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与广东其他官话戏音韵的关系*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7 点击:

邓秋玲

主要流传于粤东客家地区的广东汉剧传统戏,唱念所使用的舞台音韵一直以来称为“中州韵”“湖广音”(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第1065页。,实际上是一类官话戏。广东省内还有其他三类官话戏——古腔粤曲、西秦戏、正字戏。流行于广府一带的粤剧,早期也使用官话音,被称为“古腔粤曲”。古腔粤曲的音韵称为“中原音韵、中州方言”“戏棚官话”“桂林官话”(2)陈非侬:《粤剧的源流和历史》,见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编《粤剧研究资料选》,广州:广东省戏剧研究室1983年,第128、133页。欧阳予倩:《试谈粤剧》,见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编《粤剧研究资料选》,第87页。。云惟利对古腔粤曲的音系进行了归纳。(3)云惟利:《古腔粤曲的音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2005年,第36-46页。而西秦戏、正字戏流行于粤东海丰、陆丰及潮州一带。正字戏来自南戏、弋阳腔等,西秦戏则来源于西秦腔。二者的舞台语音均为官话,称为“正字”“正音”,以区别于使用地方方音的“乡谈”“白字”,也被认为是“中州韵”(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第1319、1487页。。潘家懿、严立模、郑守治等对西秦戏、正字戏音韵进行了介绍。(5)潘家懿:《海陆丰的三种古代戏剧及其音韵研究》,《潮学研究》1999年第6期。严立模:《戏曲正音的建构:以闽南语、粤语地区三个戏曲官话为材料》,台湾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27页。郑守治:《粤东戏曲官话“正字”的历史和语音特点》,《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广东汉剧与古腔粤曲、西秦戏、正字戏作为广东省内的官话戏剧种,戏曲语音皆称为“中州音”,其所反映的“中州音”是什么?各自又有何异同?限于篇幅,本文将对广东汉剧、古腔粤曲、西秦戏(6)潘家懿《海陆丰的三种古代戏剧及其音韵研究》认为正字戏与西秦戏的音系基本相同,这是两种官话戏在同一方言区接触和演变的结果。因暂未发现正字戏注音戏文,暂不作讨论。的音韵特点进行比较,进而讨论广东汉剧与广东省内其他官话戏的关系。

本文所引广东汉剧语料由二十八出传统戏音像资料归纳而成,古腔粤曲语料来自云惟利注音戏文(7)参见云惟利《古腔粤曲的音韵》,第113-184 页。,西秦戏语料来自严立模注音戏文(8)参见严立模《戏曲正音的建构:以闽南语、粤语地区三个戏曲官话为材料》,第199-261 页。。下文注音中,中括号内是国际音标,方便语言学界使用;
中括号左边是本文设计的罗马字拼音,与《汉语拼音方案》接近,方便演员和公众使用。声调只标调类,用数字表示。(9)广东汉剧的1-4,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腔粤曲的1-5,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西秦戏的1-6,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一)声母方面

广东汉剧有24 个声母,古腔粤曲有16 个声母,西秦戏有18 个声母。广东汉剧有3 套塞擦音,分 别 为z/c/s[ts/tsʰ/s]、zh/ch/sh[tʂ/tʂʰ/ʂ]、j/q/x[ʨ/ʨʰ/ɕ]。古腔粤曲、西秦戏则只有1 套塞擦音z/c/s[ts/tsʰ/s];
古腔粤曲没有r[ʐ]或z[z];
西秦戏没有f[f],有b[b]和ɡ[ɡ]。

1.一致性

(1)古全浊音声母平声字读送气声母,上、去、入声字读不送气声母。

(2)古泥、来母字有别。古泥母字读n[n],古来母字读l[l]。

(3)古影母、疑母开口一二等洪音字,多读nɡ[ŋ]。

2.差异性

(1)古精、知、照组是否合流。广东汉剧z/c/s[ʦ/ʦʰ/s]、zh/ch/sh[tʂ/tʂʰ/ʂ]有分。古精组字以及少数古知二庄组字读z/c/s[ʦ/ʦʰ/s],古知庄章组(不包括少数古知二庄组字)以及古见晓组北京话读撮口呼的字读zh/ch/sh[tʂ/tʂʰ/ʂ]。古腔粤曲、西秦戏只有z/c/s[ʦ/ʦʰ/s],古精、知、照组合流。

