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3 点击:

黄 萍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高等学校进行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发展的有效路径。新时代对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类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特点。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需要创新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新时代新形势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推进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外语学科作为文科的一个分支,同样需要主动求变,创新发展。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国家使命和责任。随着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日益加深,新时代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外语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方能服务时代之需,发出时代之声,回应时代之问,培养时代新人”。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在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的背景下实现了新时代的转变,从培养了解并掌握外语对象国语言和文化的外语人才发展至“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1]

基于外语类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我国的高等外语教育势必要迎接创新发展的新挑战,外语学科应该继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科的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外语教育科技化、中国特色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因为“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1]4将新挑战新任务落实到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的实际操作层面则是聚焦于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外语学科和专业建设,或者说是目标统一、逻辑贯通的外语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衡量学校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评价内容,关乎到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政策制度保障机制、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的协同关系,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非常重要。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互动

“学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是一种学术的分类。它的内涵包括知识和组织两个要素。“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本源,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2]。从表现形式来看,学科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学位点、科研平台、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便是依托这些构成要素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这一概念在高等教育语境下可以理解为高等学校里“依据特定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以相关学科为依托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2](p44)。专业的核心构成要素是专业负责人、师资队伍、教学平台、教学及教学研究;
专业建设则主要是依托这些构成要素进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二者的重中之重聚焦于人才培养,确保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完成。从构成要素和建设任务便可知学科和专业具有内在的协同关系,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协同互动意味着以学科优势带动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支撑学科发展。

所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指高等学校“应树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重的建设理念,将本科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将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并通过政策、制度、激励机制等导向平台,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与互动。”[3]考虑到实施建设的主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高等学校的视角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主要指在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同时,树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重的建设理念,统筹进行学科和专业的合理布局和建设规划,科学配置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等;
二是从二级学院的视角考虑如何采取措施,通过资源的相互转化来进行具体的学科与专业的协同发展和互动融合。本文主要从学院视角来探索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创新形式与方法,形成了一体化、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带动作用和专业对学科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充分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后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引领专业建设”;
同时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这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我国目前通行于工程类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的一流专业认证标准基本内容包含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七个项目。学科建设能够为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学术基础,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保障,为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和探索研究环境。而围绕专业建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有利于学科的学术研究开展和学科团队建设,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学科学位点建设输送优质生源,进而为高层次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人才基础。具体落实到外语类人才培养,国家对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作为学科和专业建设主体的外语学院也要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意识,把握新形势,主动布局,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创新外语学科发展路径,将外语专业建设纳入到学科建设的规划之中,改造升级传统外语专业,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切实做到外语学科引领外语专业建设,而外语专业建设又能支撑外语学科的发展。促进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是实现新文科背景下新时代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一体化要根据高等学校各自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战略,学科优势和专业定位等因素来确定建设路径,不同的学校、学科和专业应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建设路径。新文科背景下,面向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建设的内在协同互动作用,提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一)以本硕博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为主要任务

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既要守住外语的本体性,又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时代的外语人才要“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4]根据《指导意见》中“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的要求,外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实现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

首先,科学配置外语学科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同时,满足外语人才培养独具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双重要求,设置人文素养、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相互强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外语人不仅需要国际视野,更要具有家国情怀。在提升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下,打破专业、学科、语种壁垒,加强国别区域方向课程群建设,以提升外语学生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全球治理或国别区域问题研究能力。还可以根据办学条件,加强跨学科、辅修专业、微专业、创新实践等交叉融合平台建设,以培养“外语+”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其次,加强本科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对研究生阶段学科基础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保证不同阶段课程体系的协调贯通。同时建设数字化课程体系,积极创新课程资源和授课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的巨大作用。第三,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保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职能。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课程委员会,吸纳学科梯队中骨干教师,参与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与学术前沿方面的优势,增强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专业一体化重要抓手

学科专业一体化意味着“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学科建设要素和专业建设要素有机融合。”[5]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一体化的过程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要依赖学科专业团队中的教师来完成。拥有严谨的治学育人态度、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出色的专业外语水平的外语师资队伍能为学科专业建设、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因此,加强外语”学科梯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第一,要引导教师树立“以本为本,科研引领”的育人理念,“立志做大先生”的职业追求,全面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同时要求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学科梯队骨干教师等开设新生研讨课、专业学术前沿课和高年级顶石课。加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引导本科生参与其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有效促进学科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相互转化。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尤其要重视海外归国人员的引进力度,提升科研团队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第三,要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实现“老带新”,发挥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中资深教师的科研优势,拓展团队的学术视野并提升科研能力;
同时“新携老”,发挥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计算机运用技术更娴熟的优势,提高团队整体的人才培养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第四,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面向外语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外语学科特点形成有别于“大文科”概念的外语教学和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尤其考虑小语种教师所面临的由于学术成果受众小,转引率低而难发表的科研困境,确保综合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和激励作用。

(三)以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探索贯通式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科专业一体化可以将多元化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视作有效途径,以实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核心使命。首先,加大外语类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硕博连读和推荐考核制力度。硕博连读有利于发挥学科牵引作用,靶向式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
推荐考核制拓宽了学苗选拔覆盖面,为培养跨学科“外语+”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次,扩大外语类硕士研究生招生中本硕连读和推免生比例。本硕连读和推免生制度同样能够发挥学科优势吸引更多本科阶段的优质生源,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服务。再次,进一步论证本-硕-博连读的可行性。高等教育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方式就是本-硕-博连读机制。就目前而言,相比于工科或者医科,外语类人才培养采用“一键三连”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探索多元化的硕博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有利于实现贯通式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思路。

(四)以打造质量文化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一流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对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可适用于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学生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外语类学生应该学什么”为出发点,以外语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能力达成为落脚点。第二,“产出导向”即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优化语种布局、科学配置学科专业资源,设计课程体系,规划外语教育发展。第三,“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闭环保障体系可以拓展至学科专业贯通式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完善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外部评价机制,依托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合理性以及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和反馈,据此再进行持续改进,形成“评价、反馈、引导、反思、改进”相结合的外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培育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综上,依托学科和专业建设,探索一体化、贯通式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应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新变化的需求,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学科和专业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科优势带动专业建设和专业建设支撑学科发展的建设思路,不仅聚焦于探索本硕博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研究生招生选拔的一体化路径及其质量保障体系,还要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本研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学科专业资源共享效能提升等。

猜你喜欢 外语类文科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减速顶与调速技术(2022年3期)2022-02-11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世界家苑(2018年1期)2018-04-27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科教导刊(2017年3期)2017-03-14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7期)2016-07-28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 探索
上一篇:优秀女教师开展“冬藏·养身”活动
下一篇:远端小切口下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