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初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7 点击:

张 鑫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二地质队,山西 长治 046000)

某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场地建设不断加大投入,随着人民对出行便捷性的要求,县内道路建设也日渐增多。由于某县总体二叠系、三叠系出露的山区面积占比较大,选址往往较为困难,因此大部分的建设工程都沿着河谷两侧建设,往往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切坡现象。山前沟谷大多通过自然堆积形成了覆盖层较薄的山前土质斜坡,由于人工切坡,坡脚被截断,大量泥岩基底出露,形成了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斜坡,由于应力向截断的坡脚集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本文通过归纳某县此类滑坡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的形成机理及成灾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2.1 滑坡特征

某县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的特征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主要分布于剥蚀侵蚀山区的山前堆积地带,边坡的坡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坡度在30°~50°之间,个别超出这个范围。该区黄土滑坡主要发育在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削坡区域。

2.1.1 表部变形破坏特征

此类滑坡微地貌特征主要表现在滑坡体上的树木歪斜,滑坡滑动后形成大的二级平台等现象。前缘滑体受到牵引向前滑动,后缘多形成错台形式。此类后缘常出现垂直滑向的裂缝,并且形成台阶状地形,滑坡体两侧可见羽状裂缝分布,滑坡舌部可见放射状裂缝。

表面形态通常可划分为椅子形、舌形两种。舌形:以龙头村东200m滑坡为例,滑坡体上部较小,下部较大,显现出上部薄下部厚的长条形,中部凸起,两侧略低,形似舌状,这种形态主要是因为坡体在降雨等非人工因素扰动下,向下滑移,形成的特征。椅子形:以友仁村滑坡为例,滑坡后壁呈现弧形,滑坡体顺滑动方向滑动距离较小,上小下大,形成一个二级平台,形似一把椅子,这种形态与其道路修建时切坡有一定的关系。

滑坡后壁坡度一般在35°~70°之间,平面上往往呈圈椅状,壁高从两边向中间递增,滑坡后壁经常可以见到铅直方向的擦痕,后壁往往暴露出泥岩基底,能够明显看风化破碎的泥岩、砂质泥岩,其中充填有大量的松散粉土、粉质粘土。

滑坡前缘凸出部分大多形如舌状,也称为滑舌,一般延伸至沟谷中,滑体多数由于暴雨导致其重度增加,因此滑动刚结束后,前缘滑舌土体多为饱和软塑状。

2.1.2 滑坡纵断面特征

某县此类滑坡纵断面上的形态主要是由滑面控制的,滑面将整个滑坡的纵断面分为两部分,即滑面上部和滑面下部,结合以下实例进行阐述。

友仁村滑坡位于法中乡友仁村西圪塔组,滑坡体长95m,宽450m,厚约2m,分布面积为42750m2,体积85500m3,坡向71°,总体坡度50°,小型滑坡。滑坡滑体组成物质为Q3黄土,在滑动的影响下原始结构遭到破坏,结构紊乱。滑面形态近似弧形,埋深约2m,滑带为强风化的T2er砂岩碎块,厚约0.5m,十分破碎。该斜坡于2015年6月在连续降雨后发生滑动,造成公路损毁,该滑坡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边坡的开挖,形成较陡的直立面,开挖使得边坡前沿内力汇聚,当时未进行防护措施,在多日的降雨影响下,坡体黄土饱水后自重增加,滑动面上土体下滑力渐渐地大于抗滑力,致使滑坡发生。

该滑坡的纵断面形态为近似折线型,外形如长椅状,滑坡体上部受拉张裂隙的控制,形成长70~100m,宽10~20m的平行裂缝,裂缝走向垂直于坡向。类似断面形态的滑坡体在某县比较常见。

2.1.3 滑坡结构及滑带(面)特征

此类滑坡结构与其所处地带的结构相同,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内部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结构改变巨大,与原有结构截然不同,只是地层没有变动。在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中,一般滑体为松散黄土,滑带由比较破碎、风化强烈的泥岩充填黄土组成,滑带下部为较为完整的泥岩。滑坡的滑动带(面)形状一般不规则,根据调查某县此类滑坡的滑动面形状主要是折线型、直线型,这与此类滑坡的土岩特征息息相关,该类滑坡滑体主要是坡积形成的黄土覆盖层,因此大多数岩土接触面剖面形为折线型与直线型的,这与纯粹的黄土层内滑坡的滑面有本质上的不同。

2.2 分布规律

2.2.1 空间分布规律

由于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的特殊物质组成,此类滑坡多发于在剥蚀侵蚀低中山区及剥蚀侵蚀中山区的沟谷两侧,这类基岩山区中的大型集镇、村庄及道路多沿河谷地段修建,因此导致大量的公路、民用及工业建设项目均在沟谷谷坡坡脚修建,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切坡形成的高陡边坡,由于谷坡坡脚因为切坡失去支撑,应力向坡脚集中,上部岩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的产生。