(2)尖团是否有别。广东汉剧、西秦戏的尖团音有别,但二者类型不同。广东汉剧古见晓组细音前读j/q/x[ʨ/ʨʰ/ɕ],与古精组细音前读z/c/s[ʦ/ʦʰ/s] 有 别,如:酒ziu3[ʦiou3] ≠九jiu3[ʨiou3]。西秦戏古见晓组无论洪细读ɡ/k/h[k/kh/h],与 来 自 古 精 组 细 音 的z/c/s[ʦ/ʦh/s]对立,如:酒ziu3[ʦiu3]≠九ɡiu3[kiu3]。古腔粤曲则较为复杂,大致表现为:古见母与细音相拼时多与古精母对立,如:酒ziu3[tsiu3]≠九ɡiu3[kiu3];
除见母外的古见晓组与细音相拼时则与古精组混同,如:青=轻cin1/cinɡ1[tsʰin1/tsʰiŋ1]|相=香siɑnɡ1[siaŋ1]。

(3)古非组字广东汉剧、古腔粤曲读f[f],西秦戏读h[h]。

(4)古微母字广东汉剧读零声母或v[v],古腔粤曲读零声母或m[m],西秦戏则读m[m]或b[b]。

(5)古日母字广东汉剧、西秦戏多读r[ʐ/z],古腔粤曲则多读零声母。

(二)韵母方面

广东汉剧有42 个韵母(14 个鼻音尾韵、无喉塞尾韵)。古腔粤曲有58 个韵母(23 个鼻音尾韵、10 个喉塞尾韵)。(10)云惟利:《古腔粤曲的音韵》,第39-40 页。有关西秦戏的韵母,潘家懿认为有34 个韵母(8 个鼻音尾韵、10 个喉塞尾韵),严立模认为有38 个韵母(9 个鼻音尾韵、11 个喉塞尾韵),郑守志认为有38 个韵母(11 个鼻音尾韵、10 个喉塞尾韵)。(11)潘家懿:《海陆丰的三种古代戏剧及其音韵研究》;
严立模:《戏曲正音的建构:以闽南语、粤语地区三个戏曲官话为材料》,第25 页;
郑守治:《粤东戏曲官话“正字”的历史和语音特点》。

1.一致性

(1)《中原音韵》歌戈部的字北京话读e[ɤ]韵母的,读o[o]。

(2)《中原音韵》桓欢部的重唇音声母字读合口呼,广东汉剧部分读uɑn[uan],古腔粤曲多读un[un],西秦戏部分读uɑnɡ[uaŋ]。

(3)《中原音韵》冬钟部的唇音声母字北京话读enɡ[əŋ]韵母的,读onɡ[oŋ]。

2.差异性

(1)古入声字古腔粤曲、西秦戏读喉塞音韵尾h[-ʔ],广东汉剧则没有塞音韵尾。

(2)是否有撮口韵母。广东汉剧、古腔粤曲分别有撮口韵母ü[ʯ]、ü[y],西秦戏则没有撮口呼,多读齐齿的i[i]。广东汉剧和古腔粤曲虽都有撮口韵母,但二者表现不同。《中原音韵》鱼模部古泥来母字北京话读ü[y]的,古腔粤曲读oi[oi]。

(3)《中原音韵》鱼模部端组、泥来母、精组字北京话读u[u]韵母的,广东汉剧、西秦戏读u[u],古腔粤曲读ou[ou]。

(4)《中原音韵》皆来部的字北京话读ie[iɛ] 韵母的,广东汉剧、古腔粤曲多读iɑi[iai],西秦戏读ɑi[ai]或ei[ei](12)潘家懿《海陆丰的三种古代戏剧及其音韵研究》中“皆界介街”读iɑi[iai]韵母。但严立模《戏曲正音的建构:以闽南语、粤语地区三个戏曲官话为材料》、郑守治《粤东戏曲官话“正字”的历史和语音特点》所记音系中均无iɑi[iai]韵母。。

