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矛盾观辨析中西医文化差异※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段金月,洪 欣,汤雯雁,彭青和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具有巨大的科学性与指导价值,对我们认识、分析两个矛盾主体有着启发意义。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医、西医这两大医学体系呈现出多方面的差异性与矛盾性。基于矛盾观的视角认识中医、西医的异同,有利于在对立中寻求两者交融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1.1 矛盾观的两个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独立、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不同的矛盾在斗争形式上又各显差异。同一性指矛盾双方彼此关联、彼此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倾向于渗透与转化,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内在的统一性。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

1.2 矛盾观的两个主要特征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社会和自然界中,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具体事物及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离不开矛盾的特殊性。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且普遍和特殊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两者基于一定的条件可向对方转化。我们要全方位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其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1.3 矛盾观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内涵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贯穿唯物辩证法每一对范畴和每一个规律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解决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之匙。

立足于矛盾分析法认识与改造世界,运用此方法进行中西医文化差异的比较,可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彼此双方。

2.1 中西医在历史渊源上的差异

(1)东方文明孕育东方医学 中医文化发源于东方文化,产生于中国,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淮南子·修务训》言:“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由此医方兴焉。”随后,阴阳与五行的概念也分别在《系辞》与《尚书·洪范》中首次出现[1],逐渐发展、形成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林立,思想大家各抒己见,同时传统哲学思想逐渐渗入中医文化。《黄帝内经》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中医在融合儒家、道家、周易等思想及元气论学说后,形成了独立的医学体系。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问世,辨证论治的体系就此创立,将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确立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2)希腊文明孕育西方医学 西医起源于希波克拉底时期,倍受古希腊文明影响。天人相分的科学自然观对西医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颇深,其倾向于探究生命现象的客观解释。但初步探索时期的西方医学体系并不完善,框架并未成形[3]。古罗马时期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人体解剖结构和脏腑器官组织在盖伦的引导下逐渐明确。盖伦十分看重解剖学,在其带领下解剖学和生理学成为疾病治疗的基础,并推动了西方医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以后,原子论随着近代物理学、化学的发展而复兴,还原论也随之诞生。最终,受到还原论、原子论和“天人二分”思想的影响,西方医学理论体系随之成形。

2.2 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1)包容性与对抗性 中医兴起于农业文明,是农业“生物型”文明产物。中国古代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们敬畏自然,提倡“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在中医学思想中体现为包容性思维,主张因势利导,顺应人体自身的自然,强调在治疗疾病时应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激活机体自愈系统。当身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干扰,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会迅速做出免疫应答,消除抗原,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以达到治未病目的。

西医兴起于工业文明,是工业“机械型”文明产物。因古希腊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西方人民不得不通过海上贸易的方式取得生存资源,故古希腊文明强调个人行为、冒险精神,将个人作为中心,个人至上,力求通过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能动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一开放性文化思想在西医学中体现为对抗性思维,把疾病当作十恶不赦的敌人看待,采取各种对抗式治疗方法,进行器质性损害的阻断或修复[3],力图用化学药物杀死病菌,用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坚持消除原则,消除一切有害物质,如西医发明了抗生素,利用一种生物消灭另一种生物。其原理为一种细菌的衍生物能够杀死另一种细胞,以达到治已病的目的。

(2)整体观念与分析还原 中医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连续、不可割裂的整体,由此分化出万物,在思维上强调整体观念。中医主张从整体出发把握脏腑之间的联系和对疾病的诊治,认为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及经络与外界的五运六气都是相融通的,形成五行生克的生命平衡网络系统[4]。在探讨疾病规律时,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从全局审视患病之人。

西医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可分解的微小原子,在思维上强调分析还原。西医立足于解剖学,从部分出发把握人体的形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认为“人体是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5],将人体隐喻成一台由各种零部件按照一定规律精密组装而成的不断运转的机器,将神奇的生命活动归纳为机械运动或物理、化学变化。运用分解切割、实验透析、化学数学等方法手段,将人体的研究引向系统、器官、组织、细胞4个基本层次[6],以孤立症状为出发点,从局部审视疾病。

2.3 中西医在发展特征上的差异

(1)起点与发展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中西医学的发展特点是中医学起点高、发展慢,西医学起步晚、发展快,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7]。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结合了脏腑、经络、五行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古代的中医学人士都满腹经纶,每部著作都倾注毕生心血,如李时珍尝遍百草终成《本草纲目》,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创立《伤寒杂病论》。中医学发展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的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深远。西医学起步晚但发展快。从19世纪开始在维萨里的《人体构造论》、血液循环等基础上迅速发展,用大量临床试验研究各类疾病的起源、现象、治疗等,运用解剖学知识、同位素标记法、培养细菌和细菌染色方法及各类高科技仪器摸索各类疾病,西医学人士追求在原有基础上更微观、更精准、更明确的研究方法。

