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探析*——基于意识形态建设视角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0 点击:

张涛,张丰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双一流”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必须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努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展“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落实建设任务、实现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双一流”高校都要以意识形态的建设和稳定为根本保证。

(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

“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具有社会历史性,它不仅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而且也是价值立场和利益主张的反映。[1]办好“双一流”大学更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思想政治培养能力这一核心,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人才智力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要在科学研究中坚守思想底线,着力为国家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服务;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师生文化自信。

(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青年培根铸魂的必然要求

当前,“00 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更加开放自信、视野开阔,更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大学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调控能力增强,由情感依赖逐步转向个人独立,由客体自我逐渐转向主体自我,自我评价的能力形成,能够进行自主分析评判,也更加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能够根据个人分析和得到的反馈进行成长路径的优化和自我完善。

“双一流”高校聚焦培养一流人才,承担着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大使命。在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加强正向引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新媒体平台蓬勃兴起,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便捷,信息内容由宏观转向微观,信息主体由单向转化为双向。网络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的“碎片化”“娱乐化”,使得一些鱼龙混杂信息以“博眼球”的方式裂变传播。

当代大学生伴随着网络时代出生、成长,经历了新媒体时代的初现、演进和爆发,是彻彻底底的“网络新生代”。“双一流”高校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知识水平更高,既容易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对他们的思想引领和社会认同教育难度大,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给高校管理和校园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

(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2],反华势力企图通过宣扬所谓的“人权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方式,开展意识形态的渗透,颠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高校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双一流”高校作为人才集聚、思想活跃的知识高地,更是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斗争的重点目标。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先后出现了利用学生社团、基金资助、社会公益等伪装手段,诱骗学生参与非法组织、鼓动“颜色革命”的情况,凸显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双一流”高校必须认真审视意识形态中的薄弱环节。

(一)理论武装建设不够深入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理论学习,但是部分高校“重内涵建设、轻理论学习”的倾向仍然存在;
在学习形式上单调乏味,多表现为看材料、学文件,实地调研和集体考察等学习方式运用相对不多;
深度不足、不够全面,对于师生的思想解惑和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意识形态责任是高校党委的重要职责,但是具体工作中,有的责任压得不实,存在“有人分工、无人做工”情况;
舆情分析研判能力不强,有时不能及时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和舆情情况,对可能发酵扩大的问题敏感性不高,应对不够及时充分,存在一般舆情向意识形态领域蔓延的风险。

(三)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不够创新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但是部分高校在日常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度不够,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方面,运用新媒体、网络新业态等手段不足,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不完善

宣传阵地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线堡垒,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但是部分高校对传统宣传阵地管理方式陈旧,对网络阵地缺乏内容监督,对新媒体平台缺乏有效管控。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策划能力不够强,传播表达方式不够新,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够高,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上没有取得有利的位置。

(五)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外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但是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比较浅层,缺乏具有学校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品牌。文化育人发挥不充分,与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互动不多,活动的感染和传导作用发挥有限,感召力影响力不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

(一)发挥“双一流”高校的研究优势,从理论学习到研究阐释

“双一流”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序列中层次最高、水平最强的梯队。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其中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显示了“双一流”高校突出的理论研究优势。

因此,“双一流”高校不仅要强化理论武装,注重发挥好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深化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干部专题培训、党员日常教育和教师政治学习,还要大力加强研究阐述,做到“以理服人”,增强广大师生的“四个自信”。特别是要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引导全校干部师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

(二)树立“双一流”高校的引领意识,从责任履行到主动担当

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与学校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意识,加强相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漏洞进行“拉网式”排查,认真查找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堵塞漏洞、补齐短板。

“双一流”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在主动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同时,要主动担当起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一线基层干部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能力、分析判断复杂形势的能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思想舆论的引导力。

(三)凸显“双一流”高校的创新特色,从知识传授到五育并举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同立德树人紧密联系、同向同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双一流”高校都是在某个学科领域或整体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鲜明的创新特色和业务专长,应当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德智体美劳的全过程中。

深入实施“三全育人”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将学校办学特色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新模式、新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全面发动、分批建设和示范引领”思路,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丰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把社会主义的生活观、审美观、劳动观融入教学,让意识形态工作更加立体丰富。

(四)增强“双一流”高校的网络话语,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4]掌握网络话语权是当前新媒体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高校师生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众多信息的发出端。“双一流”大学作为高校中信息化水平高、师生思维活跃的场所,需要关口前移,坚持主动发出正能量声音,提高话题设置能力和引导水平,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好建强网络新媒体平台,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逻辑和话语传播规律,推进话语体系构建与创新,丰富宣传教育手段形式,增强信息传播的亲和力和互动性。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能力,加大系统培训力度,深化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舆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掌握舆论战场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

(五)打造“双一流”高校的文化品牌,从活动策划到文化育人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双一流”高校更是承担着“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更加需要打造优质文化品牌,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双一流”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将校园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打造受学生欢迎、影响力大的精品文化活动,深入策划、培育、凝练富有学校特色和学院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品牌。统筹规划校园环境中与学校校史、特色学科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建设。打造典型的场所文化,维护好校史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丰富展示内容,优化展示方式,使之成为师生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

“双一流”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把牢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有效传承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才能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真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双一流一流建设关注一流学科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12期)2020-11-24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年3期)2020-08-07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推荐访问:探析 意识形态 视角
上一篇:基于incoPat的中美高端纺织产业专利申请与转让分析
下一篇:面向智能制造专业群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升级改造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