(5)《中原音韵》歌戈部、萧豪部来自古入声的字北京话读üe[yɛ]或iɑo[iau]的,广东汉剧多读io[io],古腔粤曲多读üeh[yəʔ],西秦戏多读ioh[ioʔ]。

(6)《中原音韵》皆来部来自古入声的字北京话读ɑi[ai]韵母的,广东汉剧读e[ɛ],古腔粤曲、西秦戏多读eh[eʔ]。

(7)《中原音韵》齐微部的端组、泥来母、见晓组字,北京话读i[i],广东汉剧、西秦戏读i[i],古腔粤曲部分读ei[ei]或ɑi[ai]。

(8)《中原音韵》齐微部的古泥来母字北京话读ei[ei] 韵母的,广东汉剧读ui[uei],西秦戏读ue/ui[ue/ui],古腔粤曲读oi[oi]。

(9)《中原音韵》齐微部和支思部的字是否有别。广东汉剧齐微部和支思部的zh/ch/sh[tʂ/tʂʰ/ʂ] 声 母 字 没 有明 显 区 别,读zhï/chï/shï[tʂʅ/tʂʰʅ/ʂʅ],如:知= 之zhï1[tʂʅ1]。古腔粤曲和西秦戏只有z/c/s[ts/tsʰ/s],齐微部字读zi/ci/si[tsi/tsʰi/si],支 思 部 字 部 分 有zi/ci/si[tsi/tsʰi/si] 和zï/cï/sï[tsɿ/tsʰɿ/sɿ]两读。可以推测早期的古腔粤曲、西秦戏齐微部和支思韵有别,但已逐渐合并。

(10)《中原音韵》尤侯部的字北京话ou[ou]韵母的,广东汉剧、西秦戏多读ou[ou],古腔粤曲多读ɑo[au]。

(11)《中原音韵》的监咸部、寒山部、先天部、桓欢部字,北京话读ɑn/iɑn/uɑn[an/iæn/uan] 韵母的,广东汉剧、古腔粤曲多读ɑn/iɑn/uɑn[an/ian/uan],监咸部并入寒山部。西秦戏多读ɑnɡ/iɑnɡ/uɑnɡ[aŋ/iaŋ/uaŋ],监咸部、寒山部、先天部、桓欢部并入江阳部(13)郑守治《粤东戏曲官话“正字”的历史和语音特点》指出西秦戏老派艺人ɑn/iɑn/uɑn[an/ian/uan]与ɑnɡ/iɑnɡ/uɑnɡ[aŋ/iaŋ/uaŋ]有别,但新派艺人已混同。。

(12)《中原音韵》的侵寻部、真文部和庚青 部 字,北 京 话 读in/en[in/ən] 和inɡ/enɡ[iŋ/əŋ],广东汉剧、西秦戏的侵寻部、庚青部并入真文部,广东汉剧多读in/en[in/ən],西秦戏多读in[in]。古腔粤曲的侵寻部并入真文部,多读in/ɑn[in/an],庚 青 部 多 读inɡ/enɡ[iŋ/eŋ],部 分 有in/inɡ[in/iŋ]、ɑn/enɡ[an/eŋ]两读。

(13)《中原音韵》冬钟部的古喻母字,北京话读ronɡ[ʐuŋ] 或ionɡ[yŋ]的,广东汉剧、西秦戏读ionɡ[ioŋ],古腔粤曲读üonɡ[yoŋ]。

(三)声调方面

广东汉剧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 个声调。古全浊上归入去声,古入声归入阳平。古腔粤曲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 个声调。古全浊上归入去声,保留入声调。西秦戏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 个声调。去声分阴阳,古全浊上归入阳去调,保留入声调。

