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流变与发展理路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0 点击:

范春婷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南岸 400065)

“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1]1286它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干预和制约人们的实践活动。任何政党为了实现利益、完成任务,都会确立相应的行为准则,出台相应的政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就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制定与颁布的用以指导、规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方针和准则,通常表现为通知、意见、办法、纲要等文本形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以统领和规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亮明了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虽然其间有过挫折,经过坎坷,但总体发展趋势向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支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政策的中心任务和特征,其发展轨迹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49—1957年)、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7年)、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3年)、全面推进阶段(1984—2011年)和纵深提高阶段(2012年至今)。

(一)萌芽初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起步探索阶段(1949—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均面临着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需要改革大学生旧有的政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社会信仰。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情、校情和学情,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积累的传统经验和苏联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摸索前进,为国家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一是向大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作出文化教育工作要将“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1作为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主要任务,党和政府大力强调要在各高校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要求各高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长期而细腻的特点,不能性急、粗暴、草率和简单说教,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谨慎地开展教育,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造,努力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改造学生的旧思想。二是初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195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出台,确定以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分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为推动课程发展,党和政府还大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及其素养提升培训,注重加强对他们思想上的领导。三是明确党委的领导职责。1955年4月,国家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在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上发言,肯定了几年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下的成绩,指出了工作中仍然面临的问题,要求积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学校行政领导和学校的党、团组织对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2]26。此后,各级党委将政治工作干部配备、思政课教师队伍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大事来抓,逐步搭建起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水平较高的工作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国际资本主义的外部封锁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破坏,政策内容着重要求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支持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抵制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政策建设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规定,为今后政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迷失停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7年)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加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动荡,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作出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判断,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受这一论断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也走入误区,认为在具体教育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倾向,将中心任务聚焦于开展阶级教育,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政策运行强调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味追求速度和结果,不免存在脱离实际和盲动冒进的问题。一是将政治运动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阶级斗争锻炼,以至于广大师生不仅未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深受“左”倾错误思想的流毒。二是助长个人崇拜风气。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个人崇拜风气影响,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也推出“长沙政治学校经验”和“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将毛泽东思想放在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首要位置,以至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误区。三是将劳动教育狭隘地限定在体力劳动方面。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各级党团组织对劳动教育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要求一切学校均要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所有学生均须按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但主要强调体力劳动是改造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以至于大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时间过长、任务过重,反而冲击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活动。需要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明确要求高校党委领导责任,同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门规定,安排专人负责,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作出总体规划,有力推动了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工作。

(三)调整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3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为清除“左”倾错误思想给教育战线带来的“伤痛”,党和政府决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3]104。在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干扰,对此,党和政府作出重要决策,积极应对。一是恢复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做法。明确要求大力培养和发扬无产阶级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在结合实际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四化”培养人才,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
恢复马列主义课的正确地位,对教学任务、教学方针、课时、学时、大纲、教材、教学制度、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科学研究、教研室设置及任务、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领导体制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确立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雏形。二是开展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教育。由于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时分析不够、准备不足、措施不力,一些大学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优越论”“彻底反传统”“全盘西化”等思想的影响。对此,党和政府要求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增强他们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和平演变”图谋的甄别力和抵抗力,坚决同一切不良倾向作斗争。三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自1980年8月,《光明日报》刊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之后,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命题。1981年8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宣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要探索其客观规律,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发展规律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四)深化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全面推进阶段(1984—2011年)

1984年4月,以教育部发布的《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这一时期,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政策内容可谓“全面开花”,既有全局战略总体部署,也有具体层面细分指导,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及其20多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构建起较为全面、完善的政策系统。一是在教育理念方面,针对教育的根本问题,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总结提炼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深入发展。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阶段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阶段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三是在课程建设方面,相继出台“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构建起本科、硕士、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完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四是在教材建设方面,专门就包括图书、音像、电子教材在内的教材编写、出版、使用要求作出规范说明,逐步形成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各学科领域前沿的学科教材体系。五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师资来源、师资培养、师生比、骨干教师研修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形成一支政治信念坚定、教学科研能力强、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六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推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等重要文献,丰富学习研究的理论资料;
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教学科研平台。此外,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培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基层服务意识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也作出重要政策指导,切实丰富和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纵深提高阶段(2012年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迈向实现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庄严宣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更加注重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及其系统性与协同性。一是整体规划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2017年2月“中央31号文件”出台以后,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对课程、学科、科研平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如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明确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等,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378。二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378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统筹协调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发挥各门课程育人与育才的重要作用,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动态,不断拓展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路径,更加强调借助融媒体技术的传播作用,运用群众性主题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切实将广大大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随着新时期政策的大量出台,各级各部门及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与管理要求都大幅提升,广大师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大幅提高,各高校乃至全社会营造起浓厚的育人氛围,政策发展进入全新历史阶段。

