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P花岗岩高温隧道温度场实测与仿真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5 点击:

杨冬,蒋树屏,黄锋,胡政,刘星辰

(1. 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74;
2.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74;
3. 中国电建集团 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花岗岩有生热背景高[1]、地域差异大[2]的特点,隧道穿越花岗岩地层遇到高地温的案例不断增多[3],带来诸多工程难题[4],如施工环境恶劣、通风效果不佳等,引起学者广泛关注[5-6]。赵志宏等[7]基于地质资料,对川藏铁路折多山区域地热进行数值模拟,预测了沿线温度场分布。刘志明[8]以地质调查、钻探测温为手段,对拟新建瑞金至梅州铁路三百山隧道地温梯度进行测试,预测洞身最高温度56.5 ℃。ZENG等[9]以高黎贡山铁路隧道为依托,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高温隧道围岩温度场和环境温度分布。王明年等[10]基于川藏铁路桑珠岭高温隧道现场2个试验断面初期支护力学数据,对高温下初期支护的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陈国庆等[11]采用数值仿真热-力耦合,揭示了花岗岩深埋隧道脆性破坏的温度效应。王云[12]通过统计归纳,得到滇东南燕山期花岗岩生热率范围在1.22~5.49 μW/m3。张超等[13]对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开展研究,提出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的约束机制。QU等[14]采用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对不同裂缝形态对地热系统热采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验证了数值仿真在地热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综上,关于高地热温度场的研究,主要基于前期地勘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或模型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偏重于温度预测,缺乏温度场实测。本文以我国最高温尼格隧道为依托,基于现场实测完整资料,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设计使用100 a内,HHP(high heat producing granite,高产热花岗岩)[15]地层初始温度场分布特征、围岩温度场影响范围和瞬态变化规律研究。研究成果可为高温隧道工程路线走向选择、纵坡设计、开挖方案、通风设计和温度场分析提供参考。

尼格隧道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个旧至元阳段,见图1。隧道为双向4车道分离式隧道,起讫里程LK44+300~LK47+666,全长3.3 km,最大埋深640 m,属深埋特长隧道。隧道穿越中山地貌山体,地表高程959~1 641.6 m,相对高差682.6 m,地形陡峭,斜坡坡度35°~45°。坡面分布第四系松散残坡积层,植被发育较好,以灌木为主,基岩局部出露。隧址区年均气温15.9 ℃,年降水量1 080.3 mm,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或下渗基岩裂隙。隧道进出口端河谷深切,小里程端发育贾沙河,红河左岸一级支流,水位高程1 021 m,常年排泄山体地下水。

图1 尼格隧道地理位置Fig. 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Nige tunnel

隧道穿越地层岩性有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灰岩与燕山期侵入(γ3(a)5)花岗岩,见图2,其中小里程端750 m段为灰岩,岩溶发育;
剩余段为HHP花岗岩,属干热岩,其生热率10.01 μW/m3是滇东南燕山期花岗岩的1.7~8.2倍。隧道施工中出现高岩温、高水温,最高岩温88.8 ℃,最高水温63.4 ℃。隧道热储埋深2 457 m,热储温度122.47 ℃。尼格隧道为滇东南地质构造的典型工程。

2.1 隧道纵向温度

尼格隧道采用双洞双向开挖,开挖过程中,现场实测了掌子面围岩(水)温度和气温,结合地质埋深、开挖进深绘图2。整体上,岩温、气温随埋深增大而升高,岩温>气温,隧道埋深从12.87 m增至637 m,岩温从27.5 ℃升至88.8 ℃;
受施工通风作用,气温维持在20.5~43.7 ℃,受洞外相对低温环境影响,岩温在近洞口低于气温。