古腔粤曲以官话音作为舞台语音。从“中州音韵”“桂林官话”到如今以广州音作为舞台语音,粤剧经历了从官话戏到地方方言戏的过程。早在清代广州梨园已出现了“广腔”,其特点即是“南北语言混合唱白,其中的南方广州方言为数不少”(14)赖伯疆:《广东戏曲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74 页。。可见广府粤音对早期粤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古腔粤曲中具有与包含河南官话、桂林官话在内的官话音不同,但与以广州音为代表的广府粤音(15)参考李新魁等《广州方言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25-28 页。相似的特点,可视为受后者影响的结果。其中部分是系统性的。

第一,《中原音韵》鱼模部的泥来母字以及精组字北京话读ü[y] 韵母的,广府粤方言读eoü[øy] 韵母。古腔粤曲读oi[oi] 韵母,如:女noi3[noi3]|取coi3[tshoi3]。

第二,《中原音韵》鱼模部端组、泥来母、精组字北京话读u[u] 韵母的,广府粤方言读ou[ou]韵母。古腔粤曲也读ou[ou]韵母,如:土tou3[thou3]|怒nou4[nou4]|素sou4[sou4]。

第三,《中原音韵》齐微部的端组、泥来母、见晓组字,北京话读i[i] 韵母,广府粤方言读ei[ei]或ɑi[ɐi]韵母(16)广州话[a][ɐ]有别,如:街[kai1]≠鸡[kɐi1]。文中以ɑ 表示[a],以ɑ 表示[ɐ]。。古腔粤曲也多读ei[ei]或ɑi[ai] 韵母,如:地dei4[tei4]| 低dɑi1[tai1] 溪kɑi1[khai1]。

第四,《中原音韵》齐微部合口呼北京话读ei[ei]的,广府粤方言读eoü[øy]韵母。古腔粤曲读oi[oi]韵母,如:雷loi2[loi2]。

第五,《中原音韵》尤侯部的字北京话ou[ou] 韵母的,广府粤方言读ɑo[ɐu] 韵母。古腔粤曲多读ɑo[au]韵母。如:走zɑo3[tsau3]。

此外,部分影响是非系统性的,表现为有官话音和广州音两读。以下作简要说明。

第一,古泥母混入来母(主要为广州新派口音)。古腔粤曲泥母字个别读l[l],如:你lei3[lei3]。

第二,古溪母字北京话读k[kh],广府粤方言部分读h[h] 或f[f]。古腔粤曲多读k[kh],个别也读h[h]或f[f]。如:可ho3[ho3] |快fɑi4[fai4]。

第三, 古晓、匣母合口字北京话读h[x],广府粤方言读f[f] 或w[w]。古腔粤曲多读h[h],个别读f[f] 或零声母,如:花fɑ1[fa1]| 魂wɑn2[uan2]。

第四,古微母字北京话读零声母,广府粤方言读m[m]。古腔粤曲多读零声母,部分读m[m],如:文mɑn2[man2]。

第五,《中原音韵》家麻部、萧豪部的古见晓组字北京话读iɑ[ia]或iɑo[iau] 韵母的,广府粤方言读ɡ[k] 组声母且不带i[i] 介音。古腔粤曲则部分读ɡ[k]组声母、不带i[i] 介音,如:教ɡɑo4[kau4];
部分读z[ts]组声母、不带i[i]介音,如:下sɑ4[sa4]|孝sɑo4[sau4]。

第六,《中原音韵》萧豪部的字北京话读ɑo[au] 韵母的,广府粤方言读ou[ou]。古腔粤曲部分读ɑo[au],部分读ou[ou],如:到dou4[tou4]。

第七,《中原音韵》萧豪部的字北京话读iɑo[iau]韵母的,广府粤方言读iu[iu]。古腔粤曲多读iɑo[iau],个别读iu[iu],如:娇ɡiu1[kiu1]。

第八,《中原音韵》尤侯部的字北京话iou[iou]韵母的,广府粤方言读ɑo[ɐu]。古腔粤曲多读iu[iu],个别读ɑo[au],如:留lɑo2[lau2]。

第九,广府粤方言有-m[-m] 韵尾。古腔粤曲监咸部、侵寻部、廉织部的字多读[-n] 韵尾,个别也读[-m] 韵尾,如:南nɑm2[nam2]|心sim1[sim1]|兼ɡim1[kim1]。

