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主流电影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软性询唤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4 点击:

张丹琳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4)

在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承成为中国电影的使命所在后,新主流电影充分吸纳并融合“艺术”“商业”与“主旋律”三种电影形式的精髓,成为电影行业的主力军并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其所携带的价值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观影群体的喜爱与认同。近两年,《长津湖》 《战狼2》 《流浪地球》 《长津湖之水门桥》 《流浪地球2》 《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位于中国电影总票房排行榜前列,新主流电影不仅促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也对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有所弘扬和诠释,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乐章,承担着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电影作为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思想阵地。为调和主旋律与娱乐化的矛盾,新主流电影应运而生,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同时,积极适应快感式的叙事手段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强化艺术的感召力并激发受众的情绪共鸣,打造软性询唤机制,让观众获得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审美享受,以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精神力量。

(一)新主流电影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主流电影长时间处于政治化的硬性宣教状态,传播效果与商业效益收效甚微。20 世纪80年代,在解放文艺的思想倡导之下,娱乐片甚嚣尘上,诸多电影在追求高票房的利益驱动下漠视了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在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的会议上,电影主管部门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试图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意识形态相融合,“主旋律电影”就此诞生,但因这些电影题材过于宏大和艺术感召力的匮乏,无法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脱离群众以致票房收入惨淡,几番整改仍然面临被大众遗忘的瓶颈期。于是在主旋律电影孤芳自赏、部分商业电影所传递的历史虚无主义造就大众价值观紊乱的迷局下,“主流电影”的概念在诸多学者的探讨之下应运而生,从标准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主流性和商业主流性构成主流电影的两翼,而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性作为尾翼,平衡调整着主流电影的路线和方向”[1]。从广义上来说,“泛称我们时代潮流中具备主导因素、主导价值观的电影”[2]。多元化思想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使得主流电影的受众接受度得到广泛的提升。

“新主流电影”,顾名思义是在主流电影的基础上得以延伸的形式,其概念由学者马宁于1999年首次提出,是“相对主流电影的困境而提出的战略性创意”,原指“面临好莱坞电影的直接竞争,更应该考虑制作低成本、有新意、能发挥国产电影‘主场’优势的电影”[3]。即制作避开与好莱坞电影的正面冲突,择中国文化所长进行创作,但这一概念术语并未引发学界的讨论热潮。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党在文艺主张方面多次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把握主旋律的风向标,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批判“五去思想”,要以创新作为文艺发展的杠杆和引擎,主流电影也随之迈向新时代发展,在实践中不断革新,在美学上不断精进。学者周星认为:“新主流电影是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新生面发展的概念凝聚;
是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类型电影的复合与重构;
是主旋律电影的升级。”[4]主流电影在政策支持的导向下,在适应商业、与大众市场融合上仍有着改造的痕迹,但新主流电影的美学路径却渐趋成熟,既有《建军大业》《长津湖系列》 《金刚川》等历史革命、当代英模等宏大的题材;
又有平民英雄《中国机长》 《战狼》系列;
命运共同体《流浪地球》 《中国医生》;
体育竞技《夺冠》;
海外救援《红海行动》 《湄公河行动》;
共和国发展史《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家乡》等广阔的电影题材。类型化的叙事、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主流化的价值观三者合一,使得新主流电影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凝聚了大众的情感认同,艺术感召力、商业效果不再与意识形态逻辑有分离感,建构出真正令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形式。

(二)新主流电影的询唤机制

20 世纪30年代曾出现过一次极具影响力的“软硬电影”之争,从当代的文化语境再看这场争论依然有着可借鉴之处。黄嘉谟作为软性电影的论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入手,批判左翼电影人“硬要在银幕上闹意识,使软片上充满着干燥而生硬的说教的使命”[5]。新主流电影便是尽可能减少这种生硬的说教感,打造商业外衣下的主旋律内核,借助平民化的视角展现宏大的家国情怀,让大众于无形中认可主流价值观,接受国家意识形态软性询唤。

在大众文化兴盛的全媒体时代,观影主体对电影影像的观赏性和意义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新主流电影着眼于视觉盛宴的打造,利用技术手段建构极具感官冲击力的电影奇观,以满足大众多元的审美需求,以收获独特的观影体验。《战狼2》中对战斗场面的沉浸式营造,吴京扮演的战狼在大海里与持枪的海盗搏斗,枪战场面的子弹飞舞,刺激的同时又颇具振奋感;
《流浪地球》中对灾难世界的逼真还原,零下84℃的冰雪侵蚀了人类的家园,熟悉的长城、东方明珠塔等中国地标变得面目全非,给予观众极大的视觉惊颤及心里震撼感,引起人们对家园的忧思;
《长津湖》对抗美援朝时期宏大战争场面的描摹,乱石堆遇袭、坦克大战、惊心动魄的爆破等,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观众的心弦,最后“冰雕连”战士的牺牲惹人泪下,崇高的身影引起今人深切的敬意与悼念。由此可见,将意识形态附着于视觉奇观之中,可唤醒大众的审美期待。当观众沉浸于奇观带来的极致官能享受,便会在无形之中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软性询唤。