2.2.2 时间分布规律

根据统计历史上发生过的此类滑坡发现,该类滑坡大多都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表现出在人类历史时期,滑坡、崩塌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了此类斜坡的原始谷坡结构,使斜坡应力向切坡的位置集中,稳定性降低,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灾害与降雨强度成正相关性,在单位时间内降雨强度大的时期相对集中。

3.1 地形地貌因素

某县地貌类型多样,但此类滑坡多发育于剥蚀侵蚀低中山区及剥蚀侵蚀中山区,剥蚀侵蚀低中山区广泛分布于县境中部、南部,面积1226.7km2,占全县总面积48.1%。由石炭—二叠—三叠系砂岩、泥岩组成。海拔在1000~1700m之间,山坡陡峻,沟谷下切,沟谷呈“V”型谷或“U”型谷,靠近中部河谷区沟谷切割较浅,较开阔,属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区。剥蚀侵蚀中山区主要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面积586.7km2,占全县总面积23.0%。由石炭—二叠—三叠系砂岩、泥岩组成。海拔在1200~2000m之间,山坡陡峻,沟谷下切,多呈“V”型谷,属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区。这两类地貌分布大量的边坡,而这些边坡在大自然的各种内外力作用下经常发生不同形式的破坏,形成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地质灾害。

3.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结构

该类滑坡的滑体主要是第四系松散黄土,下部滑床一般为(P+T)泥岩。上部土体具大孔隙,柱状节理发育,是较好的透水层。滑床主要是泥岩,泥岩节理、裂隙发育,但强度较黄土高,相较于上部松散的黄土,隔水能力较强,是相对的隔水层。以下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以马兰沟滑坡隐患为例,该滑坡岩土结构为滑体是山前坡积的Q4黄土松散层,下部滑床P2s泥岩。这种二元岩土体结构是非常有利于滑坡产生的。由于上部坡积物十分松散,大孔隙、节理发育,导致降雨时雨水易沿着节理向下入渗,在岩土体结合面处入渗程度减小,不断泥化滑带土(主要是强风化的泥岩充填粉质粘土、粉土),导致在岩土接触面上形成饱水带。这一接触面土体易侵水软化,处于压剪应力状态,构成潜在的滑动带。在重力的作用下,土体不断向下滑动,后缘拉张裂隙不断扩大,最终滑体与原始坡体脱离,形成滑坡。

3.3 结构面

某县控制此类滑坡的结构面类型主要是基覆界面,此类结构面主要是上部松散黄土与泥岩接触形成的全风化、强风化带,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泥质含量高,力学性能差,抗剪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并且导致入渗的雨水在该面上形成滞留,造成上部土体与其的摩阻力降低,抗滑力下降,打破了极限平衡状态,形成滑坡。

3.4 人类活动

由于某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因此村庄及公路多沿着河谷两侧进行建设,在村庄及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谷坡进行削坡处理,削坡高度10~30m不等,削坡后将原始斜坡切割为陡立型。原始斜坡应力处于稳定或平衡状态,抗滑力大于下滑力,人工削坡后应力平衡状态打破,应力向坡脚集中,增大了斜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当斜坡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坡体结构的完整性逐渐变好,而且坡体由于开挖卸荷后的应力重分布,导致边坡上部形成张力带,产生卸荷拉裂缝,上部土体被切割,滑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沿基覆界面向临空面滑移破坏的趋势,形成滑坡。

3.5 降雨与地下水

在雨季,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对坡面进行冲刷,另一部分渗入坡体,坡体内泥岩是相对的隔水层,地下水聚集,滞留于泥岩上部,时间不断推移,导致泥岩泥化,形成软弱面。上部土体在降水入渗后其重度明显增加,在重力作用下,斜坡岩体沿软弱结构面发生剪切、卸荷、拉裂等方式的破坏,从而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某县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根据其成灾模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高速型、低速型。高速型滑坡变化速度较快,难以预防,低速型滑坡发生时则相对较为缓慢,比较容易防治。本节将通过选取部分实例对其成灾模式进行细分探讨。

4.1 快速错落式滑坡(高速型)

快速错落式滑坡多发育在高陡的均质黄土边坡地带,多数为新滑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它的主要特点是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且滑距较短。滑坡发生地带水位一般在坡脚以下,滑面通常为非饱和状态,即滑坡从开始滑动到停止整个过程,都未产生孔隙水压力。当滑体错落后,由于水分的散失,可能会变成负孔压,致使其滑距较短。下文以友仁村滑坡为例,详细阐述此类滑坡的成灾模式:

