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珠单抗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01 点击:

丁平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率低,诊断时常出现晚期症状。晚期患者已丧失手术治疗的意义,化疗是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首选手段。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复发和转移率高,严重影响生存和健康。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化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建议临床上探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抗肿瘤治疗中,靶向药物和化疗联合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1]。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结直肠癌,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和健康,且死亡率极高。采用化疗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商品名:开普拓)、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是晚期结直肠癌的常规化疗药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长期生存有待提高。贝伐珠单抗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对结直肠癌晚期患者具有良好疗效的单克隆抗体[2,3]。临床上,贝伐珠单抗与多种化疗方案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是可行的。本研究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结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增加贝伐珠单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治疗效果,分析贝伐珠单抗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
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45±8.78)岁;
肿瘤类型:结肠癌16例,直肠癌24例;
转移情况:肝转移10例,肺转移14例,淋巴结转移1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
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2.71±8.57)岁;
肿瘤类型:结肠癌14例,直肠癌26例;
转移情况:肝转移9例,肺转移14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化疗前均给予止吐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治疗,奥沙利铂130 mg/m2,卡培他滨850 mg/m2,餐后口服,2次/d,连续服用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贝伐珠单抗治疗,贝伐珠单抗[Roche Pharma(Schweiz)Ltd.,注册证号S20100024]5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稀释,静脉滴注,首次以 7.5 mg/(kg·d)剂量进行输注,时间维持在90 min,第 2次输注时间可缩短至60 min,之后可保持在30 min内完成;
2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所有结直肠癌肿块消失并维持>4周;
部分缓解:结直肠癌肿块缩小>30%,维持>4周;
稳定:介于部分缓解和进展之间;
进展:结直肠癌肿块扩大>20%或产生新结直肠癌肿块[4]。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CD3+、CD4+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例数时间CD3+CD4+对照组40治疗前33.19±3.4031.57±3.12治疗后 30.45±2.34a 28.78±1.21a观察组40治疗前33.16±3.4531.42±3.45治疗后 41.56±5.05ab 48.18±5.12ab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n(%)]

国内外晚期结肠癌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5-氟尿嘧啶(5-FU)是常用化疗药物。由于VEGF是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所以抗VEGF已成为控制肿瘤发展的重要靶点。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临床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结合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可明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及左、右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对肿瘤血管生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有效促进结直肠癌的缓解,防止病情恶化。作为典型的靶向联合化疗,临床VEGF能显著提高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是延长生存期的主要选择[5,6]。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患者化疗控制效要不理想,贝伐珠单抗的出现,是近年来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可与VEGF相结合,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结合受体的VE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有可能应用于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贝伐珠单抗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结直肠癌患者新生血管及内皮细胞的增殖,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它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分裂,抑制血管新生,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结合化疗可提高疗效,广泛应用于临 床[7,8]。贝伐珠单抗通过阻断VEGF-A与受体的结合,可以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的降解。贝伐珠单抗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转移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乳腺癌、肾癌和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研究表明,VEGF在生物检测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可靠生物学指标[9]。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在无菌环境中使用贝伐珠单抗,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服用时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将贝伐珠单抗注射进人体后,患者最常见的一个反应就是高血压,因为贝伐珠单抗与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反应,使血压持续升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全面检查患者的血液状况,密切监测患者输液期间的生命体征,平均每10分钟监测一次,避免出现其他不良反应[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CD3+、CD4+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D3+(41.56±5.05)%、CD4+(48.18±5.12)%高于对照组的(30.45±2.34)%、(28.78± 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5.00%高于对照组的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几年结直肠癌的医学治疗进展中最显著的是靶向药物的应用。新生血管是肿瘤发生、增殖和侵袭的重要因素,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因子。高表达的VEGF与结直肠癌的侵袭性、血管密度、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13]。恶性肿瘤中VEGF过表达,预后不良。贝伐珠单抗能降低肿瘤间质液压,有利于化疗药物到达肿瘤部位起到抗肿瘤作用。它是一种单抗,通过与VEGF的抗原抗体反应,阻断VEGF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致使肿瘤细胞营养供给不足,实现消灭肿瘤的目标。许多临床试验证实,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结直肠癌是安全有 效的。

综上所述,贝伐珠单抗作为抗VEGF通路的药物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免疫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未增加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贝伐珠单抗直肠癌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实用肿瘤学杂志(2022年3期)2022-11-30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医院管理论坛(2022年7期)2022-10-14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0年4期)2020-09-02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3期)2017-11-13贝伐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进展中国肺癌杂志(2017年4期)2017-09-05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西南军医(2016年3期)2016-01-23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6期)2016-01-20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6期)2016-01-07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药学进展(2015年7期)2015-12-09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0期)2015-03-01推荐访问:靶向 临床应用 探讨
上一篇:胃肠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围术期个性化方案护理模式的效果研究
下一篇:参芪补心汤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的效果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