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构——以池州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0 点击:

冯 鹤,李 慧

(池州学院 艺术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各族人民跨世纪传播、代际相承的若干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文化相关场所的集成。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非遗数量就高达42项,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在非遗领域取得的亮眼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大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努力。然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新时代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新理念下,也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非遗保护作为研究背景,以此探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我国教育部关于现代高校服务于地方、传承并发展地方文化遗产思想的指导下,将非遗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可以拓展中华民族传统技术保护渠道。年轻学者和大学生这一群体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重要力量[1],通过开放课堂,依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平台,指导学生参与非遗领域的设计实践,启发学生从市场角度创造外观美丽、实用价值突出、彰显民族个性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既提高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质量的教学,又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储备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此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商业属性,非遗领域的设计教育活动开展,在传承传统技术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宽艺术的商品化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契机。同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受关注力度的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可为基于非遗的视觉传达设计活动开展、校企合作以及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机遇。

2.1 背景分析

2017年,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以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潘鲁生进入广东潮州,开始调研潮州民俗文化、古村落以及非遗保护,并提出了古村落保护应落实的“一村一方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制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在上述文件中,已明确强调非遗保护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提升文化自觉积极参与保护,而且需要创新非遗保护与发展渠道,分阶段挖掘非遗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历史积淀,并利用现代社会认可的方式展现。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视觉传达设计已不再困囿于二维平面、图形可视化规划层面,而是利用诞生于数字时代的直观化表达手段,面向产品、多媒体、空间环境等领域,展现一定时期历史环境下诞生的或兼具生活实用价值或表现独特艺术美观审视的征兆。作为生活化气息展现的重要手段,视觉传达设计在非遗保持活性传承中呈现出了突出的价值,因此,探究非遗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开发就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2.2 主要目标

在非遗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主要目标有两方面。其一:立足彰显地区域内特色的非遗项目,结合非遗保护性开发现状,通过课程建设,探明地质区域内特色非遗的变化更新方向;
其二: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立足点,综合考虑课程体系架构、基础课程、实践课程等内容,反思当前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教授模式变化更新方向[3]。比如,通过对池州地区非遗项目进行调查可知,池州地区非遗具有较为突出的丰富元素、形式精致、内涵考究特点,兼具设计感、象征性、艺术性与符号性。特别是池州地区“青阳农民画”“东至花灯”“池州傩戏”等,融入了多种艺术构成法则,呈现出了独特的搭配美感。但是,池州地区非遗项目中大多因推广手段滞后、直观性表达不足、刺激不强烈等问题,陷入传承困囿。此时,在基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性开发视角下,进行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目标设计时,就需要从现代化设计视角出发,结合现今时代受众喜好,探明现代设计方法与非遗文化的融合途径。

2.3 开发过程分析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整体学制内,视觉传达设计综合实践课程贯穿始点与终点,阶段划分节点为学期。根据划分节点差异,知识授予要求侧重点也具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层面上课程要求、专业体系均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包括认知、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几个阶段。

2.3.1 认知 对于刚刚接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的学生,因其对专业知识基本认识存在欠缺,需要利用现实案例细化展示,通过分析、项目调查与研讨等方式,加深专业学生对非遗文化项目的基本认识。

2.3.2 基础实践 在专业学生对视觉传达知识以及非遗认知提升的基础上,需要以非遗内容新颖性表现为主题,有意识地收集、归纳主题下的内容。并将收集归纳成果渗透到设计基础实践环节,突破设计色彩、构成基础、设计素描、图形创意学科教育壁垒,从思维训练、造型基础与形式基础几大板块,开展板块与板块之间知识的相互融合。例如,选修课“傩文化再创进课堂”与“青阳农民画再创进课堂”,通过实践证明非遗进校园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文化形式与专业相融合。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内在需求将其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在开发文创产品的同时,则可以与《广告策划与文案》这门课程相结合,主推文案设计、文化推广,力图在文化建设上拔高非遗项目内涵。

