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三境界看《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8 点击:

⊙李姣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第一中学)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三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不畏孤独,勇攀高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是追求理想,无怨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是有所成就,收获喜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重境界不仅是诗歌的三种境界,更是王国维站在人生发展、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他针对的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强调的是人生的追求。当然,王国维也提及“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诗歌的境界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以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歌三境”的美学观点来谈更为适合,他认为诗歌的审美层次可分为意境(偏重于言志说理)、情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物境(偏重于描写景物)。受“诗歌三境”的影响,后世的诗人不得不参照此来进行诗歌创作,所以它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风向标,也是后世的诗词鉴赏者学习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苏东坡之《念奴娇》

《念奴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的一首词,这时候的他四十五岁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有余,他的心中有无尽的忧愁却无从诉说,只能通过四处游山玩水来排解内心的愤懑和无奈。一天,他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这里的风景秀美、开阔,一瞬间让苏轼感叹万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赤壁非三国时候“火烧赤壁”故事中的“赤壁”,两者只是名字相同罢了,正因为名字相同,情之所往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触,内心开始追忆三国时候的风云故事。

词的上阕先从物境的角度出发,以长江比喻民族的历史,为下面的英雄人物周瑜的登场作铺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浩长江奔流不息,数不清的历史英雄人物在此演绎着别样的传奇故事,可谓气势恢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突发联想——在古老的赤壁,周瑜指挥了一场精彩的战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这里既是联想,也是描写实景,作者看到了四面陡峭的悬崖直插云霄,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的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这是多么壮美的景物描写啊,这样的物境也体现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因为一个人的心中装的是天下,那么这个天下就在他的笔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作为上阕的收尾句,与首句遥相呼应,与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由赞美景物过渡到赞美英雄人物,这是脱口而出的直抒胸臆。

下阕,诗人开始情境的代入,也是在追忆往事。他仿佛看到了周瑜的英雄姿态,目光如炬,坚定地站在长江的岸边,胸有成竹地看着这场即将到来的赤壁之战。“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所谓美人配英雄,更凸显周瑜的潇洒英姿、韶华似锦。面对曹操的大军,周瑜是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自信心满满的,以“火”作为攻势,巧妙地破解了曹操的虎狼之师——“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是,千年后的“我”呢?一个遭贬之人,又能干些什么呢?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思绪深沉、顿生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感叹光阴飞逝(“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叹惋了,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这样,诗人完成从历史到现实的感性转换,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但同时又是那样的潇洒豁达。这首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的,其境界之宏大实属罕见,实现了诗歌三境界的完美统一。

(二)辛弃疾之《永遇乐》

辛弃疾是一位武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也是一位写词的高手。他写的词既有朴素的农村风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有紧张的边塞生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诗人借历史英雄人物寄托了自己愿意为国杀敌的坚强决心。我们来看词的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像苏轼一样,词人开篇引入历史人物,表示三国时期那个抗击曹操的英雄孙权早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无论是繁华的舞台,还是英雄的风流印记,都随着风吹和雨打消失在时光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两句是诗人的情境和物境代入,发自内心的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下面的三句,作者进入具体的情景当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是南朝刘裕的小名,也算是十六国时期罕见的英明宰相,他曾指挥军队北伐灭掉南燕、后秦,然后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词人在这里特意列举他的功勋事迹,目的就是表达对他的无限景仰之情,所谓英雄惜英雄嘛。但是,现如今这个英雄无处可寻了,只剩下“斜阳草树”和“寻常巷陌”,实在可惜。

词的下阕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味深远了。诗人联想当日历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是多么鲁莽啊,想建立不朽战功轻率出兵,却落得仓皇逃命,遥望追兵懊悔不已。这一场战役“我”还记得啊,四十三年前,也曾奋力抗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里是作者回顾历史时的情境代入;
更不堪回首的是,当年拓跋焘建立的行宫,居然被当作神社来拜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下的妥协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下的反抗形成鲜明的对比。词人以此来告诫当朝的统治者,北伐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就会离去,中原就不复归来了。最后,诗人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老当益壮、抗金杀敌的决心,廉颇也有诗人现实的困惑和无奈,廉颇当年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却落得个背井离乡的下场,对朝廷的弃而不用、用而不信充满无奈和愤懑之情。

整首词用典浑然天成,环境描写与现实息息相通,让全词豪壮悲凉,情深义重,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而且意境深远。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站在长江边上发出保家卫国的豪情与壮志,当然也包含其无法出征的无奈与唏嘘。

(三)李清照之《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她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处于最悲惨的人生阶段——国家破灭、夫君离世、母亲离世,连最心爱的丈夫的字画也因兵变被焚,所以词人用一连串的叠词来表达自己的凄凉情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心情十分悲凉。我们进一步借用她的诗词来深入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个时候是一个忽寒忽暖的季节,身体很难调养,词人又是独自面对风雨飘摇的一个女人,就算喝三两杯淡酒,也不能抵住晚上风来得急啊!在这个伤心的时刻,头顶却掠过一只悲鸣的大雁,词人为什么与大雁“相识”呢?其实,大雁就是词人的自我映照,也是如此的孤独、如此的悲凉。

除了上阕的孤雁,词人在词的下阕也写到了很多的事物,满地堆积的残菊、飘着的冰凉雨滴,梧桐本来就有成双成对的含义,现在却只剩下词人一人独自面对萧瑟的深秋,这些物境都让人分明感觉到孤独和悲凉,所以作者发出“有谁堪摘”和“怎生得黑”的无奈之情,明明是无穷无尽的“悲愁”,在词人的心中,一个“愁”字难以概括出作者的无尽深情。纵观全词,词人用孤雁、残菊、冰雨梧桐来寄托自己的无尽哀愁,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清照本人站在庭院里孤独面对淅淅沥沥的冰雨,聆听那一声声雨滴,瞥见这一朵朵残菊,倚靠在窗边,泪也点滴、脸更愁容,彰显了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昌龄论及诗歌的三种境界,我们不能单独看待当中的某一种,因为站在诗歌的审美角度,它们实际上是浑然天成、融为一体的,这是诗歌本身寓情于景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趣、志向的,所以它必然要借用一些典故、物象来委婉表达这些情感,因此,我们不能单独地看某一个事物所带来的表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需要站在诗人的立场,还原诗人所处的背景去分析诗歌(情境代入),抓住诗歌当中的一些意象(体悟物境),就能够体会到诗歌最终想要表达的情感倾向。文

猜你喜欢念奴娇词人境界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10期)2022-11-02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6期)2022-07-29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词人的职业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品“境界”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莫愁(2019年1期)2019-02-14念奴娇 ·白衣兴颂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7期)2018-07-26慎独的境界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林逋梅妻鹤子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推荐访问:诗歌 声声慢 永遇乐
上一篇:五感法写景,景仿如眼前——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优秀作文为例
下一篇:基于改进PPO,算法的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