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0 点击:

■ 马成花(甘肃省康乐县康乐中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历史就是指以人类早期过去的事件或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检查、分析、论证等研究手段,解读史料信息的学科。人类研究历史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于以古鉴今,根据过去的社会实践经验揭示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使学生可以借鉴前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而扬长避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便于学校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的思想道德教育。

1.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中学历史课程中不乏一些琐碎的内容,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记忆掌握。而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中学历史教师都会将学生的考试分数视为首要目标,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待历史事件的观点看法得不到重视,更多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和机械式的背记理论,极大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中学历史教学更应该摒弃传统生硬粗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需要通过一系列史料、史实的直观讲解作为论据支撑,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看重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主观意识培养,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发现历史学科知识背后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不再依靠机械的背记来学习历史知识,而是以理解、分析甚至主动翻阅历史资料、举证观点的方式参与课堂学习。所以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将会明显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中学教育体系中,历史更容易发挥“德育”教学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不断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历程,梳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借助意识引领、思想教化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如今我国正处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关键发展阶段,在吸纳西方先进技术思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西方错误扭曲的思想的冲击。而中学生作为祖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让他们在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思潮中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就是要打造出历史学科经常性教育、环境教育、多结构教育的教学特色,让学生通过教育感化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形成厚德笃学、创新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宽厚待人、友善包容、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秩序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以历史学科“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内容作为载体,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形成“民族振兴”“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

1.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激发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开始,逐渐形成黄河流域的本土文化,拥有着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丰厚历史底蕴。中学历史学科收录了包括我国的农耕发展、货币历史、文学艺术发展、饮食文化等各个元素在内的知识。通读中国古代史会发现,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对周边国家地区乃至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例如我们在水利、建筑农业、社会制度、经济、文学、绘画、宗教、手工业等多个行业曾一度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所以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以将各个朝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详细介绍,例如秦朝一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国家;
再如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让中华文化通过交流享誉世界。

2.从近代史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复兴强国”的伟大使命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中国近代史也是比重较大的单元。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止,前后约110年的历史,也是我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这是一部充满着屈辱、灾难的苦难史,在清朝“闭关锁国”的错误国策下,我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到签订《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再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烧杀抢掠行径,学生应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即“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强国”。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学习近代史就是要用民族的苦难历史警醒学生,让其谨记“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为了国家大义舍身捐躯、拼死抗争的壮烈情怀。

3.了解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树立体制自信与政治自信

新中国史是指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至今70余年的历史,记叙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由贫穷落后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学好新中国史,也是中学历史课做好经常性思政工作的必要途径。只有从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反思国家遇到的挫折与弯路,回顾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伟大实践成果,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社会现存的矛盾问题。在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中渗入家国情怀,需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党政体制先进的政治属性,以及新中国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使命,只有弄清我们如今身处的和谐社会是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史爱国,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正确价值观,才能自觉做到“四个意识”“两个维护”。需要让学生时刻认清,要发奋读书,提升自己的知识层面与文化水平,以求实、务实的作风对待学问,做人做事,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投身到社会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这样才能让中学历史教学做到“有血有肉”,深入学生的内心,起到感化教育的效果。

1.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历史距离

首先,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创造亲身接触历史的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方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地方史与乡土文化,每个地区均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些历史元素虽然不会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被收录,也不会出现在学生的考题中,但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地方史,更容易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使历史知识与眼前的历史文物产生记忆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例如,从地方博物馆展品中,有的学生会发现一些造型精巧、颜色艳丽的出土衣物,那么就能够联想到我国西汉的丝绸服饰文化。在历史展馆中,还有关于古法工艺丝绸制造的养蚕技术、织机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讲解,而近距离接触这些历史文物,学生就会联想到在古代没有工业、没有电力的环境下,批量生产质量上乘的纺织品的难度,会不禁感叹古人的创造性智慧与聪明才智。这样直观地接触历史文物所带来的震撼效果,远比课本图片与文字说明要大得多,会让学生从古代工匠技术体会到中华文化与民族智慧的魅力,发自内心地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灿烂文明时期遗留下的文化瑰宝,至今在国际范围内仍然可以找到它的忠实受众,例如饮茶文化、道教文化、汉服文化等。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经历长期岁月不曾磨灭的中华文化,尊卑有序、敬师重道、恪守礼教的传统美德,以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对国家、民族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

2.培养历史思维,提高明史鉴史能力

家国情怀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需要建立在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基础之上,对历史知识进行总结,是历史价值反映到实践层面的一种精神信仰。历史价值观是中学历史课程的五大“核心”之一,通过唯物辩证历史、史料见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将历史事实判断与历史价值判断二者整合起来,在一定的善恶价值、真伪价值、美丑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历史时期与事件的公平与否、正义与否、进步或倒退等性质做出自己的主观评价。所以,从这个层次角度上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主观思想上接受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行的思想灌输。所以,教师应当在讲解完具体的历史事件后,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历史观点,而不是将标准答案照本宣科地抛给学生。

例如,让学生从“中日甲午海战”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起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中,总结清政府在面对侵略压迫时屡战屡败的经验教训,其一是自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大开,藩国体制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其二是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技术装备严重落后,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强国才能保家,富国才能安家”的道理。或者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观点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例如组织学生持正反两种观点,讨论“戊戌变法”事件的历史性质。站在变法失败的角度上来看,爱国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薄弱,变法时机不成熟。且国民思想受到封建社会影响颇深,使变法宣传出现阻力。再加上缺乏坚强的领导组织,措施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变法最终走向失败。但若是站在爱国救亡的意义上来看,维新派中虽然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他们为了寻找救国真理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在困惑中的奋斗探索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为后续中国走向近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可以看作社会思想解放、启蒙进步的标志性事件。在这样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意识到不断学习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学习到民族英雄顽强拼搏、不畏强权的精神,才能自觉参与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各类社会实践中去。

3.挖掘红色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红色精神是指在党的光辉领导下,在人民斗争解放、社会建设以及改革等关键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例如,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以及此后“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等。回顾历史,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正是推动我国快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力量。如今,社会上正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在现实处境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趋利主义等腐化扭曲的价值观念,正无时无刻不在侵蚀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健全、品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历史课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牢固信念与政治底线。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下,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热血拼搏、自强果敢的良好品质,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誉、有追求的“四有”青年。

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当地烈士陵园的扫墓活动,在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组织地为每座烈士丰碑敬献鲜花、擦拭墓碑,倾听英雄先烈们光辉伟大的革命事迹,可以让学生在缅怀历史的过程中感同身受,认识到美好生活与和平安定的社会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样的历史教育才会让学生理解坚决革命的信念,更加珍惜眼前,端正学习态度,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综上所述,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历史核心素养价值的体现,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古代史、近代史以及新中国史学习中,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史鉴今地从历史事件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与国情形势。借助直观化的实践活动、历史思维培养与理想信念引领,深入阐释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让中学生在多元化思想潮流中始终筑牢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中。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学 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家国两相依音乐教育与创作(2020年1期)2020-05-13在多解中学创新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9年5期)2019-06-25家国情怀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年10期)2018-12-18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2期)2018-04-20Always be with You">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4期)2017-06-07略谈“家国情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4期)2015-12-01宁波市四眼碶中学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5年8期)2015-08-28“五老”情怀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推荐访问:渗入 情怀 家国
上一篇:基于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多层次护理模式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预防中的应用
下一篇:视觉深度学习的三维重建方法综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