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慈善的思考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4 点击:

吴 婧 彭智媚

历经三年疫情,很多企业在挣扎中生存,今后,我们将要习惯与挑战、危机同在,在考虑企业生存发展道路时,如果能够拓宽思路,将企业与社会责任的联系点多方面拓展,企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可能。当前,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多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本文从法律角度以公益慈善为例阐述企业如何更好地依法合规履行社会责任,旨在引起企业对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为企业实现履责目标提供若干思路。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是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存在的,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职,而不应当对企业强加过多盈利之外的其他责任。但近年来,不少重要信号都凸显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将此前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局一分为二成立科技创新局和社会责任局,其中,社会责任局的成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意味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作用;
《民法典》总则编中,专门写入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性规定;
最新的《公司法》修订草案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条文:“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司职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国家鼓励公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民法典》《公司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对其他许多部门法有着重要影响,该两部法律纳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内容也充分说明国家对于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法治社会进程推进,在更多具体操作性、管理性法律法规中也将会有类似规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之中,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势必要兼顾一定的社会责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担负起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

(一)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前所述,我国不仅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社会责任局,还在立法工作中将“承担社会责任”一以贯之,从机构设置到制度建设,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表明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谈及企业社会责任,还有时下受到广泛关注的ESG。ESG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主要针对企业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企业治理三方面表现进行评价,是对公司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的量化衡量,换言之,是一个能帮助投资者鉴别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的新的评价方式。从企业层面来看,ESG将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纳入企业管理运营流程,这与企业社会责任(CSR)其实一脉相承。两者的差异在于,CSR更多是面向公众,或者说消费者,起到宣传企业的作用,最终实现的往往是产品销量的提升,但是不能对相关成果量化。ESG则更多面向的是投资者,起着促进融资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资金支持。由于ESG可进行量化衡量,已成为近十几年投资者投资企业的重要投资准则。从两者的异同可以进一步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能够从企业自身出发,规范经营活动,避免或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则可以向公众、向投资者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内外部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到位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必须,则意味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到位也将面临着相应的法律风险。从环境、社会、治理依次来说,比如,居于首位的环境问题,若企业存在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不仅可能引发传统的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责任,还可能带来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侵权诉讼等。再如,社会层面中,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导致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企业从而面临民事诉讼风险,不但可能面临巨额赔偿,企业还会因此形象受损甚至破产。企业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则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进而引发侵权诉讼。又如,企业违反法律规定, 采取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将面临民事诉讼、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等等。诸如此类法律风险,触发点可能皆因企业没有履行好社会责任。

无论是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亦或是履行社会责任不到位将引发的法律风险,都旨在说明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且非常必要。

企业可以承担的社会责任形式多样,参与公益慈善为其中之一。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由来已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都说明,第三次分配是收入分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经济、税务等政策都随之发生调整,与第三次分配高频同框出现的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公益慈善事业已经展现出新的格局,民营企业越来越积极的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慈善路径呈现多元化。企业参与的慈善公益方式主要是社会捐赠、组织员工开展志愿服务、设立慈善组织、参与公益人才培训、吸纳帮扶困难群体就业、传播慈善文化。其中,设立慈善组织的方式之一是依法设立基金会,“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十名有七家设有企业基金会,具体包括:京东集团设立的京东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集团设立的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恒力集团设立的江苏恒力慈善基金会、腾讯集团设立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碧桂园设立的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联想控股设立的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以及万科设立的万科公益基金会。企业设立基金会的积极意义有很多,除了能够发挥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以企业财富发展公益事业,还能设立品牌,提升社会形象,此外还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当然,设立慈善基金会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则是基金会的内部治理、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基金会作为非营利法人的一种组织形式,跟营利法人最大的不同是发起人不享有分红和分配的权利,但实际运营中可能存在发起人滥用权利,要求退还注册资金、要求分红或者变相分红、“转让”基金会、代替理事会决策等情形;
其次,由于基金会财产的公共属性,需要组建理事会,由理事会代表公众依法依规管理和使用慈善财产,比如超过一定金额的捐赠、资助、保值增值、涉外活动等。对于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的重大事项,须经过理事会通过合规的程序作出方可生效。如果基金会的重大事项并未经过理事会表决而作出,基金会也将面临着民事以及行政处罚的风险;
此外,基金会秘书长违规决策也会导致法律风险。比如基金会秘书长自行决策将慈善财产用于非法活动,不仅给基金会带来风险,同时决策者本身也将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会如何防范前述法律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与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驾齐驱。以章程为主,辅之以各项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基金会工作人员按照章程和制度办事、履责;
2.法律、财税事务由专业人员把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基金会的法律风险。3.定期组织政策法规学习。为了使基金会的运作合法合规,基金会工作人员应当主动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参加行业相关的培训,全方面把握基金会发展方向。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相互制衡,避免一家之言。

如今,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将不再只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事关企业兴盛与否的必答题。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以盈利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开始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中的利益相关方相互协同、资源共享、共促发展,而如何更好地依法合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样值得思考。

猜你喜欢慈善公益责任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公益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公益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公益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慈善之路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慈善义卖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5期)2019-01-06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期望嘱托责任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推荐访问:慈善 公益 思考
上一篇:乘客翻越高速护栏引发索赔官司
下一篇:女生规则:如何捍卫说“不”的权利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