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对绘画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1 点击:

施技峰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图式理论主要源于三个,康德的先验图型,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主义,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观。康德提出“先验图型”,是为了解决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上的困境,而提出的一个方法。而后两个的理论都是在康德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图式首先是个哲学问题,他是为了解决,我们是怎么认识的这个问题而产生的回答。同时图式这个概念最大的难点不是在于直观的图像上,而在于这个式上,也就是在于图式中所隐藏的概念上。并且图式的研究对象,它并不是现实中的物质对象,而是外在物质对意识刺激所留存于意识中的现象。图式的组成包含两方面的材料,一是物自体留存于意识的印象,二是知性的概念,这两者通过想象结合则产生图式。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感性杂多的综合判断。对于绘画来说,我们所绘制的正是意识中的画面,也就是物自体留存于意识的现象。换句话说,我们的绘画,要么是在对已有图式的经验提取,要么是在创作一个新的图式,一个新的认识,显然后者要难很多。图式理论的第二次巨大变革是皮亚杰将其引入到心理学中引起的。他和康德对图式概念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一个是站立在图像的角度的,一个是从触觉的认识开始的,但他们都是对认识的阐析。皮亚杰的贡献在于,它将同化和顺应的概念带入到图式中,使图式得以发展,成为一个可不断发展的构架。那么在绘画领域,贡布里希的图式观念,是建立在两者的观点上的运用,他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将图式概念阐述为 :“图式并不是一种“抽象”过程的产物,也不是一种“简化”;
图式代表那首次近似的、松散的类目,这个类目逐渐地加紧以适合那应该复现出来的形状”①。在这里贡布里希将图式观建立在康德的先验图型的基础上的,他们的落脚点都是视觉的图像。同时他也吸收了皮亚杰图式观中同化和顺应的观点,认为图式是可以在后续的经验作用下被完善,这个完善的过程,贡布里希把它称为桥正,这和同化和顺应的作用是类似的,当我们看到认识的事物的时候会同化他,而看到不认识是事物时会顺应它,在这个过程中李格儿的造型意志或同调意志似乎也在同一时间中得到发生。

绘画中图式的做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在绘画中摹写的过程中是以图式和矫正的节律进行的②,二在对感性杂多材料进行空间整理时,是以图式作为指导的。三是绘画中的概念通过图式在时间中的组建完成。那么这三个影响其实都是对现象的归纳和整理。现在我们用实例来分析一下图式是如何和材料结合的。我们以图1的工人绘画来分析其中包含的图式概念。如图,首先这是一个人物的形象,所以他符合我们对人物的概念图式,如他有五官这个形象,这是图式给我们的认识带来的第一层认识,直白的说,就是五官这个图式认识让你认识到这个画面中的元素所组成的是一个人,当然对于人这个概念的组成不可能只有五官这一个图式,还有头的形状,眼睛的样子,皮肤色彩,身体等等图式,它构成了人的“图式塔”的结构认识,这种图式塔式的结构层级认识会为我们感知活动中对杂多材料的判断,完成现象上人这个意识的构建提供经济而便利的判断工具,也为摹写的过程提供了便利。你也可以把这一层认识代入到表2的胡塞尔的时间表中,作为表中的一个源点,来作为意识构建的元素分析。二、角色图式在画面中的作用,我们看到画面中是一个工人的形象,作者在创作这幅画面的时候,是经过大量的材料收集和实列调查,他对工人的形象,必定是有自己的了解的,这种了解组成了他对工人这个形象的图式化了解,那这些图式化了解包括了哪些内容呢?我觉得他很有可能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群体对工人这个形象的认识,这涉及工人这个形象在社会认识中的典型化的问题,以及工人形象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形象变革问题,如从建国以来对国家拥护的中坚力量的形象,到工人形象的红光亮、高大全,再到改革开放中工人形象的平凡中的伟大,直到现今对工人形象的人性化。除了这些,工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历史地位等等,这些概念在工人形象上的叠加,这无疑构成了现今工人形象在人们认识中的图式形象。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引起的对工人这个形象的认识。在这一方面,得从画家的个人经历去着手挖掘,画家自己对工人这个形象的考虑,作为第三方去挖掘显然这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工人这个形象,有极强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三、情感图式,在这幅画中人物的表情无疑是丰富而有内涵,我们可以极强的体会到人物所散发出的那种含而未露的情性感,在人的意识中,我们同时也会储存很多情感的图式,如欢乐,悲伤,忧郁,孤独等,来为需要判断时做为判断的依据。以上种种,都是图式在感性材料上的运用,帮助自我对材料达成认识,并且帮助绘画在对图式的矫正过程中组成画面。但在我看来这种两两对照得真的图式认知关系,只是图式的浅层运用,因为这些面对的都是我们已知的现象,是对已知现象的归档。

