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与单纯球囊扩张术在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比较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28 点击:

朱超霞 吕晓飞 曾利敏 赵倩 杨会杰 程宝仓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内二病区 郑州 450006)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液内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并沉积形成斑块,当斑块凸向血管管腔之后就会占据一部分正常的管腔,造成颅内动脉狭窄[1]。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发生与患者生活习惯存在明显关联性,吸烟、饮酒、饮食过咸、运动过少等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可增加颅内动脉狭窄发生风险。轻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会出现特殊症状,多数患者在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时才被确诊,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可能会出现代偿情况,若血容量减少或血压突然降低,则易出现缺血情况,引发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脑梗死,威胁患者健康[2]。临床常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该病,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恢复。血管内介入治疗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将一根管子伸到颅内,并放置导丝弹簧圈或支架于颅内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案对机体产生的创伤较小,能迅速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保障预后[3~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6 例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血管内介入与单纯球囊扩张术在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1年7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96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2 例;
年龄61~82 岁,平均(72.05±2.16)岁;
体质量指数 19~27 kg/m2,平均(23.52±0.78)kg/m2;
病变直径 4~11 mm,平均(7.48±1.05)mm;
狭窄部位:颈内动脉 19 例,大脑中动脉29 例。试验组男28 例,女20 例;
年龄61~82岁,平均(72.13±2.21)岁;
体质量指数 19~28 kg/m2,平均(23.58±0.83)kg/m2;
病变直径 4~11 mm,平均(7.52±1.08)mm;
狭窄部位:颈内动脉 21 例,大脑中动脉27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
年龄>60 岁;
无免疫性疾病;
既往无颅内出血史。(2)排除标准:伴有颅内血管串联病变者;
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存在血管内介入手术禁忌证者;
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 法对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6F 动脉鞘,实施全身肝素化,术中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5447)。将引导管引导至病变椎动脉V2 段远端,注射造影剂,在路径图引导下将微导丝穿过病变血管,放置Maverick 球囊在病变血管中心位置,定位准确后,压力扩张球囊10~50 s,并对血管扩张情况进行观察。

1.3.2 试验组 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前3~4 d,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65051)口服,100 mg/次,1 次 /d;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 H20203701)口服,75 mg/次,1 次 /d。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持续实施肝素化操作,保证凝血活酶时间不低于250 s,在右侧股动脉处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置入8F 动脉鞘,按照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并发症情况,并嘱患者出院之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持续治疗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血流动力学水平。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2)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6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分值0~42 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评估量表(ADL)评估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6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α=0.05 为检验标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1 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 治疗6 个月后试验组对照组48 48 t P 12.08±1.25 12.13±1.31 0.191 0.849 7.19±0.75 8.47±0.88 7.670 0.000 4.82±0.51 6.74±0.69 15.503 0.000

2.2 两组ADL 评分比较 治疗1 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AD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ADL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 治疗6 个月后试验组对照组48 48 t P 35.89±3.48 36.02±3.53 0.182 0.856 48.76±4.92 41.15±4.38 8.004 0.000 65.79±6.74 52.68±5.49 10.449 0.000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PV、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时间 组别 n PV(mPa·s) 纤维蛋白原(mg/dl)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 试验组对照组48 48 t P治疗后 试验组对照组48 48 t P 1.21±0.15 1.24±0.18 0.887 0.377 2.19±0.35 1.76±0.24 7.020 0.000 3.42±0.38 3.45±0.41 0.372 0.711 4.69±0.53 4.05±0.47 6.259 0.000 4.04±0.38 4.08±0.42 0.489 0.626 5.51±0.62 4.79±0.53 6.116 0.000 13.59±1.42 13.64±1.37 0.176 0.861 18.28±1.96 15.06±1.53 8.972 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 生率(4.17%)低于对照组(16.67%)(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与先天发育和后天血管病变有关,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容易导致动脉狭窄,后天伴有高脂血症、营养过剩也会导致脂肪在血管内形成斑块,造成循环障碍[5~7]。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极易引发脑供血不足、血流速度降低、狭窄部位出现血栓等不良事件,血栓脱落后会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8~10]。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常伴有耳鸣、思维迟钝、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急性发作时容易引发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11~12]。早期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单纯球囊扩张术属于微创手术,常用于治疗二尖瓣狭窄或冠脉血管严重病变,但在术中进行机械扩张时可能发生损伤,导致局部组织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起效快、恢复快的优点,能直达病灶,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管狭窄部位,快速控制病情[13~14]。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PV、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高(P<0.05),可见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PV 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PV 值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PV 降低说明患者可能患有贫血、感染及出血等情况。纤维蛋白原为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和分泌,是凝血机制的重要参与物质,该指标水平降低容易诱发出血。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偏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浑身乏力等症状。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置入支架来开通狭窄部位血管,进而恢复远端血管支配部位脑组织的血供,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1 个月后、治疗6 个月后 NIHSS 评分更低、ADL 评分更高(P<0.05),提示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血管内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治疗,对机体的创伤较小,无需将血管切开就能快速开通血管,减轻血栓负荷,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支架,或先实施球囊扩张后再置入支架,能迅速改善血管狭窄状况,使患者脑部血流循环得到改善,从而恢复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17%) 较对照组(16.67%)低(P<0.05),充分说明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这一结果与贾建伟的研究结果相符[15]。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选取球囊和支架直径时严格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可避免球囊过度扩张或支架直径过大而导致的血管痉挛或血管破裂情况,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小心谨慎能有效避免扩张导致的血栓脱落事件,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效果更好,能明显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全血球囊黏度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人人健康(2022年13期)2022-07-25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21年12期)2022-01-26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年1期)2022-01-26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12期)2021-12-30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2期)2021-07-21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年5期)2021-01-14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上海公路(2019年3期)2019-11-25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中国塑料(2017年2期)2017-05-17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7年1期)2017-05-17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肇庆学院学报(2016年5期)2016-03-11推荐访问:动脉 狭窄 介入
上一篇: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下一篇:白银市文冠果良种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