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对角膜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6 点击:

蒋赛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日常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流行病学报道[1],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139亿,发病率高达11.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由于胰岛素激素和细胞代谢异常造成视功能受到损伤具有较高病发率,该病是微血管病变中,主要表现在眼底的重要疾病,临床依据视网膜有无新生血管为确诊根据,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出现视网膜纤维化造成患者视力下降,严重者导致患者出现失明,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2]。临床大多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但容易造成患者出现角膜神经损伤、角膜知觉减退、出血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为DR患者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研究报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预防血管渗漏等,治疗眼底病变具有显著优势[3]。本研究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对DR的治疗效果及对角膜影响。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DR变作为研究对象。①纳入标准:遵守医嘱行为者;
符合《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诊断标准[4],并经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DR患者;
家属知情同意;
年龄>18岁。②排除标准:患有严重遗传疾病者;
伴有恶性肿瘤、中途退出治疗或转院者;
曾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玻璃体腔药物注射者;
合并青光眼者;
患有虹膜新生血管、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心脏疾病者;
对药物存在过敏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者;
患有玻璃体出血或任何类型的视网膜脱离;
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100眼)和观察组(50例,100眼),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
40~72岁,平均(59.39±6.79)岁;
病程7~15年,平均(10.38±2.19)年,观察组(50例,100眼)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42~73岁,平均(59.40±6.81)岁,病程6~14年。平均病程(9.62±2.6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机构审批并取得批准。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进行常规眼科检查(视力、眼底照相、眼压),所有患者均采用托吡卡胺进行扩瞳操作10 min一次,共进行4次。采取经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87)实施麻醉,对照组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采用QIOPTIQ公司生产的532 nm激光,波长为532 nm,激光参数光斑直径为200~300 μm,曝光时间为0.1~0.2/s,功率设定为100~200 mw,激光光凝点数为1 200~1 600点。观察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方式,采用康柏西普(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S20130012),无菌操作,抽取0.050 ml注射液后,自颞上角膜缘3.5~4.0 mm处进针穿刺玻璃体腔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成后,采取湿棉签按压3 min,适当采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包眼卧床休息,密切检测眼部情况,定期检查。

1.3观察指标:RNFL厚度检查:使用德国Heidlberg光学相干断层扫面议进行检查,包括上方、鼻侧环状区、下方、颞侧角膜和全周360度RNFL,围绕视网膜部位进行环绕扫描患者,记录治疗前后的数值评分,BCVA:采用LogMAR进行视力评价,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8 d BCVA,并判定两组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视力提升≥3行;
有效为患者视力提升2~3行;
无效为患者视力降低无提升;
角膜内皮细胞指标:采用日本甲南SP-9000型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检测指标有六边形细胞百分率(HEX)、变异系数(CV)、细胞密度(CD);
并发症包括角膜发炎、瞳孔损伤、眼压增高等;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2.1两组治疗前后RNFL厚度比较:观察组RNFL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RNFL厚度比较

2.2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8 d BCVA评分比较:两组BCVA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7 d、14 d、28 d BCVA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CVA评分比较

2.3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数值变化比较:治疗后,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指标数值变化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50]

2.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效果评分比较[n(%),n=50]

糖尿病是目前我国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该病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呈相对不足(2型)或绝对不足(1型)出现血糖升高,使患者处在高糖状态下使身体代谢发生变化,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如山梨醇代谢发生紊乱,可发生微血管及基底膜增殖病变等情况[5]。DR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循环系统障碍导致的病变,是严重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对视力影响极高的眼部疾病,持续发病可致使患者出现永久性视力丧失,是导致人们失明的主要病因之一[6]。由于DR一般发病时间较为缓慢,患者对疾病认知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心理与经济压力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以往文献与DR治疗指南和临床试验中,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被认为合格且标准的干预治疗措施,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在治疗DR存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激光治疗期间激光能量的使用、曝光周期、激光自身波长、光斑规格大小等有可能造成出现较多不良反应。虽然该技术可减少毛细血管渗出,但不能有效封闭视网膜表层新生血管,从而出现疼痛、止血效果不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强效、可播散的特殊丝裂原,对细胞正常连接造成危害,激活视网膜蛋白激酶c,从而出现血管渗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因此临床推断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释放可有效阻止DR病情发展,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付燕等[7]研究表明,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能有效改善视力,降低视网膜厚度,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朱平利等[8]研究表明,通过注射康柏西普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降低DR患者术中出血、视网膜水肿等。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报道有一致性,由此表明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降低RNFL厚度,改善患者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无损害。这是因为本研究注射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康柏西普是具有较高亲和力的融合蛋白,能有效抑制与受体的信号传递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少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弥补由激光治疗受损的组织,减轻角膜损伤。

综上所述,对DR患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能有效降低RNFL厚度,改善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毒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体腔生长因子内皮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损失后的恢复规律及恢复期中轴器观察*渔业科学进展(2021年6期)2022-01-04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19年3期)2019-04-13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年4期)2015-12-26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年26期)2015-12-23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9期)2015-12-16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11期)2015-06-10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西南国防医药(2015年11期)2015-02-28鸡体腔被打开后气囊活动情况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3期)2014-07-16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疑难病杂志(2014年12期)2014-04-16TA与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对照研究河南医学研究(2014年4期)2014-02-27推荐访问:玻璃体 内皮 角膜
上一篇:疏肝解郁健脾方联合甲疏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及对FT3、FT4、TSH的影响
下一篇: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