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陈小煌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是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富集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以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中国的。泉州的非物质文化,涵盖了节庆、服饰、戏曲、信仰、饮食等,是庞大的文化生态系统,见证了闽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也记录了当地文化发展的面貌。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冲击,造成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出现诸多问题。如何挽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构建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一)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泉州人民在历史发展中所逐渐总结形成的,体现了本民族的风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1]泉州非物质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具有时代烙印和泉州地区的特色,而传承泉州非物质文化能保护传统优秀文化不消逝,让民族优秀文化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也能体现当今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反映着人民的意愿和期盼,最终促进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数百年来,泉州非物质文化伴随着闽南人飘洋过海,流传至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并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南亚诸多国家。在早期甚至成为了祖辈开荒垦殖、抒发思乡之情的重要精神食粮,在非物质文化载体下将自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传播出来。因此,泉州非物质文化是海外闽南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们维系相亲之情的重要精神纽带,促使诸多海外侨胞返乡寻根问祖,极大地强化了海外闽南侨胞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

(三)是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泉州非物质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与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连,具有文化共同体身份认同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已渗透于当地人的民俗生活,是泉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因此,对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如通过非物质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等,对推进当地旅游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冲击非物质文化

通过探究发现,由于社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传统的文艺消费形式也在逐渐更新,文化艺术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2]特别是随着国外文化艺术的引进,多元化信息开始冲击传统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阻碍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导致非物质文化逐渐走向衰退。

(二)资金投入不足

要想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需要一定的资金。现阶段,多项泉州非物质文化亟须保护。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以及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保护与开发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实现对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三)传承人才缺乏

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多为闽南人,且传承方式是采用师徒口耳传授的形式,老一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相继离世,让掌握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人越少,且难以达到老一辈的水平,造成诸多非物质文化后继无人,甚至出现传播断层的现象。而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诸多大众娱乐性文化的出现,导致年轻一辈学习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致使非物质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缺少了专业化队伍。

(四)观念上的错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片面地认为非物质传统文化为落后、传统的东西,尤其是对于泉州非物质文化更甚。可见,人们对泉州非物质文化具有错误的认识。原因是非物质文化发展中人们较为看重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因素和商业利益,忽略了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所产生的影响。[3]具体而言,是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出现濒临灭绝的现象。加之年轻一辈错误地认为非物质文化没有时代色彩,导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出现诸多的问题。

(一)泉州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在学校普及与传承

传承人是泉州非物质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灵魂所在,因此要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以泉州南音、木偶、提线木偶为例,通过让非物质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小学、中学、高中及大学校园中,增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强化非物质文化的教学系统。[4]例如,通过结合泉州小学、中学、高中及大学的实际情况,让南音、木偶、提线木偶能走进校园,在学校普及非物质文化课程,将其作为中小学乃至大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并要保障泉州非物质文化的教学时常长,建立起南音、木偶、提线木偶教学链,由浅入深开展非物质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高度重视教材的编写。例如,在内容上将传承放在首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订教材,如针对小学生则可以将教材绘制成孩子喜闻乐见的图书绘本形式,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再次,培养专业化教师。南音、木偶、提线木偶作为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专业教师必不可少。例如,可以聘请优秀南音、木偶、提线木偶等的传承人作为教学顾问,参与校园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深入高校实际,将南音、木偶、提线木偶作为一门专业实施教育,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培养出更多接班人。最后,是采用实践活动形式,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印象。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南音表演,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下感受南音魅力;
让学生参与到木偶的雕刻活动中,提高雕刻技艺;
让学生观看提线木偶剧,激发学生对提线木偶的热爱之情。通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学生的体验感。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设置南音、木偶、提线木偶专栏和网站,将学生的教育成果展示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鉴赏课,组建非物质文化社团等,邀请专业人士对学生授课,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让非物质文化更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

