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式高原装备保障探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0 点击:

■司光宇

习主席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新阶段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新世纪新阶段装备保障建设的必然选择,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对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保障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原寒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依托有限,由于自然环境长期低温低压低氧特定条件,对装备性能保持和恢复构成极大制约和影响,主要对装备快速启动难、机动性能保持产生较大影响。

从西藏地区10年日平均气温看,低温期通常在每年1、2月和12月之间,贴近边境地区的最低温度要比县城低6-10℃左右。受低温环境影响,装备水温从环境温度加温至启动要求的40-60℃以上所需时间大幅增加,装备启动时间明显延长甚至不能启动。极寒环境中,蓄电池电解液浓度变大,充电储电能力下降,导致蓄电池容量降低。气温每降低1℃,蓄电池容量下降1%-1.5%。海拔1600米地区,蓄电池满电状态下通常可持续使用6次,但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仅能持续使用3次。受高寒低温环境影响,各种润滑油脂粘度增大,-35号柴油温度低于-29℃时易析蜡凝结,流动阻力增大,致使机件啮合及搅动阻力增强,堵塞油管或柴油滤清器,发动机工作时供油不足,导致装备启动困难。

高原高寒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为海平面的60.9%。经实地实装检验,任务地域因缺氧原因致使发动机功率下降40%,装备载重量减少25%,耗油量增大30%,装备时速降低40%。任务地域大气压只有海平面的63%-74%,受低压因素影响,润滑系统油压不足,各类液力传动装置功能不同程度下降,综合传动系统、行动系统工作灵敏度降低,致使装备传动效能下降,机动阻力增大。

边境一线多依山脊、河谷,可用于我大型装备通行和部署道路少,多以便道为主,加之常年冰雪覆盖、地质松软,大型装备反复碾压易产生泥泞路。针对藏区高原高寒环境下装备性能下降问题给待战备战带来的严峻挑战。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材料表面易发生氧化,电子元器件在高、低温环境剧烈变化的影响下,内部电流密度增大,造成电热效应。温度升高可使器件的电参数发生漂移,使双极性器件的反向漏电流和电流增益上升,高低温变化可使化学变化加速,导致元器件寿命缩短或使元器件烧毁,加速电跃迁,引起开路或短路失效等。在高寒环境条件下,机械固件受热胀冷缩影响,紧固间隙易出现,容易出现断裂,对装备的使用寿命是极大的考验。

深入依托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把加强“两高”环境下装备御寒保暖作为性能保持的重要环节,立足任务地域实际,广泛吸收地方优势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革新启动设备,创新保温方法,改善保管条件,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装备保管质效。

一是依托地方企业革新辅助启动设备。针对装备启动水温40℃以上关键指标要求,装备应急加装外置辅助启动装置,利用设备加温代替装备发动加温,24小时保持水温40-60℃之间,实现履带装备“热态一键启动”,在此基础上对设备进行改进升级,改地面放置为车上安装,进一步提升装备出动速度。配置高原适应性改进的锅头总成,提高加温器高原环境进风量,满足正常燃烧所需空气质量流量,并进行加温器控制策略适应性改进,提高加温效率,减少积碳清理频率。

二是军民联动完善场所保暖设施。大型装备采取地下、地面构筑储存保管设施的方法解决。利用军民联动的模式,建设履带装备地下化掩体,周围挖设排水沟,堆砌隔离墙,设掩体定位牌。冬季夜间极寒时间段,掩体内生火炉,进一步提升掩体内部温度。轮式装备保温车库,利用钢管、脚手架、阳光板搭设,内部构设暖气片,采用燃油锅炉供暖,门帘采用防水土工布构设,改善装备储存环境。因执行任务和训练,装备露天停放时,一般应停放在避风朝阳或使发动机位逆风向,停放前及时对地面积雪进行清除,并在履带与地面间垫上杂草或树枝,最大化改善装备储存保管条件。便携式装备按照“室内储存、入柜存放、同步室温”的储存原则,依托帐篷、民房、板房建立野战兵器室,按照“一垫五不靠”要求入室、入柜保管,并远离火炉、火墙、暖气等热源,防止潮湿、生锈、涂油流失、木质变形、皮革龟裂。