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进脉络,可以发现,基于不同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政策特征及其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其主旋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连续贯通,在政策目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方面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发展逻辑。

(一)政策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策是党和政府意志的承担者和传达者,肩负着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期许和要求。政策目标便是对这一期许和要求的具体表达,为政策前行设定标准、指明方向。缺少目标,政策发展将如同失去航向的扁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政策制定之初,党和政府会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总的活动方向。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旨归。这一价值旨归指引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明确了教育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阐明了教育所应达到的境界和标准。由于政策运行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目标也会作出相应微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要求重点开展革命的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冲破旧思想藩篱,帮助他们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思想体系;
改革开放之初,要求加强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培养大学生无产阶级意识,肃清资产阶级思想流毒,帮助他们成长为又红又专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专门人才;
进入新时代,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但不论何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终高度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未来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70多年来,政策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和观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推动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孜孜不倦的目标追求。

(二)政策制定:坚持理论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政策制定是党和政府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客观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拟定、评估、选择并最终确定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方案的过程。政策制定是实现政策目标、发挥政策功能的首要步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5]12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为政策制定的价值追求,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融入政策内容,切实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本色,凸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二是服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制定集中反映党和政府的意志要求和政治价值选择,遵循党和政府的群众路线和教育方针,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强调政策的政治导向性功能,积极贯彻落实上位政策要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团结凝聚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和传统优势。同时,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加强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智库,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三是回应政策运行的现实需求。政策制定本身来源于观照现实问题的需要。由于政策运行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征,政策制定需要跟随环境变化和政策运行实际而不断调整、优化政策内容,才能确保政策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提升政策运行实效。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壮大、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变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在不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也应势调整,不断将新的教育理论、手段、载体和途径纳入政策内容之中。

(三)政策执行:坚持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

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组建政策执行机构,采取政策解释、政策宣传、政策实验、政策实施、政策协调、政策检测等方式,将政策文本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致力实现政策目标和政策价值的活动过程。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政策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政策效力是否能够有效发挥,最终取决于政策执行是否顺利。始终坚持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显著特征,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不仅有助于党和政府总体掌握政策内容,也有助于将政策执行要求具体化为各种指示,明确政策执行人员工作任务,确保政策目标和内容一以贯之,有效监督政策落实情况。一是在政策要求上实现中央、地方和高校三个层面的一致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数量庞大,上位政策发布主体多为国务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中央和部委层面,这就决定了上位政策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中位政策和各高校制定的下位政策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制约力和指导力,能够确保政策执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发生,切实强化了政策执行的力度。二是在政策实施上体现注重结合地方和高校实际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分为具有统领导向作用的纲领性政策、具有中介协调功能的目标性政策和具有基础规制功能的基础性政策。此种结构是由于党和政府作出顶层设计、确定统筹规划后,地方政府与高校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行动依据和最终政策安排形成的。如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和2017年“中央31号文件”出台以后,各级各部门各高校紧密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将顶层设计细分成不同政策模块,明确职责分工和量化考核标准,确保政策执行信息渠道畅通、条件保障到位,政策执行全过程得以有效控制。三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一直以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党和政府都给予人、财、物的必要条件支撑,包括对办学条件、学生奖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切实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政策评估: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和人文关怀