在快感消费的外衣之下,新主流电影再度利用“审美召唤结构”,吸引大众自愿参与到电影文本的欣赏过程,以缝合商业娱乐的虚无浅薄,赋予文本更深刻的思想意义,并把握大众的“情感结构”,以平民化的视角切入,实现个体与家国的情感融合。诸如《红海行动》中不乏对战争残酷场面的揭露,但影片的核心主题在于展现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保障问题,这是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益,而蛟龙队作为平凡的特种部队捍卫平凡的百姓,在保护中国公民的同时也帮助了国外公民,彰显了我国的大国胸怀,也激发了大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爱国之情。《我和我的祖国》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的国庆档推出,契合时下热点,并采用集锦式短片的多段式结构,选取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女排夺冠等七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家国情怀,展现平民英雄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使得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更深入人心,情感策略中的共情转向将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相联系,使大众与主流意识形态达成情感共鸣。

新主流电影作为我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先进的文化精髓,其所蕴含着的主流思想理念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高度契合,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对唤醒当代青年的家国认同、文化认同及情感认同感有着重要作用。

(一)家国认同:强化民族归属感

新主流电影的本质,是借助艺术形式向大众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是党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文艺法宝,能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国家观。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与国紧密相连向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 《建军大业》等在塑造国家形象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明星出演拉近历史人物与大众的距离,对事件细节深入发掘,挖掘历史伟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他们的信仰选择,表达今日和平来之不易,观众应从中获得勇气继续前进的激昂之情。《长津湖》及其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为背景,通过微观视角展现宏大战争,塑造了大量富有家国情怀的小人物形象,伍万里励志参军,但真正走上战场却被恐惧包围;
牺牲之前的雷睢生,展现的是本能的怕疼反应。他们大多是平凡的军人,有着对家庭深刻的挂念,也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正如梅生的那句台词:“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盼望在和平盛世能与家人团聚、保家人平安是军人们战斗在前线的真实又感人的动机,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政治说教,只是将宏大的叙事拆解为细腻真实的细节去衬托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而在和平年间,《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影片都将叙事空间放置在境外,国家对境外人民展开的一系列救援行动皆是对民众尊严和国家利益的绝对捍卫,无惧任何境外势力,国旗、军徽、军舰等带有中国标志的细节展现,皆在表达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坚强后盾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大国形象。该类型题材的新主流电影,可使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获得强化民族归属感,有利于“家国一体”的理想观念内化于心,并端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

(二)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兴,则国运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也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崇洋媚外的思想不可取,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尤为必要,新主流电影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流浪地球》作为科幻题材的影片,摆脱了好莱坞式的英雄拯救世界模式,而是全球各国家联合起来,建构联合政府和国际空间站,彰显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天下大同”文化思想,不是中国人拯救世界,也不是中国人带着地球去流浪,而是全世界人民一同拯救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彰显。该片中也有浓厚的东方亲情伦理观,刘培强与刘启的父子情,刘启与朵朵的兄妹情,韩子昂与朵朵的祖孙之情等祖孙三辈人精神的薪火相传令人动容。《我和我的祖国》在文化认同上也进行了深刻的探索,短片《回归》讲述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香港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归乡的那一刻也是回归中国文化基因的时刻;
短片《夺冠》中,小美在国外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认祖归宗,对祖国有着深切的文化归属感,而促成个体寻根之旅的动力,皆源于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新主流电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外在展现,对于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并传承优秀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身份认同:产生情感共鸣

