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在青少年游戏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1 点击:

洪瑞云,黄孝玲,左红英

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西吉安 343000)

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GD)是一种重复或持久使用视频或数码游戏的行为模式,特征为对游戏丧失自我控制、日渐沉迷、无法自拔、日常生活和其他爱好活动均次于游戏,即使社会生活脱轨或出现任一负面影响,均无法影响游戏,且时间较长[1]。青少年群体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接触的游戏众多,且因年纪稚嫩、自我控制力较差,极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发展成病理性或成瘾性游戏行为,为其身体、生活及学习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甚至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因此,青少年是GD的高危人群,青少年GD患者也得到了全球社会及医学界的重视[2-3]。美国于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提出,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是需进一步探究的临床现象[4]。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于2019年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ICD-11)将GD作为新增疾病归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一类中[5]。据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为6%,我国的发病率已超过世界平均值,可见对我国青少年GD患者的治疗迫在眉睫[6]。目前,临床尚无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调节大脑神经活动的CBT技术,该技术在电磁转换和电磁感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经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在大脑神经元中进行神经活动和电位变化,从而通过转变神经元的兴奋度来治愈各种脑类疾病。近年来,rTMS发展快速,多被用于认知障碍、抑郁症、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中[7-8]。本研究探讨不同方案rTMS结合常规治疗在青少年G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我院心理科、少儿精神科及住院部收治的青少年GD 患者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 例。两组分别分为A、B 两个小组,每小组30 例。对照A 组男28 例,女2 例;
年龄14~18 岁,平均(15.64±1.01)岁。对照B 组男27 例,女3 例;
年龄12~18 岁,平均(15.75±0.66)岁。试验A 组男29 例,女1 例;
年龄12~17 岁,平均(15.13±1.06)岁。试验B 组男30 例;
年龄13~18 岁,平均(15.89±2.01)岁。4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年龄12~18 岁;
符合ICD-11 中GD的诊断标准;
病情持续时间≥12 个月。排除标准: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或失智;
患有严重恶性肿瘤、外创史或先天性身体疾病;
有精神病史;
3 个月内服用药物治疗;
危险性游戏、Ⅰ和Ⅱ型双相情感障碍。

1.2 方法

对照A 组采用常规CBT:每位患者均有固定治疗师进行认知、心理、情绪、行为和技能等方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具体的CBT 方案,包含行为分析训练、控制情绪训练、人际沟通训练及游戏时间管控训练等,1 次/周。

对照B 组在对照A 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丙戊酸钠缓释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395,规格:0.2 g×10 片×3 板/盒)口服,1 片/次,2 次/d。

试验组均在对照B 组基础上增加rTMS 治疗,设备为武汉依瑞德公司的MagTD 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和“8”字型线圈。试验A 组采用经典rTMS 方案:选择单脉冲模式高频刺激患者的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区,刺激强度为100% 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时间为2 s,刺激间歇为10 s,20 min/d,每周5 次。试验B 组则采用新rTMS 方案:采用单脉冲模式,第1 周低频刺激患者的双侧DLPFC 区,刺激强度均为100%MT,刺激频率为1 Hz,刺激时间为50 s,刺激间歇为1 s,17 min/d;
第2 周开始高频刺激患者的左侧DLPFC 区(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时间为2 s,刺激间歇为10 s,时间为10 min)、低频刺激患者右侧DLPFC 区(刺激频率为1 Hz,刺激时间为50 s,刺激间歇为1 s,时间为17min),刺激强度均为100%MT。两组均每周治疗5 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4 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oung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YDQ)、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Barratt 冲动性人格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BIS-11)、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1)YDQ:该问卷内容包括8 个题目,使用“是或否”回复,“是”计1 分,“否”计0 分,评分≥5 分可初步判定有网络成瘾。(2)CIAS:该量表包括26 个题目,采用4 级计分法,“极不符合”计1 分,“不符合”计2 分,“符合”计3 分,“非常符合”计4 分,总分表示个人网络成瘾的阶段,评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度越高。(3)BIS-11:该量表包括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3 个维度,共30 个题目,采用5 级计分法,“不是”计1 分,“极少”计2 分,“有时”计3 分,“经常”计4 分,“总是”计5 分,评分越高表示冲动性越强。(4)SDS和SAS:SDS 和SAS 均有20 个题目,SDS 共53 分,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SAS 共50 分,评分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组YDQ、CI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4 组YDQ、CI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4 组YDQ、CIAS 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B 组<试验A 组<对照B 组<对照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YDQ、CIAS 评分比较(分,±s)

表1 4组YDQ、CIAS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A 组比较,bP<0.05;
与 对 照B 组 比 较,cP<0.05;
与 试 验A 组 比 较,dP<0.05;
YDQ 为网络成瘾诊断问卷,CIAS 为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组别 例数 YDQ CI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A 组 30 7.01±0.83 2.82±0.58abc 65.18±14.72 47.59±10.08abc试验B 组 30 7.44±0.72 2.41±0.12abcd 66.08±14.53 40.61±10.03abcd对照A 组 30 7.36±0.65 3.89±0.41a 68.05±13.90 77.09±10.10a对照B 组 30 7.18±0.96 3.53±0.50ab 71.12±14.91 66.83±10.09ab F 1.735 70.120 0.985 84.051 P 0.164 <0.001 0.403 <0.001

2.2 4组BIS-11评分比较

治疗前,4 组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4 组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但仅试验A 组、试验B 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A 组、试验B 组治疗后的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A 组、对照B 组(P<0.05),见表2。