2.2 隧道径向温度

对隧道贯通断面LK45+748径向8 m测孔,孔内测点深度为0.3,0.8,1.5,3和8 m,连续监测155 d,期间第67 d和87 d,隧道施作了聚氨酯隔热层(5 cm)和二次衬砌(45 cm),见图3。根据监测结果,隧道贯通后,围岩与洞内空气发生热对流,围岩温度在临空面发生瞬时骤降,降幅和降速由临空面向深部减小,1.5,0.8和0.3 m测点温度在贯通后1 d内发生骤降,其中0.3 m测点由80.4 ℃降至60.2 ℃,降速20.2 ℃/d;
3 m测点第3 d开始下降,约0.084 ℃/d,降速较缓;
8 m测点温度第11 d开始下降,降速约0.038 ℃/d,降速缓慢。隔热层和二次衬砌施作阻挡了围岩与洞内空气热对流,浅层围岩温度由降反升。二次衬砌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1.47 W/(m·K),已有实测资料数据表明,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可高达70 ℃,持续时间约70 h[16],受二次衬砌隔热和水泥水化热影响,隔热层内外侧、0.3 m深围岩温度一度超过1.5 m深温度,见图4,浅层围岩温度在二次衬砌施作后第13 d达到最高温,其后缓慢下降,围岩温度受二次衬砌施作影响总时长达42 d。隔热层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内、外侧温差5 ℃。

图3 尼格隧道径向构造Fig. 3 Radial construction of Nige tunnel

图4 尼格隧道径向温度-时间关系Fig. 4 Temperature-time relationship of Nige Tunnel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2.3 隧道洞内环境

尼格隧道纵坡-2.000%(单向坡),小里程段(左侧)为坡顶位置,为向阳侧,大里程端为背阳侧。对洞口气温连续监测9~12个月发现,日均9:00~16:00时,向阳侧洞口气温较背阳侧高4.7 ℃,最大6.1 ℃;
其他时间两者气温相当,见图5(a)。隧道贯通后,分别在4个时间点,沿隧道走向,对洞内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监测,见图5(b),结果显示,自然通风条件下,风向在坡脚(背阳侧)由洞外吹向洞内,在坡顶由洞内吹向洞外,隧道整体显现“横向烟囱”效应;
洞口风速变化较快,洞身风速变化减弱,变化范围在0~2 m/s。气温在背阳侧洞外高于洞内,向阳侧洞内高于洞外,洞身气温由坡脚向坡顶升高。相对湿度的表现与温度相反,受风速和温度影响,背阳侧洞外湿度低于洞内,向阳侧洞外湿度高于洞内,洞身湿度由坡脚向坡顶降低。

图5 尼格隧道洞内环境监测Fig. 5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ide Nige tunnel

3.1 数学模型

隧道开挖前:流-热耦合模型包括温度场和水流场,分别遵循傅立叶定律和达西定律,又同时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耦合关系通过流体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来体现,水的动力黏度、热熔、密度、导热系数是温度的经验函数[14]。隧道贯通后:流-热耦合模型包括温度场、水流场和空气湍流场,温度场和湍流场通过热接触耦合,其他同开挖前。

3.2 地质模型

通过控制地质纵断面的地表关键点,以多段线绘制地表线,见图6;
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简化为垂线,距小里程洞口750 m;
拉伸纵断面1 000 m形成三维地质域;
隧道横断面沿走向扫掠形成隧道开挖域,最大埋深640 m,通过布尔运算与围岩地质域结合。模型左侧边坡平均坡度71°,右侧68°;
左、右侧边缘距洞口50 m,右侧洞口(高程较低)距模型底部50 m。以小里程洞口底缘为空间原点,计算域整体尺寸长3 452 m(长)×732 m(高)×1 000 m(深)。通过现场取样测得地层热物性参数岩石导热率、比热容、渗透率、密度和衰变生热率,见表1;
灰岩孔隙率取5%[17]。

图6 三维地质模型Fig. 6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表1 岩石热物性参数Table 1 Rock thermal physical properties parameters

3.3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模型顶部,地热与环境进行外部自然对流,环境温度取地区年均气温15.9 ℃,见图7;
模型底部,对隧道实测最高温位置,88.8 ℃,进行点积分,利用全局方程计算得到模型底部线温度,通过插值函数将其设置为底部温度边界;
模型左侧(小里程端),贾沙河设置为定水头边界,常年水位高程1 021 m,低于小里程洞口底缘5.84 m;
灰岩山体顶部为大气降水入口,设置为定流量补给边界,年均降雨量1 080.3 mm,模型灰岩段左侧和底部为地下水出口;
隧道开挖后,围岩与洞内空气强制对流热交换,风速洞内环境均值1 m/s;
花岗岩和灰岩衰变生热;
其余边界为水、热的零通量边界。

隧道开挖域通过边界层加密2层,径向拉伸因子1.2;
模型边界映射为规则四边形网格;
其余域设置为极细化自由四面体网格,如图7。网格单元总数694.4万。

图7 计算域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Fig. 7 Calculate domain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meshing