2.3.3 综合实践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造型基础、形式基础以及专业思维初步形成的基础上,需要以产品包装、品牌形象、海报招贴等专题为出发点,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着重凸显视觉传达设计框架内文化内涵,并指导专业学生寻找创意性表达渠道。

3.1 创设多学科基础知识的项目驱动教育体系

项目驱动又可称之为任务驱动,特指以项目主体引导教育、学习、习练等活动,并推动教育、学习、习练活动有机交融。对于刚刚接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需要从基础学科知识教育着手,突破设计色彩、构成基础、设计素描、图形创意学科壁垒,变更既往构成格式训练、形式原理授予、形式法则应用指导独立开展的课程形式,而是将项目切入到首次知识讲授中,在项目活动下多次往复开展设计中形式问题的探究[4]。通过项目驱动,可以精准把控视觉传达设计知识授予规律,指导专业在校生在解决创意、技术、材料、表达等问题中提升设计能力。比如,以“你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项目主题,选择池州青阳农民画这一创作主题,促使专业在校生由某一个节点到一个方面体会并了解非遗的视觉传达设计新颖性表现手法,进而娴熟掌握设计专题内若干题材的应用方法。

3.2 加强综合实验室建设

通过学习与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多数专业在校生对非遗艺术性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产生了初步的认知。此时,就需要加强综合实验室建设,引导专业在校生在实验环境内进行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作品设计。在综合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专业在校生分析主题,发散思维,从可行性分析着手,构思非遗文化创意作品[5]。进而选择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进入设计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基地,尝试进行成品生产,旨在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训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此外,池州学院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是我校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并强化我院“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而成立的专门性学术研究机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依托池州地缘和学科专业优势,长期致力于皖南区域文化的研究,在池州傩戏、青阳腔、目连戏、东至花灯、皖南古村落及杏花村文化、江南诗文化和谱牒文化等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供了教学支持,形成了引领地方文化的特色科研。这些研究成果在为池州市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等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3.3 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非遗文化代际传承与保护性开发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内外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单单需要以培训的方式优化内部教育师资力量,而且需要主动与行业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创意企业合作,构建高效率的互动交流平台。

在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构建基础上,学校可以积极与当地文化部门配合,推进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形成非遗项目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结合体系。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近年来已邀请了青阳农民画、生漆夹纻、漆画、傩文化、徽州刺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进入校园,开展现场传承知识授予、技艺示范。在系列互动交流活动进入尾声后,以教育指导成果展览的形式,为专业在校生表现创新力提供充足空间,奠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基础。

3.4 拓展非遗元素的应用实践空间

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延续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工具加速替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伴随着年迈非遗传承者的去世而逐渐走向消亡。非遗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机构也承受着极其艰巨的非遗文化传承职责[6]。因此,在建立综合实验室、主动与外界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在校生根据现有资源、已学能力,以工作室的形式积极展开非遗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实践[7]。

学校应组织专业在校生进行非遗文化深度的解析与诠释。以2005年被国家教科文组织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池州傩戏为例,通过利用视觉符号转换池州傩戏,可以增强池州傩戏的趣味性、艺术性,为池州傩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支持。其中,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2016级学生贺传进的毕业设计就以池州傩戏为主题,将傩戏里的傩面具变形、艺术化处理成Q版动漫形象,以Q版动漫形象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获得了池州市文化部门的一致好评。该设计最后以人民币壹万零伍佰元的价格将其有偿转让给了池州杏花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这就是非遗融入专业特色课程体系里开花结果的案例。有条件的情况下,专业在校生可以利用数字媒体等新颖的设计方法,将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语言极其充沛,涵盖了多元化民间美术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技术乃至历史的载体。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中,可以在充实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激发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因此,高校应认识到当前学科教育内容浅显、知识内化机制缺失的问题,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文件要求,立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特色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池州文化遗产专业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池州武傩文化研究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池州印象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1期)2018-03-31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活态文化乡村地理(2017年3期)2018-01-11《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文化遗产(2017年1期)2017-02-13推荐访问:池州 传达 视觉
上一篇:倒置滤膜法测定水质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下一篇:圣乔治呼吸问卷、CAT及mMRC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