卫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充分发挥跨学科体育教学特色,融入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式。从传统的普通教育只关注认知的单维度,即学科知识积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关注认知与行动兼容的多维度,即知识、技能或资格等行动知识的积累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并重,以及升级涵盖升学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教育理念转变。

自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麦克里兰博士提出“胜任力”理论以来,该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培训等领域得到广泛接纳,并迅速掀起了研究热潮。1989年,Spencer构建出了21项基本的个人胜任力和胜任力词典,他所确定的胜任力模型和胜任力词典,成为此后同类型研究的典范。有研究表明,到1991 年为止,胜任力模型已在26 个国家得到应用。胜任力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公共部门,其中,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已经拥有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国家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岗位胜任能力是1993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夫妇所提出的概念,他们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显著区分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个体综合表现能力,比如态度或价值观、个人特质、动机、专业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特征。而岗位胜任力模型是指某一特定工作角色应该具备的胜任力特征总和,它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两种。因此,胜任力也分为基准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两大类。

第一,基准胜任力,即为“冰山模型”中冰山的水上部分,是指完成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称职即为胜任。基准胜任力研究就是找出称职所需的基本素质,用于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和基于资格选拔称职的任职者。

第二,鉴别性胜任力,即为“冰山模型”中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感念、特质、动机,是内隐的,是指能够带来优秀工作绩效,区分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胜任的起点是卓越。鉴别性胜任力研究就是揭示工作中的卓越行为表现,用于从在职者中选拔潜在的优秀者,以更好地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岗位胜任力是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随着大健康产业服务岗位的职业化发展,五年制高职康复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引入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我国,普通高校和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较少,而改革传统高职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岗位胜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院校共建“岗位胜任力”模型是突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等教育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壁垒,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项目定位“胜任”,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前沿的职业技术,另一方面是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教育培养,让从业者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能胜任职业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岗位胜任力显著提升,如图1所示。

图1 岗位胜任力课前课后对比分析图

此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患者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开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赋予教师、教职工、学生、专家、企业、家庭、社会等考核评价权限,形成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校内及校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其中,形成性评价占比50%:技能提升评价占比20%,包括教师评价(10%)、组内互评(5%)、学生自评(5%);
素质拓展评价占比15%,包括服务对象(教师、学生、职工、老人、儿童)评价(5%)、教师(社团指导教师、相关教职工、课程教师)评价(5%)、学生自评(5%);
职业养成评价占比15%,包括社会(家庭、企业、居民等)评价(5%)、教师评价(5%)、学生自评(5%)。总结性评价占比50%:理论考试占比20%,主要考核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实操占比20%,主要考核技能操作,综合评价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沟通能力等;
经验分享占比10%,选取课程学习中的一次经历,分享心得体会

课程学习后,学生专业认同感显著提升,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认同感课前课后对比分析图

将学科教学与思政理念相融合,与传统体育学科单一技能的学习不同,该课程学习中医传统技能、民族体育技能与保健康复技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加贴近岗位需求。重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中医文化和体育精神在学生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实现知识、技能、素质全方位成长,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技能、素质、职业三大模板,逐步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与专业核心素养,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养成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高尚情操。将传统课堂中有限的课堂时空无限延伸,通过空中课堂形式,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逐步适应互联网+学习生活模式。专家团队24h 线上答疑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合理、有效的运动方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三大特色教学模块为技能提升之技能报国、素质拓展之强国筑梦、职业养成之强国有我,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拓展,更重视专业核心素质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守信念、立医德、拓眼界、敢行动、能创新的综合医卫人才。教学团队成员包括保健专家、中医医师、体育教师、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团队能够更好地将中医传统技能、民族体育技能、保健康复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将专业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职业素质养成与专业教育教学相促进。另外,还能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中医文化、体育精神等传统文化传播与专业理论知识相整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拓展延伸相适应。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胜任思政康复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44期)2021-04-1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7期)2019-01-14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7期)2019-01-14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2期)2014-03-01推荐访问:视域 校本课程 探索
上一篇:运动App在小学生体育课后练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下一篇: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意蕴、价值导向与践行路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