西秦戏来源于西秦腔,今活动于粤东海陆丰地区,被称为“南下大戏”。西秦戏音韵也被视为“中州韵”,其在整体上属于北方官话系统。此外还具有一些与官话音不同而与以海丰话为代表的粤东闽南方音①相关的特点,其中多数体现为系统性的。

第一,粤东闽方言尖团有别,古见晓组细音读ɡ/k/h[k/kh/h],与来自古精组细音的z/c/s[ʦ/ʦʰ/s]对立。西秦戏也表现为z[ts]组与ɡ[k]组的尖团对立,如:酒ziu3[ʦiu3]≠九ɡiu3[kiu3]。

第二,粤东闽方言没有f[f],保留“古无轻唇音”特点,古非组字读为h[h]。西秦戏古非组字读h[h],如:飞hui1[hui1]。

第三,古微母字北京话读零声母,粤东闽方言读m[m]或b[b]。西秦戏读m[m]或b[b],如:问men5[mən5]|万bɑnɡ5/mɑnɡ5[baŋ5/maŋ5]。

第四,粤东闽方言没有撮口韵母,古合口字读i[i]韵母或带-i[-i]介音韵母。西秦戏也读i[i]韵母或带-i[-i]介音韵母,如:去ki4[khi4]。

第五,《中原音韵》皆来部的古见晓组字,北京话读ie[iɛ] 韵母的,粤东闽方言读ɑi[ai]或ei[ei]。西 秦 戏 读ɑi[ai] 或ei[ei],如:界ɡɑi4[kai4]|街ɡei1[kei1]。

第六,粤东闽方言没有ɑn/iɑn/uɑn[an/ian/uan]韵母,读ɑnɡ/iɑnɡ/uɑnɡ[aŋ/iaŋ/uaŋ]。西秦戏中监咸部、寒山部、先天部、桓欢部并入江阳部,读-nɡ[-ŋ]韵尾,如:三=山sɑnɡ1[saŋ1]|班=邦bɑnɡ1[paŋ1]|间=江ɡiɑnɡ1[kiaŋ1]|还=黄huɑnɡ2[huaŋ2]。

另外,粤东闽南方音对西秦戏的影响也有部分是零散的,体现为个别字兼有官话音和闽南音。

第一,古明母字北京话读m[m],粤东闽方言 读m[m] 或b[b],m[m] 与b[b] 对 立,二 者均可出现在阳声韵。西秦戏的古明母字则多读m[m],部分阳声韵字有m[m]、b[b] 两读,如:“民”min2/bin2[min2/bin2]。这与今粤东闽方言“民”只读m[m]的表现不同。严立模指出西秦戏只出现于阳声韵的b[b]可能是早期福建移民m[m]、b[b]互补的留存。(17)严立模《戏曲正音的建构:以闽南语、粤语地区三个戏曲官话为材料》,第59 页。

第二,古知组字粤东闽方言大部分白读为d/t[t/tʰ],保留“古无舌上音”特点。西秦戏个别知组字也读d/t[t/th],如:宠tonɡ2[thoŋ2]。

第三,古疑母细音字,粤东闽方言部分读ɡ[ɡ]。西秦戏则多读零声母,部分读ɡ[ɡ],如:业ɡeh6[ɡeʔ6]。

第四,《中原音韵》支思部的z/c/s[ts/tsʰ/s] 声母字,粤东闽方言读u[u] 韵母。西秦戏多读zi/ci/si[tsi/tsʰi/si],个别读zu/cu/su[tsu/tsʰu/su],如:子tsu3[tsu3]。

第五,《中原音韵》尤侯部的字北京话ou[ou]韵母的,粤东闽方言读ɑo[au]。西秦戏多读ou[ou],部分读ɑo[au],如:头tɑo2[thau2]。

第五,粤东闽方言有-m[-m] 韵尾。西秦戏的监咸部、侵寻部、廉织部的字多读-nɡ[-ŋ]韵尾,个别也读-m[-m] 韵尾,如:参cɑm1[tsham1]| 心sim1[sim1]|点diɑm3[tiam3]。