3.4 仿真结果

根据仿真结果,隧址区初始温度由最大埋深向地表降低,最大埋深处102 ℃,地表环境温度15.9 ℃;
地下水流速由浅至深减小,地表入水口最大为1.42×10-8m/s,模型最底部最小为2.54×10-12m/s,见图8。隧道纵向初始温度实测与仿真趋势一致,最大误差绝对值12 ℃,相对值23%,如图9(a);
隧道贯通后,断面LK45+748径向8 m测孔1.5,3 m和8 m测点连续100 d温度实测与仿真趋势一致,相对误差较小,如图9(b),论证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

图8 地层初始温度场云图与水流场流速流线图Fig. 8 Formation initial temperature field cloud diagram and water flow field flow velocity flow line diagram

图9 隧道温度实测与仿真Fig. 9 Tunne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4.1 工况设置

HHP花岗岩地层高温隧道开挖引起围岩温度降低,温度降范围和随时间的瞬态变化规律是值得探讨的工程环境问题。为探究隧道设计使用100 a内,地层初始温度、花岗岩生热率、埋深对围岩温度场影响,在洞内28 ℃,地表20 ℃条件下,共设置工况81种,见表2。为使研究内容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考虑埋深、温度场变化范围,设置模型尺寸为1 000(宽)×1 000(高),网格总数约6万,平均单元质量(偏度)0.987 6,见图10。热源为深部热源(模型底部)和花岗岩衰变热(全域)双热源;
由于花岗岩衰变元素半衰期以亿年为单位,假定工况设定后,100 a内花岗岩生热率不变;
花岗岩热物性参数引用尼格花岗岩;
不考虑隧道衬砌和隔热层的作用。

表2 工况设置Table 2 Condition settings

图10 计算域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Fig. 10 Calculate domain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meshing

4.2 仿真结果和讨论

4.2.1 100 a围岩温度降范围

以生热率10 μW/m3-岩层温度200 ℃-埋深50/300/500 m工况为例,见图11,其中闭合曲线分别代表温度降为0.1,1,10和20 ℃。围岩温度降在临空面最大,沿径向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温度降范围形态主要受隧道埋深控制,埋深小于温度降范围时,隧道上部地层发生大梯度温度降,如图11(a);
埋深大于温度降范围时,温度降范围形态近于圆形,如图11(b)和11(c)。

图11 不同埋深下100 a围岩温度降范围(生热率10 μW/m3-岩层温度200 ℃-埋深50/300/500 m工况)Fig. 11 100-year temperature drop range of surrounding rock under different burial depths (10 μW/m3-200 ℃-50/300/500 m)

以0.1 ℃作为围岩发生温度降范围界限,81种工况的温度降范围大小整理为表3。温度降范围大小受地层初始温度控制,随初始温度增大而增大,以生热率10 μW/m3-岩层温度100/200/300 ℃-埋深500 m工况为例,温度降范围半径由204.1 m增至235.05 m,关联度0.16 m/℃(温度每升高1 ℃,温度降范围增加0.16 m)见图12;
温度降范围大小与埋深无明显关联,以生热率10 μW/m3-岩层温度200 ℃-埋深50/300/500 m工况为例,温度降范围半径224.86~228.91 m,未随埋深增加而明显变化,如图11;
温度降范围与岩层生热率无直接关联,以生热率0/10/20 μW/m3-岩层温度100 ℃-埋深50 m工况为例,温度降范围半径203.31~203.77 m,变化不足0.5 m。花岗岩衰变生热在自然界中多为辅助热源,以生热率20 μW/m3-岩层温度100 ℃-埋深300 m工况为例,在隧道位置,花岗岩衰变生热热通量0.014 W/m2对初始温度场总热通量0.34 W/m2的贡献率仅为4.1%,见图13。

表3 隧道围岩温度降范围Table 3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temperature drop range

图12 不同地层初始温度下100 a围岩温度降范围(生热率10 μW/m3-岩层温度100/200/300 ℃-埋深500 m工况)Fig. 12 100-year temperature drop range of surrounding rock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formation temperatures(10 μW/m3-200 ℃-50/300/500 m)

图13 花岗岩生热热通量与初始温度场总热通量(生热率20 μW/m3-岩层温度100 ℃-埋深300 m工况)Fig. 13 Granite heat flux and total heat flux of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field (20 μW/m3-100 ℃-300 m)