政策评估是依据评估标准,遵照评估流程,对政策效果、效率和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过程,在政策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其评估结果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明确政策预期目标和效果是否达成、政策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也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根据评估结果完善政策内容和改善执行方式的重要依据。围绕政策目标,政策评估既有党和政府组织的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等官方评估,也有政策研究者个体组织的问卷调研、座谈访谈等非官方评估,其评估重点都在于把握政策运行的现实状况,找准政策运行同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审视政策环境和政策条件的变化,为党和政府确定政策问题、选择政策方案和优化政策内容提供现实依据。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不同阶段的政策内容可以发现,其侧重点也深受政策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影响。起步探索阶段,重在考察政策运行是否有效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观;
曲折徘徊阶段,由于受到与国情实际不符的错误路线指导,在评估实践中难免走入极“左”误区,但依然十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恢复重建阶段,重在评估政策运行是否有效清除“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奠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全面推进阶段和纵深提高阶段,更加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方面的评估。但总体而言,不论在哪个时期,政策评估坚持以生为本,注重评价的公平、公正性,致力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政策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为将大学生们培养成国之栋梁而努力,切实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和人文关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不断从稚嫩走向成熟,政策目标更加坚定,政策内容日益丰富,政策执行力度持续加强,政策评估更加合理,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历经波折,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为展望其未来路向提供了重要历史遵循和现实依据。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传承党的百年奋斗传统优势,聚焦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培养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助力,更是赢得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法宝。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传统优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目标。一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古以来,“德”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遵循,“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便十分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之根本,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正是要回答“立何德”“树何人”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条件下,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如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初心使命从未更改,在未来也将赓续绵延。二是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效益。政策在运行之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衡量政策价值的重要尺度。结合新时代际遇,中华民族正朝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奋力前行,但“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6]72,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未来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凝聚大学生共识、激发大学生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实现政策效益。

(二)优化政策决策,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科学化发展

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政策制定是基础,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反馈,其中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优化政策决策体系,推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科学化,实现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管理保障等各方面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一是推动政策制定科学化。发现和找准政策运行中面临的问题是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关键。规范政策制定流程,综合分析现实政策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把握政策未来发展趋势,才能确保政策内容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可行性和前瞻性。进入新发展阶段,政策制定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立体化、可视化发展,切实把握大学生心灵,增强师生获得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政策执行科学化。政策制定出台以后,执行人员就是决定的因素。他们对政策目标和内容的理解及认同程度,直接关系他们在政策执行中的态度。因此,要加强政策执行队伍建设,注重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的理论水平、认知认同及业务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在政策宣传和执行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寻找有利于政策落实的方式和途径,不断提升政策执行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建设,明确政策执行人员权责分工,确保政策要求落实、落细、落小。三是推动政策评估科学化。坚持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价相结合原则,选聘具备政策评估知识的专家,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确立评估标准,合理运用评估方法,注重评估政策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以及适应性等,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深化科学研究,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内涵式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也要遵循政策学的理论要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向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于政策运行过程。一方面,政策理论为政策实践提供思想指导;
另一方面,政策理论又要在政策实践中接受检验反馈而不断调整完善。推动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良性互动,必然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内涵与外延。一是丰富政策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政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搭建政策发展的理论框架,明确政策发展的中心问题,捕捉政策发展的理论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必然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综合政策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探索政策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前沿热点命题,不断丰富和深化政策理论,促使政策研究常思常新,努力攀登新的政策理论高地。二是深化政策实践研究。实践研究是政策发展的关键性工作,通过实践效果反馈政策效益,明确政策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提供政策发展的现实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实践研究,要继续梳理、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政策运行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和揭示政策运行和发展规律,为政策实践提供历史借鉴;
同时,要注重加强实证调研,深刻分析当前政策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有益做法和不足之处,探究政策运行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增强政策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路径建议和参考。

(四)强化政策保障,致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协同共建

政策运行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时代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二者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耦合机理内在地要求综合多方力量、协调多方资源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新时代,政策运行的国际国内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险机遇,以及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以党和政府宏观统筹为基准,形成家庭场域、学校场域、社会场域和网络场域的联动机制,为政策有效运行提供全方位保障,精准走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共建。一是坚持以党和政府全局性、战略性规划为基本政策指南。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指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要求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为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运行提供了行为规范和行动框架,也为政策运行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注重构建政府主导、高校落实、家庭参与、社会配合、网络媒体协助的合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明确本地区政策运行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协调政策资源,为政策运行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各高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明确学校党委的领导责任,保证监督政策在学校贯彻执行,为政策运行提供充足的人、财、物条件支持;
各家庭运用血缘伦理和渗透影响的优势,主动支持政策的实施;
社会各方力量积极配合,为政策运行提供教育培训、实践平台等服务,创建政策有序运行的浓厚社会氛围;
各网络媒体充分运用时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优势,精准把握政策运行的过程和效果,为政策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切实营造政策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政策发展的合力效能。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政策政治 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助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0年2期)2020-03-08政策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神州·下旬刊(2018年4期)2018-06-05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15年1期)2015-05-26推荐访问:理路 流变 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加速康复管理模式在腹腔结核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重磁资料处理与解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