法中乡友仁村滑坡(FZ040h)是一个典型的快速错落式滑坡。该滑坡位于山脊的一侧,该坡体总体坡度50°,坡宽450m,坡高65m,该斜坡于2015年6月在连续降雨五日后发生滑动。从图1滑坡实测剖面可以看出,滑坡的地层组成:上部2m厚的Q4黄土,下部P2s泥岩夹砂岩。滑坡发生之前,在坡脚处修路开挖,未进行防护。滑体落下来停在坡脚处,根据历史调查情况,堆积体长3m、宽110m、厚2m。滑坡造成部分公路损毁,滑体滚落的碎石滑动入西侧法中河内,并且激起了较大的水花,这说明当时滑体下滑速度很快。斜坡的不合理开挖是导致滑坡的主因,但滑坡发生也受到降雨因素的影响。快速错落滑坡一般发生的是脆性破坏。坡脚开挖可能使边坡处于临界状态。降雨入渗后,滑带土浸润后泥化,降低了滑体与滑床之间的粘结力,加上上部土体雨水入渗后饱和,土体的重度增加,在重力的影响下,形成滑坡。

图1 友仁村滑坡实测剖面

4.2 浅层蠕动型滑坡(低速型)

某县大面积为剥蚀侵蚀山区,沉积了巨厚的紫红色、灰绿色砂岩与泥岩互层,第四纪晚期地壳抬升,泥岩遭受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貌,在泥岩之上沉积了厚度不大的黄土。黄土披覆泥岩之上。由于泥岩较黄土隔水,因此在泥岩、砂质泥岩顶面形成隔水带,地下水汇集于沟谷底部,形成冲蚀槽,随着冲蚀槽的扩大,其两侧的黄土向沟谷中间蠕动,在沟谷两侧形成蠕动型滑坡。该类滑坡随着沟底侵蚀作用的进行而不断向外扩展。平面上看范围大,可扩展至沟谷的边缘,但厚度不大,以砂岩顶面为界。下文以算盘沟村滑坡为例,详细阐述此类滑坡成灾模式:

算盘沟村滑坡(CSQ067h)是一个典型的浅层蠕动型滑坡。该滑坡位于山脊的一侧,该坡体总体坡度35°,坡宽65m,坡高23m。该滑坡体所处地貌为一处典型的山前堆积的黄土斜坡,这种黄土—泥岩二元结构是造成滑坡的最主要因素。从图2滑坡实测剖面可以看出,滑坡的地层组成:上部平均2.5m厚的Q4黄土,下部P2sh泥岩,产状228°∠25°,滑面平均倾角25°,前部较后部缓,该斜坡于2013年9月连续降雨后发生滑动。根据历史调查情况,当时滑体滑落下来,大面积涌入一户院墙内,将其院墙推到,并且之后还有不断的土体涌入,当时未清理时堆积体长3m、宽25m、厚2m。

图2 算盘沟村滑坡实测剖面

根据当地老乡介绍,该处滑坡在滑动前三年,坡顶耕地处就能看到明显的下错裂缝的痕迹,这表面该处滑坡的变形是缓慢蠕动变形的,在不断地向下蠕变过程中,后缘拉张裂缝不断开裂,导致滑体与母体脱离,待大量雨水入渗后,土体的重度增加,并且滑带土泥化降低了滑体与滑床的摩阻力,滑体从临界状态迅速变化为失稳状态,形成滑坡。

可以看出,某县黄土覆盖层—泥岩基底型滑坡主要特征有平面形态为舌型、剖面形态为折线型,滑体为黄土、滑床为泥岩、滑带为风化碎屑充填粉土、粉质粘土。该类滑坡的产生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结构面、降水等因素控制,其成灾模式主要是低速型及快速型,因此可采用不同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防治。

猜你喜欢 滑体覆盖层滑坡体 ——以牛儿湾滑坡为例">强降雨条件下碎屑岩滑坡远程运动模拟分析
——以牛儿湾滑坡为例地质力学学报(2022年6期)2023-01-09新疆BEJ山口水库近坝库岸HP2滑坡体稳定性分析陕西水利(2021年8期)2021-09-15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铁道建筑技术(2021年3期)2021-07-21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舰船科学技术(2021年12期)2021-03-29基于遥感数据的灾后滑坡信息快速提取方法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年2期)2020-05-09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震灾防御技术(2019年3期)2019-06-02云南黄坪库区滑坡运动及其失稳模式的离散元模拟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年3期)2018-07-26万梁高速某滑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灾害学(2018年1期)2018-01-04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中国港湾建设(2017年11期)2017-12-19露天矿反铲挖掘机处理滑体的方式中国科技纵横(2017年5期)2017-05-12推荐访问:泥岩 基底 成灾
上一篇:累及小转子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下一篇:神府地区太原组—本溪组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