(2)辨证与辨病 中医注重辨证。中医学诊断以证为单位,中医学的一个证可以表现为某些疾病的某个发展阶段[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是出现了相同的“证”时可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如在辨证表里时,脏腑、气血在内属里,病发于此,称为里证;机体皮毛、经络在外为表,邪气侵袭为病,属于表证;有时病变部位的表、里不能单一地理解,还应该结合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西医注重辨病。西医学中的病是现代医学的诊断结果,辨病就是认识疾病并辨明疾病的所有病理变化。

2.4 中西医在诊疗模式上的差异

(1)中医由四诊合参到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 中医的诊疗模式主要是运用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诊疗疾病。首先,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了解疾病,然后运用辨证论治确定治疗原则,最后采用方剂、针灸、推拿、敷药等对患者进行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石[9],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理(识别病机与辨别证候)、法(确定治则与治法)、方(依法遣方组方)、药(依法配药,确定用量与服法)的临床思辨过程与总结[10]。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辨证和论治这两个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互相联系的,在中医临床中既要辨病也要辨证,但最主要的是通过辨证使医生进一步认识疾病。中医诊疗疾病的同时也注重养生,中草药的相互配伍能增效减毒,结合长期调养以疏通全身经脉,使人们健康长寿。

(2)西医由病位检查到对症治疗的诊疗模式 西医的诊疗模式主要是医生依据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首先借助医疗器械从微观的角度对患者的器官、组织等进行检查,然后从检查结果的各个层面逐步分析患者的情况,从而对疾病做出判断,最后通过药物或手术方法消除疾病。本质上,西医文化属于实验医学文化类型,多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实验检查等手段,借助诊断设备和技术查明疾病的致病因素和疾病的类型[11],在患者经过诊断设备检查后,将患者的检查单与大量近现代实验总结出的指标范围进行对照,然后诊治疾病。西医注重微观物质,长于分析,通过还原方法、分析观点、微观控制等方法,不断地进行解剖研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超声、激光、微量检验技术,寻求更精准、更微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西医学是我国当代医学领域的两大科学理论体系,随着比较医学的发展,中西医各自的优劣点越来越明显。令人欣慰的是,中西医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我们要在辩证中统一,让中西医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发展。

3.1 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中西医是两种文明的不同成果,自然存在着差异性与医学文化的斗争性。中医强调整体系统,西医强调分析还原;中医主张一元论,西医主张二分论;中医注重包容,西医注重对抗;中医站在宏观和大局的角度审视疾病,针对整个生命的过程进行调整,西医站在微观和局部的角度看待致病因子,针对机体的某一部位或系统进行改善。

中西医在医学上的探究,实属异曲同工,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同一性。如中医与西医实质上只是医学学科的两个分支学派,最终归属于医学学科这一大类,两者都是以人的健康与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都把为人类健康服务作为研究目的。在临床治疗中,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用药后取效的机制,本质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只是表达的语言和方式不同。

中西医在医学学术方面的争鸣与统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内在矛盾运动。中医应在把握宏观、整体系统的同时,注重微观和定量分析,积极、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西医应在注重孤立元素、解决局部病灶的前提下,兼容宏观、整体之妙。我们应继续深入进行中西医文化比较研究,增强中医定量化能力与西医整体化能力,将中西医认识的疾病规律进行互补,让矛盾向对立面不断转化,让中西医体系融会贯通。

3.2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都具有与他物相区分的特质,中西医文化亦是如此。在与科学的关系方面,中医与社会科学息息相关,西医与自然科学密不可分。在临床诊疗方面,中医有四诊合参、阴阳调和,西医有临床路径、介入疗法;中医有辨证,西医有辨病;中医注重治未病,西医注重治已病。在药物方面,中医有天然草药,西医有化学合成药。以上各种表现均凸显出中西医文化的特殊性。

在普遍性方面,中医与西医在医学上的不同认识,是在不同方面对医学规律的探索。在医学领域内的研究中,中西医共同推动了不同社会医学文明的积淀和发展。

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12],中西医文化亦是如此。中西医同属于医学体系,但各自拥有对医学独特的方法与认识。中医与西医应同时具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既关注“病的人”,也关注“人的病”;在诊治疾病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中西医对疾病的诊断方法相结合,丰富诊治手段;当运用化学合成药对人体有冲击时,运用中医药增强人体正气,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在研究同一个医学难题时,同时运用中西医这两种理论,相互印证,共同推动研究的进展。二者应该在竞争与发展的态势中寻求交汇点,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明确中、西医“术业有专攻”的前提[13],坚信多元与共生才是合理的发展路径[14]。在继续保持自身医学特色的同时,汲取对方精华,丢弃本身之糟粕。

中西医文化在历史渊源、思维方式、发展特征、诊疗模式中存在差异,但两者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中西医文化应该在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前提下,在辩证统一中互相交融,共同促进世界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为人类生命健康奋斗的路上不断探索和努力。

猜你喜欢 西医矛盾医学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医学的进步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20年12期)2020-12-12矛盾的我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0期)2020-07-23对矛盾说不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7期)2016-05-09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5期)2016-05-09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4期)2016-05-09医学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辨析 中西医
上一篇:基于TLC-EFISI-MS,法的桑枝与桑叶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下一篇:“武医宗师”郑怀贤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