4.2.2 100 a围岩温度瞬态变化

以生热率10 μW/m3-岩层温度300 ℃-埋深300 m工况为例,见图14,其中曲线代表围岩径向测点的温度-时间变化,测点深度分别为1.5,3,8,20,50,100和200 m。隧道开挖后,围岩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浅层围岩温度为变速衰减过程,可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稳定3个阶段;
较深层围岩温度变速衰减减弱,分为缓慢下降和基本稳定2个阶段;
深层围岩温度近乎直线慢速衰减过程,属于基本稳定阶段。对衰减阶段做如下量化:年温度衰减ΔT≥10 ℃为快速下降阶段;
1 ℃≤ΔT<10 ℃为缓慢下降阶段;
ΔT<1 ℃为基本稳定阶段。

图14 100 a围岩温度-时间关系(生热率10 μW/m3-岩层300 ℃-埋深300 m工况)Fig. 14 100-year temperature-time relationship of surrounding rock (10 μW/m3-300 ℃-300 m)

围岩8 m深测点温度-时间关系统计见表4,共81种工况。温度降速度受岩层初始温度控制,岩层初始温度越高,快速下降阶段和缓慢下降阶段越长,达到基本平衡的时间越久,以生热率20 μW/m3-岩层温度100/200/300 ℃-埋深50 m工况为例,温度快速下降阶段分别为无,0~2 a和0~4 a,时间有倍数级增加;
温度降速度与埋深无明显关联,以生热率20 μW/m3-岩层温度200 ℃-埋深50/300/500 m工况为例,温度缓慢下降阶段分别为3~16 a,4~21 a和4~16 a,变化较小。温度降范围与岩层生热率无明显关联,以生热率0/10/20 μW/m3-岩层温度300 ℃-埋深50 m工况为例,温度快速下降阶段均为0~4 a。

表4 隧道围岩温度降速度Table 4 Temperatur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tunnel decreases

1) 隧道初始温度随埋深增大而升高,岩温>气温;
径向温度在临空面发生瞬时骤降;
隔热层和二次衬砌阻挡了围岩与洞内空气热对流,浅层围岩温度由降反升,围岩温度受二次衬砌施作影响总时长达42 d。

2) 根据4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测,日均9:00~16:00时,向阳侧洞口气温较背阳侧高4.7 ℃,最大6.1 ℃。受隧道纵坡和洞口温差影响,自然通风条件下,隧道洞内空气流动呈现“横向烟囱”效应,空气由坡脚低温侧向坡顶高温侧流动。

3) 合理的三维流-热耦合模型可再现高温隧道地质环境,隧道纵向初始温度、径向温度瞬态变化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初始温度最大误差23%,论证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

4) 围岩温度降在临空面最大,沿径向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温度降范围形态受隧道埋深控制,埋深小于温度降范围时,隧道上部地层发生大梯度温度降;
温度降范围大小受地层初始温度控制,随初始温度增大而增大。根据围岩温度衰减速度,温度降过程可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稳定3个阶段。通过81种工况仿真,得到了隧道设计使用100 a内,不同地层初始温度、花岗岩生热率、埋深变量下,围岩温度降范围和温度降速度规律。

5) 花岗岩衰变生热在自然界中多为辅助热源,以生热率20 μW/m3-岩层温度100 ℃-埋深300 m工况为例,在隧道位置,花岗岩衰变生热热通量0.014 W/m2对初始温度场总热通量0.34 W/m2的贡献率仅为4.1%。

6) 本文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高温隧道的一些重要环境参数和围岩温度场变化规律,可为高温隧道施工降温、运营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尼格岩层花岗岩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商品与质量(2021年43期)2022-01-18花岗岩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地球故事之复理石岩层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20年2期)2020-06-22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5-25尼格爷爷的长胡子学生天地(2017年30期)2018-01-05尼格爷爷的长胡子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0期)2017-12-11吊脚桩下部软岩层边坡加固及稳定性分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4期)2016-02-27花岗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及应用新疆石油地质(2015年2期)2015-02-28适用于高盐度和致密岩层驱油的表面活性剂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5年5期)2015-02-28——燕山花岗岩">地质素描
——燕山花岗岩地质学刊(2011年4期)2011-12-21推荐访问:实测 花岗岩 隧道
上一篇:干湿循环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微观结构及持水特性研究
下一篇:融合注意力机制与全局特征网络的行人重识别算法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