(二)政策资金扶持,鼓励非物质文化传播发展

泉州非物质文化维系着海外闽南人的思乡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策支持,以此来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社团的扶持力度,构建泉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项基金会,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社团支持的扶持力度。例如,通过加大对南音、木偶、提线木偶等社团的资金支持,鼓励与培养更多艺术创作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构建专业化的交流平台,促进泉州非物质文化进一步发展。其次,定期举办交流研讨会、国际大会等。以南音为例,南音大会唱作为海内外侨胞切磋交流的重要途径,要扩大其所具有的影响力,使其走向世界。例如,通过举办南音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与追溯南音的起源、研究其传唱技巧和创新点,促进南音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再次,以民间艺人为依托,打造非遗师资团。泉州非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要想让泉州非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发展,可以构建非遗传承队伍。通过与高校进行合作,在高校创设南音、木偶、提线木偶等非遗工作室,在已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让民间艺人能以活的形态将非遗呈现出来,面对学生实施传授,从而创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中,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良好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和致力于非遗传承的教师,促进非遗的进一步传承。例如木偶,学校在引进非遗大师后,可以将年轻的木偶传承人留在学校担任教师,培养出更多传承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人,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非物质文化影响力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泉州非物质文化,可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形成弘扬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做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如借助抖音等进行宣传泉州南音、木偶、提线木偶,让更多泉州非物质文化爱好者能参与其中探讨与交流,促进泉州非物质文化发展。[6]同时,将泉州南音、木偶、提线木偶等知识、动态及开展活动推送给更多观众,还可以结合木偶的特点,通过现场雕刻的形式,对一些明星形象进行雕刻,吸引更多观众的兴趣,同时也能让观众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提供建议,拉近非物质文化与受众的距离。泉州政府及非物质文化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泉州南音、木偶、提线木偶文化等重视程度,做好宣传工作,以非物质文化作为基础,打造出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推广与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利用海外闽南社团活动,采用对外展示的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例如,鼓励南音、木偶、提线木偶参与到各类表演、比赛、民俗活动等,创新非物质文化的演绎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还可以鼓励泉州非物质文化走出国门,利用国家大型文艺晚会,将泉州南音、木偶、提线木偶文化搬上大舞台,以泉州提线木偶为例,在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演出时,提线木偶要做到入乡随俗,在某些细节上融入当地的文化,打造出当地受众喜欢的提线木偶戏精品,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泉州非物质文化。

(四)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建设,保护与传承发展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成为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手段。[8]首先,是对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多数泉州非物质文化都是以口耳传授模式实施传承,历经时间发展下容易出现混乱。而借助数字化保护,能对非物质文化实施完好的保存,例如,通过以图像、录像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记录分类,确保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无损。其次,是要推动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的整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将分散保存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实施整合,能确保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运行。依据非遗分类体系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内部和外部特征进行表征和排序,能将传统无序管理形式变成有序管理形式,使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良好融合。例如,泉州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学术资料多收集在知网、万方、超星等平台中,甚至部分人员的社交平台上也具有非物质文化价值的信息材料。对此,为了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通过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以此构建出完整的数据库,让资料齐全的综合型非物质文化数据库为泉州非物质文化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是要构建专业化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建设队伍。数字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专业的队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性,对各样载体都有标准的流程规范,能熟悉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各项环节。例如,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人才,推动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还可以引入非物质文化研究人员,为数字化建设工作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促进其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进行传承泉州非物质文化时,要学会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形式进行创新,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赋予非物质文化传承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南音木偶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09-17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锦绣·上旬刊(2020年12期)2020-12-14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李进杰的南音情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艺术家(2019年5期)2019-12-16一天早晨散文诗世界(2019年6期)2019-09-10小木偶找智慧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8年1期)2018-03-14走近木偶传承人中国少年儿童(2017年8期)2017-07-01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推荐访问:泉州 传承 物质文化
上一篇:民间故事资源创意开发探究
下一篇:茅山断裂带周边地区流体井水位观测特征及机理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