那么对图式的一个深层的思考是,当我们面对不认识的事物怎么办,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意识中是没有对应的图式经验,可以作为认识的标准的时候怎么办?难道就不知所云了吗?不是的,我们对不认识的事物会进行同化和顺应这种思维动作,以达到平衡产生新认识,新的认识将做为一个先天图型存储于经验中,或者用现代的图式理论来说,就是成为认识的基础组块。那这里遇到的问题其实变成,范畴是如何和材料结合的问题,或者再简化一点,就是概念是如何和材料结合成为认识。我们还是拿上图作为样本,来做一个先验还原,看看我们的认识中有什么?我们剔除所有的预设前提和经验检验后,看这幅画面在我们的意识中还剩下什么?我们说我们看到的是一堆杂多的材料,有黑白、色彩、弯曲起伏的轮廓界限、不同的形状和色点等等。那么这些杂多的直观材料进入到意识中,我们又是如何进行辨识的?首先,要弄明白我们的意识中最底层有什么?为了弄清这个,我们将我们意识中所有的认识都搁置起来,并且切断我们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这个动作其实是我们把意识和整个世界隔绝了,然后去探寻意识中还剩下什么?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意识中还剩下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先验直观,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本源和最纯粹的出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感性材料进入意识中,都会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整理,才能被我们所认识。那么我们把上图中的杂多材料,摄入到意识中,看会有怎样的思维过程?首先它会被空间直观所整理,但我们知道空间本身就是空的,空间必须依靠空间中的存在物才能体现,那么摄入中的材料我们的自我都会给它一个空间定位,这是一个自发的动作,这是我们先天就有的空间直观所给予的,问题是这种空间位置是怎么给于的,通过对事物的直观观察,我们会发现自在物在现实世界中会有各种面的朝向,且在对自在物的归纳中,他们最大的共相是几何形状,物质世界的所有可视物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几乎都可以用几何的方式来归纳,几何是它们的共相,当我们面对未经验过的事物时,用几何的方式去认识,无疑会和我们的已有经验产生一定相关性,这能使我们能更便利的去认识事物,那么几何和块面的朝向似乎就是进入空间的一把钥匙,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个方面,因为我们的意识本身就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只能试着去描述它,但它究竟是如何的,我们其实还是有盲点的。那么对空间的整理就成为对几何块面的整理。我们回到上图中的材料中,它的每一个色块,色点,进入到意识中时,我们的自我意识就会和现实的物自体比较,在我们的意识现象中赋予一个空间的定位,这个动作是自发完成的。这一点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学绘画的时候特别是素描,老师都会要求从块面着手,不知道大家对这一点在刚学画时有没有疑问,为什么我们要从方块着手,为什么要从分析块面来构建石膏像的头颅关系?那我认为,其实我们是在做一个空间整理,我们将几何概念和材料进行了结合,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物自体在空间上的认识,也可以说是空间赋予了我们形体。所以空间直观也给与了图1上的内容一个空间中形体的认识,它给了画面一个躯体。那么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说,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单单有空间形体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让我们构建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对时间中的整理我们看看它有什么?

