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导生成”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9 点击: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初中 姚 燕

在物理课堂上,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把握课堂细节,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灵活应对课堂变动,同时生成相应的物理知识,更多地接收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初中物理属于一种极具应用性的基础学科,想要带领学生认识物理并且提高学习兴趣,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物理知识,有效构建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

第一,随机性。在物理课堂上,教学情境会随时发生变化,此种变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此种随机性的变化能够使学生跟随教师思路进行学习;
二是学生的行为以及语言等,会随时发生改变,可能会打乱教师制定的流程,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情来调整教学内容,这也就导致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随机性。

第二,自由性。引导生成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区别,此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进行严格的规划,能够给师生足够的空间,实施的过程也较为自由,学生在此种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学习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趣味性。在物理课堂上运用引导生成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主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顺利掌握物理知识,而教师也能够按照学生的问题来调整教学方案,产生新的教学灵感,由此一来课堂氛围就能够得到改善,教学过程也会充满趣味性。

(一)从生活出发,生成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充满了知识的大课堂,将生活元素当做触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就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物理概念时,就可恰当融入生活元素,以此作为引导。以冬季洗头发为例:若在头发还没干的时候出门,一会头发就结冰了;
回到家时头发上的冰又变成了水;
等到用吹风机吹完头发,水就会消失。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现象:头发结冰是“凝固”;
头发上的冰融化称为“融化”;
头发上的水消失称为“蒸发”[1]。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的能量变化,与学生一同讨论其变化的过程,深入挖掘物理知识:凝固实际上是由热变冷的过程,属于散热;
融化则恰好相反,是由冷到热,属于吸热;
而蒸发是温度升高造成的,从水变为水汽,是吸热;
最后固体的冰吸热后直接变为了水蒸气[2]。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够说明教材中的概念,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如此便可改善物理课堂上单纯讲解物理概念的枯燥氛围,引导学生主动生成学习兴趣。

(二)问题引导,化被动为主动

思维的提升往往是从疑问与好奇开始的,只有激发好奇心,学生才能够集中注意力。在物理课堂上,课堂提问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引导形式,好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通过一些系列有效的物理问题能够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而借助问题间的逻辑性,也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两种电荷”的概念时,教师就可借助问题来引导。“两种电荷”属于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初级知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为了有效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生活中,人们用塑料材质的梳子梳头发时,发丝为什么会被吸在梳子上呢?”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翻开课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是因为经过摩擦的物体带电荷,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就属于摩擦起电[3]”。随后教师可继续提问:“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经过摩擦的物体会带电荷吗?”学生开始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可与学生一同开展物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摩擦的过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由此便可顺利引出正、负电荷的概念。当学生熟知了相应的概念后,教师可对问题进行拓展:“那么在生活中,任意两种不同的物质经过摩擦都会产生电荷吗?”经过上一个问题,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是在不同物质间产生的,但究竟任意两种物质是否都能产生电,教材中并未给出解释。这个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实验,分析了不同物体的电学性质。在物理课堂上,借助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理清问题间的逻辑性,就能够优化学习体验。当教师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时,学生就能够借助上一个问题的相关知识来探究下一个问题,由此便可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连贯,最后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也是引导生成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猜想实验,探究设计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伽利略第一次运用了实验猜想与假设,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由此奠定了物理实验的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由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学生可结合实验现象来猜想,随后再设计实验,由此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实验猜想非常关键,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能为后续解答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设计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并使用平面镜,对于平面镜已经产生了感性认识,那么你们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此时,教师无需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巡视指导,但不用分对错。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会有很多种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出学生总结的共同点:像与物大小一致;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一致,等等。学生总结得十分到位,也展示出了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鼓励:“你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平面镜成像过程中,像的大小、形状位置分布与物体大小、形状与位置间的关系[4]。”猜想结束后,就需要深入分析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确定了实验探究的目的后,教师可留下悬念,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而教师则在课堂上来回巡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四)制造陷阱,化模糊为清晰

认知冲突往往发生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间,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会产生模糊的认识,即便教师讲解多次,但学生还是会出错。假如教师能够灵活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易错点,设计“陷阱”,将学生引入需要探究的情境中,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物理知识产生清晰的认识。

例如已知图1为“6V 6W”小灯泡的电流随着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曲线图,求①当小灯泡正常亮起来时,电阻是多少?②如果小灯泡两端电压确定为2V,那么小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少?

在设计习题时,教师特意将①设计为圈套,学生结合上述条件能够得出灯泡的电阻,但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学生在思考②时,会借助①的结果来求解,由此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为0.67W。但这一结果是错误的,学生也会感到十分诧异。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调动之前学过的定值电阻电压与电流的图像,再与图1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定值电阻的U-1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图1中U-1间是曲线关系,图像的差异说明图1描绘的电阻不是定值,而是变化的电阻。所以在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2V电压下的电流值,得出电阻值后再着手计算灯泡的电功率。通过借助定势思维来引发认知冲突,就可促进学生在冲突过程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学会挖掘题目中隐藏的重要条件,进而正确解题。

图1 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图

总之,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当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课堂生成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使物理课堂变得更加自由,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平面镜灯泡物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知识巩固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2年10期)2022-11-10只因是物理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灯泡创意秀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知识巩固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1年10期)2021-11-22“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0年10期)2020-11-26点亮小灯泡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0年1期)2020-05-11点亮小灯泡家教世界(2020年1期)2020-03-07“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9年10期)2019-11-25处处留心皆物理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9年9期)2019-11-25灯泡创意展快乐语文(2019年18期)2019-09-02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生成 引导
上一篇:构建语用型课堂,落实小学语文要素
下一篇: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版图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