广东汉剧、古腔粤曲、西秦戏,作为广东省内的三种官话戏剧种,其舞台语音均被称作“中州音”。下面将列表比较三种官话戏音韵与广东客、粤、闽方言、河南官话(18)参考段亚广《汴洛方言音系十三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1-301 页。、黄孝官话(19)参考余鹏《黄孝方言音韵研究》,香港中文大学2016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4-42 页、75-232 页。、桂林官话(20)参考杨焕典《桂林语音》,《中国语文》1964 年第6 期。的异同关系(“+”表示一般具备该特点,“-”表示一般不具备这特点,“*”表示部分所辖字具备该特点,“#”表示部分地区或方言点具备该特征)。

广东汉剧、古腔粤曲、西秦戏作为官话戏,具有共享特征,但也有明显差异,例如广东汉剧的古入声字已全部舒化,而古腔粤曲、西秦戏的古入声字读喉塞音韵尾-h[-ʔ]。因此三者所反映的性质可能有所区别。

广东汉剧音韵被称为“中州韵”“湖广音”。在整体上具有更显著的官话性质,与黄孝官话的相关度高,如具有黄孝官话的典型特征——ü[ʯ]系韵母。广东汉剧虽也杂糅了客家方音,但与其他二者相比受地方方音的影响较小,主要体现在:

表1 三种官话戏音韵与广东客、粤、闽方言、河南官话、黄孝官话、桂林官话比较

第一,广东汉剧尖团音有别,古精组细音前读z/c/s[ʦ/ʦʰ/s],古见晓组细音前读j/q/x[tɕ/tɕʰ/ɕ],与粤东客家方言不同。广东的客、闽、粤方言的古精组和见晓组保留了z/c/s[ʦ/ʦʰ/s]与ɡ/k/h[k/kʰ/h]的对立。其余二者受当地方音影响(部分)保留了z[ʦ] 类对与ɡ[k] 类的尖团有别。广东汉剧则系统呈现出不同客家方音的z[ʦ] 类和j[tɕ]类的尖团有别。

第二,古微母字广东汉剧读零声母或v[v],与今官话方言一致,而与今广东客、闽、粤方言不同。古腔粤曲古微母字受粤音影响部分读m[m]。西秦戏则读m[m]或b[b],表现与闽南方音相似。

第三,古合口字广东汉剧读撮口的ü[ʯ] 韵母或带ü[ʯ] 介音韵母。粤东客家方言普遍没有撮口呼,读为齐齿呼。广东汉剧在整体上保留了ü[ʯ],表现出与客家方言不同的特征。而西秦戏则受到闽南方言的影响,古合口细音字读为齐齿的i[i]韵母或带-i[-i]介音韵母。

第四,《中原音韵》皆来部古见晓组字,广东汉剧多读iɑi[iai] 韵母。古腔粤曲则部分有iɑi[iai]、ɑi[ai] 两读。西秦戏则多读ɑi[ai] 或ei[ei]韵母。

古腔粤曲音韵被称作“中州音韵”,也被称作“桂林官话”。古腔粤曲具有多项与河南官话不同,与桂林官话相关的特点,如: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读z/c/s[ʦ/ʦʰ/s];
古日母字读零声母;
古晓匣母合口字读f[f]。而上述特点部分也与广州话相似。因此也可能是桂林官话、广府粤音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腔粤曲虽具有与桂林官话相近的特征,但并不能简单地视为以桂林官话为标准音。古腔粤曲也有不同于桂林官话的特征,如:古泥来母有别,个别泥母字混入来母读l[l],与桂林官话的古泥、来母相混读n[n]的类型不同;
部分尖团不分读z[ʦ]类,部分尖团有别,z[ts]组与ɡ[k]组对立,与桂林官话的尖团不分读j[ʨ]类的表现不同;
《中原音韵》皆来部古见晓组字部分读iɑi[iai]韵母,而桂林官话没有此类韵母。