针对高原高寒地区地理环境特殊,气象环境复杂,装备指控力、机动力、打击力等主要作战能力下降的实际,使许多地段现代运输工具无法到达,要靠人力和半机械的配合运送装备物资,有时还要根据作战保障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征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和修理工厂的技术力量,通过统一编组、合理搭配,形成军民一体化的装备保障格局,以弥补战时装备保障力量的不足。同时应适当预储预制,科学预测作战所需的维修器材和零部件,加强重要方向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在便于机动和隐蔽位置,在路况差、车辆等装备易出现故障的地段,重点投资、重点建设、逐步配套,适当地预储维修器材,减小战时保障压力,提高保障效能。同时,也要在重点区域预设装备保障群,负责区域内作战单位的装备支援保障,并视情沿道路在各要点开设临时装备保障点,负责机动过程中的装备保障。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积极对上协调沟通,立足自我抓器材革新,协调厂家抓性能提升,对高原高寒地区装备关键战力保持难题进行了研究攻关。

一是紧盯系统配套提升指控效能。协调厂家将主要指控装备软件升级,解决装备软硬件不匹配,系统卡滞、蓝屏、闪退等问题。完善指控手段。针对任务地域高山阻隔,研发4G网络无人机升空平台,搭载通信“基站”,引接地面电力,4G通信信号全时空中中继,实现单兵综合系统通信终端隔山通,进一步提升高原通道环境应急指控能力。联合地方企业研发高原型蓄电池、石墨烯保温罩,采购充电干电池,为山脊一线点位采购配发“电小二”,较好解决小型装备充电难问题。

二是立足性能优化提升机动效能。通过厂家定制改进发动机性能,对部分平原型装备发动机功率在高原下降明显,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展开高原适应性改造,换装高原型发动机,提高装备快打快撤能力;
解决高原含氧量对装备的影响,依托地方企业研制高原辅助增氧装置,在柴油机进气口安装制氧设备,海拔4500米以上,制氧量不小于1立方米/秒,改善柴油机油气匹配特性,提高输出功率,增加装备动能;
解决低温对装备的影响,为轮式车型加装燃油加温锅,大幅降低装备蓄电池馈电频次和频繁发动造成启动电机故障问题,提升装备快速反应能力。针对高原极寒环境下装备机械传动装置发脆易断裂的问题,为轮式装备传动轴安装防护链,防止极寒天候行车传动轴断裂出现安全隐患,迟滞整体行车速度的问题。针对极寒环境下油液蒸发性、流动性差,致使发动机动力输出不足、传动阻力增大进而影响整体机动效能的问题,采取“参考规定、借鉴经验、实装测试、分类加注”的方法,区分燃油、润滑油(脂)、液压油、防冻液4类油液,规范不同温度不同装备不同部位的加注标号,形成《高原条件下装备油料使用参考》,提升装备用油环境适用性。

针对装备故障多、性能下降快与维修效能低的突出矛盾,积极研究战时装备维修力量编组,探索实践高原高寒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方法,通过改善作业环境、聚合力量层级、活用抢修方法、抓实器材储供,筑牢装备性能保持底线。新建维修设施,针对藏区温度低、风沙大,维护保养环境恶劣的问题,采用阳光板、保温棉等聚温材料位建设野战修理工间,配套取暖设备,完善电源、气源作业工具,最大限度解决取暖、保温、机械化作业的问题。下沉力量一线供修。针对部署点位多、前线距离后方远、保障时效要求高的实际,始终把一线抢修作为维修保障重点,维修力量与保障资源尽可能下沉,实现编组模式由基于能力向基于任务转变,维修工艺由基于流程向基于故障转变,检验标准由基于质量向基于时效转变。多方协同支援维修,针对任务地域远离后方,申请支援维修周期长的特点,协调开通一站式绿色支援通道,缩短逐级申请周期;
协调厂家在任务地域组织部组件维修,提供5%的周转部组件,减少返厂维修周期与频次;
在不同任务点位之间建立支援服务信息互通机制,实现支援力量共享,提高支援维修效率;
利用现地支援维修时机,安排技术骨干跟学跟修,联合厂家编制《装备高原高寒环境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手册》,实现由力量支援向技术支援的跨越,多级联动现地中修。针对大型主战装备后送维修难的问题,按照“延长使用一批,现地整治一批,后送维修一批”的原则,采取“中修装备集中整治、区分专业跟修跟训、突出重点提升能力”的方式,在先期展开维修场地、维修器材、维修设备准备和组织配合人员学习装备中修流程与标准的基础上,协调上级维修保障力量。