表2 4组BIS-11评分比较(分,±s)

表2 4组BIS-11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A 组比较,bP<0.05;
与对照B 组比较,cP<0.05;
与试验A 组比较,dP<0.05;
BIS-11 为Barratt 冲动性人格量表

组别 例数 运动冲动性 认知冲动性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A 组 30 28.37±5.41 26.13±4.14abc 17.26±3.79 14.55±3.56abc试验B 组 30 27.68±4.56 20.21±4.11abcd 18.02±3.68 11.45±3.02abcd对照A 组 30 28.41±5.39 28.04±4.13 17.54±3.46 17.02±5.01对照B 组 30 29.31±4.01 28.58±4.16 18.36±4.57 17.36±4.13 F 0.563 41.155 0.475 25.943 P 0.640 < 0.001 0.701 < 0.001组别 例数 无计划冲动性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A 组 30 35.25±7.03 30.13±4.33abc 80.88±16.23 70.81±12.03abc试验B 组 30 35.89±7.09 27.89±5.34abcd 81.59±15.33 59.55±12.47abcd对照A 组 30 37.13±6.05 36.96±3.01 83.08±14.90 82.02±12.15对照B 组 30 38.22±6.57 34.37±3.19 85.89±15.15 80.31±11.48 F 1.166 30.166 0.072 22.109 P 0.326 < 0.001 0.974 < 0.001

2.3 4组SDS、S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4 组SDS、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4 组SDS、SAS 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B 组<试验A 组<对照B 组<对照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SDS、SAS 评分比较(分,±s)

表3 4组SDS、SAS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A 组比较,bP<0.05;
与对照B 组比较,cP<0.05;
与试验A 组比较,dP<0.05;
SDS 为抑郁自评量表,SAS 为焦虑自评量表

组别 例数 SDS 评分 焦虑S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A 组 30 54.46±12.23 35.10±9.17abc 48.77±10.53 30.55±6.16abc试验B 组 30 55.33±13.02 29.89±8.76abcd 47.36±9.14 21.45±6.36abcd对照A 组 30 54.17±11.69 47.44±7.68a 48.65±10.62 40.48±6.45a对照B 组 30 53.26±11.59 40.59±7.22ab 47.54±8.99 36.16±7.79ab F 0.148 24.968 0.166 44.834 P 0.931 < 0.001 0.919 < 0.001

青少年GD 患者长时间玩网络游戏,易造成黑白颠倒、睡眠缺乏、营养不良、精神不振和压力聚集等问题,病情严重时可伴有抑郁、焦虑、易怒等精神症状,影响其生活、社会、人际交往等能力,甚至可致青少年轻生,急需家庭乃至社会的关注[9]。目前,临床对于GD 的发病机制还未有确切定论,且该病的详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因此该领域整体上处于起步状态,疾病治疗方面也无统一的国际指南,多采用CBT、精神类药物(如丙戊酸钠缓释片)等常规治疗措施,但CBT 的详细疗法不够具体,如短期及长期疗效、最佳治疗次数等仍需探索研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等药物治疗也存在相同的局限性。因此,青少年GD 的临床治疗仍有极大深入研究空间[10-11]。rTMS 可经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多渠道刺激神经元来发挥治疗作用,被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认知障碍、抑郁症、失眠等。近年来,rTMS 被作为新兴干预手段用于物质成瘾患者的干预,其干预效果可因干预位点、刺激强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且现阶段关于rTMS 在青少年GD 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相对少见。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4 组YDQ、CIAS 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B 组<试验A 组<对照B 组<对照A 组,说明CBT 单独或联合药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青少年GD 患者的网络成瘾程度,减轻其依赖性,但在CBT 联合药物干预的基础上,无论给予传统rTMS 方案或新rTMS 方案均可获益。GD 作为一种成瘾障碍性疾病,与物质成瘾疾病有着类似的成瘾机制。rTMS 刺激DLPFC 可以调控大脑的奖赏环路,促进中脑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中的多巴胺释放并增加谷氨酸受体,从而触发奖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
此外,rTMS 刺激DLPFC 还可调控认知控制环路及情绪相关环路[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4 组BIS-11 的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评分和总分,以及SDS、SAS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试验A 组、试验B 组治疗后的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评分和总分,以及SDS、S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A 组、对照B 组,且试验B 组低于试验A 组,这与何秀梅等[15]及丁巧方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证实了rTMS对患者认知控制环路及情绪相关环路的调控功能,且新rTMS 方案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如下:低频rTMS刺激可刺激局部神经元,提升大脑皮层兴奋性;
低频rTMS 刺激可抑制大脑局部神经元活动,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而高频、低频刺激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维持大脑皮层的平衡状态,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新rTMS方案治疗对青少年GD 患者的疗效更佳,可有效降低网络成瘾,改善认知能力,缓解负面情绪。

猜你喜欢 冲动性同组总分 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22年3期)2022-06-28冲动性的测量方法*应用心理学(2022年1期)2022-03-10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市场周刊(2020年1期)2020-03-19新知中学时代(2019年10期)2019-11-13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中等数学(2018年8期)2018-12-01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8期)2015-04-11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7期)2014-06-26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7期)2014-06-26推荐访问:青少年 患者 障碍
上一篇:超声造影灌注时相分析联合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肝硬化结节癌变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下一篇:基于数据挖掘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选穴规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