图表2

我们接着上面的理解继续深入下去,我们首先看看时间中有什么?其实我们无法准确描述时间中有什么,因为时间包含了太多的杂多信息,但是我们从直观中察觉,时间似乎是有规定的。康德在对先天图型的总结中说:“图型无非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③这实际上是对感性直观的时间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认为时间具有系列、内容、秩序、包容性这几种要素。也就是说时间被这几个要素规定,通过对这几个要素的展开,康德把它罗列为12知性范畴。另一方面任何经验中的杂多表象都要在时间中展开,也就是说都要受12范畴的约束和规定,在这种规定的整理下时间中的知性范畴得以显现,并且和感性材料结合成为认知的一部分。对此康德对知性范畴和感性材料的结合的描述只是说能结合,但没有说明它是怎么结合的。对此我们可以引入胡塞尔的感知时间表图2来观察知性范畴在时间线上的显现。我们还是以上图为例,看有多少范畴在图中得以显现。当图1这个感知材料进入到感知的时间表上时,首先它会在某一意向方向产生一个原印象点,比如说外形,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产生一个连续统,这个连续统呈衰减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时间中“量”图型的体现,也就是时间序列的体现,当第一个印象点在衰减的同时,我们的意识会摄入第二个点,比如说色块,第三个点,第四个等等。每一个点都会和产生一些相似性,这些相似性的重复则产生实在性的感受,于是质就产生了,时间的内容也就随之产生,对于图1来说就是工人这个形象得以出现,当然如果以情感作为考量的出发点的话,情感也会在这里有所体现,但情感的体现不单单和质有关,应该还和出现的时间秩序有关,如上图的工人那种忧郁的神情,虽然它在画面上是被捕捉的一瞬间,但实际中,这种神情是充斥在时间线上的,并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上成立。所以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每一个感觉材料在时间线上都有其严格的时间相位,被时间的关系范畴所规范。

图表2是胡塞尔对现象学事件发生的过程描述④,它阐述了我们意识对自然之物的应激反应中是如何产生现象的,而我们的认识只是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而不是对这个物自体的认识。如一个声音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中,在E1位置产生一个原印象点,并产生一个关于这个声音衰减的连续统E1-E14点。随着时间的流转,第二个声音E2及其连续统也随之进入,在当下场的时候,E3和E1和E2滞留下来的E13和E23以及对E4的预判E‘4形成了对当下场的现象组建。那么这是感性直观进入到意识的逻辑步骤。这是一条可被直观的明线,那在这张图式中还包含了一个暗线, E1-E14在时间上的量的变化,E1- E4的质的变化,以及每个印象点的时间相位的关系变化,以及当下场中对现象的模态判断,同时各相位点之间的联系依靠想象完成。这4组关系其实就是康德提出的知性的12范畴,也就是时间的规定。任何进入意识中的客体都要符合主体的12范畴的规定,被范畴,时间和空间整理否则我们无法认识。这也就是我们的知性为自然界立的法。而这张表就是知性和感性融合的逻辑图式表,它对所有现象都适用

总结一下,以上是图式对材料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理所起的作用的一个实列分析,其由一对一的等效关系判定到范畴和材料的结合的深层理解做了一个描述,在这过程中我们似乎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认识,空间给了我们躯体,但给我们灵魂的是时间。

注释

①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3 第65页

②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3 第65页

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保罗.古耶尔,艾伦.伍德英译本.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

④图表2是胡塞尔对描述感知过程的时间表,原表并无当下场、原点时间轴、前摄、滞留等语言描述,为便于理解由笔者所加。塞尔的时间表的详细研究可参见,Alexander Schnell. “Das problem der Zeit bei Husserl. Eine Untersuchung über die husserlschen Zeitdiagramme”,in Husserl Studies 2002(18),s.89-122.

猜你喜欢 康德范畴图式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话语研究论丛(2022年0期)2022-11-02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2021年1期)2021-06-09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2019年3期)2019-10-08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艺术百家电影文学(2017年15期)2017-12-26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康德是相容论者吗?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期)2015-10-12推荐访问:图式 绘画 影响
上一篇:探究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
下一篇:如何深入开展医院行风建设工作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