大学生历经的是一个从学生身份向社会公民身份转换的成长过程,需在两者间形成认同连接,当身份认同一旦出现危机,便会产生自我价值感丧志等价值观危机。而新主流电影传达的价值理念,可协助大学生获得身份认同感,实现健康成长。新主流电影以平民化的视角表现对历史和家国的关注,实质上是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寻求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并让大众产生身份认同的情绪共鸣感。此处表达的身份认同,是对“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个体的价值书写,自我身份的探寻是新主流电影与大众联结的重要情感引线[6],诸如影片《夺冠》便是在回答不同时期的女排队员“为什么要打排球”这一自我价值追寻的问题,关注并尊重着每一个个体的选择,80年代的女排队员是带着“为国争光”的使命,颇有牺牲个人前程孤注一掷的意味,用个体的艰辛拼搏换来国家的荣誉;
而郎平带教的女排,在她们之前已有上一代女排的光荣战绩,她们此战是为重夺荣耀而战,这些女排队员都有着诸多复杂的人生处境,在最后却仍然选择将“女排精神”传承下去,先聚焦自我选择再升华至集体精神所引发的共情价值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镜头所聚焦的仍然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且平凡的个体,以“家乡”为纽带的叙事核心激发观众内心的乡土之情,《最后一课》中因患病返乡的范老师,在千岛湖看到复现的课堂,课堂的回忆同样也激发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坚定了观众刻苦学习以改变命运的理想,个体价值被赋予到集体之中。《回乡之路》中乔树林一心想要改造乡村面貌却受尽白眼,四面都是不理解的声音,也隐喻着传统的集体思想与现代社会割裂的症候,也抚慰着那些艰苦奋斗却不被认可的群体。由此可见,新主流电影传达出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体身份建构,为其探寻到精神的出口。

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性的新主流电影,是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熏陶的软性载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建构新主流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思政教育的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一)与时俱进,构建电影教学资源库

高校要随时关注新上映和即将上映的新主流电影,并筛选出优质的文本纳入思政课教育资源库,与时俱进,定期更新,确保思政教学的质量性和时效性。同时在构建新主流电影资源库时,筛选作品尽可能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要突出经典,即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红色经典献礼片,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理念,感悟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先辈们为建国大业付出的奉献,唱响主旋律的总基调,并由浅入深地感悟红色精神。二要贴近学生,鉴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新时代的成长期,宏大的历史叙事对“网生代”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距离感,因此教学案例同样要立足当下,诸如《战狼》《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当代语境下对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达;
并将《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烈火英雄》《夺冠》弘扬当代平凡英雄楷模的影片纳入其中,以引导大学生将新时代的道德模范作为学习对象。电影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方式可通过教师探讨、专家评估、学生投票等方式产生,在确保专业权威的基础上,增设学生“呼声”较高的新主流电影纳入资源库。

(二)重视美育,提升思政老师影视审美鉴赏能力

为促进新主流电影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的落实,高校要将“美育”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选拔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时,将“美育理论知识”纳入考核的范围内,提升思政老师的影视审美鉴赏能力,从制度层面推进思政教育与影视的结合。在考核思政教师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队伍对于新主流电影的鉴赏能力,是否能将电影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不是在讲解课本知识之后形式化地放映电影,因此要格外注重教师的育人成效。在选拔过后,也要开展教师队伍的美育培训工作,不断夯实能力基础。首先,开设线上网课,让教师自主学习电影文化知识,加强其对新主流电影的内涵理解,并加大教师的阅片量。其次,组织优秀教师大赛等备课评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教学技能的成长。此外,鼓励影视专业或具有影视资源的教师成立影视方向的社团,为学生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提供专业指导。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自主投入思政教育的学习,有赖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高校授课老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流于说教的“讲授式”单向教学模式,应尽可能采取能与大学生平等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不少高校大学阶段仍在重复高中课本的政治知识,未免枯燥乏味,流于形式。高校时期,应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思政热点或时事新闻作为具体情景当作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式发言,使课堂更富生动性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将接受思政教育后的效果以实践作品作为展示,高校思政教师可采用“一课一展示”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定的课时数梳理完知识点后,让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多元化,除传统的制作PPT(幻灯片)进行课程汇报外,鼓励学生激发想象力,诸如拍摄与新主流题材有关的短视频、当众演绎还原新主流电影中的片段,或独立原创新主流微剧本与同学进行成果展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却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之外,高校也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定期宣传美育教育,如组织高校大学生集体观看新主流电影,举办影评大赛、电影文化节、微电影大赛、情景剧剧本演绎等校园活动,并邀请相关的影视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将美育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主流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对凝聚人民群众的文化共识有着重要作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与道德精神楷模同样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两者的教化内容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新主流电影思想性和通俗性并存的特质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将新主流电影融入其中无疑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感悟中国故事、学习中国精神、汲取中国力量,从而自觉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猜你喜欢思政大学生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문학을 통한 과정사정(课程思政)교육 방안 연구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2021-05-25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新大学生之歌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推荐访问:软性 主流 高校
上一篇:Analytical,solutions,for,constant-rate,test,in,bounded,confined,aquifers,with,non-Darcian,effect
下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安全问题及工作策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