因此,古腔粤曲作为戏曲官话,不能单纯视为一种河南官话类的北方官话或桂林官话类的南方官话,而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官话语音系统。古腔粤曲也部分反映了广州音特点,如:《中原音韵》鱼模部的泥来母字以及精组字北京话读ü[y] 韵母的,读oi[oi] 韵母;
鱼模部端组、泥来母、精组字北京话读u[u] 韵母的,读ou[ou] 韵母;
齐微部的端组、泥来母、见晓组字北京话读i[i] 韵母的,读ei[ei] 或ai[ai] 韵母;
齐微部合口呼北京话读ei[ei]的,读oi[oi]韵母。此外还有个别字杂糅了粤音。云惟利也指出“古腔粤曲的语音实为一种新的官话方音,由中原音与粤音相融合而成”(21)云惟利:《古腔粤曲的音韵》,第11 页。。

西秦戏音韵也被称作“中州音”,至今仍以官话音作为舞台语音。不同于广东汉剧、古腔粤曲,西秦戏音韵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南方官话特点。但其在音系上有较多与官话不同,但与粤东闽南方音一致的特点。例如:z[ts]组与ɡ[k]组的尖团有别;
古非敷奉母字读h[h];
古合口细音字读i[i] 韵母或带-i[-i] 介音韵母;
皆来部的古见晓组字北京话读ie[iɛ] 韵母的,读ɑi[ai] 或ei[ei];
监咸部、寒山部、先天部、桓欢部并入江阳部,读nɡ[ŋ]韵尾;
去声分阴阳。此外还有个别字杂糅了闽南方音。

广东汉剧、古腔粤曲、西秦戏音韵均被称为“中州音”,此处的“中州音”应该视为汉语官话系统,而非仅仅是中州地区的官话语音。作为舞台语音,三者都并非以一时一地的单一音系作为标准,而是以官话音为基础的发展而来的综合音系。

广东汉剧的“湖广音”、古腔粤曲的“桂林官话”正是其各自具有南方官话特点的表现:广东汉剧音韵呈现了黄孝官话类江淮官话的特点,而古腔粤曲则带有桂林官话类西南官话的特点。二者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综合了南、北方官话的特点。此外,官话戏在广东的传习,往往通过艺人间的口传心授,难免带有本地方音的影响,同时为了适应本地观众的习惯也逐渐和本地方音融合。古腔粤曲音韵中已体现了一些广州音的特点,而现代粤剧已改用广州音作为舞台语音。正字戏、西秦戏虽仍旧使用官话音,但音系也受到了不少来自本地方音的影响,可视为在北方官话音的基础上融合了闽南方音的结果。潘家懿认为“正字戏、西秦戏所用‘中州音韵’正好与闽南方言文读音系统接近,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海陆丰人可以用与官话音接近的文读音来唱念戏文,而另一方面官话戏的世代相传又起到了巩固文读音的作用。”(22)潘家懿:《海陆丰的三种古代戏剧及其音韵研究》。戏曲官话音与闽南方音的互动,使得正字戏、西秦戏至今依旧以官话音为舞台语音,但又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综合了官话音与地方音的语音系统。而广东汉剧则保留了更多的“中州音”特征。虽然其中也有来自客家方音的影响,但往往是零散的,与古腔粤曲、西秦戏的表现不同。广东汉剧进入粤东地区已有近三百年时间,直至今日依旧具有显著的官话音特点,这应该与粤东客家人“‘崇尚古雅’文化理想的追求”(23)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77 页。有关。

猜你喜欢粤曲汉剧粤东粤曲艺术的传承及创新探究戏剧之家(2023年2期)2023-02-23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乐府新声(2019年2期)2019-11-29粤曲《回归颂》艺术大观(2019年33期)2019-10-12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4期)2019-04-12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戏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粤曲情结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5期)2016-05-31“楚腔汉调——汉剧文物展”在京举行人民音乐(2014年6期)2014-07-31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自动化博览(2014年6期)2014-02-28推荐访问:广东 汉剧 官话
上一篇:非遗传承人制度完善的逻辑与路径,——基于粤剧粤曲私伙局的“习性”探析*
下一篇:中共党史研究进路蠡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