器材筹措采取厂家定制、向上请领、市场购买、自行加工“四位一体”的方法,做到装备硬件无损坏、备品附件不缺项。高原装备维修任务重、强度高,人员体力消耗大,维修能力下降20%-30%,要充分考虑高原环境对装备的影响,需按30%-50%补充加大维修保障力量。提高维修基数标准,重点突出老旧装备,加强急需、紧缺器材的补充,并适当加大车辆维修器材、武器运动体等易损器材的携(运)行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机动过程中维修保障的需要。

高原地区的装备保障由于其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设计、研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高原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装备保障的环境适应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装备环境适应性方面开展得较早,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各部门才依据自身需要,参照国外相关标准制定了一些自然环境试验方法标准。在参照MIL-STD-810标准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GJB150《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促进了型号研制工作的进展。虽然起步晚,但我们仍然要确保在各种环境下充分发挥理想的保障力,尤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高原环境下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环境适应性基础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高原装备保障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研发新型装备保障材料,提升高原装备保障质效。开展依托军民融合的高原装备维修的试验研究。将高原装备维修试验中的维修、器材供应、环境适应性等技术流程贯穿整个维修的各个阶段,充分暴露高原装备维修存在的环境适应性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攻关。

二是制定和完善装备保障的高原环境标准体系。明确装备保障(分系统)在高原环境下的技术要求,为后续建立完整高原装备保障体系,跟踪国外高原装备保障相关研究情况,学习国际先进的装备保障的适应性研究方法、测试技术和评价方法,为制定我国的保障标准体系提供借鉴。

三是探索军民融合保障模式。军民融合背景下的保障模式可分为平时保障模式和战时保障模式,平时保障模式主要是将内部需求与市场化供给进行相互统一,对市场经济基本发展规模进行分析,服从市场价值规律;
战时保障模式主要是为了能够全面适应多样化战场保障要求,首先是将地方保障性力量紧随部队跟进,能够及时提供保障。其次是垂直型保障,通过不同的运输设备建立保障基地,构建保障网格,达到网格化保障。通过各类保障措施有效应用,能够促进区域保障、远程保障、伴随保障等相互结合,能充分调动保障性资源,随时适应各类作战行动基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保障抵达相应区域执行各项任务。

四是承制合同企业保障模式。承制合同企业保障属于特殊性的军民融合保障,是各类装备研制生产厂家实施的保障,能够根据需求定制。承制企业自身具有连续性、先天性等特点,能够紧密与装备订购部门配合,全面提升装备自身技术要求及保密性要求,切合实际需求,提升装备应用效益。充分利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军民融合保障体制,构建军民融合保障模型,实行军民两用技术标准的融合,灵活定价满足军方多样化需求并兼顾企业效益,同时采取优中选优挑选军地企业或军地合作的装备供应方,确保融合实效。

猜你喜欢 军民高原装备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环球时报(2022-09-07)2022-09-07港警新装备环球时报(2022-05-26)2022-05-26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湘潮(上半月)(2021年12期)2022-01-18高原往事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0年4期)2020-06-03防晒装备折起来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0年6期)2020-05-22迸射当代工人·精品C(2020年1期)2020-05-20高原往事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0年1期)2020-05-11高原往事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0年2期)2020-04-07军民融合 新引擎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推荐访问:军民 探究 高原
上一篇: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的影响
下一篇: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综合利用技术要点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